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气温降至“史上最低”,气候到底在变暖还是变冷?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进入201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先后有多地出现大范围、大幅度降温,我国中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大风雪,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然而平时主流舆论界挂在嘴边的词汇一直是“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全球气候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大雪后的南京秦淮河 图/中新网

  多地极寒天气频频出现

  最近天气,“冷”就一个字!我国遭遇今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一次低温冰冻天气,有400多万人受灾。

黄山景区因暴雪临时关闭 图/中新网

  雨雪分界线一路向南,推进到江南中部一带,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降雪,武汉、合肥、南京、杭州均现暴雪,湖南、贵州及江西北部还出现了冻雨。有8个县市日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

雪后西湖 图/新华社

  感觉冷的不止是中国。北半球的这个冬天,“冷”的感觉似乎格外明显。2018年元旦前后,美国、俄罗斯先后出现极寒天气。尤其是美国东北部,冷暖气流的强力碰撞,导致出现了“炸弹气旋”,气压急速下降,带来了强降温和暴风雪天气。

美国马萨诸塞州消防员 图/CNN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向是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佛罗里达州,在寒潮袭击下关闭了多个水上公园,并开设了临时庇护所。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以前几乎没见过雪,这次也被冰雪覆盖了。

喷泉冻结成冰 图/央视

  波士顿连续7天最高气温低于-6.7℃,打破了百年持续低温记录。位于南方的佐治亚州,有28个县进入了紧急状态,多地学校停课。

美国东北部大面积暴雪 图/视觉中国

  新年第一天,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达拉斯温度都在0℃以下,亚特兰大-8℃,气温普遍比往年低了10℃左右。美联社报道,印第安纳波利斯-24℃,打破了1887年以来的纪录。

尼亚加拉大瀑布冻成冰 图/美联社

  美国这次极寒天气犹如现实版好莱坞灾难大片:海边出现了被冻成冰块的鲨鱼,还发现有数百只海龟被“冻晕”!美国东北部的最高峰华盛顿山,气温降至-38℃,接近历史最低温度。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在刺骨的寒风中,室外体感温度低至-69℃。

海龟被“冻晕” 图/央视

海边冻死的鲨鱼 图/@国外那些事儿

  1月中旬,俄罗斯远东地区遭遇极寒天气,许多地区白天最低温度降至-50℃以下,夜间温度更低至-65℃以下。当地政府宣布进入预警状态,准备了应急燃料,中小学停课。

  此外,最近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出现了寒潮和低温天气。

俄罗斯远东地区暴雪 图/视觉中国

  全球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其实最近几年一直都有。北半球的欧洲、北美洲等已出现过多次,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千年极寒”的说法。

  于是多年前就有争议的话题再次热起来:地球正进入一个“小冰河期”?

难道小冰河期已经来了?/资料图

  “冰河”系诗意的误读

  我们先解释一下“小冰河期”的概念。这是相对于“冰河期”来说的。冰河期的时间跨度很长,一般在十万年到百万年。在冰河期,由于气温极低,北极冰盖大面积扩张,同时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比如最近一次、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冰河期,欧洲的冰盖覆盖了伦敦及整个加拿大,而同时海洋面积收缩,中国海岸向东推进了1000公里,达到现在的琉球群岛。

在冰河期北极冰盖会扩张 图/视觉中国

  而小冰河期的时间跨度只有几十年到上百年,一次冷热变动跨度也不过上千年。最近一次小冰河期,大致在17世纪前后,中国当时处在明末清初。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写过一本书叫《北游录》,记录了他在顺治年间的游历见闻。那年他坐船从杭州出发去北京,看到嘉兴段的南运河已经封冻。

  在那一时期,长江也有结冰的记载;一向温暖的岭南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下雪,有牲畜都冻死了。

小冰期往往带来干旱和灾荒 图/中国网

  同时期的英国也很冷,国内大部分河流都冻结了。那一时期的油画作品中能看到,人们穿着旱冰鞋横穿泰晤士河。

伦敦泰晤士河 图/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小冰河期”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提法,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毕竟,气候寒冷与“河”关系不大。“冰河”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部著名的电影《冰河世纪》。其实“小冰河期”的英文是“Little Ice Age”,直接翻译应为“小冰期”。就连《冰河世纪》的英文也只是“Ice Age”。

  中文“小冰河期”的叫法,大概是被最早的翻译者将它诗意化了。而公众也乐于沿用此叫法。

电影《冰河世纪》剧照 资料图

  人类进入第五“小冰期”?

