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为何成了中国国家象征?

来源:羊城派 作者:孙滋溪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对于千年古城北京来说,闻名遐迩且有象征意味的建筑很多。其中天安门算是最突出的一个!很多人可能没去过北京,但有多少人不知道天安门?

  事实上,城楼图案醒目出现在国徽里的天安门,不仅是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国国家的象征。

北京时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图/视觉中国

  不过,当我们回望历史时,就会发现,在过去漫长的封建时代,天安门其实只是紫禁城的一个城门而已。

  同时还有个常识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走向近代、现代的过程中,出于天灾、战乱等多种原因,历史上的许多城墙、城门都消失不见了。

  那么,为何天安门地位不降反升,最终成了中国国家象征?

天安门及其背后的紫禁城(故宫) 图/视觉中国

  “蒯鲁班”的匠心设计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紫禁城(现故宫)就是当年的宫城。封建时代的北京,宫城外还有皇城,皇城外还有内城,内城南还有外城。

  而天安门在明清时代,不过是皇城“紫禁城”的南门而已。

清代末年的北京地图(资料图)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叫“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皇权意味明显。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刚登上皇位的朱棣当时还身在南京。他决定把帝国都城迁到他的老根据地北平去。当年他就把“北平”改成了“北京”。

明永乐皇帝朱棣画像 (资料图)

  对于当“首都”,有3000年历史的北京等闲视之。早在公元前1045年,北京就成了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后,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我们就从元代开始说。1264年元世祖诏令燕京作为中都,九年后改为大都。1267年开始在这里营建新都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

元大都布局复原图 (资料图)

  1417年,意欲迁都的永乐帝从全国征调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皇宫的设计者,是明代建筑家、后来官拜工部侍郎的蒯祥。受命设计承天门时他还不足20岁。他设计出的承天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黄瓦飞檐、朱漆金钉、气势非凡。永乐帝赞其为“蒯鲁班”!

建筑大师蒯祥画像(资料图)

  然而,承天门仅建成30多年后,就遭雷击起火焚毁。1465年,在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下,66岁的蒯祥重新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

  这次,蒯祥将牌坊式改成了宫殿式,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形制。

今日天安门和明代形制相同 图/视觉中国

  明末李自成起义中,多灾多难的承天门再次被毁。这也走完了它在明代的生命历程。虽然第二年又被重建,但名字已改为“天安门”,主人也换成了刚刚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

清朝末年天安门城楼影像 (资料图)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皇权意味依旧浓烈。到了晚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曾洗劫并炮轰天安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悲惨耻辱的记忆。民国时期皇权成为历史,天安门在社会动荡中变得破败不堪。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定都北京,天安门得以“重生”,其价值和功能被重新评估、定位。

天安门在新时代生机焕发 图/视觉中国

  1969年,年久失修的天安门迎来一次彻底修缮,旧城楼被拆除,按照原有形制和规模重建。重建后通高34.7米,比旧楼高了83厘米,抵消掉了因旧楼变形下沉耗损的高度。在1980年大修中,抗震能力也被提高到了9度。

  而从1988年开始,天安门对公众开放。终于,皇城之门的神秘气息尽数褪去,普通民众也有了一睹其风采的机会。

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城楼 图/新华网

  中国建筑艺术典范

  在历史变迁中,多数城墙、城门毁于战火、雷击,或在城市建设中被人为拆除。但步入近现代的天安门,其地位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自然与其自身的独特性有关。

天安门本身就是件艺术品 图/视觉中国

  首先就是它的位置特别。它位于明清皇城的中轴线上,是皇城的正门。并且,在古代它就被赋予很多政治功能。比如它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遇到新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活动才启用;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将领出征时祭旗、皇帝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在此进行。

每日升旗仪式都吸引众多游人 图/视觉中国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这是天安门最后一次履行皇权使命。

  其次,天安门的建筑艺术本身也可圈可点,是中国传统皇家建筑的典范之作。

  天安门从上到下分为城楼和城台两部分。朱红色城台高13米,为砖石结构,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城台下有五个券门,中间的最高大,位于北京皇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由此门出入。

天安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图/视觉中国

  城楼为木结构,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大殿内有60根直径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量。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至尊”之意。城楼所用木材多为楠木。

  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稳健持重、造型典雅、气势宏大,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

天安门城楼主体为木结构 图/视觉中国

  另外,天安门的附属设施也深具文化底蕴。门前金水河上有一排汉白玉雕栏石桥,桥身如虹,曲线动人。

  中间那座石桥雕着蟠龙,过去是皇帝专用的,叫“御路桥”。左右两边的桥才是官员和兵丁走的,还按品级分为“王公桥”、“品级桥”“公生桥”,讲究颇多。

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一排石桥 图/视觉中国

  金水桥南北各安置有一对高大的汉白玉石狮。石狮雕刻于明永乐年间,瞪眼咧嘴,威武雄壮,身披缨络,工艺精湛,头顶有鬣毛卷成的13个旋涡状疙瘩。按当时规制,属最高等级石狮。

