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台长慎海雄专访普京侧记:彻夜奋战只为最后的精彩

来源:南方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6-08 23:14

  导读:

  单条微视频播放量破2300万,转赞评论超5万;24小时话题阅读量超7000万。”

  《传媒茶话会》发现,不到一天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专访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图文视频刷遍网络。

  “有一种网红叫普京,有一种记者叫台长”,这是普京就任新一届总统后首次接受国外媒体专访,也是普京首次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中国媒体专访。

  6月8日,《传媒茶话会》特约专访央视相关负责人,为您揭开专访背后的故事。

  总台台长、记者慎海雄亲赴俄罗斯参与采访,让不少总台人感到新风扑面:慎海雄把“扎根一线”的业务好传统带进了总台,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更为绝妙的是,随着此次专访的全球传播,组建不久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一新品牌也来了一次铺天盖地的“全球大推介”。世界看到了总台的形象,听到了总台的声音。

  在与普京近40分钟的专访过程中,慎海雄表现出作为专业记者出身的睿智和老练。上至国家战略,下至业余生活,问题中既有硬性的宏观设问,也有软性的网友问答,让这位“业务型”台长的出镜采访首秀可圈可点。

  时间紧任务重

  多部门跨地域联动策划

  “5月16日,我们突然接到台里任务,可能会涉及到国外领导人的高端访谈。当天通知,第二天人员均已全部就位,立即开始前期策划和筹备工作。”据参与专访报道的前方负责人张士峰透露,专访任务由央视《面对面》节目组牵头,负责前期策划和内容设计;央视俄罗斯中心站协助联络和协调保障。

  6月9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将在山东青岛召开。而即将前往青岛参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自然成为专访的最佳人选。为做好本次高端访谈的相关工作,5月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分别召开5场前期策划会和1场后期宣传协调会,几乎涉及央广、国广、CGTN等主要宣推平台。

  专访团队分两批共计13人,于5月29日前后相继离京。因涉及安保问题,专访团队没有在克里姆林宫现场踏勘的机会。为熟悉现场环境和提前谋划采访布置,专访团队反复观看央视及国际主流媒体历次采访普京的视频影像画面,仔细钻研每一帧画面的构图、机位设置和用光,对镜头语言进行解构和分析,用“心”成就每一帧画面的精彩。

  采访前一天,专访团队在俄罗斯中心站进行了一次全要素演练,模拟普京专访现场,对采访流程进行细分、细化,调试机器设备,提前规避技术性障碍,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框定最佳构图,力求拍摄一气呵成。

  普京“不期而来”团队临危不乱

  9小时连续奋战只为最后的精彩

  “我们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出发去克里姆林宫,实际上我们驻地离得很近,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了,但因为拉着设备,车队要进,所以提前预留了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表示,原定于晚上7点进行的采访,专访团队下午3点就出发了,在经过安检、沟通、协调等流程后,专访团队在耐心等待普京总统到来。等待间隙,所有工种都不敢懈怠手头的工作,摄像设备全部待机随时准备开拍。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所有人员依旧在为专访做最后的调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为专访做准备

  “这次专访按照俄方的要求,翻译必须由俄方提供。专访中有一个问题是问普京讲俄罗斯梦和中国梦有何异曲同工之处。慎台长在跟俄方翻译交流过程中,认为应翻译为俄罗斯梦想更为合适。他们在椭圆厅的一侧交流这个细节。在椭圆厅的另一侧是普京即将进来的门,但是没有任何人提前过来通知。我们当时都以为前面的准备工作、安检如此复杂严密,那么总统最后出场时,俄方一定会有人来提前通报的,结果并没有。”

  杨华特别谈到,由于椭圆厅的中间地带架设了拍摄灯,所以大厅中间被灯光打亮。还有一些作为背景的墙面、壁炉、罗马柱被灯光打亮。但恰恰是普京要进的那扇门,因为没有灯光照,显得比较昏暗。

  “晚上10:40多,普京突然推开门就进来了。谁都没有思想准备,包括俄方。这时候,慎台长反应很快,他当时侧对着门,用余光感受到有人进来了,就马上去捕捉到底是什么人。这时普京已经大步走向采访区,台长迅速向前走了几步,迎上去跟他握手。”杨华补充道。

  普京“不期而遇”地出现让在场的俄方媒体和央视专访团队毫无思想准备。“在场的俄方总统办公厅的新闻官也愣在那里,虽然猝不及防,但我们的摄像、编导都本能地跑向自己的机位,完整、专业地记录下了慎台长和普京会面的第一帧镜头。”

