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Doctor 正快步迈向诊桌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4-16 07:37

应用

“黑科技”为手术“导航”

除了人工智能外,更多“黑科技”从体验走入医学诊断与治疗,比如人们熟知的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等。

4月12日,仅1个月大、体重不足3kg的新生儿小安(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在MR眼镜里,将术前根据CT重建好的虚拟三维心脏影像,通过眼镜将投射虚拟心脏“放到”胸腔,与孩子实际的心脏重合,为医生“导航”,顺利将孩子所有“异位”的肺静脉引流,回归左心房。

“这是一例十分危重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转至省医时已经严重缺氧,已实施气管插管,随时有生命危险。”省医心外科主治医生张勇说,患儿不乐观的身体状况给原本复杂的手术增添了更多的难度。

据介绍,正常人的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而小安的所有肺静脉却是先汇集成一个共同腔,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再通过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如果不实施手术,让它们流回左心房,孩子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平衡会被打破,生命危在旦夕。”张勇告诉记者,这种病情以往医生都是以CT影像做参考,具体的病情需要在手术中进一步探查。这一次,术前医生就通过3D打印技术先建模,找到了患儿的肺静脉具体走向,并在手术中结合虚拟心脏“导航”,实施精确手术。“这一次,我们仅花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的关键步骤,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对患儿的损伤也大大减少。”张勇说,以往这类患者很大一部分术后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经评估,小安恢复情况乐观,无需使用ECMO,目前孩子情况十分稳定。

小安并非唯一的获益者。自3月27日省医庄建团队实施全球首例在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实施复杂先心病手术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成功利用该技术开展11例手术,涵盖多种复杂先心病。

思考

人工智能医生,你能用得放心?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应用至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但依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首先,是患者的情绪。多名医生表示,和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一样,医疗领域的AI无法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将无法顾及人文医学”。不过,人们最大的担忧依然在于它的准确性。

AI眼科医生目前的应用依然谨慎。林浩添教授表示,之所以选择白内障和近视这两个领域进行入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两种疾病都是慢性病,即便AI在单一次分析中出现误判,也不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出于医疗安全上的考虑”。

张勇指出,每一种疾病虽然有共性,但在不同个体会表现出差异性,专业医生的作用是在个体差异下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人工智能的长处更多在于对同质化的处理。

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过大量泌尿外科手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机器臂,无法判断某项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相比于医生,它难以整合患者的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而且,手术机器人并不适合一切手术,需要视病情而定。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越来越深度渗透进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但它却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张勇说,未来医生们应当娴熟应用各种“黑科技”,让医疗诊断、手术治疗完成得更加精准,“现代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当深度融合,共同提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表示,人工智能平台不能仅为某一个专科提供单方面的辅助决策,它应该整合文本型病历数据、全结构实验室检查数据、图像数据等多媒介数据,模拟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的辅助决策。

1  2  


编辑:alan
数字报

AI Doctor 正快步迈向诊桌

金羊网  作者:  2018-04-16

应用

“黑科技”为手术“导航”

除了人工智能外,更多“黑科技”从体验走入医学诊断与治疗,比如人们熟知的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等。

4月12日,仅1个月大、体重不足3kg的新生儿小安(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在MR眼镜里,将术前根据CT重建好的虚拟三维心脏影像,通过眼镜将投射虚拟心脏“放到”胸腔,与孩子实际的心脏重合,为医生“导航”,顺利将孩子所有“异位”的肺静脉引流,回归左心房。

“这是一例十分危重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转至省医时已经严重缺氧,已实施气管插管,随时有生命危险。”省医心外科主治医生张勇说,患儿不乐观的身体状况给原本复杂的手术增添了更多的难度。

据介绍,正常人的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而小安的所有肺静脉却是先汇集成一个共同腔,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再通过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如果不实施手术,让它们流回左心房,孩子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平衡会被打破,生命危在旦夕。”张勇告诉记者,这种病情以往医生都是以CT影像做参考,具体的病情需要在手术中进一步探查。这一次,术前医生就通过3D打印技术先建模,找到了患儿的肺静脉具体走向,并在手术中结合虚拟心脏“导航”,实施精确手术。“这一次,我们仅花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的关键步骤,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对患儿的损伤也大大减少。”张勇说,以往这类患者很大一部分术后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经评估,小安恢复情况乐观,无需使用ECMO,目前孩子情况十分稳定。

小安并非唯一的获益者。自3月27日省医庄建团队实施全球首例在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实施复杂先心病手术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成功利用该技术开展11例手术,涵盖多种复杂先心病。

思考

人工智能医生,你能用得放心?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应用至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但依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首先,是患者的情绪。多名医生表示,和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一样,医疗领域的AI无法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将无法顾及人文医学”。不过,人们最大的担忧依然在于它的准确性。

AI眼科医生目前的应用依然谨慎。林浩添教授表示,之所以选择白内障和近视这两个领域进行入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两种疾病都是慢性病,即便AI在单一次分析中出现误判,也不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出于医疗安全上的考虑”。

张勇指出,每一种疾病虽然有共性,但在不同个体会表现出差异性,专业医生的作用是在个体差异下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人工智能的长处更多在于对同质化的处理。

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过大量泌尿外科手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机器臂,无法判断某项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相比于医生,它难以整合患者的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而且,手术机器人并不适合一切手术,需要视病情而定。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越来越深度渗透进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但它却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张勇说,未来医生们应当娴熟应用各种“黑科技”,让医疗诊断、手术治疗完成得更加精准,“现代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当深度融合,共同提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表示,人工智能平台不能仅为某一个专科提供单方面的辅助决策,它应该整合文本型病历数据、全结构实验室检查数据、图像数据等多媒介数据,模拟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的辅助决策。

1  2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