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2020年运行!为啥说载人航天事关乎你我?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之后发射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将正式组建并运行。

中国即将迈入空间站时代 图/央视

  这意味着,中国不久将迈入空间站时代!——以前都是看美苏(后为俄罗斯)开展太空竞赛,还有更多人通过科幻电影了解空间站,如今中国人将迎来自己的空间站!

科幻作品中的空间站 图/新华网

  不过也有人质疑:空间站这种尖端科研不接地气,感觉离我们生活好遥远。其实,载人航天的开展积累下来许多技术成果,在转化后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这个过程是长久的!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资料图

  中国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中国空间站即将成型,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从1992年中国制订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算起,经过漫长的25年才走完前两步!

  所谓“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实现飞行器空间对接,宇航员太空行走,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并长期派驻宇航员开展太空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 战略/资料图

  经过25年的努力,中国已掌握了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等基本技术。

  或许那些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大家还记得: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升空;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2008年9月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11年11月实现无人对接;2012年6月实现载人交会对接;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舱与天宫二号实验室对接;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和推进剂补加试验……

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图/央视

  有了前面的铺垫,载人航天事业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建设空间站。目前,为执行建设和运行空间站任务而专门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于明年6月踏上太空旅程。

  执行中国第一个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始选拔。这次不仅要求身体好、懂操作,还要有专业知识。因为这次需要的不仅是驾驶员,还包括工程师和科学家。

大推力运载火箭正在研制 图/中新网

  中国已为自己的空间站准备好了名字:“天宫”!具体各舱也有名字:核心舱为“天和”,实验舱I为“问天”,实验舱II为“巡天”,货运飞船为“天舟”。各舱都是独立的飞行器,完成对接后协同开展科学实验。

  空间站建设耗资巨大,和以往美苏(俄)建造的空间站相比,我们的空间站属于“经济适用型”,规模适当,能完成既定科学实验任务就好。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资料图

  初期建设的空间站主要有三个舱,一个是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它们呈“T”字形布局。核心舱全长18.1米,实验舱长14.4米,两者最大直径都为4.2米。每个重约20吨。

  随后在空间站运营阶段,还会对接一到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主要承担人员运送和货物补给任务。

空间站内的模拟场景 图/视觉中国

  世界载人航天事业停滞了?

  中国人以前所谈空间站,多出自科幻作品,或者是美苏的“国际空间站”。世界范围内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和其他太空探索一样,起始于二战后的美苏争霸时期。

科幻作品中的空间站/资料图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1969年成功登月后,苏联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空间站技术研究,以求“扳回一城”。“礼炮一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它是人类史上首个空间站。苏联1986年又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

苏联“礼炮号”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与苏联竞争,美国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苏联的空间站建设技术领先,先后建造过8个空间站(礼炮1-7号、和平号)。然而1991年苏联突然解体,随后的继任者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在轨运行的“和平号”空间站,也因预算压力陷入危机,并于2001年坠入太平洋。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苏联的第二个“和平号”空间站计划因苏联解体而暂停。美国1984年启动新的空间站计划,却十年未获突破。各有困境的美俄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成共识:建造联合空间站。两个大国的合作也吸引了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

国际空间站即将报废 图/广东卫视

  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标志着国际空间站开始组装,到2006年,国际空间站最终完成装配。按照规划,国际空间站总重达470吨,加压舱总容积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机舱,设计寿命为15年左右,可容纳6名宇航员。

国际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国际空间站是地球上空最新的一个载人空间站,按照预先设计,到2020年左右(也可能延迟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到达使用期限,随后沉入大海。因此等国际空间站的使命终结,地球的上空,将只有中国一个空间站运行!

飞船返回舱降落地面 图/新华网

  出于种种考虑,美国一直排斥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这也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发之路。中国的努力最终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成了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

“天宫”空间站构架图/资料图

  201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宣告退役,新的飞船尚未问世,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只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也乘机抬价,最初每人每趟航程2630万美元,后来涨到6300万美元。对此美国极为不满,曾威胁俄罗斯,如果再涨价,将宣布与中国合作。

航天飞机停靠国际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在美苏争霸时代,双方都创造过奇迹。美国曾用20个月发射了10艘双子星飞船,苏联也创造了14年发射40艘联盟飞船的超级速度。

  相比于过去的那个时代,近几十年多数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都放缓了速度。但中国的航天事业却不断发力,技术和实力获得突飞猛进!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发力 图/新华网

  空间站带给我们生活啥影响?

