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特警讲述汶川记忆:十年前,200多名特警千里驰援赴川救灾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璐瑶 发表时间:2018-05-11 22:41

金羊网讯 记者张璐瑶 通讯员张毅涛陈玉敏报道: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13日凌晨,广州市公安局接到命令,派出200多名特警驰援四川,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距离那场地震已经过去十年,记者找到这些当年千里驰援的广州警察,讲述他们的汶川记忆。

“这辈子都忘不了啊!”再次看到十年前拍摄下的视频画面,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民警严国星还是哽咽了。他告诉记者,对于当年赴川驰援的所有200多名广州特警来说,那短短12天,将会是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十年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再去过那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地方。当年赴川的广州特警,仍在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工作的,只剩下三四十人。去年、今年,高青林、庄飞闯两名战友也因病去世。

2009年,特警李春华曾回到他们支援过的四川绵竹回访,那里百废待兴,十年过去,李春华仍牵挂着那里。“我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特警严国星:

“刚下楼,一个大石头就砸了下来”

2008年5月13日凌晨2点,30岁的严国星接到单位的紧急集结通知。当时,他的孩子刚出生,还没满月。

凌晨6点,首批赴川的广州特警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虽然已经过了10年,严国星仍清楚记得那个不眠夜的每一个时刻和细节。

他告诉记者,飞机9点钟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上空,受地震影响,盘旋了半个多小时才降落。下飞机时,机组人员告诉他们,飞机上所有能带走的水和食物都可以带走。

“当时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只拿了一桶公仔面,没想到,就是靠着那桶面,一直支撑到第二天。”严国星说,“由于没有热水,只能干嚼泡面,但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

刚下飞机,大家就直接赶往绵竹。“一路上看着两边房子塌了、桥也塌了,路面断裂,散落着石块,到处都是救护车、灾民、志愿者……越走心情越沉重。”严国星说。一路上,队员们都很沉默,地震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在他们眼前。

“我在广州生活了3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严国星说。

到了绵竹,队员们简单放下行李就投入救灾中。当时距离地震发生仅仅一天,队员们争分夺秒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事情。

大震之后免不了慌乱,这些来自广州的特警默默扛起绵竹城区的治安巡防大任,24小时不间断。“当时余震不断,每次出去,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严国星说。

有一件事让严国星至今难忘。“巡逻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她告诉我们,自己的老伴联系不上,但电话又能打通,希望我们帮她找一下,看老伴是否被困在家里。”严国星回忆,“她家的房子虽然没有塌,但旁边那栋楼已经塌了一半,楼梯一半是裂开的。”

看着群众殷切的眼神,严国星等5人小心上楼搜索,房间里没有人,说明她的老伴可能还活着。突然,严国星听到了一声响。“那是石块掉下来的声音,说明余震来了。我们马上下了楼。刚下来,一个大石头就砸了下来。”严国星说。

特警甘显良:

“那一刻,我也有一点恐惧”

2008年5月12日19点,接到出发命令时,29岁的广州特警甘显良正在中队值班。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准备帐篷等简单的救援工具,那个晚上他也一夜无眠,准备装备、工具、召集人员……忙了一整晚。

晚上7点25分,甘显良仍清晰记得那个时间,他们到了受灾严重的绵竹市。那晚下着小雨,有点黑,他们借着手电电筒光,在绵竹市体育馆搭起帐篷,一些队员已经投入救援中。

余震很多,队员们躺在地上的时候能清晰地感觉到余震的晃动。“先是横向波,再是纵向波。”这是甘显良第一次这么清晰地感受地震的威力。

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次剧烈的余震。甘显良告诉记者,当时正值中午,他负责开车把午饭送到救灾执勤点。“车刚开到一个十字路口,余震来了。”甘显良说,“路口两边都有很高的楼房,当时感到车左右晃了一下,一看外面,所有人都在往外跑。”

他告诉记者,当下,他意识到,又余震了,但看见别人都往外跑时,他在车上,守着数百人中午的口粮,无处可跑、无处可躲。“那一刻,我也有一点恐惧。”他说。

特警李春华:

“不能动老百姓一针一线”

广州特警是震后第一批从广州赶到四川支援的队伍。当年,李春华两次深入灾区,绵竹、汶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地震中心到处都是石块,一块有鸡蛋那么大,我们没有地方睡,都睡在石头上,又下着雨,一晚上过去,睡袋里面全是水。”李春华回忆。

到了灾区的第一天,李春华的脚就被扎穿,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在什么都缺的灾区,通讯中断、物资紧缺,负责后勤的李春华犯了难。到了绵竹,他连夜拉好了电线,保证对讲机通讯。“不能跟灾民抢资源。我们严格要求,不能动老百姓一针一线。”李春华说,刚到灾区的前几天,队员们没吃没喝,每人每天只有一包饼干一瓶水。

