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痛分娩"率仅10%,麻醉医生为何严重短缺?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配备2.4个的标准算,中国应配备30-50万名麻醉医生,而目前只有8.5万人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最惨的事莫过于一位准妈妈的悲壮自杀!8月31日晚,陕西榆林年仅26岁的产妇小马,因产前疼痛难忍,从医院五楼跳下身亡……

产妇生前痛苦不堪 监控视频截图

  那一刻她究竟有多痛,竟宁愿带着胎儿结束生命?医生和家属为何没能在她最痛苦时给予帮助?在此无意于分析她身后缠绕不清的各方说辞,我们最关心的是,当今本有成熟的“无痛分娩”技术,为何没用来缓解她的痛苦?

  数据显示,该技术在欧美国家普及率已达80%以上,而在中国却不足10%!

“无痛分娩”在欧美普及率很高 资料图

  “无痛分娩”为何未能在中国推广?惨剧发生后无数人发出类似追问。在各种分析中,我们看到痛点所在,即目前医院没条件也没动力提供这种“人道”服务。而最关键因素是:麻醉医生不够!

  那么,中国为何短缺麻醉医生?

悼念逝者,思虑将来 资料图

  分娩痛最痛可致崩溃

  或在现实中或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多少了解一些产妇的分娩之痛。但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真切地感受。

  分娩究竟有多痛?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同。中华医学会统计:初产妇中,有6%感觉轻微疼痛,约50%感觉明显疼痛,约44%感觉疼痛难忍,甚至“痛不欲生”。

影视剧中的分娩之痛 资料图

  疼痛程度的表述比较复杂,这里采用两种说法大致示意一下。有人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级,9级以上的疼痛已接近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在这个体系中,产痛仅次于烧灼之痛,基本处于最高等级!

  临床上还有个疼痛指数概念,最高就是10。有人作了个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的手指用刀从中间切开,疼痛指数是9.2;而自然分娩的疼痛指数是9.7-9.8!

  可以说,那种痛剧烈地发作时,足以让人情绪崩溃!

疼痛感分级示意图 图/南方都市报

  因此减轻或消除分娩之痛,是近百年来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目标!美国妇产科学院2004年出版的《产科镇痛指南》一书明确告诫医生:“无论何时何地,在有临床指征而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采取减轻疼痛的措施是义不容辞的。”

  这意味着,为产妇采取缓解疼痛的措施,是“人道”!

分娩“镇痛”是医学界共识 资料图

  无痛分娩技术已成熟

  有技术为何不用?难道还不成熟?非也!“无痛分娩”在欧美已开展了上百年,成熟也有30年了。在美国的普及率已达85%以上,在英国超过了90%。

  然而在中国,该技术推广使用率不足10%,越往基层使用率越低。三级医院约有16%(个别大医院达到30-40%),二级医院低至1%。在基层乡镇医院,采用率低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无痛分娩技术已很成熟 资料图

  “无痛分娩”,通俗地讲就是给产妇打“无痛针”,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即通过注入一定剂量的麻醉药物,缓解甚至消除产妇的疼痛感,减少她们的痛苦。

  “镇痛”办法多种多样,有非药物性镇痛,如按摩法、精神安慰法、水中分娩法等;药物性镇痛如笑气止痛、镇痛药止痛等。

产妇吸入笑气镇痛 资料图

  其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是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在脊椎硬膜外下注入麻醉药,并用导管连接输注泵,连续泵入低剂量的镇痛药,以维持缓解产妇的痛感。

  实施脊椎穿刺注射也并非有很大难度,一个有五年左右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完全可以操作!

麻醉医生实施脊椎穿刺 资料图

  观念制约新技术推广

  为何难以推广?综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观念因素。

  在传统观念里,女人总要生孩子,生孩子就会有疼痛。尤其是在农村,很多人认为这是常态,不采取任何措施也正常。

  也基于此,自古以来有多少不幸的女子死于难产。尤其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上至皇家,下至贫民,皆很常见!

影视剧中妇女难产的镜头 资料图

  并且很多人担心,对产妇注射麻醉药物,可能影响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其实无痛分娩所用的镇痛药浓度只是剖宫产手术的1/10-1/5,且是直接注入椎管内的,并未进入产妇静脉,因此通过母体血液进入胎盘被胎儿吸收的几率微乎其微。

  临床也已证明,对胎儿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镇痛药注入椎管示意图 资料图

  而对于产妇,很多人担心会产生药物后遗症。毕竟也确实出现过有因镇痛麻醉导致的下肢麻痹甚至瘫痪等特例。

  还有一点,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无痛分娩”项目并未列入医保范围。这就意味着,打“无痛针”要多花钱,且难以报销。因此即便是家属被医生提醒是否要“无痛分娩”时,出于经济情况考虑,也可能多一层迟疑。

医保政策影响新技术推广 资料图

  麻醉医生短缺很严重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来自中国现有的情况,来自医院和医生。那就是,全国医院普遍存在麻醉医生人手不够的问题,无力提供更多“无痛分娩”服务。同时,“无痛分娩”对医院来说“投入大”、“不划算”,因此推广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的麻醉医生只有8.5万人,相当于每万人只有0.5个麻醉医生。如果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配备2.4个的标准算,中国应配备30-50万名麻醉医生。