  目前是不是小冰期?何时进入小冰期?这其实没有定论。若想大致知道目前是在温暖期还是小冰期,最简单的办法是结合气象史来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气象,我国有一位大科学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展过。他就是竺可桢。这里我们只需向他致敬,概括他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把这个疑问大致说明白。

竺可桢像邮票 资料图

  地球史上最近一个大冰期发生在两万多年前,所以人类文明产生在这次冰期后的温暖时期。而这个温暖期本身,依据气温的波动,也可分出多次小冰期。

  大致来说,人类5000年文明史里,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第一次温暖期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夏代、商代),这段时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那时河南一带还有大象活动,这正是河南的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曾出土大象骨骼化石 图/大河报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左右(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小冰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西汉),又进入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第二个小冰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五代),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宋朝),是第三个小冰期。

雪中西安,梦回唐朝 图/新华网

  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宋末、元代),是第四个温暖期。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进入第四个小冰期,温度比现在低1-2℃。

  而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进入相对温暖的一个世纪。最近几年,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可能进入第五个小冰期的说法,不过一直存在争议。

明朝张岱在西湖留下名篇/资料图

  “太阳黑子”要休眠了?

  目前处于温暖期还是小冰期?气象学界也没定论。学者无论认同是温暖期还是小冰期,都有他们自己的依据,但都没有充足依据驳倒对方。

  我们这里只谈谈气候“变冷说”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太阳的活动周期。最近的观测显示,太阳黑子的活动正趋于低潮。

太阳黑子 图/视觉中国

  人类对太阳黑子有确切的记录从1750年开始。美国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太阳黑子近年来出奇地安静,预计到2020年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安静模式”,甚至进入“冬眠”状态。

  英国科学家也认同太阳黑子即将休眠的说法,不过他们推算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一般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

太阳活动直接影响地球温度 图/视觉中国

  另一种因素来自地球本身,那就是火山喷发。近几年,从新闻报道中就能感受到,地震增多,火山喷发增多,这意味着地球活动较活跃。一般认为,火山喷发会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其理由是: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火山灰,火山灰进入高空对流层并长时间漂浮,这会折射太阳光,使它无法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减小,就会导致气温变冷。

火山喷发或致温度下降 图/视觉中国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即火山喷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它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气溶胶,它会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并且这种气溶胶能在大气圈中滞留数月甚至数年。火山喷发越强、越多,对地面气温影响越大。

火山灰减弱了太阳辐射热量 图/视觉中国

  火山喷发会降温的说法也是有例证的: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全球气温下降了0.4-0.7℃,亚欧美很多地区粮食失收;当年8月的中国(嘉庆二十一年)也有“天气忽然寒如冬”的记载。1783年冰岛拉卡基格火山喷发导致欧洲大陆被阴霾笼罩,气温下降造成数万人丧生,影响甚至波及日本、印度和非洲。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2℃。

“冷静”下来的印尼坦博拉火山 资料图

  “冷热交加”极端现象为啥增多

  正如学术界对气候是变暖还是变冷没有定论一样,大家的直观感受是: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令人难以琢磨。

极端天气冰火两重天 资料图

  一方面,冬天极寒天气频发,如2008年极寒、暴雪至今令人心有余悸;2016年“世纪寒潮”,广州市区还罕见地落了雪。另一方面,这几年夏天似乎特别热,气象数据也印证着这种感受,2016和2017年夏天的平均气温都创了新高。

难以忘记2008大雪灾 图/央视

  而就在美国闹出炸弹气旋和极寒天气的前阵子,澳大利亚等地还罕见高温,悉尼更出现了47.3℃的恐怖高温。同样在美国,东部遭遇极寒天气时,处在高纬度地区的阿拉斯加州,本来应该温度更低,但其最大城市安克雷奇最高气温竟达到8℃!

澳洲高温,考拉难忍 图/中新网

  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现象,科学家也有解释。国际主流气象学界坚持认为,全球气候的趋势是在变暖。《科学美国人》报道称,近年来都是暖冬,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短时间极端严寒天气,这也并不矛盾,恰恰是全球气候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

电影《后天》海报/资料图

  这是啥副作用?学者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原有的气候规律被打破,会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更容易引发极端天气事件,一些地区出现极寒、极热、暴风雪、干旱或强降水等都有可能。

电影《全球风暴》海报/资料图

  其实我们也应该理解,说气候变冷和变暖,是从两个维度看问题的。“变暖说”是从人类活动过度、环境污染导致温室效应切入的;“变冷说”是从地球内外环境变化规律来考量的。

  可能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变冷说”和“变暖说”依然对峙并存,这是我们只能接受的现实。

全球变暖仍是多数人共识 图/视觉中国

  不过可以欣慰的是,这两种观点都基于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因此,即便现在气候正进入小冰期,人类为避免“气候变暖”而节能减排、防控污染的努力,也是值得鼓励的!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事关每个人 图/视觉中国

携手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图/视觉中国

来源|羊城派

  责编|童雯霞

编辑:
数字报

全球多地气温降至“史上最低”,气候到底在变暖还是变冷?

