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又将在这里开幕,人民大会堂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一座闻名世界的建筑——北京人民大会堂。

  纵观世界知名建筑,大多都有一个漫长的建造过程。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前后修建了200多年,最大厅室能容纳6000人;英国议会大厦历时20年建成,最大厅室不过2000平方米;美国国会大厦历经55年两次建造,最大厅室能容纳3000人……

人民大会堂会场 资料图/中新网

  然而,我们的人民大会堂,能同时容纳10000人开会、5000人吃饭;而这座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建成,仅用了1年零15天时间!

  毫无疑问,它是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每年开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这里就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人民大会堂从决定建造的那天开始,就注定是个奇迹!

远眺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新中国的标志

  你到北京,如果只去一个地方,那最该去天安门广场。站在广场上,你会看到天安门,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国家博物馆,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同时你也一定会看到人民大会堂。它就耸立在广场西侧,比天安门还高十多米!

从天安门广场看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从天安门广场看过去,是人民大会堂的东门,这也是它的正门。这栋有浅黄色外表的的方正建筑,坐落在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上,上面是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大门前有134根直径2米、高25米的圆形廊柱,门额上镶嵌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气势雄伟,令人过目不忘!

代表在大会堂前接受采访 图/新华网

  了解的人,会为它在那个时代创下的奇迹而震撼:它的大礼堂空间足以装下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它的建筑面积(17万平米)超过故宫建筑面积的总和!

  它诞生后,已和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一道,成了新中国的标志!

百元人民币上的人民大会堂图案/资料图

  不知从何时开始,十几亿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有人民大会堂耸立在这个国家政治中心的最显要位置,以至于人们已淡忘了它诞生以前这里的模样!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近十年时间,这里都是一片老街。人民大会堂奠基于1958年,竣工于1959年国庆大典前夕。

  而在此前,民国以来这里叫司法部街,是历届政府的最高司法机关驻地。时光再往前推,在清代这里是掌管礼乐的太常寺办公地;而在明代,这里是五军督门所在地。

旧照片中的司法部街/资料图

  这些已成了久远的往事。一些老年人或许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每逢国庆典礼,灿烂的礼花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绽放,而当年的老街区,就是礼花腾空的地方……

如今这里是人民行使权力之处 图/新华网

  毛泽东的夙愿

  为啥要建大会堂?这其中有远因,也有近因。

  先说远因。早在延安时期,1945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环视这个只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对身边人说,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商国是!

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再次提起这个想法。但当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也就暂时作罢。这个设想的种子还有待时日才能生根发芽。

  毕竟建设一座万人大礼堂,对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都是严峻考验,所以毛主席的态度是审慎的。

延安中央大礼堂内景/资料图

  不过,这个想法始终在他心头。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他还试探性地问当时的建筑工程部部长:完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建成这样的一个大工程?

  1958年3月,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谈到北京城的改建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在北京建造万人大礼堂。因为这个时候,条件已基本成熟。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造出汽车/资料图

  “近因”终于来了,设想即将变成现实!——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是:经过近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获得发展,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国际社会也不相信中国有能力独立自主发展……

  在这样的时候,中国人需要争口气,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办些大事,对内提振人民的士气,对外则回击不看好中国的国外敌对势力!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资料图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中共中央决定,要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时投入使用。

  这批工程,第一个就是“万人大礼堂”。其它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场、科技馆、农业展览馆、艺术展览馆等。

  无疑,人民大会堂是一个梦想工程,也是一个争气工程!

当时设计的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模型/资料图

  挑战“不可能”

  虽然决定要实现这个设想,但当时的现实并不乐观。最大的考验是,时间太紧迫——当年8月决定建,第二年10月就要投入使用,这中间只有400多天时间!

  而对比世界重大建筑,用这么短时间建成大会堂几无可能。可以拿来作比较的,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几个,还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比人民大会堂还晚一年开建的悉尼歌剧院,则建了14年!

