到韶关过大年:舞龙舞狮、有吃有玩,韶关的大年初一可以这样“嗨”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2-16 19:09

到韶关过大年

文/ 记者张文 通讯员吴婷、谭玉玲、赖金艳

图/通讯员 温汉良 龙全明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一,地处粤北的韶关市都会举办各种“年味”十足的活动,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热切期盼与美好祝福。2018的春节也不例外,舞龙舞狮轮番上演,有得吃有得玩,大年初一可以这么“嗨”!

到韶关过大年

仁化:舞狮舞龙闹新春

大年初一上午,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所在的韶关市仁化县城锦江两岸便响起阵阵锣鼓声,来自仁化县活力丹霞少年舞狮团的110多名中小学生轮番上阵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共同为新年祈福。

到韶关过大年

当天早上9点半,仁化县城文化广场人头攒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活力丹霞少年舞狮团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分别由男学生和女学生舞的两条长龙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由七、八岁小学生扮演的一群小幼狮时而撒娇打滚、时而匍匐前进,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驻足观看。

到韶关过大年

随后,《大头佛欢天喜地过新年》、传统舞狮《高青》和《竹竿阵》等10个舞龙舞狮节目轮番表演,其中,少年狮表演的竹竿舞、攀爬凳子等节目既有特色又展现传统狮的灵巧、威武勇猛等特点,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而身穿长袍,头戴面具的大头佛表演,舞出多种招式,并引领龙狮向市民拜年,营造出浓郁的春节氛围。

到韶关过大年

始兴:斗锣鼓、唱瑶歌、喝娘酒、过大年

在千年古县始兴,本地市民群众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更是在年初一一大早便齐聚九龄文化广场,参观在这里上演的民间艺术展演,喜气洋洋迎接新年。

始兴置县于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沉淀也让始兴保存着独具特色的粤北节庆民俗。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九龄文化广场如期上演了春节民间艺术展演和新春墟市活动。

舞龙、醒狮、青草狮、龟蚌舞、钱叉舞、春牛舞、瑶歌、民间腰鼓等代表始兴当地和粤北地区优秀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民俗类的节目一一上演。客家婚嫁、外营草席、舞纸马、瑶绣、八音、宰相粉等20项非遗民俗及民间艺术手工艺产品现场向市民展示。现场热闹喜庆,广大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来赶“墟”,欢欢喜喜过大年。

到韶关过大年

瑶歌:瑶族人民口口相传的歌谣

始兴是粤北地区瑶族群众聚集的区域之一,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也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始兴当地瑶族居民的瑶歌以朴素而通传的民族语言,声调、格律对人的创世史,自然万物的起源及生产生活进行描述和传播,瑶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唱时讲究一定的技巧,强调拖音,重复结尾双重意思,由调清新,悠扬动听,堪称瑶族文化瑰宝。

宰相粉:渊源于唐朝名相张九龄

宰相粉是粤北著名米粉品种,主产于始兴清化地区,因为渊源于始兴县名人唐朝名相张九龄,故名宰相粉。宰相粉历史悠久,相传出生在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的唐朝名相张九龄小时候刻苦学习,常常秉烛夜读,其母卢氏为让小九龄吃饱吃好,发明了清化米粉,给小九龄当“夜宵”吃,小九龄不负众望,考试连连高中,最后官至宰相,后人遂把清化米粉叫做“宰相粉”。目前此项目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八音:历史悠久的礼乐之声

马市八音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马市八音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松、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八音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

澄江黄酒: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家常酒

澄江黄酒又叫澄江娘酒,以蜜甜、醇香而著称。澄江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具有促进食欲、易消化、保护心脏、舒筋活血和美容抗衰老的作用,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家常酒。

斗锣鼓:独具文化意味的守岁活动

在粤北始兴县客家地区顿岗镇至今流行着斗锣鼓的传统,除夕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宰鸡煮肉,做供品先祭祖,之后两姓村民打一阵锣鼓,然后放一串鞭炮,双方都如此,锣鼓鞭炮,鞭炮锣鼓,如此你来我回,斗到深夜,谁先停锣歇鼓,谁便是输家。相传斗锣鼓是为了防备一种名叫年兽的伤害,而明灯点烛敲锣打鼓到天亮的传说,只是代代沿袭这种习俗,年年相传,便成为独具文化意味的守岁活动。

到韶关过大年

外营草席: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

外营草席是明朝建文三年(1302年),从外地搬来外营定居后,草席编织就已由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自有外营村就有了编织草席的工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民国时期,外营村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编织草榭(草席),并以此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八一村民所编织的草榭,硬朗结实,具有冬暖夏凉、平滑、防潮、爽汗、防风湿和耐用等特点。这些生产技艺是八一村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且难用现代机械及技术来代替,其纯手工技艺,是一项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2008年8月,八一村的“民间手工草榭编织技艺”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

编辑:alan
数字报

到韶关过大年:舞龙舞狮、有吃有玩,韶关的大年初一可以这样“嗨”

金羊网  作者:  2018-02-16

到韶关过大年

文/ 记者张文 通讯员吴婷、谭玉玲、赖金艳

图/通讯员 温汉良 龙全明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一,地处粤北的韶关市都会举办各种“年味”十足的活动,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热切期盼与美好祝福。2018的春节也不例外,舞龙舞狮轮番上演,有得吃有得玩,大年初一可以这么“嗨”!

