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戈壁滩看海!敦煌"哈拉湖"为何能重现碧波?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消失了60多年的敦煌哈拉诺尔湖重现碧波荡漾的场景,湛蓝深邃的湖水“靓照”,和满含喜悦的文字,一时刷爆了朋友圈。网友称:“去沙漠戈壁滩看海去!”

哈拉诺尔湖再现碧波 图/中新网

  敦煌,丝绸之路上魅力十足的“飞天之城”,千百年来遭遇沙漠围困,随时都有被黄沙吞没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哈拉湖能重现碧波就是个好消息!

  那么,消失的湖泊是如何恢复的?还会不会再次消失?该如何对抗沙化,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飞天是敦煌的形象标志 图/网络

  沙海绿洲

  一个湖泊的重现为何会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这必须要弄明白敦煌的生态处境。

  敦煌处在河西走廊的西北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为这里有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而闻名遐迩。这里还有月牙泉、鸣沙山等风景名胜,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图/网络

  敦煌古城坐落在沙漠绿洲之上,这里东、西、南三面被沙漠戈壁包围,尤其是西面和南面的库姆塔格沙漠,千百年来蠢蠢欲动,呈现四面扩张的态势。

库姆塔格沙漠对敦煌虎视眈眈 图/网络

  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疏勒河和党河是近代敦煌主要的水源,二者在交汇以后,继续流向南泉湿地的哈拉湖,灌满哈拉湖后再向南流入西湖湿地。靠着疏勒河和党河的生态补给,南泉湿地和西湖湿地挡住了库姆塔格沙漠的攻击,呵护着敦煌绿洲。

敦煌绿洲主要有两条河流 图/网络

  敦煌市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只有4.5%属于绿洲,其他均为戈壁和沙漠。而今,绿洲继续缩小,沙漠戈壁面积不断增大。南面的鸣沙山和敦煌古城只有几步之遥。

  敦煌,原本是不缺水的。作为汉唐时期的疏勒河和党河古道船来船往、货运繁忙。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曾经从敦煌西湖湿地内穿过。

敦煌城外就是鸣沙山 图/网络

  不缺水的敦煌什么样?《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玉塞敦煌,镇神沙而白净;三危黑秀,刺石壁而泉飞。一带长河,泛泾波而派润;渥洼小海,献天骥之龙媒。瑞草秀七净之莲台,行云呈五色之佳气……”

  水草丰沛、鸟语花香,好一派山水美景!

莫高窟近邻就是荒漠 图/网络

  敦煌告急

  然而历史走到近代,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清朝雍正年间,由于河西移民开发,疏勒河逐渐断流退缩,党河下泄水量锐减,哈拉诺尔湖水面开始萎缩。

  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意识欠缺的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疏勒河、党河上游相继建了昌马水库、双塔水库和党河水库,这给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以致命一击,地表水再也难以到达哈拉诺尔和西湖湿地。

  从此,哈拉诺尔彻底干涸,湖底裸露,严重沙化!

漫水前后的哈拉诺尔湖 图/网络

  与此同时,敦煌及周边县在大力开发农业,不仅截留了地表河水,还截留了来自祁连山的冰川雪融水,敦煌绿洲的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仅1975年到1978年间地下水位就下降了1.08米。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开荒直接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大面积退化。

耐旱的胡杨都已近枯死 图/网络

  可以参考的数据是:1961年西湖湿地内还存在完整的自然水域,有4处约60平方公里的沼泽湖泊。到1989年,西湖湿地的水体面积进一步缩小,湖体只出现在中部核心区,湖面面积最小时不足6亩。及至2009年,西湖湿地已看不到湖水的痕迹!

西湖湿地核心区也已沙化 图/网络

  去过敦煌的人一定去过月牙泉。月牙泉其实是个绿洲生态的“显示器”。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有22.3亩,最大水深7.5米,到2008年面积仅剩7.8亩,平均水深0.8米。如果不是有人工补水应急维持,这个人间胜景恐怕早已消失不在!

月牙泉需要人工补水 图/网络

  除了过度开发,还有人为破坏。60年代玉门油田开发、70年代修建水库和南疆公路时,大面积砍伐胡杨林做建材,当地百姓也砍伐胡杨当柴烧。砍伐高潮时期,戈壁深处每天有几十辆卡车向外运木材。

  湖面干涸后,还有人在湖底挖芒硝。2005年的一个电视采访资料显示,湖底已被挖得千疮百孔,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缺水草木渐渐枯死 图/网络

  同在丝绸之路文化线上,从敦煌往西,是被沙漠吞没的楼兰古城;再往西,是人迹罕至的罗布泊。

  有人说,再不解决水源问题,敦煌将是下一个楼兰或罗布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湿地的萎缩和最终消失,敦煌绿洲必将被沙漠吞没。曾有专家预测,面对这样的危局,敦煌有可能在50年内消失!