  世界主要大国在空间站研究方面速度放缓,这和载人航天事业巨大的投入有关。投入巨大,但产出没那么直接。比如美国面向未来规划的新型空间站“太空蘑菇”,成本是3000亿美元,建成要30年。

“太空蘑菇”空间站概念图/资料图

  基于此,各国公众对该事业都有不解和微词。有人曾讽刺国际空间站,说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证明人类具备了组装400吨级空间站的能力。

  那么,空间站建设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啥效益?

宇航员太空漫步 图/中国网

  其实,空间站建设,更多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目标途径。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就会收获很多技术成果。比如,空间站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运行,对资源的消耗要越低越好,这就需要一系列绿色、净化技术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空间站上电力的需求,也会促进太阳能电池及储能技术的进步。

  这些在尖端航天领域积累的技术,转化后就会变成民用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空间站设有巨型太阳能帆板 图/视觉中国

  在空间中开展的科学研究,也有许多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比如空间生物学的研究,在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制药、改进人类健康等方面成效显著。再如空间材料研究,可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太空育种带来一些新的可能/资料图

  目前有一些技术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比如手机摄像头、滑雪护目镜、耐克鞋气垫等,都是从航天技术中民用化延伸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用于乳腺癌治疗临床试验,预计将获得广泛应用……

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图/新华网

  载人航天项目也促进了其他技术的进步,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载人航天的第三步,直接推动了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展。在空间站建设中开发的货运飞船、大型舱段等,也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太空平台,发展出大型对地观测卫星、大型天文观测卫星、通信卫星等,为生产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气象卫星时刻服务你我 图/视觉中国

  所以,远在天上的空间站,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航天技术虽然高高在上,同样也很接地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载人航天产出一大批技术成果/资料图

孩子美好想象中的空间站/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数字报

中国空间站2020年运行!为啥说载人航天事关乎你我?

羊城派  作者:  2018-05-16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之后发射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将正式组建并运行。

中国即将迈入空间站时代 图/央视

  这意味着,中国不久将迈入空间站时代!——以前都是看美苏(后为俄罗斯)开展太空竞赛,还有更多人通过科幻电影了解空间站,如今中国人将迎来自己的空间站!

科幻作品中的空间站 图/新华网

  不过也有人质疑:空间站这种尖端科研不接地气,感觉离我们生活好遥远。其实,载人航天的开展积累下来许多技术成果,在转化后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这个过程是长久的!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资料图

  中国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中国空间站即将成型,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从1992年中国制订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算起,经过漫长的25年才走完前两步!

  所谓“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实现飞行器空间对接,宇航员太空行走,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并长期派驻宇航员开展太空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 战略/资料图

  经过25年的努力,中国已掌握了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等基本技术。

  或许那些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大家还记得: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升空;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2008年9月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11年11月实现无人对接;2012年6月实现载人交会对接;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舱与天宫二号实验室对接;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和推进剂补加试验……

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图/央视

  有了前面的铺垫,载人航天事业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建设空间站。目前,为执行建设和运行空间站任务而专门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于明年6月踏上太空旅程。

  执行中国第一个空间站任务的航天员,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始选拔。这次不仅要求身体好、懂操作,还要有专业知识。因为这次需要的不仅是驾驶员,还包括工程师和科学家。

大推力运载火箭正在研制 图/中新网

  中国已为自己的空间站准备好了名字:“天宫”!具体各舱也有名字:核心舱为“天和”,实验舱I为“问天”,实验舱II为“巡天”,货运飞船为“天舟”。各舱都是独立的飞行器,完成对接后协同开展科学实验。

  空间站建设耗资巨大,和以往美苏(俄)建造的空间站相比,我们的空间站属于“经济适用型”,规模适当,能完成既定科学实验任务就好。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资料图

  初期建设的空间站主要有三个舱,一个是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它们呈“T”字形布局。核心舱全长18.1米,实验舱长14.4米,两者最大直径都为4.2米。每个重约20吨。

  随后在空间站运营阶段,还会对接一到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主要承担人员运送和货物补给任务。

空间站内的模拟场景 图/视觉中国

  世界载人航天事业停滞了?

