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发展】“南水”北上四年 水源地居民端上“绿饭碗”

来源:央广网 作者:王晶 发表时间:2018-06-01 12:25

  央广网南阳6月1日消息(记者王晶)“又喝到家乡水了。”拧开水龙头,雪白的水花很快跃出,作为一个喝汉江水长大的陕西人,每次李飞在北京家中饮水时总有股说不出的甘甜惬意。

  千里跋涉的进京江水中,七成用于自来水厂供水,超1100万人收益,而水源的起点则在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要想喝到这捧丹江水,并不容易,需途径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期间跨越700多条河流,而中线工程向北送水的“水龙头”——渠首,就在河南南阳。

  可以说,进京的“南水”,与南阳这个城市息息相关。

  有人形象的把南阳比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井口”,蜿蜒的主干渠将南阳和京津冀地区紧紧连接起来。“清水北上”四年间,为南阳带来了哪些改变?水源地南阳的“绿色”转型又带来哪些思考?与受水区“联姻,水到渠成”该如何实现共同发展?近日,南阳市副市长孙昊哲就此接受了央广记者专访。

  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孙昊哲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谈生态

  水源地居民端上“绿饭碗”

  “以前,淅川县渠首大坝附近有一处位于村里的港口,风大一些,水库就好比一望无际的大海,白浪翻滚。“很多人难以想象,河南人也有以打渔为生的。”刚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调任至南阳市不久的孙昊哲,坐在一家扶贫项目产业园里,向记者回忆着这个渔民村的往昔。

  但如今,距离这个小港口不远处的渠首水源保护区内,以前水面密集的养鱼网箱已不复存在,代之出现的是碧波荡漾的水面,其周围也竖起了绿色保护网,设置了多条生态带,将水源与外界隔离。而孙昊哲口中提及的港口也早已实施封闭式管理。

  改变发生在三年前。为了保护干渠内的水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其库区周边设有一条铁律,如今众人皆知,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可在孙昊哲看来,这里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也因此戴上“紧箍”。

  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保护好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又会涌现出另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农民无法从事这些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淅川百姓,如何实现脱贫?”孙昊哲谈到,既要将污染危险降到最低,也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水口”的张河村为例。这里曾是有名的辣椒村,红火时,曾带动周边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然而,由于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标。因此,2013年村里开始发展软籽石榴种植,一来能保持水土,二来结的果子能卖钱,最为关键是不用施化肥农药 。

  “水质是1,其他产业为0,如果水质好,其他产业会越来越好。”孙昊哲介绍称,目前已有67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农业,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据粗略统计,现在的淅川县已有6.5万农民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而这些,都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不开。

  眼下,在南阳,茶叶、金银花、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带逐渐崛起,“在保水质的同时,南阳市也应得到更多受水区的帮扶,从而更快地实现脱贫,”孙昊哲告诉记者,北方人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在经济等很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但供水地的经济、生态发展仍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谈“反哺”

  对口协作、帮扶“双城记”

  孙昊哲其实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另一个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他觉得,对口协作南水北调工程给包括南阳在内的沿线各地搭建了一个桥梁、一个平台。“在此过程中还是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去体现协作。”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南阳市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早已与北京市确定对口协作关系,“良缘”由此而始。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提出受水区与水源区对口协作等政策。

  不久前,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成立,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依托北京中关村的优势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孙昊哲介绍说:“目前基地已入驻26家企业,有12家是从北京迁过来的,不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软件公司。”

  本土企业“走出去”,南阳的企业也在“走进”北京中关村。

  目前,南阳的二机石油集团、防爆研究所、华泰建材、金冠电气、宜和城保等5家企业已在中关村设立研发分中心和销售分部,孙昊哲举例称,金冠电气公司借助华北电力大学平台研制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桩设备,已投入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阳市还借助中关村的工作体系和创新网络,主动与北京市的专业园区、中关村的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和园区开发企业亲密接触,积极推介南阳,广泛收集信息,迅速反馈意见。

  “目前,我们结合双方的优势,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提升转型的承接,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也向北京引智引技,”孙昊哲表示。

  2012年,北京市出资5000万元,加快水源地产业结构调整。此后,每年拿出上亿元,支持南阳发展,如今已成为“常态”。但其实,对南阳而言,“对口协作”不单单是“对口支援”。

  如果从对口协作这个角度来说,引资,首先是最大的诉求。“目前由北京的国有企业对南阳进行组团投资的生态产业园,正在探讨过程中,这也是协作发展的一个新模式。”而孙昊哲提到的生态产业园,位于淅川县丹阳村的渠首附近,为保护水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只能发展生态产业。可生态发展要求非常高,当地不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没有足够实力。