我们必须“拯救敦煌” 图/新华网

  跨河借水

  沙漠进逼,绿洲萎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几十年来,“拯救敦煌”渐渐成了国家和民族的共识。

  为加强保护,2005年这里成立了国家级西湖湿地管理局,设置管理站,派驻专人巡护,严禁非法破坏植被、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湿地保护区里的标志塔 图/网络

  然而时至今日,仅靠“保护”已不能解决敦煌的危局,没有水,敦煌的绿色就会一日日褪去,直到和沙漠融为一体。

  快要“渴死”的敦煌绿洲需要水,必须用“非常手段”——调水——才能挽救它!

干渴的敦煌需要补水 图/网络

  如何调水?环顾周边,能够调水的地方,只有隔壁阿克塞县的大哈尔腾河。

  必须拯救敦煌!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拿出47.22亿元拯救敦煌生态。“引哈济党”就是“规划”中的一个关键工程。

大哈尔腾河冰川雪融水 图/@酒泉广播电视台

  按照规划,每年将从年流量3亿立方米左右的大哈尔腾河向党河引水1.2亿立方米,通过党河河道补给敦煌绿洲。

  这个宏大的规划中,还包括疏勒河、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其中党河32.5公里的河道已于2016年疏通。这就使得党河水库和疏勒河双塔水库排放过来的生态水,最终汇集在两条河的终端——干涸的哈拉诺尔湖,于是,碧波得以重现。

有水后生态会很快恢复 图/网络

  以后每年,两个水库中入库来水量的10%—20%都将通过疏通的疏勒河、党河水道流入哈拉湖。

  据媒体报道,哈拉诺尔目前漫水面积达24平方公里。历史上,哈拉诺尔溢满后向西流入敦煌西湖湿地。

干涸的疏勒河古河道 图/网络

  目前,“规划”中总投资1.3997亿元的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双墩子——玉门关)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今年6月底全线完工。该工程启用后,哈拉湖的水就有可能流到敦煌西湖湿地。

疏通后的河道已通水 图/网络

  危机仍在

  哈拉诺尔重现湖景的新闻令人振奋。但网络上也不乏质疑之声:敦煌的危机真的已经解除了?失而复来的湖水会不会再消失?

  确实,跨流域调水毕竟是“非常手段”,如此“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一时燃眉之急可以,不可能以此为长久之计。

前来哈拉湖“看海”的游客 图/中新网

  并且,中国大西北都处在干旱区,尤其是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当地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从哈尔腾河向党河调入三分之一以上的水量,必然会对大哈尔腾河流域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现实的情况是,即便没有“引哈济党”工程,大哈尔腾河流域荒漠化的态势都在不断加剧!

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展 图/网络

  并且,“引哈济党”工程对整个敦煌绿洲生态的恢复和维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很难说。有专家测算过,要灌满敦煌哈拉湖,并进而供水到西湖湿地,需要10亿立方米的水,而“引哈济党”的引水量每年只有1.2亿立方米。从这一点上看,其作用是有限的。

敦煌绿洲如沙漠中的孤岛 图/网络

  还有网友认为,这次哈拉诺尔碧波重现,和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过快有关,而随着冰盖缩小,冰川融水缩减,敦煌生态前景仍不乐观。

  这一看法也不无道理。因此大环境的生态养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和努力。并且,目前的敦煌地区属于冬春丰水期,哈拉湖能够出现碧波,但到了枯水期,湖面缩小甚至消失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哈拉湖水面还不够大 图/@敦煌微图

  敦煌的发展,仅靠疏通河道、增加上游生态用水补给,远远不够。还是要从节水、控水、环保等多角度努力。

  如果再按照十几年前那样粗放的发展方式,仅农业用水一项,党河全部的2.98亿立方米河水用完都不够,还要另外抽取1亿立方米地下水来补给。这不仅不能持续发展,还会继续恶化生态环境!

高耗水农业将限制发展 图/网络

  因此,从产业调整,到生活节水,到生态维护等,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展开。只有做到有更多的水源流进敦煌,同时有效控制生产生活用水,并进一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培养植被涵养水源,才有可能保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敦煌古城才有可能在沙漠戈壁中继续生存下去!

月牙泉和莫高窟是敦煌“二绝” 图/每日甘肃

愿那一泓清泉永不干涸 图/网络

愿梦里的敦煌永远美丽 图/网络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魏礼园

编辑:
数字报

去戈壁滩看海!敦煌"哈拉湖"为何能重现碧波?