羊城派  作者:  2018-05-16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进入201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先后有多地出现大范围、大幅度降温,我国中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大风雪,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然而平时主流舆论界挂在嘴边的词汇一直是“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全球气候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大雪后的南京秦淮河 图/中新网

  多地极寒天气频频出现

  最近天气,“冷”就一个字!我国遭遇今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一次低温冰冻天气,有400多万人受灾。

黄山景区因暴雪临时关闭 图/中新网

  雨雪分界线一路向南,推进到江南中部一带,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降雪,武汉、合肥、南京、杭州均现暴雪,湖南、贵州及江西北部还出现了冻雨。有8个县市日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

雪后西湖 图/新华社

  感觉冷的不止是中国。北半球的这个冬天,“冷”的感觉似乎格外明显。2018年元旦前后,美国、俄罗斯先后出现极寒天气。尤其是美国东北部,冷暖气流的强力碰撞,导致出现了“炸弹气旋”,气压急速下降,带来了强降温和暴风雪天气。

美国马萨诸塞州消防员 图/CNN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向是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佛罗里达州,在寒潮袭击下关闭了多个水上公园,并开设了临时庇护所。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以前几乎没见过雪,这次也被冰雪覆盖了。

喷泉冻结成冰 图/央视

  波士顿连续7天最高气温低于-6.7℃,打破了百年持续低温记录。位于南方的佐治亚州,有28个县进入了紧急状态,多地学校停课。

美国东北部大面积暴雪 图/视觉中国

  新年第一天,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达拉斯温度都在0℃以下,亚特兰大-8℃,气温普遍比往年低了10℃左右。美联社报道,印第安纳波利斯-24℃,打破了1887年以来的纪录。

尼亚加拉大瀑布冻成冰 图/美联社

  美国这次极寒天气犹如现实版好莱坞灾难大片:海边出现了被冻成冰块的鲨鱼,还发现有数百只海龟被“冻晕”!美国东北部的最高峰华盛顿山,气温降至-38℃,接近历史最低温度。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在刺骨的寒风中,室外体感温度低至-69℃。

海龟被“冻晕” 图/央视

海边冻死的鲨鱼 图/@国外那些事儿

  1月中旬,俄罗斯远东地区遭遇极寒天气,许多地区白天最低温度降至-50℃以下,夜间温度更低至-65℃以下。当地政府宣布进入预警状态,准备了应急燃料,中小学停课。

  此外,最近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出现了寒潮和低温天气。

俄罗斯远东地区暴雪 图/视觉中国

  全球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其实最近几年一直都有。北半球的欧洲、北美洲等已出现过多次,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千年极寒”的说法。

  于是多年前就有争议的话题再次热起来:地球正进入一个“小冰河期”?

难道小冰河期已经来了?/资料图

  “冰河”系诗意的误读

  我们先解释一下“小冰河期”的概念。这是相对于“冰河期”来说的。冰河期的时间跨度很长,一般在十万年到百万年。在冰河期,由于气温极低,北极冰盖大面积扩张,同时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比如最近一次、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冰河期,欧洲的冰盖覆盖了伦敦及整个加拿大,而同时海洋面积收缩,中国海岸向东推进了1000公里,达到现在的琉球群岛。

在冰河期北极冰盖会扩张 图/视觉中国

  而小冰河期的时间跨度只有几十年到上百年,一次冷热变动跨度也不过上千年。最近一次小冰河期,大致在17世纪前后,中国当时处在明末清初。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写过一本书叫《北游录》,记录了他在顺治年间的游历见闻。那年他坐船从杭州出发去北京,看到嘉兴段的南运河已经封冻。

  在那一时期,长江也有结冰的记载;一向温暖的岭南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下雪,有牲畜都冻死了。

小冰期往往带来干旱和灾荒 图/中国网

  同时期的英国也很冷,国内大部分河流都冻结了。那一时期的油画作品中能看到,人们穿着旱冰鞋横穿泰晤士河。

伦敦泰晤士河 图/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小冰河期”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提法,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毕竟,气候寒冷与“河”关系不大。“冰河”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部著名的电影《冰河世纪》。其实“小冰河期”的英文是“Little Ice Age”,直接翻译应为“小冰期”。就连《冰河世纪》的英文也只是“Ice Age”。

  中文“小冰河期”的叫法,大概是被最早的翻译者将它诗意化了。而公众也乐于沿用此叫法。

电影《冰河世纪》剧照 资料图

  人类进入第五“小冰期”?