三天过后,手机信号终于通了,李春华赶紧联系广州后方,请求水、米支援。为了不占用救灾资源,李春华每天开车到德阳拉水,到成都拉菜,保证队员们有足够的体力投入救援。

他们的驻地对面就是一个安置点,三万多名受灾群众被安置在那里,队员们没日没夜的忙碌也感动了当地群众。

救援工作进入后期,一天,附近村里的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大娘,用箩筐背着一筐葱到了执勤点。她本来想送点鸡蛋给这些广州特警,但家里的鸡在地震中都死了,只有菜地里还有一些葱。“我就是可怜你们这些人呐,这些大葱是我种的,我不要钱,你们辛苦了,晚上我们都睡觉了,你们还在工作。”大娘拉着特警的手说。

“不知道这个老大娘现在还是否健在。”李春华感慨道。

民警耿晔:

“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也会送给老百姓吃”

广州市公安局宣传处民警耿晔,与200多名广州特警一起首批赴川。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惨烈场面,有些场景让他记忆犹新。

他还记得什邡市某个派出所的张所长。“我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受影响?他说,我的小孩,13岁,在地震中去世了。”耿晔说。

张所长告诉他,地震来临时,小孩没能跑出来,在离教室门口只有1米的地方被砸中。地震发生后,张所长就没有回过家,一直在派出所指挥抗震救灾,孩子的丧事也都没有参与。“他是个警察,但也是个受灾群众,也是当地的一个缩影。”耿晔说。

当时,绵竹灾区的救援物资看守、发放由广州特警负责。耿晔告诉记者,为了不占用救灾资源,他们每人一天只有一瓶水、几片饼干,由于没有热水,泡面只能干嚼。

物资点对面有一户人家,看到这些来自广州的警察没日没夜地发放物资,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一家人抬了一锅热粥送来,说:“你们也好几天没有吃口热的了。”

耿晔告诉记者,后来他们了解到,这家人的房子已经在地震中毁掉,一家人挤在一个用雨布搭成的简易帐篷里,他们从家里抢了一点米出来,用这些米煮了粥,送给广州警察。

这锅热粥让队员们都铭感于心。后来,负责补给的第二批广州特警从广州带来了物资,特警们做了盒饭,也送给当地的百姓。“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也会送给老百姓吃。”耿晔说。

5月25日,撤退的时刻到了。撤退前一两天,这支队伍跟当地警方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接,把剩下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甚至身上所有的现金,都留给了受灾群众,连帐篷都没撤走。

撤退前两天,附近一个临时安置学校的一个老师带着一些小朋友来感谢这些广州警察叔叔。“他们举着自己画的画,喊着:‘警察叔叔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地震中离去,看着这些孩子们,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耿晔说。

编辑:刘嘉文
数字报

广州特警讲述汶川记忆:十年前,200多名特警千里驰援赴川救灾

金羊网  作者:张璐瑶  2018-05-11

金羊网讯 记者张璐瑶 通讯员张毅涛陈玉敏报道: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13日凌晨,广州市公安局接到命令,派出200多名特警驰援四川,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距离那场地震已经过去十年,记者找到这些当年千里驰援的广州警察,讲述他们的汶川记忆。

“这辈子都忘不了啊!”再次看到十年前拍摄下的视频画面,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民警严国星还是哽咽了。他告诉记者,对于当年赴川驰援的所有200多名广州特警来说,那短短12天,将会是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十年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再去过那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地方。当年赴川的广州特警,仍在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工作的,只剩下三四十人。去年、今年,高青林、庄飞闯两名战友也因病去世。

2009年,特警李春华曾回到他们支援过的四川绵竹回访,那里百废待兴,十年过去,李春华仍牵挂着那里。“我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特警严国星:

“刚下楼,一个大石头就砸了下来”

2008年5月13日凌晨2点,30岁的严国星接到单位的紧急集结通知。当时,他的孩子刚出生,还没满月。

凌晨6点,首批赴川的广州特警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虽然已经过了10年,严国星仍清楚记得那个不眠夜的每一个时刻和细节。

他告诉记者,飞机9点钟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上空,受地震影响,盘旋了半个多小时才降落。下飞机时,机组人员告诉他们,飞机上所有能带走的水和食物都可以带走。

“当时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只拿了一桶公仔面,没想到,就是靠着那桶面,一直支撑到第二天。”严国星说,“由于没有热水,只能干嚼泡面,但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

刚下飞机,大家就直接赶往绵竹。“一路上看着两边房子塌了、桥也塌了,路面断裂,散落着石块,到处都是救护车、灾民、志愿者……越走心情越沉重。”严国星说。一路上,队员们都很沉默,地震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在他们眼前。

“我在广州生活了3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严国星说。

到了绵竹,队员们简单放下行李就投入救灾中。当时距离地震发生仅仅一天,队员们争分夺秒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事情。

大震之后免不了慌乱,这些来自广州的特警默默扛起绵竹城区的治安巡防大任,24小时不间断。“当时余震不断,每次出去,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严国星说。

有一件事让严国星至今难忘。“巡逻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她告诉我们,自己的老伴联系不上,但电话又能打通,希望我们帮她找一下,看老伴是否被困在家里。”严国星回忆,“她家的房子虽然没有塌,但旁边那栋楼已经塌了一半,楼梯一半是裂开的。”

