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些爱好,与世俗保持距离

来源:璃语 作者:姜雪媛 发表时间:2018-05-16 10:48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达成可见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内在的自己相遇

  主播/羊城派记者 姜雪媛

  去年夏天,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演讲稿,演讲者是《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她的演讲主题是《成功的“第三大尺度”》。在演讲稿中,赫芬顿提到了除金钱、权利之外的第三尺度:幸福。

  她一再强调,不要“通过失去自我的代价去取得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要问最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地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通过认识自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支点,就可以取得更多的健康和给予,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看完《成功的“第三大尺度”》这篇演讲稿的那天下午,我照例来到公交站牌等公交,打算去瑜伽馆练习瑜伽。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我眼前飘过。

  “蔡蔡”,话音刚落,那个女孩回过头来,没错,大大的眼睛,纤瘦高挑的身材,这不就是蔡蔡吗?

  “是我”,我朝她招手。

  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是你呀,好久没见了。”

  说起来,蔡蔡是我刚开始练瑜伽的时候遇到的。

  蔡蔡笑了:“其实我真的没有想太多,我只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不容易,我不希望在这份爱好里掺杂太多的东西,要知道如果一旦当了教练,就必须照顾会员的体验,也就意味着我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练习我想要做的体式,另外当教练就意味着收入,而我觉得一旦爱好与收入挂钩,我自然地对它有所期许、有所要求,慢慢地我就会为之所累,而无法像现在这样尽情享受这份爱好给我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了。”

  我似有所悟。

  我们为什么会常常厌倦现在的工作?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取代,你做一件事开始贪图结果,你就会渐渐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快乐。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群淘气的孩子在一个老人门口踢球,不论老人怎么说都毫无效果。

  后来老人想了个办法,他第一天给了这群孩子一笔钱,告诉他们自己很喜欢看他们踢球,第二天继续给钱,只是后来越给越少,渐渐地这群孩子就不想踢球了,因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早已从“踢球是为了快乐”转向了“踢球是为了利益”。

  为了外在的某种结果从事某项活动,一旦外在的结果无法如你所愿,你自然会感觉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而当你脱离外在的结果做一件事情,只是因为喜欢,你收获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

  所以当很多人说把爱好做成职业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的声音,那就是任何爱好一旦纳入了职业范畴,就会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到时候你是否还能像当初那样享受其中的愉悦,就很难说了。

  是的,毕竟人不是机器,没必要天天像打了鸡血上了发条那样绷紧每一根神经,而是需要适度放松;在所有的放松方式中,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了任何目的去做,仅仅因为喜欢,无疑是一件对身心极为有利的事。

  “只要你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定,比如半年啊,如果半年内跳不好,也权当放松了呀,再重新找份类似于行政或文员的工作,我觉得并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说。

  没到一个礼拜,果果就辞了职,很多人都在揣测她到底去了哪里,只有我隐隐约约知道她去了哪里。

  她参加了一个舞蹈班,开始学习舞蹈。

  她告诉我说,自己第一次跳舞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她生怕自己跳不好会出丑,但没想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她脑海里充盈的是童年时自己在家里对着镜子偷偷摸摸跳舞的场景,她头一次觉得自己和内心贴得这么近,她的身体开始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摆动起来,这种感觉完全是不受自己大脑支配的。

  毋庸置疑,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去除了人内心深处的幸福,往往以外在的金钱、地位作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被评判、被贴标签、被定义、被量化等一系列境遇,围绕着这些产生的所谓奋斗所谓拼搏,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因为没有了幸福可言的内心,犹如断了源头的泉水,再也发不出欢快的音律了。

  以上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脱离了世俗的“投入产出比”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爱好很难说能他们带来怎样可观的收益,甚至个人回报率极低。

  可是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达成可见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内在的自己相遇。

  诚然,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所以奋力一搏活成了特立独行的模样,这也是一种成功,然而还有一种成功,那就是其实你未必非要证明什么,也未必活出怎样的与众不同,你需要做的,只是和你的内心相遇,然后静静地去体会“一切如是”。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插曲,与你的内心无比贴近,却注定和世俗保持着格格不入的距离。

  来源|璃语( 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 ID: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原标题:总要有些爱好,与世俗保持距离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数字报

