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从100元到15万 且看南岭村四十年跨越
从种田到“种出”高新企业,该村领头人还要带村民敲钟上市
文/金羊网记者 沈婷婷 李钢
图/金羊网记者 周巍
四十年前的南岭村是人们口中的“鸭屎围”,村里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贫困逼迫村民逃亡香港谋生。四十年来,因为改革开放,南岭村年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元提高至15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
社区居民卢国胜难掩激动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生活在南岭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村里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给我们免费上课,我们的晚年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今的南岭村,已经成为深圳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巨变的缩影、发展的改革样本!
南岭村迈出脱贫第一步
1979年底,南岭村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那时,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生活非常贫困。全村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两万多斤,还要买入八万多斤红薯以解饥馑之忧。
当年的南岭村,以脏、乱、差闻名,遍地是鹅屎鸭粪,人称“鸭屎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认为,有女不嫁南岭人,村里许多男子成了光棍。
“一定要让南岭村走出贫困。”1980年初,在第一生产队队长张伟基的倡导下,南岭村与内地一家电子厂合办了内联厂,深圳第一家内联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是南岭村向贫困宣战取得的第一战果。
接着,南岭村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投资1500万元发展“三高农业”,因地制宜,保留水果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200多亩,兴办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广大村民不仅告别了贫困,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此时的南岭村,仅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每年分配到每个村民手中的钱就超过1万元。
从种田到“种出”高新企业
南岭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开启的。
1991—1992年间,深圳许多农村都开始建厂房,走招商引资等发展经济的新道路。南岭村亦开始新一轮创业。
1992年初,南岭村党支部和村委制定了经济发展新规划,提出“用五年时间追赶亚洲四小龙”。第一个措施是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黄金园工业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平整土地、拉网挂电,按外资企业要求兴建标准厂房。这个工业区每年为村里创收1000万至2000万元,相当于每个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万元。
2000年,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南岭村村民张育彪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南岭村新“带头人”。
仅仅三年,张育彪便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一是大力发展工业。村里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第四个工业区,引进外资企业7家,引进资金超过1.5亿港元;二是大力发展商业。南岭村对原有的综合市场和商业街进行重新装修,对旧村分期进行改造,引进了大型超市,使村里每年增收超过150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村里投资近2000万元,对求水山公园和度假村进行改造扩建。旅游业年收入达4000万元,成为南岭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岭村在深圳市的统一部署下,2004年开始推进农村城市化,由村改制为社区,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06年成立了社区党委,是深圳市第一个“村改居”社区党委。
改制后的南岭村主要做了几件事情:投入900多万元对全村进行全面规划,把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达、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开设社区创投基金,斥资3亿元设立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主动对接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成长性的创新项目落地,投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5G等战略新兴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南岭股份合作公司引进并持股的生物医药项目———深圳康体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一批高科技企业在南岭社区拔地而起。
“来了就是南岭人”
“来了就是南岭人”这句话让不少南岭村的居民倍感自豪,在深圳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一个星期最少三四天在这里。“在这里画画、写书法都不用交钱,纸和墨都由南岭村免费提供。”如今,在社区党委领导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南岭村极大提升了社区村民的幸福感。
张育彪告诉记者,社区所有居民群众,无论是原居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在社区一律享受“零差别”的公共服务。2011年,由社区股份公司无偿提供一栋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大楼,并投入600万元进行装修改造,将其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便民服务大厅、自助图书馆、老年大学、社区学堂、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区域。
对话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
带着村民敲钟上市是我的梦想
羊城晚报:南岭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转型发展的?
张育彪:“通过科技创新,带着村民敲钟上市”是我的梦想,也是全村人的梦想。
我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龙岗天安数码城观看了很多创新型企业的路演,认识了一批留美创业团队的科技精英。在这过程中,我充分领略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南岭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否则,南岭村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
羊城晚报:集体经济转型首先要能舍弃眼前的经济利益,顶得住压力,南岭村是怎么做的?
张育彪:的确。科技创新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运作,它要求目光长远。2015年以前,南岭村每年的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率都达两位数,但2015年只增长4%。我们清理了一个低端的珠宝加工产业园,虽然损失了2000万元,但为发展高科技企业腾出了空间。
其次,是要抓住创新驱动的机遇,高科技项目3—5年就可以成长起来,我现在最怕的并不是投资失败,而是错过了好项目。
过去的一年多,我接触了许多科技创新实体,我的感觉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别人跑得太快,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
未来,南岭村社区经济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社区的版图,而是放眼全世界,哪里有好项目就去哪里投资。南岭村有500年的历史。带领南岭村再攀高峰是我的梦想,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左右要培育1—2家自己控股的优质上市公司,分享创新发展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