看着群众殷切的眼神,严国星等5人小心上楼搜索,房间里没有人,说明她的老伴可能还活着。突然,严国星听到了一声响。“那是石块掉下来的声音,说明余震来了。我们马上下了楼。刚下来,一个大石头就砸了下来。”严国星说。

特警甘显良:

“那一刻,我也有一点恐惧”

2008年5月12日19点,接到出发命令时,29岁的广州特警甘显良正在中队值班。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准备帐篷等简单的救援工具,那个晚上他也一夜无眠,准备装备、工具、召集人员……忙了一整晚。

晚上7点25分,甘显良仍清晰记得那个时间,他们到了受灾严重的绵竹市。那晚下着小雨,有点黑,他们借着手电电筒光,在绵竹市体育馆搭起帐篷,一些队员已经投入救援中。

余震很多,队员们躺在地上的时候能清晰地感觉到余震的晃动。“先是横向波,再是纵向波。”这是甘显良第一次这么清晰地感受地震的威力。

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次剧烈的余震。甘显良告诉记者,当时正值中午,他负责开车把午饭送到救灾执勤点。“车刚开到一个十字路口,余震来了。”甘显良说,“路口两边都有很高的楼房,当时感到车左右晃了一下,一看外面,所有人都在往外跑。”

他告诉记者,当下,他意识到,又余震了,但看见别人都往外跑时,他在车上,守着数百人中午的口粮,无处可跑、无处可躲。“那一刻,我也有一点恐惧。”他说。

特警李春华:

“不能动老百姓一针一线”

广州特警是震后第一批从广州赶到四川支援的队伍。当年,李春华两次深入灾区,绵竹、汶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地震中心到处都是石块,一块有鸡蛋那么大,我们没有地方睡,都睡在石头上,又下着雨,一晚上过去,睡袋里面全是水。”李春华回忆。

到了灾区的第一天,李春华的脚就被扎穿,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在什么都缺的灾区,通讯中断、物资紧缺,负责后勤的李春华犯了难。到了绵竹,他连夜拉好了电线,保证对讲机通讯。“不能跟灾民抢资源。我们严格要求,不能动老百姓一针一线。”李春华说,刚到灾区的前几天,队员们没吃没喝,每人每天只有一包饼干一瓶水。

三天过后,手机信号终于通了,李春华赶紧联系广州后方,请求水、米支援。为了不占用救灾资源,李春华每天开车到德阳拉水,到成都拉菜,保证队员们有足够的体力投入救援。

他们的驻地对面就是一个安置点,三万多名受灾群众被安置在那里,队员们没日没夜的忙碌也感动了当地群众。

救援工作进入后期,一天,附近村里的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大娘,用箩筐背着一筐葱到了执勤点。她本来想送点鸡蛋给这些广州特警,但家里的鸡在地震中都死了,只有菜地里还有一些葱。“我就是可怜你们这些人呐,这些大葱是我种的,我不要钱,你们辛苦了,晚上我们都睡觉了,你们还在工作。”大娘拉着特警的手说。

“不知道这个老大娘现在还是否健在。”李春华感慨道。

民警耿晔:

“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也会送给老百姓吃”

广州市公安局宣传处民警耿晔,与200多名广州特警一起首批赴川。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惨烈场面,有些场景让他记忆犹新。

他还记得什邡市某个派出所的张所长。“我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受影响?他说,我的小孩,13岁,在地震中去世了。”耿晔说。

张所长告诉他,地震来临时,小孩没能跑出来,在离教室门口只有1米的地方被砸中。地震发生后,张所长就没有回过家,一直在派出所指挥抗震救灾,孩子的丧事也都没有参与。“他是个警察,但也是个受灾群众,也是当地的一个缩影。”耿晔说。

当时,绵竹灾区的救援物资看守、发放由广州特警负责。耿晔告诉记者,为了不占用救灾资源,他们每人一天只有一瓶水、几片饼干,由于没有热水,泡面只能干嚼。

物资点对面有一户人家,看到这些来自广州的警察没日没夜地发放物资,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一家人抬了一锅热粥送来,说:“你们也好几天没有吃口热的了。”

耿晔告诉记者,后来他们了解到,这家人的房子已经在地震中毁掉,一家人挤在一个用雨布搭成的简易帐篷里,他们从家里抢了一点米出来,用这些米煮了粥,送给广州警察。

这锅热粥让队员们都铭感于心。后来,负责补给的第二批广州特警从广州带来了物资,特警们做了盒饭,也送给当地的百姓。“只要我们有口吃的,也会送给老百姓吃。”耿晔说。

5月25日,撤退的时刻到了。撤退前一两天,这支队伍跟当地警方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接,把剩下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甚至身上所有的现金,都留给了受灾群众,连帐篷都没撤走。

撤退前两天,附近一个临时安置学校的一个老师带着一些小朋友来感谢这些广州警察叔叔。“他们举着自己画的画,喊着:‘警察叔叔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地震中离去,看着这些孩子们,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耿晔说。

编辑:刘嘉文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