联合国总部大厦建了7年/资料图

  同时,技术上也是个考验。当时中国最复杂的建筑——北京展览馆仅有5万平米。人民大会堂开始定为7万平米,已是全国最大的工程了。而后来除当初的“万人大礼堂”功能,还加进来“5000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两项功能,因此最终设计图纸出来时,建筑面积已扩展到17万平米!

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但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似乎字典中就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中国老传统,再次发挥神力,创造出又一个奇迹!

  发令枪响起,梦想之车启动!中国建筑学会发出邀请,短短三天时间,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33位顶级建筑专家云集北京,他们中包括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等彪炳史册的建筑大师。

周总理和建筑大师梁思成/资料图

  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了大会堂的设计和督办,它给设计者提出的建设要求是:1万人开会、5000人用餐、8个月盖完。

  同时规定:所有建筑材料必须用国产的;还要求: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

故宫建筑群就在大会堂附近/资料图

  十万人大会战

  于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创举开始了。

  建筑师们日以继夜地连续工作,仅用五天,第一稿出炉;9月20日第二稿送审;26日第三稿完成……到11月毛主席审定最终方案时,整个工程已完成平面设计方案84份,立面方案189份,这273份方案是设计师在两个月内完成的!

  为省时间,基本设计一出工程就启动了。一些内部设计是在建设过程中争分夺秒完成的。

人民大会堂设计图样/资料图

  比如最核心的会堂部分,最初设计为圆形,主席台在中间,工程启动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提出新要求:全国有正式代表约3500人,一楼必须能全部坐下;并且每个座位要有桌子或放文件的设施。

  这下难住了设计人员,因为按圆形设计根本安排不了那么多座位。在周总理“台下每个人要能看到主席台”的要求下,设计人员调整了方案,将会堂布局改成了扇形。

调整后的会场呈扇形排布/资料图

  这时建设工程已推进到了会堂部分,设计人员着急上火赶进度还是来不及。这时施工现场的一个变动给他们解了围:地基下发现大量鹅卵石,原来这里是永定河的古河道。这就必须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工程暂缓下来,设计图才得以赶出来。

施工工地挖出古河道/资料图

  大会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利用短短十个月时间,把图纸变成建筑的?

  当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靠的无疑是人海战术!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调动了全国14个省的力量,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有1.4万人,最高时曾达3.5万人!

当年涌现出多支青年突击队/资料图

  1.4万人同时施工是什么感念?当时的工地平均为9.6万平米,这意味着每个工人的作业面积平均只有6平米;而最高峰时3.5万人,每人仅有2平米!

  加上现场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人排着队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可以想见当时的施工现场是怎样人山人海的场景!

  有人统计,十个月的施工过程中,这场大会战的人力投入不下10万人!

很多人赶来参加义务劳动/资料图

  毛主席亲自命名

  这个标志性建筑直到建成前,一直都没个正式的名字。在口语中,人们称它为“万人大礼堂”。

  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得名,传播最广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落成,周总理邀请一批专家参观视察,且请大家为会堂起名。时任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纸上写下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于是得名。

周总理和大会堂工作人员合影/资料图

  第二种说法:1959年9月9日凌晨2时,毛主席夜访还没竣工的大会堂工地,问及建筑的名字,陪同参观的工程副总指挥万里说:有人提出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堂”,有人叫“人大会堂”,还有人建议叫“人民宫”……毛主席说:叫“宫”有点封建,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毛主席周总理都很关心人民大会堂建设/资料图

  说到“人民”这两个字,其实大有来头。

  毛泽东对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948年4月,他在五台山附近与群众座谈时说,不要迷信庙里的佛爷,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佛爷!

