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李夏夏:让画作在新时代中传递民族风骨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云 林诗妍 李焕坤 发表时间:2018-03-15 07:13

文/金羊网记者 刘云 林诗妍 李焕坤 图/受访者提供

她来自北方,却喜欢上了南方;

她生于80后,却如远古画中来;

她明明理科学霸,却选择了中国国画。

她,就是不一样的李夏夏。

生于1986年的李夏夏,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而她,还在学习路上不知疲倦地前行着。

有一句话,李夏夏常挂在嘴边,那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夏夏说,新时代女性追求的应该是大美,是风骨而非媚骨。画笔只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工具,我希望通过艺术的美好,去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

让画作在新时代中传递民族风骨

初见李夏夏,是在3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初春上午,她推开工作室大门,探出头来,刚洗过的湿漉漉的黑色长发从肩部滑落,不施粉黛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通透无比,一个温婉的古代仕女仿佛从画中跳了出来,俏生生地站在记者面前。

李夏夏的气度与出生地不无关系。“我出生在陕西宝鸡,古称陈仓,家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拿毛笔写字、画画的景象随处可见。不到6岁,我就开始学习毛笔字,每次跪坐在椅子上,一练就是2小时。后来,转学中国画,画小金鱼、小鸟,临摹齐白石的虾。”

正是在人杰地灵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夏夏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后,一直在中国绘画里的花鸟体系中探索。

李夏夏的工笔花鸟画,风格独具。挺拔摇曳的翠竹,迎风傲雪的冬梅,身处幽谷的兰,都在她笔下绽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气节有风骨的民族。松、竹经冬不凋,梅花寒冬开放,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古代文人所歌颂的,我也希望通过我的画作在新时代传递这种风骨。” 李夏夏说。

在今年出版的专著中,李夏夏将目光投入《元代花鸟画中的水墨之风》,而她在博士后期间做的课题研究正是《中国山水画家与园林》。

“中国花鸟绘画中宋元是巅峰,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珍宝。我愿将研究生命,放在中华文化最典型、最自豪的地方。”

用理性的思维展现诗情画意

不少人认为,艺术生的理课学业是弱项,但李夏夏不是。13岁那年,李夏夏从宝鸡来到广东省中山市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她不仅拿下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二等奖,还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中山纪念中学。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李夏夏应该去念理科,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但随着我对中国绘画的了解加深,我感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画家。”李夏夏说,“大自然赋予的美,就像一个灯塔,吸引着你往这个方向走。正如中山纪念中学的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我觉得身上有使命感,要把中国画发扬光大!”

李夏夏的理科思维充分体现在她的画作中,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空间构图,还是植物枝蔓的生长逻辑,李夏夏都会用严谨的笔触演绎,配以灵动的创意。

《冷冷的夏》创作于夏天福建的一个古村落。“从凌晨4点到太阳落山,我就一直坐在瓜藤之前,去分析描摹瓜藤的生理结构,上面每片叶子如何缠绕,形态又是如何。通过几条竖直的草,和弯弯曲曲的瓜藤形成对比,使画面有了节奏感,也有了野外的生趣,你甚至可以顺着我画的藤摸到瓜。”李夏夏向记者讲解自己的画作。

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秉着传承中国绘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使命感,李夏夏一路深造,钻研技法,也深究理论。在她心里,绘画并非“关起门来创作”的简单艺术,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深厚情怀。在她的笔下,正抒写着她心中的中国梦。

在中国绘画世界里,李夏夏面临破旧立新还是继续传统绘画的选择题。“五年前,当我在研究传统绘画时,大家呼吁要创新。但是我认为创新是在研究和学习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上进行的,只有立足传统,传承下去,才可谈个性化创新。”

很多人注重技法的学习,忽视对文化理论的研究。但李夏夏却认为不能只会画画,她坚持写论文、出专著,办公益展,不断推出新作品,这对李夏夏而言,并不轻松。

“我还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用自己作为学者的力量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画来表达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思考。”李夏夏说:“我画的是花,实际上,是想通过中国绘画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因为,艺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对美好的向往,唤起正能量。”

出生在陕西,13岁到中山定居,26岁去天津读博,毕业后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留在广州?

李夏夏说:“花是我画作的主体,而花城的美,赋予我无限创作灵感,也让我留了下来。新时代女性应当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我认为,正是广州这样的有开放和包容度的城市,才能培养出有追求、有理想又时尚的新时代女性。”

李夏夏作品

李夏夏作品

语录

李夏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生活和历史各个角落,我希望能把这些明珠串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我的力量。

点评

具有风骨的女人才不负生命的馈赠

女人本身就是画,千姿百态的画。情感浓郁的女人是油画,情感淡雅的是国画。生活中的女人,有时候可能会表现出速写风格,但很少会是素描的。每一个不曾着色的女人,似乎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但着的是什么颜色,则反映每一个女人的底蕴:有的在衣着上着色,有的在肌肤上着色,有的在知识上着色,有的在思想上着色……而时光是强力去色素,越是在浅表处着色,就越容易褪色。

画家和博士,是为李夏夏着色的两个主要颜料。作为画家,李夏夏依靠技法展现她的光与彩;作为博士,李夏夏依仗的则是知识和思想的底色。李夏夏的艺术水平已经在她的画作中得以展现;而李夏夏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已在她的语言中露出端倪。

在李夏夏看来,新时代女性的大美,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风骨而非媚骨。

是的,女人风韵容易风骨难。而真正能够持久支撑风韵的,恰恰就是风骨。媚钱、媚权和媚俗尽管可以丰富当下生活的“画风”,但其画面难免惨不忍睹。

每一个具有风骨的女人,才不负生命的馈赠。

点评者:何龙

 