这是中国传统北方石狮的代表作 图/视觉中国

  天安门前后还有两对建造于明代的华表,高近10米,顶端蹲着神兽“犼”。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脸朝宫外,被称为“望天犼”、“望君归”。天安门后面的犼脸朝宫内,被称为“望君出”,意为劝皇帝走出深宫了解民间疾苦。

华表顶端蹲着神兽“望天犼” 图/视觉中国

  政治象征意味凸显

  天安门城台中间券门的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将领袖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这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孙中山画像就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伟人画像。

天安门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 图/视觉中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是开国大典的核心舞台。当天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油画《开国大典》局部 作者/董希文

  天安门见证了历史,从此成了国人心中的圣地。

  此后每每举行国庆阅兵等重大庆典,都固定在天安门前举行。为此天安门前方东西两侧,还修建了能容纳万人的观礼台。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图/视觉中国

  也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计国徽时,天安门成了重要元素,城楼图案被安置在国徽中央。天安门形象成了中国国家的象征。

人民大会堂门头上的国徽 (资料图)

  天安门政治象征意味的提升,也和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及周边建筑有关。

  古代的天安门前只有一个狭小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启动旧城改造计划,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一些旧建筑,将封闭的宫廷广场拓展成了可自由穿行与逗留的开放空间。

民国初天安门前广场还很狭小 图/@趣历史

  1954年,天安门广场中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东西两侧建起了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 图/视觉中国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天安门广场上原中华门位置修建起了毛主席纪念堂。

  这些建筑,皆围绕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布局展开,这提升了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其象征意味进一步凸显。

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 图/视觉中国

  天安门的身后,是巍峨壮丽的紫禁城,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其身前,是开阔的天安门广场,是一系列国家标志性建筑。居于连接点上的天安门,无可争议地成了首都的象征、国家的象征!

油画《天安门前》 作者/孙滋溪

  所以,如果你第一次去北京,并且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就去天安门看看吧!

天安门吸引了全世界游人 图/中新网

作为国家象征的天安门已深入人心 (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数字报

北京天安门为何成了中国国家象征?

羊城派  作者:孙滋溪  2018-05-16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对于千年古城北京来说,闻名遐迩且有象征意味的建筑很多。其中天安门算是最突出的一个!很多人可能没去过北京,但有多少人不知道天安门?

  事实上,城楼图案醒目出现在国徽里的天安门,不仅是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国国家的象征。

北京时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图/视觉中国

  不过,当我们回望历史时,就会发现,在过去漫长的封建时代,天安门其实只是紫禁城的一个城门而已。

  同时还有个常识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走向近代、现代的过程中,出于天灾、战乱等多种原因,历史上的许多城墙、城门都消失不见了。

  那么,为何天安门地位不降反升,最终成了中国国家象征?

天安门及其背后的紫禁城(故宫) 图/视觉中国

  “蒯鲁班”的匠心设计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紫禁城(现故宫)就是当年的宫城。封建时代的北京,宫城外还有皇城,皇城外还有内城,内城南还有外城。

  而天安门在明清时代,不过是皇城“紫禁城”的南门而已。

清代末年的北京地图(资料图)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叫“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皇权意味明显。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刚登上皇位的朱棣当时还身在南京。他决定把帝国都城迁到他的老根据地北平去。当年他就把“北平”改成了“北京”。

明永乐皇帝朱棣画像 (资料图)

  对于当“首都”,有3000年历史的北京等闲视之。早在公元前1045年,北京就成了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后,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我们就从元代开始说。1264年元世祖诏令燕京作为中都,九年后改为大都。1267年开始在这里营建新都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

元大都布局复原图 (资料图)

  1417年,意欲迁都的永乐帝从全国征调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皇宫的设计者,是明代建筑家、后来官拜工部侍郎的蒯祥。受命设计承天门时他还不足20岁。他设计出的承天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黄瓦飞檐、朱漆金钉、气势非凡。永乐帝赞其为“蒯鲁班”!