  1948年他在党的九月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政府叫人民政府,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和普通农民/资料图

  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谈论最多的还是人民。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当队伍呼喊“毛主席万岁”时,他喊出了“人民万岁”。1975年他会见前南斯拉夫外宾时说:人民就是上帝!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手书大字,至今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墙上。

  正是基于这样特殊的情感,多年夙愿终成现实的时刻,毛泽东为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毛主席题字“为人民服务”/资料图

  那些神秘的厅室

  外观简洁方正的人民大会堂,内部结构却相当复杂。除大礼堂、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大主体空间外,这里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厅室,分别被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命名。

大会堂内的北京厅/资料图

  除此之外,人民大会堂内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区域,外界略知一二却不知其详,有着一定的神秘色彩。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建筑整体呈现“山”字结构,四周共设有有五个大门。最广为人知的是正门,即东门。大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从这里入场。

大会堂五个门示意图 /资料图

  东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东门共有五扇门,其中最北侧的一扇门专门设为外国使节通道。不需要安检,算是一种礼遇。

  大会堂北门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部长通道”。在北大厅还设有记者采访席,每到两会季,国家部委的大员们会成为守在这里的记者们的座上宾。

记者在“部长通道”采访 图/中新网

  南门是记者和各新闻媒体的入场口。西北门设有车道,汽车可以开到大门口,为年事偏高和行动不便的代表、委员入场的通道。

  西南门一般为高级别官员、党和国家领导人进入的通道。从这里进去后会经过118厅和湖南厅。118厅是大会堂中唯一以原始号码命名的厅室。这里当年是毛主席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年在这里办公、开会、接见外宾和临时休息。

  从118厅出来,可以直接走上万人大礼堂的主席台。

毛主席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留影/资料图

  大会堂三楼,有个平时不对外开放,但为公众广为熟知的区域,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金色大厅”。正如其名,这里的主色调是金色,富丽堂皇、尊贵典雅。

  金色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大厅,每年全国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总理记者招待会/资料图

  人民大会堂内颇有神秘感的还有东大厅,这里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是中国领导人接待外宾或举行高级别会议的场所。历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见面会,也都选择在这里举行。

  东大厅曾见证过香港、澳门回归,见证过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握手,见证过中国加入WTO、举办奥运会等重要历史瞬间,并多次见证几代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体亮相。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厅”!

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的东大厅 资料图/新华网

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创造的建筑奇迹/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童雯霞

编辑:
数字报

两会又将在这里开幕,人民大会堂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羊城派  作者:  2018-05-16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一座闻名世界的建筑——北京人民大会堂。

  纵观世界知名建筑,大多都有一个漫长的建造过程。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前后修建了200多年,最大厅室能容纳6000人;英国议会大厦历时20年建成,最大厅室不过2000平方米;美国国会大厦历经55年两次建造,最大厅室能容纳3000人……

人民大会堂会场 资料图/中新网

  然而,我们的人民大会堂,能同时容纳10000人开会、5000人吃饭;而这座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建成,仅用了1年零15天时间!

  毫无疑问,它是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每年开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这里就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人民大会堂从决定建造的那天开始,就注定是个奇迹!

远眺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新中国的标志

  你到北京,如果只去一个地方,那最该去天安门广场。站在广场上,你会看到天安门,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国家博物馆,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同时你也一定会看到人民大会堂。它就耸立在广场西侧,比天安门还高十多米!

从天安门广场看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从天安门广场看过去,是人民大会堂的东门,这也是它的正门。这栋有浅黄色外表的的方正建筑,坐落在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上,上面是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大门前有134根直径2米、高25米的圆形廊柱,门额上镶嵌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气势雄伟,令人过目不忘!

代表在大会堂前接受采访 图/新华网

  了解的人,会为它在那个时代创下的奇迹而震撼:它的大礼堂空间足以装下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它的建筑面积(17万平米)超过故宫建筑面积的总和!

  它诞生后,已和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一道,成了新中国的标志!

百元人民币上的人民大会堂图案/资料图

  不知从何时开始,十几亿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有人民大会堂耸立在这个国家政治中心的最显要位置,以至于人们已淡忘了它诞生以前这里的模样!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近十年时间,这里都是一片老街。人民大会堂奠基于1958年,竣工于1959年国庆大典前夕。

  而在此前,民国以来这里叫司法部街,是历届政府的最高司法机关驻地。时光再往前推,在清代这里是掌管礼乐的太常寺办公地;而在明代,这里是五军督门所在地。

旧照片中的司法部街/资料图

  这些已成了久远的往事。一些老年人或许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每逢国庆典礼,灿烂的礼花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绽放,而当年的老街区,就是礼花腾空的地方……

如今这里是人民行使权力之处 图/新华网

  毛泽东的夙愿

  为啥要建大会堂?这其中有远因,也有近因。

  先说远因。早在延安时期,1945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环视这个只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对身边人说,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商国是!

