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去奋斗——中南海回信的“劳模班”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6-06 16:29

2018年“五一”前夕,北京,增光路45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主校区,原本静谧的校园突然间热闹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劳模班回信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飞快地传遍校园的每一处角落。

从1949年由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开始,这所培养了成千上万工会工作者的高等院校,迎来了自己最为璀璨的荣光时刻。

由此开始,创建26年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就这样又一次记录下极富意义的生动细节。

中南海来信:最深切的关怀

打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官方网站,不需点击任何按钮,就可以直接看到2018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画面。

播音员康辉正在播出的,是一封足以鼓舞中国亿万工人阶级的回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同志们:

你们好!“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收到你们的来信,我感到十分高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向你们、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习近平

2018年4月30日

这封共计325个字的回信,第二天登载在中国所有主流报纸的头版头条。5月1日上午,全总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重要精神。

“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用这样8个字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分量,更把这封回信视为对劳动模范、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李玉赋说,各级工会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同志的要求,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在广大劳动模范和职工中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

芬芳五月,劳动者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

这份温暖而厚重的礼物,既是对劳模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和褒扬,更是对劳模、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学员,如今成为家乡亲友和昔日工友引以为荣的骄傲。

从寄出给总书记的信到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中间相隔了21天。

38位签名写信的2017级和2018级劳模本科班学员,都能清楚地记得寄出那封信里的每一个字——“敬爱的习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您写信,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愿……”

劳模本科班班主任刘慧丽老师告诉《中国工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劳动模范,劳模学员们充满了崇敬之情,于是萌发了写这封信的念头。

2011年6月,劳模本科班课堂。

然而,真到了动笔写信的时候,邮递员付永伟学员和环卫工人孙志宝学员的心情却变得忐忑起来,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是否能看到自己的信,看到了又会不会回信。听到总书记回信了的那一刻,两个人抑制不住地跳了起来。

劳模学员蔡凤辉是北京环卫集团的环卫工人,平时的工作岗位就在天安门广场。2015年9·3阅兵的时候,她就在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不到100米的东观礼台做环卫保障。

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那天,蔡凤辉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总书记说,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这是给我们最好的鼓励!我自己的经历,让我品尝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甘甜。”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到首都天安门的一名环卫职工,蔡凤辉有过太多的艰辛和委屈,却用不懈奋斗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每天在天安门广场操控着价值几百万元的新能源环卫设备,在北京有了自己温暖的家,更重回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圆了儿时的梦想。

在全国总工会举行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劳模学员赛福丁·伊斯热依力用“非常幸福”形容自己的感受。

作为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车间值班长,赛福丁从2005年参加工作开始,用14年的时间从农民工成长为技术工人,不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更被送到劳模本科班开始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3年前,赛福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其中,“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劳动者的光荣和地位永远不会变”这句话,让他始终难忘。这一次,他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里面看到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话语,强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这是38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劳模学员的共同心声。

这一刻,在祖国各地的工作岗位上,26年来607位历届劳模本科班学员心手相连。

穿越26年的时光,党、政府和工会对于劳动模范的关爱,就这样融入了历史的最深处。

免试与推荐:送劳模上大学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

然而,在26年前的那个夏天,首届劳模本科班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艰辛。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会工作品牌丛书”《五一劳动奖》这一卷里,详细记录了全国总工会送劳模上大学的前前后后。

早在1983年,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就曾联合签发文件,明确劳动模范报考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时,“年龄可放宽到二十八周岁,婚否不限,经单位推荐,可报考相应专业,参加统一考试,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

推出这一文件,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培养有前途的优秀工人到大学深造。

1994级劳模本科班,劳动争议模拟仲裁庭。

但是,由于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劳动模范的文化底子并不好,大学的门槛依然很高。

“关爱劳模,既要有鲜花和荣誉,更要提供‘充电’的机会。”秉持这一原则,全国总工会决定在中国工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专门开办劳模本科班。

1991年,国家教委(教计〔1991〕235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国工运学院开办“工会学”专业劳模本科班。

按照规定,报考劳模本科班的劳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并达到为劳模生专划的录取分数线。然而,在分数线面前,渴望求学的劳模竟然“倒下了一半”。

1992年7月6日,全总组织部和中国工运学院联名向国家教委成教司递交报告,请求国家教委同意开办劳模本科预科班,由中国工运学院对预科班学员统一集中补习高中课程,经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本科班学习。