  由此算来,中国麻醉医生缺口达到三四十万人!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极大 资料图

  并且当前中国的麻醉医生在医院中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了,再推广“无痛分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

  毕竟,开展“无痛分娩”可不是打麻醉针那么简单,麻醉医生要全程监控,确保产妇安全。而相比普通手术,一次分娩过程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现有的麻醉师人手根本不够。

大医院医生过劳现象严重 资料图

  这第二个问题,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的。推广“无痛分娩”服务,医院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会大大增加,但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医院投入难以找补回来。因此医院积极性不高。

推广无痛分娩医院动力不足 资料图

  地位尴尬少人愿意干

  医院缺人就招人呗,国家何不培养更多的麻醉医生?这一简单的逻辑,在现实中正遭遇困境。

  一方面,麻醉医生很忙很累,要应对所有外科手术。并且因此对他们的知识面要求很宽,涉及什么专科的手术,就需要懂这个专科的知识,麻醉医生是“最博学的医生”,为患者保命、为手术护航。

每台手术都离不开麻醉医生 资料图

  然而现实中麻醉医生只是幕后英雄,是“隐形医生”。外界对他们了解很少,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仅仅称他们为“麻醉师”。社会对他们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其地位和收入都和付出不成正比。

  而同时,随着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对麻醉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因此麻醉学本科专业即将被取消,将来要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培养麻醉科医生。

外科手术有赖多学科配合 图/新华网

  这就陷入了尴尬:本来年轻人报考麻醉学专业的积极性就不高,读完临床专业再学麻醉的人就更少了。因此不仅当前麻醉人才缺口难以补上,未来的形势也更加不乐观!

  而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需要全社会认知的提升,给麻醉专业人才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提升这个专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于这个学科中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麻醉科医生已经忙不过来 资料图

“无痛分娩”并非每个产妇都适用

  当然,并非所有产妇都能选择“无痛分娩”。比如椎管有畸形或有外伤史:如椎间盘突出、腰椎外伤、穿刺部位感染等;血液化验发现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异常;严重慢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较差等情况,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有不少人对注射镇痛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存在担心。对此专家分析,绝大部分产妇都不会出现后遗症,只有极少数人会感到腰酸、头痛、下肢感觉异常等,但都不严重,经相应治疗后可以消失。少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会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的。

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图

她们用痛苦迎来天使的笑 资料图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责编丨魏礼园

编辑:
数字报

中国"无痛分娩"率仅10%,麻醉医生为何严重短缺?

羊城派  作者:  2018-05-16

  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配备2.4个的标准算,中国应配备30-50万名麻醉医生,而目前只有8.5万人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最惨的事莫过于一位准妈妈的悲壮自杀!8月31日晚,陕西榆林年仅26岁的产妇小马,因产前疼痛难忍,从医院五楼跳下身亡……

产妇生前痛苦不堪 监控视频截图

  那一刻她究竟有多痛,竟宁愿带着胎儿结束生命?医生和家属为何没能在她最痛苦时给予帮助?在此无意于分析她身后缠绕不清的各方说辞,我们最关心的是,当今本有成熟的“无痛分娩”技术,为何没用来缓解她的痛苦?

  数据显示,该技术在欧美国家普及率已达80%以上,而在中国却不足10%!

“无痛分娩”在欧美普及率很高 资料图

  “无痛分娩”为何未能在中国推广?惨剧发生后无数人发出类似追问。在各种分析中,我们看到痛点所在,即目前医院没条件也没动力提供这种“人道”服务。而最关键因素是:麻醉医生不够!

  那么,中国为何短缺麻醉医生?

悼念逝者,思虑将来 资料图

  分娩痛最痛可致崩溃

  或在现实中或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多少了解一些产妇的分娩之痛。但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真切地感受。

  分娩究竟有多痛?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同。中华医学会统计:初产妇中,有6%感觉轻微疼痛,约50%感觉明显疼痛,约44%感觉疼痛难忍,甚至“痛不欲生”。

影视剧中的分娩之痛 资料图

  疼痛程度的表述比较复杂,这里采用两种说法大致示意一下。有人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级,9级以上的疼痛已接近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在这个体系中,产痛仅次于烧灼之痛,基本处于最高等级!

  临床上还有个疼痛指数概念,最高就是10。有人作了个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的手指用刀从中间切开,疼痛指数是9.2;而自然分娩的疼痛指数是9.7-9.8!

  可以说,那种痛剧烈地发作时,足以让人情绪崩溃!

疼痛感分级示意图 图/南方都市报

  因此减轻或消除分娩之痛,是近百年来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目标!美国妇产科学院2004年出版的《产科镇痛指南》一书明确告诫医生:“无论何时何地,在有临床指征而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采取减轻疼痛的措施是义不容辞的。”

  这意味着,为产妇采取缓解疼痛的措施,是“人道”!

