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进士牌坊见证莞邑书香代代流传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余宝珠 发表时间:2018-05-25 11:37

余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

余氏宗祠房顶精美的彩雕喜鹊令小鸟都驻足


余屋进士牌坊建于明朝第十三个皇帝【即万历(朱翊钧)皇帝】年间

文/金羊网记者 余宝珠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东城余屋进士牌坊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牌坊已成为东莞崇文重道的历史见证,鼓舞着学子们努力向上

坐标东城余屋、寒溪河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牌坊威风矗立,这也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人才辈出的东莞,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各类文人名仕不断涌现,金榜题名中举者更不在少数。东城余屋人余士奇,就是明代东莞诸多进士中的一位,因其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广受百姓爱戴。为表彰其突出政绩,万历皇帝钦赐在其家乡东莞余屋修建“进士貤恩”牌坊。

400年风雨历程,进士牌坊始终屹立于寒溪河畔,看尽潮起潮落,也阅尽莞邑沧桑。古时,寒溪河是学子进京赶考必经之路,高耸的进士牌坊激励着莘莘学子奋发图强,见证书香莞邑源远流长;今时,牌坊已成为东莞崇文重道、清廉为民的历史见证,鼓舞着莞邑学子努力向上。

见证书香莞邑源远流长

五月的东莞艳阳高照,但寒溪河畔依然凉风习习,从繁忙穿梭于河中的船只仿佛依稀看到数百年前这条河流的兴旺。数百年前,余屋进士牌坊的所在地就是一个水运码头,不少莞邑学子就是在这里登船上京赶考,题名荣归也是在这里上岸。“学子们经过这里,抬头就能看到进士牌坊,也是一种激励”,东城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余屋进士牌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数百年来见证着广大莞邑学子的求学赶考之路。

这个明代万历皇帝为余屋人余士奇所赐建的进士牌坊,高达8米,威武耸立河畔。据介绍,余士奇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先后任官寿州、祁门、江阴知县,在当地,他带领百姓休养生息、抗旱救灾、减少刑罚、编写县志、接济贫民,深受百姓爱戴。而牌坊上刻着“进士”、“貤恩”字样,一方面表彰余士奇的突出政绩,一方面则赞赏其父余宗旦的培养之恩。据悉,余家是耕读人家,父亲余宗旦精通诗书,余士奇在父亲余宗旦的谆谆教诲下,学问日精,文笔犀利,远近闻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余士奇传奇一生的故事千古流芳,进士牌坊也时刻勉励着往来的学子们,诉说着这位莞人的成功故事。数百年过去了,寒溪河潮起潮落,水涨船高时甚至会把牌坊底部淹没,水淹达一米多高。记者了解到,受到雨水侵袭,这个进士牌坊已经几经修葺,木头底座也已经换成坚固的石头柱子。而改变不了的,是莞邑崇文重道的人文历史,是学子们孜孜不倦的书香情缘。

宗祠屋灵动的福兽

很多小鸟在余氏宗祠安家

崇文重道仍是主流

在余屋进士牌坊对面,就是东城余屋的余氏宗祠,记录着余屋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历程。记者了解到,在这个超过98%的人口都是余姓人的社区里,东城余屋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和传统。

“现在只有传统的祭祖和添丁仪式会在宗祠里进行。”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余屋社区人口总数1700多人,只有几十人是其他姓氏的,所以这个宗祠在社区居民中影响很大。余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即公元1471年,坐北朝南,四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前几年刚刚修葺一新。为了保护宗祠环境,现在喜宴摆酒、族人丧事等都不在祠堂里进行了,社区方面有专门的场地供居民使用。

进入宗祠,只见红砂岩石、青砖墙体,方正气派。采访当天,社区不少老人聚集在宗祠里面,聊天看粤剧,说唱历史传颂今朝成了不少余家老人的日常。据介绍,余屋始称侯山,奉余靖为一世算起,至今已有三十一世,根深叶茂。而在家乡祠堂熏陶下,余屋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受御赐进士牌坊的余士奇,这个祠堂走出的文人名仕也不在少数。据祠堂老人统计,该祠堂出了很多人才,出了进士三名、举人四人、贡生七名、武举十二名,还有大学士、文养生、武养生共51人。

上世纪中期,余氏宗祠还是德新小学和余屋小学的所在地,余屋不少老一辈居民都从这里读书走出去。走过数百年,崇文重道仍是这个社区族人最为看重的事情,村民传颂古时名人事迹时也在传承着新文化。

连片改造打造余屋品牌

现在,这个东莞仅存的进士牌坊成了不少东莞学子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好去处。

据余屋社区居委会介绍,辖区民办学校——东城春晖学校和公办学校——东城二小经常定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了解东莞人文历史,而周边社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时不时会带领学员来参观这一仅存的进士牌坊。接下来,该社区计划把同样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余氏宗祠和进士牌坊进行连片改造,打造余屋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寒溪河边的这段历史。“要把牌坊旁边的文化墙进行改造,把牌坊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都展示出来”,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称,届时东城余屋会成为广大市民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顺着寒溪河读懂东莞历史。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400年进士牌坊见证莞邑书香代代流传