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再次提起这个想法。但当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也就暂时作罢。这个设想的种子还有待时日才能生根发芽。

  毕竟建设一座万人大礼堂,对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都是严峻考验,所以毛主席的态度是审慎的。

延安中央大礼堂内景/资料图

  不过,这个想法始终在他心头。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他还试探性地问当时的建筑工程部部长:完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建成这样的一个大工程?

  1958年3月,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谈到北京城的改建问题时,明确提出要在北京建造万人大礼堂。因为这个时候,条件已基本成熟。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造出汽车/资料图

  “近因”终于来了,设想即将变成现实!——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是:经过近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获得发展,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国际社会也不相信中国有能力独立自主发展……

  在这样的时候,中国人需要争口气,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办些大事,对内提振人民的士气,对外则回击不看好中国的国外敌对势力!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资料图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中共中央决定,要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时投入使用。

  这批工程,第一个就是“万人大礼堂”。其它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场、科技馆、农业展览馆、艺术展览馆等。

  无疑,人民大会堂是一个梦想工程,也是一个争气工程!

当时设计的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模型/资料图

  挑战“不可能”

  虽然决定要实现这个设想,但当时的现实并不乐观。最大的考验是,时间太紧迫——当年8月决定建,第二年10月就要投入使用,这中间只有400多天时间!

  而对比世界重大建筑,用这么短时间建成大会堂几无可能。可以拿来作比较的,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几个,还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比人民大会堂还晚一年开建的悉尼歌剧院,则建了14年!

联合国总部大厦建了7年/资料图

  同时,技术上也是个考验。当时中国最复杂的建筑——北京展览馆仅有5万平米。人民大会堂开始定为7万平米,已是全国最大的工程了。而后来除当初的“万人大礼堂”功能,还加进来“5000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两项功能,因此最终设计图纸出来时,建筑面积已扩展到17万平米!

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资料图

  但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似乎字典中就没有“不可能”这个词!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中国老传统,再次发挥神力,创造出又一个奇迹!

  发令枪响起,梦想之车启动!中国建筑学会发出邀请,短短三天时间,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33位顶级建筑专家云集北京,他们中包括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等彪炳史册的建筑大师。

周总理和建筑大师梁思成/资料图

  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了大会堂的设计和督办,它给设计者提出的建设要求是:1万人开会、5000人用餐、8个月盖完。

  同时规定:所有建筑材料必须用国产的;还要求: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

故宫建筑群就在大会堂附近/资料图

  十万人大会战

  于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创举开始了。

  建筑师们日以继夜地连续工作,仅用五天,第一稿出炉;9月20日第二稿送审;26日第三稿完成……到11月毛主席审定最终方案时,整个工程已完成平面设计方案84份,立面方案189份,这273份方案是设计师在两个月内完成的!

  为省时间,基本设计一出工程就启动了。一些内部设计是在建设过程中争分夺秒完成的。

人民大会堂设计图样/资料图

  比如最核心的会堂部分,最初设计为圆形,主席台在中间,工程启动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提出新要求:全国有正式代表约3500人,一楼必须能全部坐下;并且每个座位要有桌子或放文件的设施。

  这下难住了设计人员,因为按圆形设计根本安排不了那么多座位。在周总理“台下每个人要能看到主席台”的要求下,设计人员调整了方案,将会堂布局改成了扇形。

调整后的会场呈扇形排布/资料图

  这时建设工程已推进到了会堂部分,设计人员着急上火赶进度还是来不及。这时施工现场的一个变动给他们解了围:地基下发现大量鹅卵石,原来这里是永定河的古河道。这就必须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工程暂缓下来,设计图才得以赶出来。

施工工地挖出古河道/资料图

  大会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利用短短十个月时间,把图纸变成建筑的?