建筑大师蒯祥画像(资料图)

  然而,承天门仅建成30多年后,就遭雷击起火焚毁。1465年,在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下,66岁的蒯祥重新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

  这次,蒯祥将牌坊式改成了宫殿式,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形制。

今日天安门和明代形制相同 图/视觉中国

  明末李自成起义中,多灾多难的承天门再次被毁。这也走完了它在明代的生命历程。虽然第二年又被重建,但名字已改为“天安门”,主人也换成了刚刚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

清朝末年天安门城楼影像 (资料图)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皇权意味依旧浓烈。到了晚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曾洗劫并炮轰天安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悲惨耻辱的记忆。民国时期皇权成为历史,天安门在社会动荡中变得破败不堪。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定都北京,天安门得以“重生”,其价值和功能被重新评估、定位。

天安门在新时代生机焕发 图/视觉中国

  1969年,年久失修的天安门迎来一次彻底修缮,旧城楼被拆除,按照原有形制和规模重建。重建后通高34.7米,比旧楼高了83厘米,抵消掉了因旧楼变形下沉耗损的高度。在1980年大修中,抗震能力也被提高到了9度。

  而从1988年开始,天安门对公众开放。终于,皇城之门的神秘气息尽数褪去,普通民众也有了一睹其风采的机会。

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城楼 图/新华网

  中国建筑艺术典范

  在历史变迁中,多数城墙、城门毁于战火、雷击,或在城市建设中被人为拆除。但步入近现代的天安门,其地位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自然与其自身的独特性有关。

天安门本身就是件艺术品 图/视觉中国

  首先就是它的位置特别。它位于明清皇城的中轴线上,是皇城的正门。并且,在古代它就被赋予很多政治功能。比如它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遇到新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活动才启用;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将领出征时祭旗、皇帝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在此进行。

每日升旗仪式都吸引众多游人 图/视觉中国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这是天安门最后一次履行皇权使命。

  其次,天安门的建筑艺术本身也可圈可点,是中国传统皇家建筑的典范之作。

  天安门从上到下分为城楼和城台两部分。朱红色城台高13米,为砖石结构,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城台下有五个券门,中间的最高大,位于北京皇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由此门出入。

天安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图/视觉中国

  城楼为木结构,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大殿内有60根直径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量。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至尊”之意。城楼所用木材多为楠木。

  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稳健持重、造型典雅、气势宏大,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

天安门城楼主体为木结构 图/视觉中国

  另外,天安门的附属设施也深具文化底蕴。门前金水河上有一排汉白玉雕栏石桥,桥身如虹,曲线动人。

  中间那座石桥雕着蟠龙,过去是皇帝专用的,叫“御路桥”。左右两边的桥才是官员和兵丁走的,还按品级分为“王公桥”、“品级桥”“公生桥”,讲究颇多。

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一排石桥 图/视觉中国

  金水桥南北各安置有一对高大的汉白玉石狮。石狮雕刻于明永乐年间,瞪眼咧嘴,威武雄壮,身披缨络,工艺精湛,头顶有鬣毛卷成的13个旋涡状疙瘩。按当时规制,属最高等级石狮。

这是中国传统北方石狮的代表作 图/视觉中国

  天安门前后还有两对建造于明代的华表,高近10米,顶端蹲着神兽“犼”。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脸朝宫外,被称为“望天犼”、“望君归”。天安门后面的犼脸朝宫内,被称为“望君出”,意为劝皇帝走出深宫了解民间疾苦。

华表顶端蹲着神兽“望天犼” 图/视觉中国

  政治象征意味凸显

  天安门城台中间券门的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将领袖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这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孙中山画像就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伟人画像。

天安门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 图/视觉中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是开国大典的核心舞台。当天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油画《开国大典》局部 作者/董希文

  天安门见证了历史,从此成了国人心中的圣地。

  此后每每举行国庆阅兵等重大庆典,都固定在天安门前举行。为此天安门前方东西两侧,还修建了能容纳万人的观礼台。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图/视觉中国

  也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计国徽时,天安门成了重要元素,城楼图案被安置在国徽中央。天安门形象成了中国国家的象征。

人民大会堂门头上的国徽 (资料图)

  天安门政治象征意味的提升,也和天安门广场的扩建及周边建筑有关。

  古代的天安门前只有一个狭小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启动旧城改造计划,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一些旧建筑,将封闭的宫廷广场拓展成了可自由穿行与逗留的开放空间。

民国初天安门前广场还很狭小 图/@趣历史

  1954年,天安门广场中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东西两侧建起了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 图/视觉中国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天安门广场上原中华门位置修建起了毛主席纪念堂。

  这些建筑,皆围绕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布局展开,这提升了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其象征意味进一步凸显。

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 图/视觉中国

  天安门的身后,是巍峨壮丽的紫禁城,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其身前,是开阔的天安门广场,是一系列国家标志性建筑。居于连接点上的天安门,无可争议地成了首都的象征、国家的象征!

油画《天安门前》 作者/孙滋溪

  所以,如果你第一次去北京,并且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就去天安门看看吧!

天安门吸引了全世界游人 图/中新网

作为国家象征的天安门已深入人心 (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

  栏目主持|夏杨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