国家教委迅即复函,原则同意全总组织部委托中国工运学院为劳动模范举办预科班。

1992年8月31日,中国工运学院迎来了48名首届劳模班学员,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矿工、司机、交警、挡车工、炼钢工、技术员、邮递员到铁路工人,这些学员全部来自生产一线。和那些自信飞扬的年轻学生相比,劳模学员明显表现出紧张和局促。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充满了对于大学生活的新奇和迷恋。

因为多次采访的缘故,工人日报驻全总联络站站长郑莉对劳模本科班的历史如数家珍。

“为了尽快把‘落榜劳模’的文化课补上去,中国工运学院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阵容和专职班主任。”郑莉说。“‘落榜劳模’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教学,学院就把数学课分成快、慢两个教学班,由两位老师分别授课。”

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以后,预科班的劳模学员都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进入了93级劳模本科班学习。

但是,对于全国总工会开办劳模本科班而言,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

其实,第一批劳模大学生并不是出现在中国工运学院。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准招收了全国第一批劳模生。

1992年,全国共有16所高校同时招收劳模大学生,报名人数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仅一年后,这股热潮突然降温,报名人数骤减到300人。作为中国工运学院劳模班的首任班主任,庄继丽曾带人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取经”,接待他们的教师惊讶地说:“我们都快办不下去了,你们怎么还来学习?”

原来,随着企业兼并、重组及用人制度改革的推进,劳模经历四年学习后的工作安排出现隐忧,甚至面临可能失去工作岗位的风险,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模上大学的积极性。

1993年这年,300人报考全国各个高校劳模班,最终只有60多名劳模在高考中达到录取分数线。再加上劳模学员文化水平带来了更多教学和管理成本,直接导致公共高校无法或不愿意继续开办独立的劳模班。

1996年6月,尉健行等领导同志与1996届(首届)劳模本科班毕业生合影。

很快,中国工运学院成为北京唯一坚持开办劳模本科班的高等院校。

即便如此,劳模学员的数量还在一路下滑。

1994年,14人;

1995年,21人;

1996年,19人;

……

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全总组织部在1996年向教育部提出免除劳模班入学考试,并很快得到肯定意见的回复。由此开始,“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凡符合入学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会推荐,全总组织部审定,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后,可免试进入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1997年,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正式实行免试入学,劳模学员人数当年增至47人。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免试入学”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模的学习热情,但彼时在企业改革带来的短暂岗位、就业波动的现实压力之下,仅仅过了两年,劳模班招生人数再次跌至20人以下。而“非典”疫情过后的2004年,尽管中国工运学院已经在一年前从成人高等院校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免试入学的劳模学员竟然只有4人。

显然,让大学毕业后的劳模学员拥有更强的就业能力,从而彻底解决他们对于重新上岗或再就业的担忧,才是让劳模本科班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很快,劳模本科班的课程安排进行了重新规划——

“第二课堂”悄然出现,大量的教学参观活动拓展着劳模学员的视野;

教学实习成为新增的重要环节,劳模学员回到原单位的新岗位或进入各级工会,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四年理论培训的收获;

劳模学员的学制大幅改革,由四年脱产模式转为“2+2”模式,即两年脱产,两年函授。函授学习期间,每学期回到北京集中辅导复习1个月,参加期末考试。

多年来,在各级工会和工会院校的努力下,劳模上大学的热情渐渐升温。2011年,劳模本科班招生结束的时候,劳模学员人数恢复到42人。近几年,受本科学历教育的普及等因素影响,有继续深造本科学历的劳动模范数量每年也并不稳定,2018级劳模班学员14人。

求学北京城:人生的新起点

从生产一线走进大学校园,每一位来到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1级劳模本科班班长韩伟已经毕业多年,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听到自己能够“免试+免费”上大学时的那一幕场景。

那是酷暑难耐的一天,韩伟正在投递报纸信件,忽然接到北京邮政投递局工会的电话。

“韩师傅,您什么学历?”

