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老街小院中走出大学者 容庚故居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余晓玲 发表时间:2018-05-18 10:16

容庚故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容庚从莞城旨亭街八巷走出

文/金羊网记者 余晓玲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从莞城老街振华路拐进旨亭街,老字号排骨饭店内食客熙熙攘攘。再往里走上百来米却是一片幽静,走出几位大学者的故居就隐藏在旨亭街八巷。这是一座三进“三间两廊”式清代民居,趟栊门、青砖墙、木檐板……容庚故居模样如旧,各种摆设很好还原了容庚兄妹当年的生活轨迹。5月10日,记者走进容庚故居,透过故居各处的展板和著作,了解了容庚兄妹的生平及其家族的书香文脉;倾听了当年见证人讲述容庚故居纪念馆建设背后的故事。

学“孟母三迁”容母择优而居

用“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来形容容庚先生是再恰当不过了:其祖父容鹤龄是同治二年(1862)的进士,后来任东莞石龙龙溪书院和顺德凤山书院院长十几年,培养了大批人才。父亲容作恭,光绪二十三年拔贡,博闻强记,藏书万卷;族叔容祖椿师从晚清岭南画派鼻祖之一——居廉,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容庚在少年时期曾跟他学过画。

而容庚母亲这边的邓家,也一样是书香门第,容邓两家是名副其实的“门当户对”。外祖父邓蓉镜与容庚祖父是好朋友,一样同为进士出身。特别是容庚的四舅邓尔雅,是近代岭南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师,更是容庚学术和艺术上的启蒙导师。容庚学金石,二弟容肇新学刻印,三弟容肇祖学古文,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邓尔雅教育很多,这也给容庚兄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容庚先生后来在他的成名作《金文编》的自序里面也提到了邓尔雅对他的启蒙教育。

容氏兄弟成才,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母亲邓琼宴。古时候有“孟母三迁”,容庚的母亲为了三兄弟的学业同样如此,曾全家搬到广州,让容庚兄弟跟随四舅邓尔雅读书,后来又搬回东莞,容庚兄弟读东莞中学的时候又全家搬到母亲的娘家,当时邓家就在学校附近。

北上求学编写成名作《金文编》

1916年,22岁的容庚从东莞中学毕业,就开始编写后来的成名作《金文编》,一个中学毕业的学生要编写这样一部非常专业的著作,难道可想而知。因为受到四舅邓尔雅的影响,青年时的容庚就立下了雄心壮志,想要编写一部书。容庚根据当时有的资料,编写《金文编》,里面录的文字以商周时期彝器上的款识为主。遗憾的是,容庚舅父邓尔雅收藏的金石学相关的拓本资料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为了继续深造,再加上其他种种变故,1922年,容庚和三弟容肇祖一同前往北京读书。

在北大期间,容庚终于完成了《金文编》的编撰,并在1925年由罗振玉“贻安堂”书店出资印行。《金文编》成为我国首部专收金文字形的专著,奠定了容庚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而之后,容庚还著有《商周彝器通考》等30余种著作,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在篆刻学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故居内展示的容庚著作

容庚故居内容庚的生平介绍

经近十年努力故居换新颜

随着时间的流逝,容庚兄弟走出了故居,走向全国。随着容氏族人在国内外开枝散叶,容庚故居渐渐寂寥,一度成为“别人的家”。时任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的王柏全介绍了建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柏全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就着手筹建容庚故居纪念馆。此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有了故居的旧貌换新颜。“当时三进房屋属于两户人家所有,后面两进的房子属于一户人家,回购比较顺利,2002年、2003年就开始动工维修了。第一进房屋因为临街所以当时的屋主并不愿意迁出,后来莞城的主要领导亲自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才将房屋完整地回购回来。非常不容易。”王柏全也表示,最终街坊邻里的理解迁出,几本容庚书籍的出版,容庚后人的捐物,容庚的塑像等,每件事、每个环节,仍洒满了乡情,是乡情把容庚故居纪念馆筑成的。

“容庚故居的地面最早是高过道路路面的,因城市道路的修整,故居建筑周围的街巷改成混凝土路面,地面标高抬高,造成故居内积水不易排出。”据容庚故居的讲解员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居在维修中结合室内方阶砖翻修特意加设了地面防潮层、渗水槽和暗沟,让积水能通过渗水槽和暗沟导入室外下水道。

重新布展更丰富故事

“容庚老先生和他的弟妹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直到读书前,都生活在这里,但之后回来就比较少了。故居纪念馆开馆后,容庚老先生的几位子女几乎每年都会回来看一看。3月份,他的小女儿才刚刚回来过。”担任容庚故居管理员的何叔是莞城旨亭街人,今年60岁的他读书时就知道容庚先生,现在已经能给游客简单讲述容庚先生的故事了。

为了进一步丰富市民对容庚的了解,2016年,容庚故居纪念馆启动了重新设计及布展工作,基于容庚的生平成就和容庚故居的建筑布局,设置了“学术名家”“书香世家”“今人传承”三个展区。尤其是“今人传承”板块通过梳理容庚在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的师承关系和资料,介绍以容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让观众了解其对后人持续的影响。