  专访团队事无巨细、严丝合缝

  “40分钟”黄金访谈氛围融洽

  “正式坐下来后,双方的录音师开始为访谈双方别话筒。”杨华特别谈到了专访中的一个插曲,虽然只是录音话筒的安设问题,但足见专访团队的事无巨细。

  “我们的录音师给台长别话筒,调话筒的音量,做得很专业,很细心地把话筒线别到了台长的西装背后,拿一个透明胶条贴好固定好。但是普京的录音师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什么原因,话筒线没有理得很顺。普京开始回答问题后,话筒线松动了,话筒线搭到了普京的右肩膀上。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开始采访了,俄方的录音师可能也不好上前再去做处理了。”

  杨华告诉《传媒茶话会》,虽然俄方录音师疏忽了话筒线,但是普京总统却是个细心人。临走告别时,他送给了慎海雄同志一本书,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两个人已经握手道别,普京已经转身走了,但是走了几步以后又回过身来,把装书的袋子亲自递给了慎台长。我想这既体现了普京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同时也说明台长跟他聊得非常好。两个人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互动模式,有了一个很融洽的气场。”

  “4+2”机位设置

  首次为新媒体特设“专供版”

  专访当天,由于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政治的最核心区,所以无论是安检还是拍摄,都限制极多。在现场,共安排了俄方媒体3个机位以及央视方面6个机位;其中一个为全景定机位、一个为加装稳定器的游动机位、两台正反打拍摄机位、另有两台5D设备负责为新媒体平台提供竖屏“专供版”。

  “俄方对这次专访非常重视,现场不仅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我们调试、架设灯位,还有不少俄罗斯主流新闻媒体记录我们这次专访活动,通过不同平台向俄罗斯本地宣传报道。”专访现场负责人张士峰如是说。

  机位设置如下:

  ▲双人采访框定范围(定机位)

  ▲负责现场环境、气氛、关系镜头的呈现(游动机位)

  ▲过肩反打机位

  ▲人物中景机位

  “我们要体现新媒体小屏和电视端大屏的传播差异化,竖屏传播明显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它是能代表新媒体特征最强的符号。”央视新闻微信平台主编王元表示,把大屏竖起来,拿起手机非线性的碎片化观看,随看随评,把40分钟超过30G的访谈素材精切成为2至3条竖版视频专供新媒体,这是精摘和整合原创内容最好的方式。

  策划之初,新媒体团队就确定了“横、竖屏”版式全程同时拍摄的方案——即传统摄像机拍摄电视端16:9画面;新媒体专供5D机位以9:16的比例拍摄手机端画面,并从拍摄、剪辑、播出全流程竖版视频处理,最终借力平台优势以海报、H5等多种方式直抵终端受众,给用户最佳视效体验。

  “在重大高端访谈现场,专门为新媒体架设专供机位,是非常罕见的。”央视新闻新媒体制片人李浙介绍,专访前央视新闻在新媒体平台还专门发起了多场征集“我有问题问普京”的互动,总参与量超2400万,累计集纳网友问题超4万条。“把网友的提问直接拿过来给普京,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少有的。”

  异质化“轻剪辑”处理

  碎片化“深阅读”传播

  在现场,摄制团队累计拍摄了近40分钟的高清素材。采访结束已临近午夜,摄制团队立即将前方拍摄素材回传总台,供总台电视端和新媒体平台后期交叉剪辑。“轻剪辑、深阅读,这是我们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央视新闻客户端制片人张鸥坦言,“对于专访,大屏受限于版面或其他原因没能呈现的,我们新媒体会给予呈现;所有专访的精华内容也都会在新媒体端呈现。”

  从5月31日一拿到素材,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创作团队便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框定采访重点、确定碎片化传播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从40分钟专访的内容中提炼出最适合新媒体平台呈现的干货,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迅速抓住用户眼球,吸引受众驻足,达到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主推的3条微视频《竖版微视频:有一种“网红”叫普京》《克宫采访相册》《这是一份来自普京总统的签名礼物》播放量5小时即破百万。“为了追求微视频的微言大义,剪辑余腾龙和张伟浩在影像资料中翻腾了好几宿。在《有一种网红叫普京》短短2分49秒时间里,却包含了诸多信息量:比如表现普京总统硬汉、柔情的多面形象,讲演、会晤等多个场景,各种情绪的杂糅,我们尝试使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如何用一段音乐贯穿始终而不违和就是一大棘手难题,所以光背景音乐就挑选了一天半。”张鸥解释道。