“电大,大专。”韩伟被问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学去……”

7个月后,自诩为“中了特等奖”的韩伟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

宽敞的阶梯教室,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在讲台前踱步……这是韩伟依据电视剧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然而,走进课表标注出的教室,看到8列课桌椅一字排开,他一下有点儿发愣。

班主任庄继丽老师带着温暖的笑容,出现在劳模学员面前:“这是学校特意给你们开的小灶,大教室人太多,听课效果不好。我全职为大家服务,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里,劳模本科班的劳模学员总是能吸引来最多的目光,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1997级劳模本科班的计算机课。

两年前的阳春三月,新一届劳模本科班开学,22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劳模学员年龄最大相差23岁,最年轻的学员也30岁了,最年长的学员更是已经53岁。

教学楼二层的计算机房内,劳模本科班正在上课,当天的课程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讲台上,王慧儒老师生动地讲解着PPT的使用操作方法:“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要根据演讲需要,因为这会影响到观众对演讲的注意度。”

讲台下,22位劳模学员聚精会神地做着课堂笔记,其中包括7位农民工劳模学员。

这已经是王慧儒第六次带劳模本科班了,“越带越了解劳模学员的需求”。

按照常规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的讲授顺序是从Word、Excel到PPT进行的。考虑到劳模们作报告的需要,劳模本科班把PPT课程放在了最前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教授告诉《中国工人》,为了保证劳模本科班的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任课教师优中选优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课程,通过学习通用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劳模学员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

如今,这所高校劳模本科班的大门已经向劳模开得更大。经过所在省级工会推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以免试入学。省部级劳模以及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市级劳模,由所在省级工会推荐并参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入学资格。

2000级劳模本科班毕业论文答辩。

学习期间,劳模学员的学费、住宿费及入学体检费实行全免,全国总工会还给予每人每月一定数额的助学金,进行各类奖学金评定,并提供劳模应急补助。

《工人日报》的报道中显示,学员所在单位都对劳模上大学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包括发放基本工资和交纳社会保险。

“新鲜实用”,这是劳模学员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全新体验。

“以前演讲不会用电脑,只能靠嘴说,以后就能图文并茂了。”农民工全国劳模王海军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团的公交司机,常年操控着粗重方向盘的手,如今已经可以熟悉地拨弄鼠标和键盘。

不过,在全国劳模郑翠生看来,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对自己帮助更大。他创办的养殖公司已经发展到20多位员工,对企业管理知识和员工沟通技巧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校园里,他还有了自己的新爱好:“我字写得不好,现在买了字帖,有空就在宿舍练字。”

除了计算机、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劳模本科班还安排了大学英语、中国工运史、体育、工会法与工会组织等学习内容。这让劳模学员们可以在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尽可能地充实自我,提升学历层次,让自己的未来有能力变得更加精彩。

四年的大学生活,劳模本科班让劳模学员“脱胎换骨”。

25岁的时候,济南市35路公交车司机吴倩想要到北京那个“劳模班”学习。然而,这时的她还只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入选条件还差“那么一点点”。

8年以后,梦想支撑的种子灿烂开放,吴倩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接下来,她告别只有7个月大的孩子,人生第一次独自远行,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入学教育课上,时任工会学系系主任张默谆谆告诫:“只有把书读好,才对得起支持你们的家人、企业、工会。四年后,你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还将有更多的‘财富’。珍惜机会,慢慢品味。”

在劳模本科班组织的座谈活动上,吴倩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素丽。当年,她曾经对着电视一遍遍学习李素丽式的微笑、动作、谈吐,反复背诵“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的工作口诀。

“只需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大学校园里的新梦想,就这样在吴倩心里孕育成长。大学毕业那年,她通过企业的储备人才竞聘,成为一家分公司的副经理,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华丽转身”。

26年来,劳模本科班共计培养607名学员,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3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11人。全国人大代表16人,全国党代表11人。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人社部授予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6人获得人社部颁发的“中华技能大奖”。

四年的本科教育,为劳模本科班学员展开了一张全新的人生画卷,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他们的命运。经历了知识的洗礼,他们将开启一扇全新的人生之门。

当然,在习近平总书记那封“中南海回信”公布以后,这个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里的所有学员,都牢牢铭记住了自己肩头的历史重任——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新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幸福需要奋斗,它不会从天而降。梦想需要奋斗,它不会自动成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绘就改革岁月的辉煌画卷,谱写工人阶级的时代壮歌。这是劳模本科班所有学员和亿万中国工人阶级的铿锵回应。

是的,新时代,去奋斗!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新时代 去奋斗——中南海回信的“劳模班”