羊城派  作者:  2018-05-16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消失了60多年的敦煌哈拉诺尔湖重现碧波荡漾的场景,湛蓝深邃的湖水“靓照”,和满含喜悦的文字,一时刷爆了朋友圈。网友称:“去沙漠戈壁滩看海去!”

哈拉诺尔湖再现碧波 图/中新网

  敦煌,丝绸之路上魅力十足的“飞天之城”,千百年来遭遇沙漠围困,随时都有被黄沙吞没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哈拉湖能重现碧波就是个好消息!

  那么,消失的湖泊是如何恢复的?还会不会再次消失?该如何对抗沙化,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飞天是敦煌的形象标志 图/网络

  沙海绿洲

  一个湖泊的重现为何会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这必须要弄明白敦煌的生态处境。

  敦煌处在河西走廊的西北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为这里有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而闻名遐迩。这里还有月牙泉、鸣沙山等风景名胜,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图/网络

  敦煌古城坐落在沙漠绿洲之上,这里东、西、南三面被沙漠戈壁包围,尤其是西面和南面的库姆塔格沙漠,千百年来蠢蠢欲动,呈现四面扩张的态势。

库姆塔格沙漠对敦煌虎视眈眈 图/网络

  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疏勒河和党河是近代敦煌主要的水源,二者在交汇以后,继续流向南泉湿地的哈拉湖,灌满哈拉湖后再向南流入西湖湿地。靠着疏勒河和党河的生态补给,南泉湿地和西湖湿地挡住了库姆塔格沙漠的攻击,呵护着敦煌绿洲。

敦煌绿洲主要有两条河流 图/网络

  敦煌市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只有4.5%属于绿洲,其他均为戈壁和沙漠。而今,绿洲继续缩小,沙漠戈壁面积不断增大。南面的鸣沙山和敦煌古城只有几步之遥。

  敦煌,原本是不缺水的。作为汉唐时期的疏勒河和党河古道船来船往、货运繁忙。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曾经从敦煌西湖湿地内穿过。

敦煌城外就是鸣沙山 图/网络

  不缺水的敦煌什么样?《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玉塞敦煌,镇神沙而白净;三危黑秀,刺石壁而泉飞。一带长河,泛泾波而派润;渥洼小海,献天骥之龙媒。瑞草秀七净之莲台,行云呈五色之佳气……”

  水草丰沛、鸟语花香,好一派山水美景!

莫高窟近邻就是荒漠 图/网络

  敦煌告急

  然而历史走到近代,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清朝雍正年间,由于河西移民开发,疏勒河逐渐断流退缩,党河下泄水量锐减,哈拉诺尔湖水面开始萎缩。

  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意识欠缺的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疏勒河、党河上游相继建了昌马水库、双塔水库和党河水库,这给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以致命一击,地表水再也难以到达哈拉诺尔和西湖湿地。

  从此,哈拉诺尔彻底干涸,湖底裸露,严重沙化!

漫水前后的哈拉诺尔湖 图/网络

  与此同时,敦煌及周边县在大力开发农业,不仅截留了地表河水,还截留了来自祁连山的冰川雪融水,敦煌绿洲的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仅1975年到1978年间地下水位就下降了1.08米。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开荒直接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大面积退化。

耐旱的胡杨都已近枯死 图/网络

  可以参考的数据是:1961年西湖湿地内还存在完整的自然水域,有4处约60平方公里的沼泽湖泊。到1989年,西湖湿地的水体面积进一步缩小,湖体只出现在中部核心区,湖面面积最小时不足6亩。及至2009年,西湖湿地已看不到湖水的痕迹!

西湖湿地核心区也已沙化 图/网络

  去过敦煌的人一定去过月牙泉。月牙泉其实是个绿洲生态的“显示器”。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有22.3亩,最大水深7.5米,到2008年面积仅剩7.8亩,平均水深0.8米。如果不是有人工补水应急维持,这个人间胜景恐怕早已消失不在!

月牙泉需要人工补水 图/网络

  除了过度开发,还有人为破坏。60年代玉门油田开发、70年代修建水库和南疆公路时,大面积砍伐胡杨林做建材,当地百姓也砍伐胡杨当柴烧。砍伐高潮时期,戈壁深处每天有几十辆卡车向外运木材。

  湖面干涸后,还有人在湖底挖芒硝。2005年的一个电视采访资料显示,湖底已被挖得千疮百孔,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缺水草木渐渐枯死 图/网络

  同在丝绸之路文化线上,从敦煌往西,是被沙漠吞没的楼兰古城;再往西,是人迹罕至的罗布泊。

  有人说,再不解决水源问题,敦煌将是下一个楼兰或罗布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湿地的萎缩和最终消失,敦煌绿洲必将被沙漠吞没。曾有专家预测,面对这样的危局,敦煌有可能在50年内消失!