  中国人以前所谈空间站,多出自科幻作品,或者是美苏的“国际空间站”。世界范围内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和其他太空探索一样,起始于二战后的美苏争霸时期。

科幻作品中的空间站/资料图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1969年成功登月后,苏联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落败,因此转向空间站技术研究,以求“扳回一城”。“礼炮一号”于1971年成功发射,它是人类史上首个空间站。苏联1986年又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

苏联“礼炮号”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与苏联竞争,美国在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美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苏联的空间站建设技术领先,先后建造过8个空间站(礼炮1-7号、和平号)。然而1991年苏联突然解体,随后的继任者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在轨运行的“和平号”空间站,也因预算压力陷入危机,并于2001年坠入太平洋。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苏联的第二个“和平号”空间站计划因苏联解体而暂停。美国1984年启动新的空间站计划,却十年未获突破。各有困境的美俄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成共识:建造联合空间站。两个大国的合作也吸引了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

国际空间站即将报废 图/广东卫视

  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标志着国际空间站开始组装,到2006年,国际空间站最终完成装配。按照规划,国际空间站总重达470吨,加压舱总容积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机舱,设计寿命为15年左右,可容纳6名宇航员。

国际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国际空间站是地球上空最新的一个载人空间站,按照预先设计,到2020年左右(也可能延迟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到达使用期限,随后沉入大海。因此等国际空间站的使命终结,地球的上空,将只有中国一个空间站运行!

飞船返回舱降落地面 图/新华网

  出于种种考虑,美国一直排斥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这也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发之路。中国的努力最终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成了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

“天宫”空间站构架图/资料图

  201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宣告退役,新的飞船尚未问世,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只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也乘机抬价,最初每人每趟航程2630万美元,后来涨到6300万美元。对此美国极为不满,曾威胁俄罗斯,如果再涨价,将宣布与中国合作。

航天飞机停靠国际空间站 图/视觉中国

  在美苏争霸时代,双方都创造过奇迹。美国曾用20个月发射了10艘双子星飞船,苏联也创造了14年发射40艘联盟飞船的超级速度。

  相比于过去的那个时代,近几十年多数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都放缓了速度。但中国的航天事业却不断发力,技术和实力获得突飞猛进!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发力 图/新华网

  空间站带给我们生活啥影响?

  世界主要大国在空间站研究方面速度放缓,这和载人航天事业巨大的投入有关。投入巨大,但产出没那么直接。比如美国面向未来规划的新型空间站“太空蘑菇”,成本是3000亿美元,建成要30年。

“太空蘑菇”空间站概念图/资料图

  基于此,各国公众对该事业都有不解和微词。有人曾讽刺国际空间站,说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证明人类具备了组装400吨级空间站的能力。

  那么,空间站建设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啥效益?

宇航员太空漫步 图/中国网

  其实,空间站建设,更多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目标途径。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就会收获很多技术成果。比如,空间站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运行,对资源的消耗要越低越好,这就需要一系列绿色、净化技术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空间站上电力的需求,也会促进太阳能电池及储能技术的进步。

  这些在尖端航天领域积累的技术,转化后就会变成民用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空间站设有巨型太阳能帆板 图/视觉中国

  在空间中开展的科学研究,也有许多直接推动着技术进步。比如空间生物学的研究,在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制药、改进人类健康等方面成效显著。再如空间材料研究,可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太空育种带来一些新的可能/资料图

  目前有一些技术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比如手机摄像头、滑雪护目镜、耐克鞋气垫等,都是从航天技术中民用化延伸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用于乳腺癌治疗临床试验,预计将获得广泛应用……

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图/新华网

  载人航天项目也促进了其他技术的进步,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载人航天的第三步,直接推动了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展。在空间站建设中开发的货运飞船、大型舱段等,也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太空平台,发展出大型对地观测卫星、大型天文观测卫星、通信卫星等,为生产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气象卫星时刻服务你我 图/视觉中国

  所以,远在天上的空间站,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航天技术虽然高高在上,同样也很接地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载人航天产出一大批技术成果/资料图

孩子美好想象中的空间站/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