总要有些爱好,与世俗保持距离

璃语  作者:姜雪媛  2018-05-16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达成可见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内在的自己相遇

  主播/羊城派记者 姜雪媛

  去年夏天,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演讲稿,演讲者是《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她的演讲主题是《成功的“第三大尺度”》。在演讲稿中,赫芬顿提到了除金钱、权利之外的第三尺度:幸福。

  她一再强调,不要“通过失去自我的代价去取得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要问最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地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通过认识自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支点,就可以取得更多的健康和给予,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看完《成功的“第三大尺度”》这篇演讲稿的那天下午,我照例来到公交站牌等公交,打算去瑜伽馆练习瑜伽。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我眼前飘过。

  “蔡蔡”,话音刚落,那个女孩回过头来,没错,大大的眼睛,纤瘦高挑的身材,这不就是蔡蔡吗?

  “是我”,我朝她招手。

  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是你呀,好久没见了。”

  说起来,蔡蔡是我刚开始练瑜伽的时候遇到的。

  蔡蔡笑了:“其实我真的没有想太多,我只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不容易,我不希望在这份爱好里掺杂太多的东西,要知道如果一旦当了教练,就必须照顾会员的体验,也就意味着我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练习我想要做的体式,另外当教练就意味着收入,而我觉得一旦爱好与收入挂钩,我自然地对它有所期许、有所要求,慢慢地我就会为之所累,而无法像现在这样尽情享受这份爱好给我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了。”

  我似有所悟。

  我们为什么会常常厌倦现在的工作?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取代,你做一件事开始贪图结果,你就会渐渐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快乐。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群淘气的孩子在一个老人门口踢球,不论老人怎么说都毫无效果。

  后来老人想了个办法,他第一天给了这群孩子一笔钱,告诉他们自己很喜欢看他们踢球,第二天继续给钱,只是后来越给越少,渐渐地这群孩子就不想踢球了,因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早已从“踢球是为了快乐”转向了“踢球是为了利益”。

  为了外在的某种结果从事某项活动,一旦外在的结果无法如你所愿,你自然会感觉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而当你脱离外在的结果做一件事情,只是因为喜欢,你收获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

  所以当很多人说把爱好做成职业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的声音,那就是任何爱好一旦纳入了职业范畴,就会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到时候你是否还能像当初那样享受其中的愉悦,就很难说了。

  是的,毕竟人不是机器,没必要天天像打了鸡血上了发条那样绷紧每一根神经,而是需要适度放松;在所有的放松方式中,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了任何目的去做,仅仅因为喜欢,无疑是一件对身心极为有利的事。

  “只要你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定,比如半年啊,如果半年内跳不好,也权当放松了呀,再重新找份类似于行政或文员的工作,我觉得并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说。

  没到一个礼拜,果果就辞了职,很多人都在揣测她到底去了哪里,只有我隐隐约约知道她去了哪里。

  她参加了一个舞蹈班,开始学习舞蹈。

  她告诉我说,自己第一次跳舞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她生怕自己跳不好会出丑,但没想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她脑海里充盈的是童年时自己在家里对着镜子偷偷摸摸跳舞的场景,她头一次觉得自己和内心贴得这么近,她的身体开始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摆动起来,这种感觉完全是不受自己大脑支配的。

  毋庸置疑,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去除了人内心深处的幸福,往往以外在的金钱、地位作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被评判、被贴标签、被定义、被量化等一系列境遇,围绕着这些产生的所谓奋斗所谓拼搏,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因为没有了幸福可言的内心,犹如断了源头的泉水,再也发不出欢快的音律了。

  以上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脱离了世俗的“投入产出比”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爱好很难说能他们带来怎样可观的收益,甚至个人回报率极低。

  可是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达成可见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内在的自己相遇。

  诚然,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所以奋力一搏活成了特立独行的模样,这也是一种成功,然而还有一种成功,那就是其实你未必非要证明什么,也未必活出怎样的与众不同,你需要做的,只是和你的内心相遇,然后静静地去体会“一切如是”。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插曲,与你的内心无比贴近,却注定和世俗保持着格格不入的距离。

  来源|璃语( 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 ID: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原标题:总要有些爱好,与世俗保持距离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樊美玲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