  当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靠的无疑是人海战术!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调动了全国14个省的力量,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有1.4万人,最高时曾达3.5万人!

当年涌现出多支青年突击队/资料图

  1.4万人同时施工是什么感念?当时的工地平均为9.6万平米,这意味着每个工人的作业面积平均只有6平米;而最高峰时3.5万人,每人仅有2平米!

  加上现场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人排着队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可以想见当时的施工现场是怎样人山人海的场景!

  有人统计,十个月的施工过程中,这场大会战的人力投入不下10万人!

很多人赶来参加义务劳动/资料图

  毛主席亲自命名

  这个标志性建筑直到建成前,一直都没个正式的名字。在口语中,人们称它为“万人大礼堂”。

  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得名,传播最广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落成,周总理邀请一批专家参观视察,且请大家为会堂起名。时任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纸上写下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于是得名。

周总理和大会堂工作人员合影/资料图

  第二种说法:1959年9月9日凌晨2时,毛主席夜访还没竣工的大会堂工地,问及建筑的名字,陪同参观的工程副总指挥万里说:有人提出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堂”,有人叫“人大会堂”,还有人建议叫“人民宫”……毛主席说:叫“宫”有点封建,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毛主席周总理都很关心人民大会堂建设/资料图

  说到“人民”这两个字,其实大有来头。

  毛泽东对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948年4月,他在五台山附近与群众座谈时说,不要迷信庙里的佛爷,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佛爷!

  1948年他在党的九月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政府叫人民政府,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和普通农民/资料图

  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谈论最多的还是人民。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当队伍呼喊“毛主席万岁”时,他喊出了“人民万岁”。1975年他会见前南斯拉夫外宾时说:人民就是上帝!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手书大字,至今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墙上。

  正是基于这样特殊的情感,多年夙愿终成现实的时刻,毛泽东为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毛主席题字“为人民服务”/资料图

  那些神秘的厅室

  外观简洁方正的人民大会堂,内部结构却相当复杂。除大礼堂、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大主体空间外,这里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厅室,分别被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命名。

大会堂内的北京厅/资料图

  除此之外,人民大会堂内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区域,外界略知一二却不知其详,有着一定的神秘色彩。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建筑整体呈现“山”字结构,四周共设有有五个大门。最广为人知的是正门,即东门。大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从这里入场。

大会堂五个门示意图 /资料图

  东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东门共有五扇门,其中最北侧的一扇门专门设为外国使节通道。不需要安检,算是一种礼遇。

  大会堂北门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部长通道”。在北大厅还设有记者采访席,每到两会季,国家部委的大员们会成为守在这里的记者们的座上宾。

记者在“部长通道”采访 图/中新网

  南门是记者和各新闻媒体的入场口。西北门设有车道,汽车可以开到大门口,为年事偏高和行动不便的代表、委员入场的通道。

  西南门一般为高级别官员、党和国家领导人进入的通道。从这里进去后会经过118厅和湖南厅。118厅是大会堂中唯一以原始号码命名的厅室。这里当年是毛主席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年在这里办公、开会、接见外宾和临时休息。

  从118厅出来,可以直接走上万人大礼堂的主席台。

毛主席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留影/资料图

  大会堂三楼,有个平时不对外开放,但为公众广为熟知的区域,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金色大厅”。正如其名,这里的主色调是金色,富丽堂皇、尊贵典雅。

  金色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大厅,每年全国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总理记者招待会/资料图

  人民大会堂内颇有神秘感的还有东大厅,这里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是中国领导人接待外宾或举行高级别会议的场所。历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见面会,也都选择在这里举行。

  东大厅曾见证过香港、澳门回归,见证过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握手,见证过中国加入WTO、举办奥运会等重要历史瞬间,并多次见证几代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体亮相。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厅”!

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的东大厅 资料图/新华网

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创造的建筑奇迹/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童雯霞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