我们必须“拯救敦煌” 图/新华网

  跨河借水

  沙漠进逼,绿洲萎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几十年来,“拯救敦煌”渐渐成了国家和民族的共识。

  为加强保护,2005年这里成立了国家级西湖湿地管理局,设置管理站,派驻专人巡护,严禁非法破坏植被、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湿地保护区里的标志塔 图/网络

  然而时至今日,仅靠“保护”已不能解决敦煌的危局,没有水,敦煌的绿色就会一日日褪去,直到和沙漠融为一体。

  快要“渴死”的敦煌绿洲需要水,必须用“非常手段”——调水——才能挽救它!

干渴的敦煌需要补水 图/网络

  如何调水?环顾周边,能够调水的地方,只有隔壁阿克塞县的大哈尔腾河。

  必须拯救敦煌!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拿出47.22亿元拯救敦煌生态。“引哈济党”就是“规划”中的一个关键工程。

大哈尔腾河冰川雪融水 图/@酒泉广播电视台

  按照规划,每年将从年流量3亿立方米左右的大哈尔腾河向党河引水1.2亿立方米,通过党河河道补给敦煌绿洲。

  这个宏大的规划中,还包括疏勒河、党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其中党河32.5公里的河道已于2016年疏通。这就使得党河水库和疏勒河双塔水库排放过来的生态水,最终汇集在两条河的终端——干涸的哈拉诺尔湖,于是,碧波得以重现。

有水后生态会很快恢复 图/网络

  以后每年,两个水库中入库来水量的10%—20%都将通过疏通的疏勒河、党河水道流入哈拉湖。

  据媒体报道,哈拉诺尔目前漫水面积达24平方公里。历史上,哈拉诺尔溢满后向西流入敦煌西湖湿地。

干涸的疏勒河古河道 图/网络

  目前,“规划”中总投资1.3997亿元的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双墩子——玉门关)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今年6月底全线完工。该工程启用后,哈拉湖的水就有可能流到敦煌西湖湿地。

疏通后的河道已通水 图/网络

  危机仍在

  哈拉诺尔重现湖景的新闻令人振奋。但网络上也不乏质疑之声:敦煌的危机真的已经解除了?失而复来的湖水会不会再消失?

  确实,跨流域调水毕竟是“非常手段”,如此“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一时燃眉之急可以,不可能以此为长久之计。

前来哈拉湖“看海”的游客 图/中新网

  并且,中国大西北都处在干旱区,尤其是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当地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从哈尔腾河向党河调入三分之一以上的水量,必然会对大哈尔腾河流域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现实的情况是,即便没有“引哈济党”工程,大哈尔腾河流域荒漠化的态势都在不断加剧!

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展 图/网络

  并且,“引哈济党”工程对整个敦煌绿洲生态的恢复和维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很难说。有专家测算过,要灌满敦煌哈拉湖,并进而供水到西湖湿地,需要10亿立方米的水,而“引哈济党”的引水量每年只有1.2亿立方米。从这一点上看,其作用是有限的。

敦煌绿洲如沙漠中的孤岛 图/网络

  还有网友认为,这次哈拉诺尔碧波重现,和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过快有关,而随着冰盖缩小,冰川融水缩减,敦煌生态前景仍不乐观。

  这一看法也不无道理。因此大环境的生态养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和努力。并且,目前的敦煌地区属于冬春丰水期,哈拉湖能够出现碧波,但到了枯水期,湖面缩小甚至消失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哈拉湖水面还不够大 图/@敦煌微图

  敦煌的发展,仅靠疏通河道、增加上游生态用水补给,远远不够。还是要从节水、控水、环保等多角度努力。

  如果再按照十几年前那样粗放的发展方式,仅农业用水一项,党河全部的2.98亿立方米河水用完都不够,还要另外抽取1亿立方米地下水来补给。这不仅不能持续发展,还会继续恶化生态环境!

高耗水农业将限制发展 图/网络

  因此,从产业调整,到生活节水,到生态维护等,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展开。只有做到有更多的水源流进敦煌,同时有效控制生产生活用水,并进一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培养植被涵养水源,才有可能保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敦煌古城才有可能在沙漠戈壁中继续生存下去!

月牙泉和莫高窟是敦煌“二绝” 图/每日甘肃

愿那一泓清泉永不干涸 图/网络

愿梦里的敦煌永远美丽 图/网络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魏礼园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