  张鸥认为,抬头看新闻低头看评论、抬头看现场低头看解读的融合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专访现场没有触及的内容,新媒体平台可以有大量的版面提供。“可能电视上一条新闻就四五分钟,同期声只有几句,但在新媒体平台,我们用一图多解、H5页面、独家微视频解读、原创特稿,能清晰准确地告诉大家普京接受采访的背景,谈到的具体案例信息,能给到大家电视画面以外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京专访报道播出后,央视新闻客户端专门开辟了动态直播窗口,图文并茂持续跟进;对境外主流媒体特别是俄罗斯本地媒体报道此次专访活动的反馈消息累计更新、编译20条次,从第三方视角还原、复现专访现场。

  独家特稿加持发挥言论优势

  三台共享央视新闻通稿

  “总统先生,我的老家是浙江杭州,16年您拿了一箱冰激凌(到杭州),我今天送您两盒杭州的龙井茶……”6日清晨6时,一篇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专访普京都聊了什么?》的特稿在总台国广《中俄头条》首发,而内容的“供应商”却是央视新闻微信的创作团队。

  “借助总台全媒体矩阵平台,我们的原创特稿内容不受版面和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任意平台一触即发、全平台触达。”李浙透露,央视新闻原创特稿团队已相当成熟,此前引起网友广泛好评的爆款热帖《习近平和母亲》《习近平和彭丽媛:这就是爱的样子》等大稿、特稿均出自特稿团队之手。

  “24小时破10亿”“一周时间段全覆盖”“原创特稿7篇全推”……这样的原创能力使得李浙团队在创作普京专访的选题上轻车熟路。传播方面,央视新闻新媒体采取了递进式运营、爆炸式传播的方式,线性接力使用“竖屏海报预热铺垫——图文视频集束发布——解读一图巩固传播”的连贯成熟手法,一气呵成、精准对位。

  率先刊发碎片式短视频,吊足观众胃口;尔后,逐步释放更多信息量以带来用户黏着度,使传播效果呈几何倍数叠加。央视新闻新媒体通过“前期内容占领+后期特供视频+言论特稿加持”的方式,打造立体迭代式传播格局,力争实现用户阅读量和流量双渠道容量最大化。

  《传媒茶话会》发现,全程扫描总台对普京专访的设计,新媒体传播思维无处不在。无论是前期问题征集还是后期分发形式,都很好地把握了高访宣传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的平衡点,为总台后续高端专访内容制播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基准。(文章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总台台长慎海雄专访普京侧记:彻夜奋战只为最后的精彩

南方网  作者:  2018-06-08

  导读:

  单条微视频播放量破2300万,转赞评论超5万;24小时话题阅读量超7000万。”

  《传媒茶话会》发现,不到一天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专访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图文视频刷遍网络。

  “有一种网红叫普京,有一种记者叫台长”,这是普京就任新一届总统后首次接受国外媒体专访,也是普京首次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中国媒体专访。

  6月8日,《传媒茶话会》特约专访央视相关负责人,为您揭开专访背后的故事。

  总台台长、记者慎海雄亲赴俄罗斯参与采访,让不少总台人感到新风扑面:慎海雄把“扎根一线”的业务好传统带进了总台,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更为绝妙的是,随着此次专访的全球传播,组建不久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一新品牌也来了一次铺天盖地的“全球大推介”。世界看到了总台的形象,听到了总台的声音。

  在与普京近40分钟的专访过程中,慎海雄表现出作为专业记者出身的睿智和老练。上至国家战略,下至业余生活,问题中既有硬性的宏观设问,也有软性的网友问答,让这位“业务型”台长的出镜采访首秀可圈可点。

  时间紧任务重

  多部门跨地域联动策划

  “5月16日,我们突然接到台里任务,可能会涉及到国外领导人的高端访谈。当天通知,第二天人员均已全部就位,立即开始前期策划和筹备工作。”据参与专访报道的前方负责人张士峰透露,专访任务由央视《面对面》节目组牵头,负责前期策划和内容设计;央视俄罗斯中心站协助联络和协调保障。

  6月9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将在山东青岛召开。而即将前往青岛参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自然成为专访的最佳人选。为做好本次高端访谈的相关工作,5月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分别召开5场前期策划会和1场后期宣传协调会,几乎涉及央广、国广、CGTN等主要宣推平台。

  专访团队分两批共计13人,于5月29日前后相继离京。因涉及安保问题,专访团队没有在克里姆林宫现场踏勘的机会。为熟悉现场环境和提前谋划采访布置,专访团队反复观看央视及国际主流媒体历次采访普京的视频影像画面,仔细钻研每一帧画面的构图、机位设置和用光,对镜头语言进行解构和分析,用“心”成就每一帧画面的精彩。