分娩“镇痛”是医学界共识 资料图

  无痛分娩技术已成熟

  有技术为何不用?难道还不成熟?非也!“无痛分娩”在欧美已开展了上百年,成熟也有30年了。在美国的普及率已达85%以上,在英国超过了90%。

  然而在中国,该技术推广使用率不足10%,越往基层使用率越低。三级医院约有16%(个别大医院达到30-40%),二级医院低至1%。在基层乡镇医院,采用率低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无痛分娩技术已很成熟 资料图

  “无痛分娩”,通俗地讲就是给产妇打“无痛针”,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即通过注入一定剂量的麻醉药物,缓解甚至消除产妇的疼痛感,减少她们的痛苦。

  “镇痛”办法多种多样,有非药物性镇痛,如按摩法、精神安慰法、水中分娩法等;药物性镇痛如笑气止痛、镇痛药止痛等。

产妇吸入笑气镇痛 资料图

  其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是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在脊椎硬膜外下注入麻醉药,并用导管连接输注泵,连续泵入低剂量的镇痛药,以维持缓解产妇的痛感。

  实施脊椎穿刺注射也并非有很大难度,一个有五年左右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完全可以操作!

麻醉医生实施脊椎穿刺 资料图

  观念制约新技术推广

  为何难以推广?综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观念因素。

  在传统观念里,女人总要生孩子,生孩子就会有疼痛。尤其是在农村,很多人认为这是常态,不采取任何措施也正常。

  也基于此,自古以来有多少不幸的女子死于难产。尤其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上至皇家,下至贫民,皆很常见!

影视剧中妇女难产的镜头 资料图

  并且很多人担心,对产妇注射麻醉药物,可能影响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其实无痛分娩所用的镇痛药浓度只是剖宫产手术的1/10-1/5,且是直接注入椎管内的,并未进入产妇静脉,因此通过母体血液进入胎盘被胎儿吸收的几率微乎其微。

  临床也已证明,对胎儿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镇痛药注入椎管示意图 资料图

  而对于产妇,很多人担心会产生药物后遗症。毕竟也确实出现过有因镇痛麻醉导致的下肢麻痹甚至瘫痪等特例。

  还有一点,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无痛分娩”项目并未列入医保范围。这就意味着,打“无痛针”要多花钱,且难以报销。因此即便是家属被医生提醒是否要“无痛分娩”时,出于经济情况考虑,也可能多一层迟疑。

医保政策影响新技术推广 资料图

  麻醉医生短缺很严重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来自中国现有的情况,来自医院和医生。那就是,全国医院普遍存在麻醉医生人手不够的问题,无力提供更多“无痛分娩”服务。同时,“无痛分娩”对医院来说“投入大”、“不划算”,因此推广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的麻醉医生只有8.5万人,相当于每万人只有0.5个麻醉医生。如果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配备2.4个的标准算,中国应配备30-50万名麻醉医生。

  由此算来,中国麻醉医生缺口达到三四十万人!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极大 资料图

  并且当前中国的麻醉医生在医院中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了,再推广“无痛分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

  毕竟,开展“无痛分娩”可不是打麻醉针那么简单,麻醉医生要全程监控,确保产妇安全。而相比普通手术,一次分娩过程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现有的麻醉师人手根本不够。

大医院医生过劳现象严重 资料图

  这第二个问题,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的。推广“无痛分娩”服务,医院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会大大增加,但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医院投入难以找补回来。因此医院积极性不高。

推广无痛分娩医院动力不足 资料图

  地位尴尬少人愿意干

  医院缺人就招人呗,国家何不培养更多的麻醉医生?这一简单的逻辑,在现实中正遭遇困境。

  一方面,麻醉医生很忙很累,要应对所有外科手术。并且因此对他们的知识面要求很宽,涉及什么专科的手术,就需要懂这个专科的知识,麻醉医生是“最博学的医生”,为患者保命、为手术护航。

每台手术都离不开麻醉医生 资料图

  然而现实中麻醉医生只是幕后英雄,是“隐形医生”。外界对他们了解很少,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仅仅称他们为“麻醉师”。社会对他们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其地位和收入都和付出不成正比。

  而同时,随着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对麻醉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因此麻醉学本科专业即将被取消,将来要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培养麻醉科医生。

外科手术有赖多学科配合 图/新华网

  这就陷入了尴尬:本来年轻人报考麻醉学专业的积极性就不高,读完临床专业再学麻醉的人就更少了。因此不仅当前麻醉人才缺口难以补上,未来的形势也更加不乐观!

  而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需要全社会认知的提升,给麻醉专业人才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提升这个专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于这个学科中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麻醉科医生已经忙不过来 资料图

“无痛分娩”并非每个产妇都适用

  当然,并非所有产妇都能选择“无痛分娩”。比如椎管有畸形或有外伤史:如椎间盘突出、腰椎外伤、穿刺部位感染等;血液化验发现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异常;严重慢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较差等情况,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有不少人对注射镇痛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存在担心。对此专家分析,绝大部分产妇都不会出现后遗症,只有极少数人会感到腰酸、头痛、下肢感觉异常等,但都不严重,经相应治疗后可以消失。少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会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的。

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图

她们用痛苦迎来天使的笑 资料图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责编丨魏礼园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