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再推校内改革及三年“再倍增”计划 多项工作对标清华北大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4-02 21:12

中大校长罗俊在春季工作会议上作报告

“岭南第一”不是中山大学的发展定位

金羊网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陈建洪 晁炎 蔡珊珊

中山大学近日召开春季工作会议,在这个部署全年乃至今后工作的会议上,中大提出未来三年“再倍增”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中大在过去三年实现升华,今后三年将通过“院系办校+职员职级改革”,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入手,推动中大实现蜕变。

“‘岭南第一’不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发展定位。教授不能满足是南方最好学者的名气,学生更不能满足是广东最优秀学生的那份自豪。”会上,中大校长罗俊直接指出,中大的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现在的中大,在五大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稳居前十,但还要学习清华和北大,追赶第一方阵院校,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学。

可比办学指标三年“再倍增”

中大校长罗俊在报告中三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可比办学指标“再倍增”计划,三年后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至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至150亿元规模。

罗俊透露,去年总体办学经费已达75亿元;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从2014年的1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9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311人,其中40%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精英直接从海外引进。

中大并不满足现在的成绩,进一步提出到2021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至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至150亿元规模,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额增长到80增100亿元规模,科研经费增长到50至60亿元规模,办学空间从现在235万平方米增加到450万平方米左右。同时,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数量,科研获奖、高水平论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代表社会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规模、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规模、横向项目和国防项目立项数实现再倍增。

“三年后办学经费如果实现倍增,也只达到了清华现在的水平,差距还是不小。”罗俊说。

力争3-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

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中大的工科与清华、浙大、交大、华科等高校有显著差距,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有与之不相上下的实力。”这是罗俊在报告中第二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补短板、强基础、保特色、追高峰”发展思路。

补短板,就是要补强工科短板。罗俊表示,中大工科发展模式不再依靠单个工学院,而是以突破核心技术难题、解决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布局建设符合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多个工科学院。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力争有3至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不过要追赶传统工科强校的水平,这个过程可能要10年、15年乃至更长。

同时,中大将持续支持基础学科发展,争取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时更多成为A类、A+类学科,化学还要力争成为学校第一个进入ESI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强化医科和生命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今后三年将投入13亿元在北校园新建2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计划在南校园新建两栋大楼,把现在分散在多个校区的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建设高峰学科,除了生态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之外,大气、地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等一批学科,未来则要成为代表国家实力和国家水准的一流学科,到达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地位。

1  2  


编辑:alan
数字报

中大再推校内改革及三年“再倍增”计划 多项工作对标清华北大

金羊网  作者:  2018-04-02

中大校长罗俊在春季工作会议上作报告

“岭南第一”不是中山大学的发展定位

金羊网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陈建洪 晁炎 蔡珊珊

中山大学近日召开春季工作会议,在这个部署全年乃至今后工作的会议上,中大提出未来三年“再倍增”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中大在过去三年实现升华,今后三年将通过“院系办校+职员职级改革”,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入手,推动中大实现蜕变。

“‘岭南第一’不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发展定位。教授不能满足是南方最好学者的名气,学生更不能满足是广东最优秀学生的那份自豪。”会上,中大校长罗俊直接指出,中大的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现在的中大,在五大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稳居前十,但还要学习清华和北大,追赶第一方阵院校,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学。

可比办学指标三年“再倍增”

中大校长罗俊在报告中三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可比办学指标“再倍增”计划,三年后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至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至150亿元规模。

罗俊透露,去年总体办学经费已达75亿元;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从2014年的1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9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311人,其中40%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精英直接从海外引进。

中大并不满足现在的成绩,进一步提出到2021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至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至150亿元规模,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额增长到80增100亿元规模,科研经费增长到50至60亿元规模,办学空间从现在235万平方米增加到450万平方米左右。同时,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数量,科研获奖、高水平论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代表社会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规模、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规模、横向项目和国防项目立项数实现再倍增。

“三年后办学经费如果实现倍增,也只达到了清华现在的水平,差距还是不小。”罗俊说。

力争3-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

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中大的工科与清华、浙大、交大、华科等高校有显著差距,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有与之不相上下的实力。”这是罗俊在报告中第二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补短板、强基础、保特色、追高峰”发展思路。

补短板,就是要补强工科短板。罗俊表示,中大工科发展模式不再依靠单个工学院,而是以突破核心技术难题、解决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布局建设符合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多个工科学院。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力争有3至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不过要追赶传统工科强校的水平,这个过程可能要10年、15年乃至更长。

同时,中大将持续支持基础学科发展,争取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时更多成为A类、A+类学科,化学还要力争成为学校第一个进入ESI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强化医科和生命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今后三年将投入13亿元在北校园新建2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计划在南校园新建两栋大楼,把现在分散在多个校区的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建设高峰学科,除了生态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之外,大气、地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等一批学科,未来则要成为代表国家实力和国家水准的一流学科,到达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地位。

1  2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