  “我们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拿出资源,让企业能够盈利。但首先还是要先满足产业本身的需求,其次,找到一种双方共同发展的利益结合点。”

  此外,孙昊哲还介绍,近些年国家层面一直提倡的京宛合作,对南阳的扶持力度很大,从资金、项目到人才、医疗,覆盖多个方面。他认为,北京和南阳应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保南阳的水质就是保北京的水质,促进南阳发展也是促进北京的发展。

  谈人才引进

  产业领军人才最高支持一亿元

  肩负“护水”与“发展”双重任的水源地,靠什么实现共同发展,引擎究竟在哪?孙昊哲直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而面对眼下始于去年春天的“抢人大战”,南阳也没有缺席,出台多项政策招揽人才。

  “对两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其他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今年2月初,南阳市向全国的人才精英开始抛出“橄榄枝”,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诸葛英才计划”)。

  孙昊哲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道,以上细则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也能享受三年政府补贴;对来南阳市创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平台,初次创业可给予5000元创业(开业)补贴并根据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科技含量、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给予2万元至15万元资金扶持。

  政策出台三个月后,南阳市还于天津成立的南阳首家驻外人才工作站——打开了南阳在京津冀地区招引高层次人才的新局面。

  一个地处盆地的内陆城市,缘何重磅出击招才纳智?在孙昊哲看来,推进“人才大战”新政,是要真正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水源地建设提供“智力引擎”。但他同时也认为,城市间的人才引进,与当地的产业是有关联的,要形成共鸣,南阳的人才吸引政策也要与本地的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你光出政策不行,得先让他们先来了解、感受,这儿是不是适合自己长久发展的平台,这也正是眼下南阳市吸引人才创业就业坚持的根本理念。”

  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北京市对南阳的部分教育支援项目,有关高校在合力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南阳”的项目,也就是硕士、博士团可以先来到南阳市“考察”,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南水北调精神,同时基础薄弱有巨大上升空间的南阳,也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的机会。

  截至目前,这场人才争夺“大战”已经蔓延至20多个城市,且“招数”仍在不断加码升级中,孙昊哲谈到:“对于吸引来的人才,我们不能总和他们谈社会贡献,要先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人才自愿留在这儿。”

  他反复强调说,集聚优质人力资源也好,优化城市人才和人口结构也罢,绝非一日之功,仅仅抛出吸引人才的福利政策是不够的,包括南阳在内的各城市还应在人才创业就业的环境上多下功夫。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水到渠成共发展】“南水”北上四年 水源地居民端上“绿饭碗”

央广网  作者:王晶  2018-06-01

  央广网南阳6月1日消息(记者王晶)“又喝到家乡水了。”拧开水龙头,雪白的水花很快跃出,作为一个喝汉江水长大的陕西人,每次李飞在北京家中饮水时总有股说不出的甘甜惬意。

  千里跋涉的进京江水中,七成用于自来水厂供水,超1100万人收益,而水源的起点则在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要想喝到这捧丹江水,并不容易,需途径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期间跨越700多条河流,而中线工程向北送水的“水龙头”——渠首,就在河南南阳。

  可以说,进京的“南水”,与南阳这个城市息息相关。

  有人形象的把南阳比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井口”,蜿蜒的主干渠将南阳和京津冀地区紧紧连接起来。“清水北上”四年间,为南阳带来了哪些改变?水源地南阳的“绿色”转型又带来哪些思考?与受水区“联姻,水到渠成”该如何实现共同发展?近日,南阳市副市长孙昊哲就此接受了央广记者专访。

  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孙昊哲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谈生态

  水源地居民端上“绿饭碗”

  “以前,淅川县渠首大坝附近有一处位于村里的港口,风大一些,水库就好比一望无际的大海,白浪翻滚。“很多人难以想象,河南人也有以打渔为生的。”刚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调任至南阳市不久的孙昊哲,坐在一家扶贫项目产业园里,向记者回忆着这个渔民村的往昔。

  但如今,距离这个小港口不远处的渠首水源保护区内,以前水面密集的养鱼网箱已不复存在,代之出现的是碧波荡漾的水面,其周围也竖起了绿色保护网,设置了多条生态带,将水源与外界隔离。而孙昊哲口中提及的港口也早已实施封闭式管理。

  改变发生在三年前。为了保护干渠内的水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其库区周边设有一条铁律,如今众人皆知,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可在孙昊哲看来,这里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也因此戴上“紧箍”。

  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保护好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又会涌现出另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农民无法从事这些产业,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淅川百姓,如何实现脱贫?”孙昊哲谈到,既要将污染危险降到最低,也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水口”的张河村为例。这里曾是有名的辣椒村,红火时,曾带动周边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然而,由于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标。因此,2013年村里开始发展软籽石榴种植,一来能保持水土,二来结的果子能卖钱,最为关键是不用施化肥农药 。