编辑:栋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李夏夏:让画作在新时代中传递民族风骨

金羊网  作者:刘云 林诗妍 李焕坤  2018-03-15

文/金羊网记者 刘云 林诗妍 李焕坤 图/受访者提供

她来自北方,却喜欢上了南方;

她生于80后,却如远古画中来;

她明明理科学霸,却选择了中国国画。

她,就是不一样的李夏夏。

生于1986年的李夏夏,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也是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而她,还在学习路上不知疲倦地前行着。

有一句话,李夏夏常挂在嘴边,那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夏夏说,新时代女性追求的应该是大美,是风骨而非媚骨。画笔只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工具,我希望通过艺术的美好,去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

让画作在新时代中传递民族风骨

初见李夏夏,是在3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初春上午,她推开工作室大门,探出头来,刚洗过的湿漉漉的黑色长发从肩部滑落,不施粉黛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通透无比,一个温婉的古代仕女仿佛从画中跳了出来,俏生生地站在记者面前。

李夏夏的气度与出生地不无关系。“我出生在陕西宝鸡,古称陈仓,家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拿毛笔写字、画画的景象随处可见。不到6岁,我就开始学习毛笔字,每次跪坐在椅子上,一练就是2小时。后来,转学中国画,画小金鱼、小鸟,临摹齐白石的虾。”

正是在人杰地灵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夏夏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后,一直在中国绘画里的花鸟体系中探索。

李夏夏的工笔花鸟画,风格独具。挺拔摇曳的翠竹,迎风傲雪的冬梅,身处幽谷的兰,都在她笔下绽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气节有风骨的民族。松、竹经冬不凋,梅花寒冬开放,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古代文人所歌颂的,我也希望通过我的画作在新时代传递这种风骨。” 李夏夏说。

在今年出版的专著中,李夏夏将目光投入《元代花鸟画中的水墨之风》,而她在博士后期间做的课题研究正是《中国山水画家与园林》。

“中国花鸟绘画中宋元是巅峰,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珍宝。我愿将研究生命,放在中华文化最典型、最自豪的地方。”

用理性的思维展现诗情画意

不少人认为,艺术生的理课学业是弱项,但李夏夏不是。13岁那年,李夏夏从宝鸡来到广东省中山市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她不仅拿下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二等奖,还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中山纪念中学。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李夏夏应该去念理科,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但随着我对中国绘画的了解加深,我感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画家。”李夏夏说,“大自然赋予的美,就像一个灯塔,吸引着你往这个方向走。正如中山纪念中学的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我觉得身上有使命感,要把中国画发扬光大!”

李夏夏的理科思维充分体现在她的画作中,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空间构图,还是植物枝蔓的生长逻辑,李夏夏都会用严谨的笔触演绎,配以灵动的创意。

《冷冷的夏》创作于夏天福建的一个古村落。“从凌晨4点到太阳落山,我就一直坐在瓜藤之前,去分析描摹瓜藤的生理结构,上面每片叶子如何缠绕,形态又是如何。通过几条竖直的草,和弯弯曲曲的瓜藤形成对比,使画面有了节奏感,也有了野外的生趣,你甚至可以顺着我画的藤摸到瓜。”李夏夏向记者讲解自己的画作。

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秉着传承中国绘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使命感,李夏夏一路深造,钻研技法,也深究理论。在她心里,绘画并非“关起门来创作”的简单艺术,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深厚情怀。在她的笔下,正抒写着她心中的中国梦。

在中国绘画世界里,李夏夏面临破旧立新还是继续传统绘画的选择题。“五年前,当我在研究传统绘画时,大家呼吁要创新。但是我认为创新是在研究和学习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上进行的,只有立足传统,传承下去,才可谈个性化创新。”

很多人注重技法的学习,忽视对文化理论的研究。但李夏夏却认为不能只会画画,她坚持写论文、出专著,办公益展,不断推出新作品,这对李夏夏而言,并不轻松。

“我还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用自己作为学者的力量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画来表达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思考。”李夏夏说:“我画的是花,实际上,是想通过中国绘画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因为,艺术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对美好的向往,唤起正能量。”

出生在陕西,13岁到中山定居,26岁去天津读博,毕业后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留在广州?

李夏夏说:“花是我画作的主体,而花城的美,赋予我无限创作灵感,也让我留了下来。新时代女性应当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我认为,正是广州这样的有开放和包容度的城市,才能培养出有追求、有理想又时尚的新时代女性。”

李夏夏作品

李夏夏作品

语录

李夏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生活和历史各个角落,我希望能把这些明珠串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我的力量。

点评

具有风骨的女人才不负生命的馈赠

女人本身就是画,千姿百态的画。情感浓郁的女人是油画,情感淡雅的是国画。生活中的女人,有时候可能会表现出速写风格,但很少会是素描的。每一个不曾着色的女人,似乎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但着的是什么颜色,则反映每一个女人的底蕴:有的在衣着上着色,有的在肌肤上着色,有的在知识上着色,有的在思想上着色……而时光是强力去色素,越是在浅表处着色,就越容易褪色。

画家和博士,是为李夏夏着色的两个主要颜料。作为画家,李夏夏依靠技法展现她的光与彩;作为博士,李夏夏依仗的则是知识和思想的底色。李夏夏的艺术水平已经在她的画作中得以展现;而李夏夏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已在她的语言中露出端倪。

在李夏夏看来,新时代女性的大美,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风骨而非媚骨。

是的,女人风韵容易风骨难。而真正能够持久支撑风韵的,恰恰就是风骨。媚钱、媚权和媚俗尽管可以丰富当下生活的“画风”,但其画面难免惨不忍睹。

每一个具有风骨的女人,才不负生命的馈赠。

点评者:何龙

 

编辑:栋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