  采访前一天,专访团队在俄罗斯中心站进行了一次全要素演练,模拟普京专访现场,对采访流程进行细分、细化,调试机器设备,提前规避技术性障碍,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框定最佳构图,力求拍摄一气呵成。

  普京“不期而来”团队临危不乱

  9小时连续奋战只为最后的精彩

  “我们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出发去克里姆林宫,实际上我们驻地离得很近,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了,但因为拉着设备,车队要进,所以提前预留了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表示,原定于晚上7点进行的采访,专访团队下午3点就出发了,在经过安检、沟通、协调等流程后,专访团队在耐心等待普京总统到来。等待间隙,所有工种都不敢懈怠手头的工作,摄像设备全部待机随时准备开拍。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所有人员依旧在为专访做最后的调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为专访做准备

  “这次专访按照俄方的要求,翻译必须由俄方提供。专访中有一个问题是问普京讲俄罗斯梦和中国梦有何异曲同工之处。慎台长在跟俄方翻译交流过程中,认为应翻译为俄罗斯梦想更为合适。他们在椭圆厅的一侧交流这个细节。在椭圆厅的另一侧是普京即将进来的门,但是没有任何人提前过来通知。我们当时都以为前面的准备工作、安检如此复杂严密,那么总统最后出场时,俄方一定会有人来提前通报的,结果并没有。”

  杨华特别谈到,由于椭圆厅的中间地带架设了拍摄灯,所以大厅中间被灯光打亮。还有一些作为背景的墙面、壁炉、罗马柱被灯光打亮。但恰恰是普京要进的那扇门,因为没有灯光照,显得比较昏暗。

  “晚上10:40多,普京突然推开门就进来了。谁都没有思想准备,包括俄方。这时候,慎台长反应很快,他当时侧对着门,用余光感受到有人进来了,就马上去捕捉到底是什么人。这时普京已经大步走向采访区,台长迅速向前走了几步,迎上去跟他握手。”杨华补充道。

  普京“不期而遇”地出现让在场的俄方媒体和央视专访团队毫无思想准备。“在场的俄方总统办公厅的新闻官也愣在那里,虽然猝不及防,但我们的摄像、编导都本能地跑向自己的机位,完整、专业地记录下了慎台长和普京会面的第一帧镜头。”

  专访团队事无巨细、严丝合缝

  “40分钟”黄金访谈氛围融洽

  “正式坐下来后,双方的录音师开始为访谈双方别话筒。”杨华特别谈到了专访中的一个插曲,虽然只是录音话筒的安设问题,但足见专访团队的事无巨细。

  “我们的录音师给台长别话筒,调话筒的音量,做得很专业,很细心地把话筒线别到了台长的西装背后,拿一个透明胶条贴好固定好。但是普京的录音师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什么原因,话筒线没有理得很顺。普京开始回答问题后,话筒线松动了,话筒线搭到了普京的右肩膀上。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开始采访了,俄方的录音师可能也不好上前再去做处理了。”

  杨华告诉《传媒茶话会》,虽然俄方录音师疏忽了话筒线,但是普京总统却是个细心人。临走告别时,他送给了慎海雄同志一本书,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两个人已经握手道别,普京已经转身走了,但是走了几步以后又回过身来,把装书的袋子亲自递给了慎台长。我想这既体现了普京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同时也说明台长跟他聊得非常好。两个人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互动模式,有了一个很融洽的气场。”

  “4+2”机位设置

  首次为新媒体特设“专供版”

  专访当天,由于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政治的最核心区,所以无论是安检还是拍摄,都限制极多。在现场,共安排了俄方媒体3个机位以及央视方面6个机位;其中一个为全景定机位、一个为加装稳定器的游动机位、两台正反打拍摄机位、另有两台5D设备负责为新媒体平台提供竖屏“专供版”。

  “俄方对这次专访非常重视,现场不仅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我们调试、架设灯位,还有不少俄罗斯主流新闻媒体记录我们这次专访活动,通过不同平台向俄罗斯本地宣传报道。”专访现场负责人张士峰如是说。

  机位设置如下:

  ▲双人采访框定范围(定机位)

  ▲负责现场环境、气氛、关系镜头的呈现(游动机位)

  ▲过肩反打机位

  ▲人物中景机位

  “我们要体现新媒体小屏和电视端大屏的传播差异化,竖屏传播明显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它是能代表新媒体特征最强的符号。”央视新闻微信平台主编王元表示,把大屏竖起来,拿起手机非线性的碎片化观看,随看随评,把40分钟超过30G的访谈素材精切成为2至3条竖版视频专供新媒体,这是精摘和整合原创内容最好的方式。