工人日报  作者:  2018-06-06

2018年“五一”前夕,北京,增光路45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主校区,原本静谧的校园突然间热闹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劳模班回信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飞快地传遍校园的每一处角落。

从1949年由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开始,这所培养了成千上万工会工作者的高等院校,迎来了自己最为璀璨的荣光时刻。

由此开始,创建26年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就这样又一次记录下极富意义的生动细节。

中南海来信:最深切的关怀

打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官方网站,不需点击任何按钮,就可以直接看到2018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画面。

播音员康辉正在播出的,是一封足以鼓舞中国亿万工人阶级的回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同志们:

你们好!“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收到你们的来信,我感到十分高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向你们、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习近平

2018年4月30日

这封共计325个字的回信,第二天登载在中国所有主流报纸的头版头条。5月1日上午,全总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重要精神。

“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用这样8个字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分量,更把这封回信视为对劳动模范、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李玉赋说,各级工会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同志的要求,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在广大劳动模范和职工中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

芬芳五月,劳动者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

这份温暖而厚重的礼物,既是对劳模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和褒扬,更是对劳模、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学员,如今成为家乡亲友和昔日工友引以为荣的骄傲。

从寄出给总书记的信到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中间相隔了21天。

38位签名写信的2017级和2018级劳模本科班学员,都能清楚地记得寄出那封信里的每一个字——“敬爱的习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您写信,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愿……”

劳模本科班班主任刘慧丽老师告诉《中国工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劳动模范,劳模学员们充满了崇敬之情,于是萌发了写这封信的念头。

2011年6月,劳模本科班课堂。

然而,真到了动笔写信的时候,邮递员付永伟学员和环卫工人孙志宝学员的心情却变得忐忑起来,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是否能看到自己的信,看到了又会不会回信。听到总书记回信了的那一刻,两个人抑制不住地跳了起来。

劳模学员蔡凤辉是北京环卫集团的环卫工人,平时的工作岗位就在天安门广场。2015年9·3阅兵的时候,她就在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不到100米的东观礼台做环卫保障。

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那天,蔡凤辉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总书记说,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这是给我们最好的鼓励!我自己的经历,让我品尝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甘甜。”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到首都天安门的一名环卫职工,蔡凤辉有过太多的艰辛和委屈,却用不懈奋斗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每天在天安门广场操控着价值几百万元的新能源环卫设备,在北京有了自己温暖的家,更重回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圆了儿时的梦想。

在全国总工会举行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劳模学员赛福丁·伊斯热依力用“非常幸福”形容自己的感受。

作为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车间值班长,赛福丁从2005年参加工作开始,用14年的时间从农民工成长为技术工人,不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更被送到劳模本科班开始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3年前,赛福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其中,“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劳动者的光荣和地位永远不会变”这句话,让他始终难忘。这一次,他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里面看到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话语,强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这是38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劳模学员的共同心声。

这一刻,在祖国各地的工作岗位上,26年来607位历届劳模本科班学员心手相连。

穿越26年的时光,党、政府和工会对于劳动模范的关爱,就这样融入了历史的最深处。

免试与推荐:送劳模上大学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

然而,在26年前的那个夏天,首届劳模本科班却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艰辛。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会工作品牌丛书”《五一劳动奖》这一卷里,详细记录了全国总工会送劳模上大学的前前后后。

早在1983年,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就曾联合签发文件,明确劳动模范报考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时,“年龄可放宽到二十八周岁,婚否不限,经单位推荐,可报考相应专业,参加统一考试,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

推出这一文件,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培养有前途的优秀工人到大学深造。

1994级劳模本科班,劳动争议模拟仲裁庭。

但是,由于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劳动模范的文化底子并不好,大学的门槛依然很高。

“关爱劳模,既要有鲜花和荣誉,更要提供‘充电’的机会。”秉持这一原则,全国总工会决定在中国工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专门开办劳模本科班。

1991年,国家教委(教计〔1991〕235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国工运学院开办“工会学”专业劳模本科班。

按照规定,报考劳模本科班的劳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并达到为劳模生专划的录取分数线。然而,在分数线面前,渴望求学的劳模竟然“倒下了一半”。

1992年7月6日,全总组织部和中国工运学院联名向国家教委成教司递交报告,请求国家教委同意开办劳模本科预科班,由中国工运学院对预科班学员统一集中补习高中课程,经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本科班学习。