  目前是不是小冰期?何时进入小冰期?这其实没有定论。若想大致知道目前是在温暖期还是小冰期,最简单的办法是结合气象史来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气象,我国有一位大科学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展过。他就是竺可桢。这里我们只需向他致敬,概括他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把这个疑问大致说明白。

竺可桢像邮票 资料图

  地球史上最近一个大冰期发生在两万多年前,所以人类文明产生在这次冰期后的温暖时期。而这个温暖期本身,依据气温的波动,也可分出多次小冰期。

  大致来说,人类5000年文明史里,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第一次温暖期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夏代、商代),这段时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那时河南一带还有大象活动,这正是河南的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曾出土大象骨骼化石 图/大河报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左右(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小冰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西汉),又进入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第二个小冰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五代),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宋朝),是第三个小冰期。

雪中西安,梦回唐朝 图/新华网

  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宋末、元代),是第四个温暖期。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进入第四个小冰期,温度比现在低1-2℃。

  而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进入相对温暖的一个世纪。最近几年,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可能进入第五个小冰期的说法,不过一直存在争议。

明朝张岱在西湖留下名篇/资料图

  “太阳黑子”要休眠了?

  目前处于温暖期还是小冰期?气象学界也没定论。学者无论认同是温暖期还是小冰期,都有他们自己的依据,但都没有充足依据驳倒对方。

  我们这里只谈谈气候“变冷说”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太阳的活动周期。最近的观测显示,太阳黑子的活动正趋于低潮。

太阳黑子 图/视觉中国

  人类对太阳黑子有确切的记录从1750年开始。美国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太阳黑子近年来出奇地安静,预计到2020年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安静模式”,甚至进入“冬眠”状态。

  英国科学家也认同太阳黑子即将休眠的说法,不过他们推算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一般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

太阳活动直接影响地球温度 图/视觉中国

  另一种因素来自地球本身,那就是火山喷发。近几年,从新闻报道中就能感受到,地震增多,火山喷发增多,这意味着地球活动较活跃。一般认为,火山喷发会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其理由是: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火山灰,火山灰进入高空对流层并长时间漂浮,这会折射太阳光,使它无法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减小,就会导致气温变冷。

火山喷发或致温度下降 图/视觉中国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即火山喷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它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气溶胶,它会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并且这种气溶胶能在大气圈中滞留数月甚至数年。火山喷发越强、越多,对地面气温影响越大。

火山灰减弱了太阳辐射热量 图/视觉中国

  火山喷发会降温的说法也是有例证的: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全球气温下降了0.4-0.7℃,亚欧美很多地区粮食失收;当年8月的中国(嘉庆二十一年)也有“天气忽然寒如冬”的记载。1783年冰岛拉卡基格火山喷发导致欧洲大陆被阴霾笼罩,气温下降造成数万人丧生,影响甚至波及日本、印度和非洲。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2℃。

“冷静”下来的印尼坦博拉火山 资料图

  “冷热交加”极端现象为啥增多

  正如学术界对气候是变暖还是变冷没有定论一样,大家的直观感受是: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令人难以琢磨。

极端天气冰火两重天 资料图

  一方面,冬天极寒天气频发,如2008年极寒、暴雪至今令人心有余悸;2016年“世纪寒潮”,广州市区还罕见地落了雪。另一方面,这几年夏天似乎特别热,气象数据也印证着这种感受,2016和2017年夏天的平均气温都创了新高。

难以忘记2008大雪灾 图/央视

  而就在美国闹出炸弹气旋和极寒天气的前阵子,澳大利亚等地还罕见高温,悉尼更出现了47.3℃的恐怖高温。同样在美国,东部遭遇极寒天气时,处在高纬度地区的阿拉斯加州,本来应该温度更低,但其最大城市安克雷奇最高气温竟达到8℃!

澳洲高温,考拉难忍 图/中新网

  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现象,科学家也有解释。国际主流气象学界坚持认为,全球气候的趋势是在变暖。《科学美国人》报道称,近年来都是暖冬,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短时间极端严寒天气,这也并不矛盾,恰恰是全球气候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

电影《后天》海报/资料图

  这是啥副作用?学者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原有的气候规律被打破,会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更容易引发极端天气事件,一些地区出现极寒、极热、暴风雪、干旱或强降水等都有可能。

电影《全球风暴》海报/资料图

  其实我们也应该理解,说气候变冷和变暖,是从两个维度看问题的。“变暖说”是从人类活动过度、环境污染导致温室效应切入的;“变冷说”是从地球内外环境变化规律来考量的。

  可能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变冷说”和“变暖说”依然对峙并存,这是我们只能接受的现实。

全球变暖仍是多数人共识 图/视觉中国

  不过可以欣慰的是,这两种观点都基于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因此,即便现在气候正进入小冰期,人类为避免“气候变暖”而节能减排、防控污染的努力,也是值得鼓励的!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事关每个人 图/视觉中国

携手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图/视觉中国

来源|羊城派

  责编|童雯霞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