金羊网  作者:余宝珠  2018-05-25

余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

余氏宗祠房顶精美的彩雕喜鹊令小鸟都驻足


余屋进士牌坊建于明朝第十三个皇帝【即万历(朱翊钧)皇帝】年间

文/金羊网记者 余宝珠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东城余屋进士牌坊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牌坊已成为东莞崇文重道的历史见证,鼓舞着学子们努力向上

坐标东城余屋、寒溪河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牌坊威风矗立,这也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人才辈出的东莞,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各类文人名仕不断涌现,金榜题名中举者更不在少数。东城余屋人余士奇,就是明代东莞诸多进士中的一位,因其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广受百姓爱戴。为表彰其突出政绩,万历皇帝钦赐在其家乡东莞余屋修建“进士貤恩”牌坊。

400年风雨历程,进士牌坊始终屹立于寒溪河畔,看尽潮起潮落,也阅尽莞邑沧桑。古时,寒溪河是学子进京赶考必经之路,高耸的进士牌坊激励着莘莘学子奋发图强,见证书香莞邑源远流长;今时,牌坊已成为东莞崇文重道、清廉为民的历史见证,鼓舞着莞邑学子努力向上。

见证书香莞邑源远流长

五月的东莞艳阳高照,但寒溪河畔依然凉风习习,从繁忙穿梭于河中的船只仿佛依稀看到数百年前这条河流的兴旺。数百年前,余屋进士牌坊的所在地就是一个水运码头,不少莞邑学子就是在这里登船上京赶考,题名荣归也是在这里上岸。“学子们经过这里,抬头就能看到进士牌坊,也是一种激励”,东城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余屋进士牌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东莞目前仅存的进士牌坊,数百年来见证着广大莞邑学子的求学赶考之路。

这个明代万历皇帝为余屋人余士奇所赐建的进士牌坊,高达8米,威武耸立河畔。据介绍,余士奇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先后任官寿州、祁门、江阴知县,在当地,他带领百姓休养生息、抗旱救灾、减少刑罚、编写县志、接济贫民,深受百姓爱戴。而牌坊上刻着“进士”、“貤恩”字样,一方面表彰余士奇的突出政绩,一方面则赞赏其父余宗旦的培养之恩。据悉,余家是耕读人家,父亲余宗旦精通诗书,余士奇在父亲余宗旦的谆谆教诲下,学问日精,文笔犀利,远近闻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余士奇传奇一生的故事千古流芳,进士牌坊也时刻勉励着往来的学子们,诉说着这位莞人的成功故事。数百年过去了,寒溪河潮起潮落,水涨船高时甚至会把牌坊底部淹没,水淹达一米多高。记者了解到,受到雨水侵袭,这个进士牌坊已经几经修葺,木头底座也已经换成坚固的石头柱子。而改变不了的,是莞邑崇文重道的人文历史,是学子们孜孜不倦的书香情缘。

宗祠屋灵动的福兽

很多小鸟在余氏宗祠安家

崇文重道仍是主流

在余屋进士牌坊对面,就是东城余屋的余氏宗祠,记录着余屋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历程。记者了解到,在这个超过98%的人口都是余姓人的社区里,东城余屋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和传统。

“现在只有传统的祭祖和添丁仪式会在宗祠里进行。”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余屋社区人口总数1700多人,只有几十人是其他姓氏的,所以这个宗祠在社区居民中影响很大。余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即公元1471年,坐北朝南,四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前几年刚刚修葺一新。为了保护宗祠环境,现在喜宴摆酒、族人丧事等都不在祠堂里进行了,社区方面有专门的场地供居民使用。

进入宗祠,只见红砂岩石、青砖墙体,方正气派。采访当天,社区不少老人聚集在宗祠里面,聊天看粤剧,说唱历史传颂今朝成了不少余家老人的日常。据介绍,余屋始称侯山,奉余靖为一世算起,至今已有三十一世,根深叶茂。而在家乡祠堂熏陶下,余屋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受御赐进士牌坊的余士奇,这个祠堂走出的文人名仕也不在少数。据祠堂老人统计,该祠堂出了很多人才,出了进士三名、举人四人、贡生七名、武举十二名,还有大学士、文养生、武养生共51人。

上世纪中期,余氏宗祠还是德新小学和余屋小学的所在地,余屋不少老一辈居民都从这里读书走出去。走过数百年,崇文重道仍是这个社区族人最为看重的事情,村民传颂古时名人事迹时也在传承着新文化。

连片改造打造余屋品牌

现在,这个东莞仅存的进士牌坊成了不少东莞学子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好去处。

据余屋社区居委会介绍,辖区民办学校——东城春晖学校和公办学校——东城二小经常定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了解东莞人文历史,而周边社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时不时会带领学员来参观这一仅存的进士牌坊。接下来,该社区计划把同样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余氏宗祠和进士牌坊进行连片改造,打造余屋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寒溪河边的这段历史。“要把牌坊旁边的文化墙进行改造,把牌坊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都展示出来”,余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称,届时东城余屋会成为广大市民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顺着寒溪河读懂东莞历史。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