国家教委迅即复函,原则同意全总组织部委托中国工运学院为劳动模范举办预科班。

1992年8月31日,中国工运学院迎来了48名首届劳模班学员,他们都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矿工、司机、交警、挡车工、炼钢工、技术员、邮递员到铁路工人,这些学员全部来自生产一线。和那些自信飞扬的年轻学生相比,劳模学员明显表现出紧张和局促。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充满了对于大学生活的新奇和迷恋。

因为多次采访的缘故,工人日报驻全总联络站站长郑莉对劳模本科班的历史如数家珍。

“为了尽快把‘落榜劳模’的文化课补上去,中国工运学院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阵容和专职班主任。”郑莉说。“‘落榜劳模’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教学,学院就把数学课分成快、慢两个教学班,由两位老师分别授课。”

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以后,预科班的劳模学员都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进入了93级劳模本科班学习。

但是,对于全国总工会开办劳模本科班而言,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

其实,第一批劳模大学生并不是出现在中国工运学院。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准招收了全国第一批劳模生。

1992年,全国共有16所高校同时招收劳模大学生,报名人数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仅一年后,这股热潮突然降温,报名人数骤减到300人。作为中国工运学院劳模班的首任班主任,庄继丽曾带人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取经”,接待他们的教师惊讶地说:“我们都快办不下去了,你们怎么还来学习?”

原来,随着企业兼并、重组及用人制度改革的推进,劳模经历四年学习后的工作安排出现隐忧,甚至面临可能失去工作岗位的风险,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劳模上大学的积极性。

1993年这年,300人报考全国各个高校劳模班,最终只有60多名劳模在高考中达到录取分数线。再加上劳模学员文化水平带来了更多教学和管理成本,直接导致公共高校无法或不愿意继续开办独立的劳模班。

1996年6月,尉健行等领导同志与1996届(首届)劳模本科班毕业生合影。

很快,中国工运学院成为北京唯一坚持开办劳模本科班的高等院校。

即便如此,劳模学员的数量还在一路下滑。

1994年,14人;

1995年,21人;

1996年,19人;

……

为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全总组织部在1996年向教育部提出免除劳模班入学考试,并很快得到肯定意见的回复。由此开始,“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凡符合入学条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会推荐,全总组织部审定,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后,可免试进入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1997年,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正式实行免试入学,劳模学员人数当年增至47人。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免试入学”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模的学习热情,但彼时在企业改革带来的短暂岗位、就业波动的现实压力之下,仅仅过了两年,劳模班招生人数再次跌至20人以下。而“非典”疫情过后的2004年,尽管中国工运学院已经在一年前从成人高等院校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免试入学的劳模学员竟然只有4人。

显然,让大学毕业后的劳模学员拥有更强的就业能力,从而彻底解决他们对于重新上岗或再就业的担忧,才是让劳模本科班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很快,劳模本科班的课程安排进行了重新规划——

“第二课堂”悄然出现,大量的教学参观活动拓展着劳模学员的视野;

教学实习成为新增的重要环节,劳模学员回到原单位的新岗位或进入各级工会,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四年理论培训的收获;

劳模学员的学制大幅改革,由四年脱产模式转为“2+2”模式,即两年脱产,两年函授。函授学习期间,每学期回到北京集中辅导复习1个月,参加期末考试。

多年来,在各级工会和工会院校的努力下,劳模上大学的热情渐渐升温。2011年,劳模本科班招生结束的时候,劳模学员人数恢复到42人。近几年,受本科学历教育的普及等因素影响,有继续深造本科学历的劳动模范数量每年也并不稳定,2018级劳模班学员14人。

求学北京城:人生的新起点

从生产一线走进大学校园,每一位来到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1级劳模本科班班长韩伟已经毕业多年,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听到自己能够“免试+免费”上大学时的那一幕场景。

那是酷暑难耐的一天,韩伟正在投递报纸信件,忽然接到北京邮政投递局工会的电话。

“韩师傅,您什么学历?”