编辑:邬嘉宏
数字报

莞城老街小院中走出大学者 容庚故居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金羊网  作者:余晓玲  2018-05-18

容庚故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容庚从莞城旨亭街八巷走出

文/金羊网记者 余晓玲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从莞城老街振华路拐进旨亭街,老字号排骨饭店内食客熙熙攘攘。再往里走上百来米却是一片幽静,走出几位大学者的故居就隐藏在旨亭街八巷。这是一座三进“三间两廊”式清代民居,趟栊门、青砖墙、木檐板……容庚故居模样如旧,各种摆设很好还原了容庚兄妹当年的生活轨迹。5月10日,记者走进容庚故居,透过故居各处的展板和著作,了解了容庚兄妹的生平及其家族的书香文脉;倾听了当年见证人讲述容庚故居纪念馆建设背后的故事。

学“孟母三迁”容母择优而居

用“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来形容容庚先生是再恰当不过了:其祖父容鹤龄是同治二年(1862)的进士,后来任东莞石龙龙溪书院和顺德凤山书院院长十几年,培养了大批人才。父亲容作恭,光绪二十三年拔贡,博闻强记,藏书万卷;族叔容祖椿师从晚清岭南画派鼻祖之一——居廉,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容庚在少年时期曾跟他学过画。

而容庚母亲这边的邓家,也一样是书香门第,容邓两家是名副其实的“门当户对”。外祖父邓蓉镜与容庚祖父是好朋友,一样同为进士出身。特别是容庚的四舅邓尔雅,是近代岭南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师,更是容庚学术和艺术上的启蒙导师。容庚学金石,二弟容肇新学刻印,三弟容肇祖学古文,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邓尔雅教育很多,这也给容庚兄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容庚先生后来在他的成名作《金文编》的自序里面也提到了邓尔雅对他的启蒙教育。

容氏兄弟成才,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母亲邓琼宴。古时候有“孟母三迁”,容庚的母亲为了三兄弟的学业同样如此,曾全家搬到广州,让容庚兄弟跟随四舅邓尔雅读书,后来又搬回东莞,容庚兄弟读东莞中学的时候又全家搬到母亲的娘家,当时邓家就在学校附近。

北上求学编写成名作《金文编》

1916年,22岁的容庚从东莞中学毕业,就开始编写后来的成名作《金文编》,一个中学毕业的学生要编写这样一部非常专业的著作,难道可想而知。因为受到四舅邓尔雅的影响,青年时的容庚就立下了雄心壮志,想要编写一部书。容庚根据当时有的资料,编写《金文编》,里面录的文字以商周时期彝器上的款识为主。遗憾的是,容庚舅父邓尔雅收藏的金石学相关的拓本资料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为了继续深造,再加上其他种种变故,1922年,容庚和三弟容肇祖一同前往北京读书。

在北大期间,容庚终于完成了《金文编》的编撰,并在1925年由罗振玉“贻安堂”书店出资印行。《金文编》成为我国首部专收金文字形的专著,奠定了容庚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而之后,容庚还著有《商周彝器通考》等30余种著作,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在篆刻学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故居内展示的容庚著作

容庚故居内容庚的生平介绍

经近十年努力故居换新颜

随着时间的流逝,容庚兄弟走出了故居,走向全国。随着容氏族人在国内外开枝散叶,容庚故居渐渐寂寥,一度成为“别人的家”。时任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的王柏全介绍了建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柏全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就着手筹建容庚故居纪念馆。此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有了故居的旧貌换新颜。“当时三进房屋属于两户人家所有,后面两进的房子属于一户人家,回购比较顺利,2002年、2003年就开始动工维修了。第一进房屋因为临街所以当时的屋主并不愿意迁出,后来莞城的主要领导亲自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才将房屋完整地回购回来。非常不容易。”王柏全也表示,最终街坊邻里的理解迁出,几本容庚书籍的出版,容庚后人的捐物,容庚的塑像等,每件事、每个环节,仍洒满了乡情,是乡情把容庚故居纪念馆筑成的。

“容庚故居的地面最早是高过道路路面的,因城市道路的修整,故居建筑周围的街巷改成混凝土路面,地面标高抬高,造成故居内积水不易排出。”据容庚故居的讲解员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居在维修中结合室内方阶砖翻修特意加设了地面防潮层、渗水槽和暗沟,让积水能通过渗水槽和暗沟导入室外下水道。

重新布展更丰富故事

“容庚老先生和他的弟妹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直到读书前,都生活在这里,但之后回来就比较少了。故居纪念馆开馆后,容庚老先生的几位子女几乎每年都会回来看一看。3月份,他的小女儿才刚刚回来过。”担任容庚故居管理员的何叔是莞城旨亭街人,今年60岁的他读书时就知道容庚先生,现在已经能给游客简单讲述容庚先生的故事了。

为了进一步丰富市民对容庚的了解,2016年,容庚故居纪念馆启动了重新设计及布展工作,基于容庚的生平成就和容庚故居的建筑布局,设置了“学术名家”“书香世家”“今人传承”三个展区。尤其是“今人传承”板块通过梳理容庚在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的师承关系和资料,介绍以容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让观众了解其对后人持续的影响。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