  策划之初,新媒体团队就确定了“横、竖屏”版式全程同时拍摄的方案——即传统摄像机拍摄电视端16:9画面;新媒体专供5D机位以9:16的比例拍摄手机端画面,并从拍摄、剪辑、播出全流程竖版视频处理,最终借力平台优势以海报、H5等多种方式直抵终端受众,给用户最佳视效体验。

  “在重大高端访谈现场,专门为新媒体架设专供机位,是非常罕见的。”央视新闻新媒体制片人李浙介绍,专访前央视新闻在新媒体平台还专门发起了多场征集“我有问题问普京”的互动,总参与量超2400万,累计集纳网友问题超4万条。“把网友的提问直接拿过来给普京,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少有的。”

  异质化“轻剪辑”处理

  碎片化“深阅读”传播

  在现场,摄制团队累计拍摄了近40分钟的高清素材。采访结束已临近午夜,摄制团队立即将前方拍摄素材回传总台,供总台电视端和新媒体平台后期交叉剪辑。“轻剪辑、深阅读,这是我们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央视新闻客户端制片人张鸥坦言,“对于专访,大屏受限于版面或其他原因没能呈现的,我们新媒体会给予呈现;所有专访的精华内容也都会在新媒体端呈现。”

  从5月31日一拿到素材,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创作团队便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框定采访重点、确定碎片化传播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从40分钟专访的内容中提炼出最适合新媒体平台呈现的干货,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迅速抓住用户眼球,吸引受众驻足,达到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主推的3条微视频《竖版微视频:有一种“网红”叫普京》《克宫采访相册》《这是一份来自普京总统的签名礼物》播放量5小时即破百万。“为了追求微视频的微言大义,剪辑余腾龙和张伟浩在影像资料中翻腾了好几宿。在《有一种网红叫普京》短短2分49秒时间里,却包含了诸多信息量:比如表现普京总统硬汉、柔情的多面形象,讲演、会晤等多个场景,各种情绪的杂糅,我们尝试使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如何用一段音乐贯穿始终而不违和就是一大棘手难题,所以光背景音乐就挑选了一天半。”张鸥解释道。

  张鸥认为,抬头看新闻低头看评论、抬头看现场低头看解读的融合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专访现场没有触及的内容,新媒体平台可以有大量的版面提供。“可能电视上一条新闻就四五分钟,同期声只有几句,但在新媒体平台,我们用一图多解、H5页面、独家微视频解读、原创特稿,能清晰准确地告诉大家普京接受采访的背景,谈到的具体案例信息,能给到大家电视画面以外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京专访报道播出后,央视新闻客户端专门开辟了动态直播窗口,图文并茂持续跟进;对境外主流媒体特别是俄罗斯本地媒体报道此次专访活动的反馈消息累计更新、编译20条次,从第三方视角还原、复现专访现场。

  独家特稿加持发挥言论优势

  三台共享央视新闻通稿

  “总统先生,我的老家是浙江杭州,16年您拿了一箱冰激凌(到杭州),我今天送您两盒杭州的龙井茶……”6日清晨6时,一篇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专访普京都聊了什么?》的特稿在总台国广《中俄头条》首发,而内容的“供应商”却是央视新闻微信的创作团队。

  “借助总台全媒体矩阵平台,我们的原创特稿内容不受版面和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任意平台一触即发、全平台触达。”李浙透露,央视新闻原创特稿团队已相当成熟,此前引起网友广泛好评的爆款热帖《习近平和母亲》《习近平和彭丽媛:这就是爱的样子》等大稿、特稿均出自特稿团队之手。

  “24小时破10亿”“一周时间段全覆盖”“原创特稿7篇全推”……这样的原创能力使得李浙团队在创作普京专访的选题上轻车熟路。传播方面,央视新闻新媒体采取了递进式运营、爆炸式传播的方式,线性接力使用“竖屏海报预热铺垫——图文视频集束发布——解读一图巩固传播”的连贯成熟手法,一气呵成、精准对位。

  率先刊发碎片式短视频,吊足观众胃口;尔后,逐步释放更多信息量以带来用户黏着度,使传播效果呈几何倍数叠加。央视新闻新媒体通过“前期内容占领+后期特供视频+言论特稿加持”的方式,打造立体迭代式传播格局,力争实现用户阅读量和流量双渠道容量最大化。

  《传媒茶话会》发现,全程扫描总台对普京专访的设计,新媒体传播思维无处不在。无论是前期问题征集还是后期分发形式,都很好地把握了高访宣传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的平衡点,为总台后续高端专访内容制播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基准。(文章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