“电大,大专。”韩伟被问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学去……”

7个月后,自诩为“中了特等奖”的韩伟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

宽敞的阶梯教室,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在讲台前踱步……这是韩伟依据电视剧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然而,走进课表标注出的教室,看到8列课桌椅一字排开,他一下有点儿发愣。

班主任庄继丽老师带着温暖的笑容,出现在劳模学员面前:“这是学校特意给你们开的小灶,大教室人太多,听课效果不好。我全职为大家服务,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里,劳模本科班的劳模学员总是能吸引来最多的目光,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1997级劳模本科班的计算机课。

两年前的阳春三月,新一届劳模本科班开学,22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劳模学员年龄最大相差23岁,最年轻的学员也30岁了,最年长的学员更是已经53岁。

教学楼二层的计算机房内,劳模本科班正在上课,当天的课程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讲台上,王慧儒老师生动地讲解着PPT的使用操作方法:“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要根据演讲需要,因为这会影响到观众对演讲的注意度。”

讲台下,22位劳模学员聚精会神地做着课堂笔记,其中包括7位农民工劳模学员。

这已经是王慧儒第六次带劳模本科班了,“越带越了解劳模学员的需求”。

按照常规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的讲授顺序是从Word、Excel到PPT进行的。考虑到劳模们作报告的需要,劳模本科班把PPT课程放在了最前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教授告诉《中国工人》,为了保证劳模本科班的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任课教师优中选优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课程,通过学习通用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劳模学员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

如今,这所高校劳模本科班的大门已经向劳模开得更大。经过所在省级工会推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以免试入学。省部级劳模以及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市级劳模,由所在省级工会推荐并参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入学资格。

2000级劳模本科班毕业论文答辩。

学习期间,劳模学员的学费、住宿费及入学体检费实行全免,全国总工会还给予每人每月一定数额的助学金,进行各类奖学金评定,并提供劳模应急补助。

《工人日报》的报道中显示,学员所在单位都对劳模上大学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包括发放基本工资和交纳社会保险。

“新鲜实用”,这是劳模学员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全新体验。

“以前演讲不会用电脑,只能靠嘴说,以后就能图文并茂了。”农民工全国劳模王海军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团的公交司机,常年操控着粗重方向盘的手,如今已经可以熟悉地拨弄鼠标和键盘。

不过,在全国劳模郑翠生看来,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对自己帮助更大。他创办的养殖公司已经发展到20多位员工,对企业管理知识和员工沟通技巧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校园里,他还有了自己的新爱好:“我字写得不好,现在买了字帖,有空就在宿舍练字。”

除了计算机、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劳模本科班还安排了大学英语、中国工运史、体育、工会法与工会组织等学习内容。这让劳模学员们可以在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尽可能地充实自我,提升学历层次,让自己的未来有能力变得更加精彩。

四年的大学生活,劳模本科班让劳模学员“脱胎换骨”。

25岁的时候,济南市35路公交车司机吴倩想要到北京那个“劳模班”学习。然而,这时的她还只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入选条件还差“那么一点点”。

8年以后,梦想支撑的种子灿烂开放,吴倩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接下来,她告别只有7个月大的孩子,人生第一次独自远行,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入学教育课上,时任工会学系系主任张默谆谆告诫:“只有把书读好,才对得起支持你们的家人、企业、工会。四年后,你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还将有更多的‘财富’。珍惜机会,慢慢品味。”

在劳模本科班组织的座谈活动上,吴倩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素丽。当年,她曾经对着电视一遍遍学习李素丽式的微笑、动作、谈吐,反复背诵“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的工作口诀。

“只需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大学校园里的新梦想,就这样在吴倩心里孕育成长。大学毕业那年,她通过企业的储备人才竞聘,成为一家分公司的副经理,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华丽转身”。

26年来,劳模本科班共计培养607名学员,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3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11人。全国人大代表16人,全国党代表11人。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人社部授予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6人获得人社部颁发的“中华技能大奖”。

四年的本科教育,为劳模本科班学员展开了一张全新的人生画卷,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他们的命运。经历了知识的洗礼,他们将开启一扇全新的人生之门。

当然,在习近平总书记那封“中南海回信”公布以后,这个中国最有名的“劳模班”里的所有学员,都牢牢铭记住了自己肩头的历史重任——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新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幸福需要奋斗,它不会从天而降。梦想需要奋斗,它不会自动成真。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绘就改革岁月的辉煌画卷,谱写工人阶级的时代壮歌。这是劳模本科班所有学员和亿万中国工人阶级的铿锵回应。

是的,新时代,去奋斗!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