到韶关过大年

仁化:舞狮舞龙闹新春

大年初一上午,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所在的韶关市仁化县城锦江两岸便响起阵阵锣鼓声,来自仁化县活力丹霞少年舞狮团的110多名中小学生轮番上阵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共同为新年祈福。

到韶关过大年

当天早上9点半,仁化县城文化广场人头攒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活力丹霞少年舞狮团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分别由男学生和女学生舞的两条长龙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由七、八岁小学生扮演的一群小幼狮时而撒娇打滚、时而匍匐前进,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驻足观看。

到韶关过大年

随后,《大头佛欢天喜地过新年》、传统舞狮《高青》和《竹竿阵》等10个舞龙舞狮节目轮番表演,其中,少年狮表演的竹竿舞、攀爬凳子等节目既有特色又展现传统狮的灵巧、威武勇猛等特点,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而身穿长袍,头戴面具的大头佛表演,舞出多种招式,并引领龙狮向市民拜年,营造出浓郁的春节氛围。

到韶关过大年

始兴:斗锣鼓、唱瑶歌、喝娘酒、过大年

在千年古县始兴,本地市民群众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更是在年初一一大早便齐聚九龄文化广场,参观在这里上演的民间艺术展演,喜气洋洋迎接新年。

始兴置县于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沉淀也让始兴保存着独具特色的粤北节庆民俗。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九龄文化广场如期上演了春节民间艺术展演和新春墟市活动。

舞龙、醒狮、青草狮、龟蚌舞、钱叉舞、春牛舞、瑶歌、民间腰鼓等代表始兴当地和粤北地区优秀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民俗类的节目一一上演。客家婚嫁、外营草席、舞纸马、瑶绣、八音、宰相粉等20项非遗民俗及民间艺术手工艺产品现场向市民展示。现场热闹喜庆,广大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来赶“墟”,欢欢喜喜过大年。

到韶关过大年

瑶歌:瑶族人民口口相传的歌谣

始兴是粤北地区瑶族群众聚集的区域之一,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也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始兴当地瑶族居民的瑶歌以朴素而通传的民族语言,声调、格律对人的创世史,自然万物的起源及生产生活进行描述和传播,瑶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唱时讲究一定的技巧,强调拖音,重复结尾双重意思,由调清新,悠扬动听,堪称瑶族文化瑰宝。

宰相粉:渊源于唐朝名相张九龄

宰相粉是粤北著名米粉品种,主产于始兴清化地区,因为渊源于始兴县名人唐朝名相张九龄,故名宰相粉。宰相粉历史悠久,相传出生在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的唐朝名相张九龄小时候刻苦学习,常常秉烛夜读,其母卢氏为让小九龄吃饱吃好,发明了清化米粉,给小九龄当“夜宵”吃,小九龄不负众望,考试连连高中,最后官至宰相,后人遂把清化米粉叫做“宰相粉”。目前此项目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八音:历史悠久的礼乐之声

马市八音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马市八音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松、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八音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

澄江黄酒: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家常酒

澄江黄酒又叫澄江娘酒,以蜜甜、醇香而著称。澄江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具有促进食欲、易消化、保护心脏、舒筋活血和美容抗衰老的作用,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家常酒。

斗锣鼓:独具文化意味的守岁活动

在粤北始兴县客家地区顿岗镇至今流行着斗锣鼓的传统,除夕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宰鸡煮肉,做供品先祭祖,之后两姓村民打一阵锣鼓,然后放一串鞭炮,双方都如此,锣鼓鞭炮,鞭炮锣鼓,如此你来我回,斗到深夜,谁先停锣歇鼓,谁便是输家。相传斗锣鼓是为了防备一种名叫年兽的伤害,而明灯点烛敲锣打鼓到天亮的传说,只是代代沿袭这种习俗,年年相传,便成为独具文化意味的守岁活动。

到韶关过大年

外营草席: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

外营草席是明朝建文三年(1302年),从外地搬来外营定居后,草席编织就已由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自有外营村就有了编织草席的工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民国时期,外营村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编织草榭(草席),并以此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八一村民所编织的草榭,硬朗结实,具有冬暖夏凉、平滑、防潮、爽汗、防风湿和耐用等特点。这些生产技艺是八一村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且难用现代机械及技术来代替,其纯手工技艺,是一项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2008年8月,八一村的“民间手工草榭编织技艺”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