  “水质是1,其他产业为0,如果水质好,其他产业会越来越好。”孙昊哲介绍称,目前已有67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农业,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据粗略统计,现在的淅川县已有6.5万农民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而这些,都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不开。

  眼下,在南阳,茶叶、金银花、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带逐渐崛起,“在保水质的同时,南阳市也应得到更多受水区的帮扶,从而更快地实现脱贫,”孙昊哲告诉记者,北方人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在经济等很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但供水地的经济、生态发展仍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谈“反哺”

  对口协作、帮扶“双城记”

  孙昊哲其实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另一个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他觉得,对口协作南水北调工程给包括南阳在内的沿线各地搭建了一个桥梁、一个平台。“在此过程中还是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去体现协作。”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南阳市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早已与北京市确定对口协作关系,“良缘”由此而始。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提出受水区与水源区对口协作等政策。

  不久前,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成立,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依托北京中关村的优势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孙昊哲介绍说:“目前基地已入驻26家企业,有12家是从北京迁过来的,不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软件公司。”

  本土企业“走出去”,南阳的企业也在“走进”北京中关村。

  目前,南阳的二机石油集团、防爆研究所、华泰建材、金冠电气、宜和城保等5家企业已在中关村设立研发分中心和销售分部,孙昊哲举例称,金冠电气公司借助华北电力大学平台研制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桩设备,已投入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阳市还借助中关村的工作体系和创新网络,主动与北京市的专业园区、中关村的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和园区开发企业亲密接触,积极推介南阳,广泛收集信息,迅速反馈意见。

  “目前,我们结合双方的优势,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提升转型的承接,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也向北京引智引技,”孙昊哲表示。

  2012年,北京市出资5000万元,加快水源地产业结构调整。此后,每年拿出上亿元,支持南阳发展,如今已成为“常态”。但其实,对南阳而言,“对口协作”不单单是“对口支援”。

  如果从对口协作这个角度来说,引资,首先是最大的诉求。“目前由北京的国有企业对南阳进行组团投资的生态产业园,正在探讨过程中,这也是协作发展的一个新模式。”而孙昊哲提到的生态产业园,位于淅川县丹阳村的渠首附近,为保护水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只能发展生态产业。可生态发展要求非常高,当地不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没有足够实力。

  “我们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拿出资源,让企业能够盈利。但首先还是要先满足产业本身的需求,其次,找到一种双方共同发展的利益结合点。”

  此外,孙昊哲还介绍,近些年国家层面一直提倡的京宛合作,对南阳的扶持力度很大,从资金、项目到人才、医疗,覆盖多个方面。他认为,北京和南阳应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保南阳的水质就是保北京的水质,促进南阳发展也是促进北京的发展。

  谈人才引进

  产业领军人才最高支持一亿元

  肩负“护水”与“发展”双重任的水源地,靠什么实现共同发展,引擎究竟在哪?孙昊哲直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而面对眼下始于去年春天的“抢人大战”,南阳也没有缺席,出台多项政策招揽人才。

  “对两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其他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今年2月初,南阳市向全国的人才精英开始抛出“橄榄枝”,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诸葛英才计划”)。

  孙昊哲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道,以上细则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也能享受三年政府补贴;对来南阳市创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平台,初次创业可给予5000元创业(开业)补贴并根据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科技含量、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给予2万元至15万元资金扶持。

  政策出台三个月后,南阳市还于天津成立的南阳首家驻外人才工作站——打开了南阳在京津冀地区招引高层次人才的新局面。

  一个地处盆地的内陆城市,缘何重磅出击招才纳智?在孙昊哲看来,推进“人才大战”新政,是要真正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水源地建设提供“智力引擎”。但他同时也认为,城市间的人才引进,与当地的产业是有关联的,要形成共鸣,南阳的人才吸引政策也要与本地的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你光出政策不行,得先让他们先来了解、感受,这儿是不是适合自己长久发展的平台,这也正是眼下南阳市吸引人才创业就业坚持的根本理念。”

  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北京市对南阳的部分教育支援项目,有关高校在合力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南阳”的项目,也就是硕士、博士团可以先来到南阳市“考察”,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南水北调精神,同时基础薄弱有巨大上升空间的南阳,也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的机会。

  截至目前,这场人才争夺“大战”已经蔓延至20多个城市,且“招数”仍在不断加码升级中,孙昊哲谈到:“对于吸引来的人才,我们不能总和他们谈社会贡献,要先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人才自愿留在这儿。”

  他反复强调说,集聚优质人力资源也好,优化城市人才和人口结构也罢,绝非一日之功,仅仅抛出吸引人才的福利政策是不够的,包括南阳在内的各城市还应在人才创业就业的环境上多下功夫。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