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一烧一改,“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用创意诠释“完美”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6-10 18:29

一切一烧一改,“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用创意诠释“完美”

文/金羊网记者甘韵仪

图/张伟樾

6月9日-6月19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首展”系列第二回“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行。这个展览很特别,“被破坏”的痕迹随处可见,却不是“败笔”,主办方以及艺术家正想用如此当代艺术,展示传统与当今、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微妙关系。

“展览希望能触碰及反思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问题之一:如何更严肃和理性地看待当代和传统的关系。”据介绍,展览还加入了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形式,使原来“传统”意味很浓的展览,由此变得具有探索的先锋性和表现的当代性。

如何将《焉之兮》这场展览办出新意,策展团队从策划之初就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负责人认为本次展览的问题意识源于对“当今和传统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再思考。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问题之一。如何抽离表面,直抵本质?如何发现问题后面的问题,寻找到真正的元问题?期待此次展览,可以撕开一个裂口,拓宽一点边界,引发每一个中国人或浅或深的思考。同时,通过全新的展览方式(如火烧、水灌,动用装置、影像、行为等),颠覆“传统书画”的展览模式。如此一来,亦是传统与当代复杂关系的一次侧面呈现。

“‘焉、‘之’、‘兮’,这三字是最文言的词汇,但又是最无具体指向的词汇。此次展览的题目,尽量避免有任何的指向性,才能将大家理解的空间尽可能扩大。”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展览题目。

“这不是一个传统书画展,而是一次当代艺术展。”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

一起来围观本次展览的介绍,详情亲身体验更有feel~

A绘画:展出被切割后的“完美作品”。

郭莽园先生对刘释之的“完整”作品进行了切割,最后诞生了所谓的“更好”“更完美”的作品。本次展览展出了这些“切割”后的“更好”的作品。但这个所谓“更好”的作品,实际上却是不完整的。而所谓的“陌生感”“现代感”“突破感”的获得,却是来自于这一“切割”。这一组作品传达了一种温和而积极地对待传统的态度和观念。但无论如何积极和温和,都只是在传统的框架内对传统加以改造。越完美,越不完美。

B书法:展出焚烧后的残余书法作品。

甲见刘释之的书法作品,大怒,点火焚之。烧到一半,乙突然上前通过快速的踩踏动作而扑灭之,抢救出残余的书法作品。此次展览,展出了其残余书法作品的真迹。

甲的行为,代表的是激烈的、极端的对待传统的态度。一把火式的暴戾,恰恰是中国的老传统之一。如此,必然会加剧和温和型传统维护者的文化分歧,甚至撕裂微弱的共识。这种分歧绝非以传统来划分“内外”界限的精英集团的隔阂,而是传统内部真正的冲突。

C诗稿:展出颟顸者的朱批和刘释之的诗稿原文。

颟顸者修改了刘释之的诗歌作品。颟顸者代表的是对传统一无所知而又利欲熏心、急欲大啖传统之肉大饮传统之血者。他们高亢地介入对传统的“积极弘扬”和“现代化改造”,实际上,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使。基本上属于娱乐式的闹剧,当下的国学热是其代表作。

D水漫:刘释之在金鱼缸的底部写下书法,然后放水。

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漫漶,直至消失。最后池水变黑,一片混沌。这一池黑水,也许可以代表传统在当今的状态和人们对传统的普遍观感。是否真的如此?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所辩解。

但,你敢对自己理解的传统,继续保持坚定的立场吗?你敢说你自己对传统的理解,是“正确的”和“有深度的”吗? 

E影像

此次展览展出的书法、绘画、诗稿作品,其诞生过程,被拍成了影像,现场呈现。

F行为

现场演绎完美与不完美的变化过程。

编辑: 阳扬
数字报

一切一烧一改,“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用创意诠释“完美”

金羊网  作者:  2018-06-10

一切一烧一改,“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用创意诠释“完美”

文/金羊网记者甘韵仪

图/张伟樾

6月9日-6月19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首展”系列第二回“焉之兮——刘释之作品展”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行。这个展览很特别,“被破坏”的痕迹随处可见,却不是“败笔”,主办方以及艺术家正想用如此当代艺术,展示传统与当今、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微妙关系。

“展览希望能触碰及反思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问题之一:如何更严肃和理性地看待当代和传统的关系。”据介绍,展览还加入了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形式,使原来“传统”意味很浓的展览,由此变得具有探索的先锋性和表现的当代性。

如何将《焉之兮》这场展览办出新意,策展团队从策划之初就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负责人认为本次展览的问题意识源于对“当今和传统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再思考。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问题之一。如何抽离表面,直抵本质?如何发现问题后面的问题,寻找到真正的元问题?期待此次展览,可以撕开一个裂口,拓宽一点边界,引发每一个中国人或浅或深的思考。同时,通过全新的展览方式(如火烧、水灌,动用装置、影像、行为等),颠覆“传统书画”的展览模式。如此一来,亦是传统与当代复杂关系的一次侧面呈现。

“‘焉、‘之’、‘兮’,这三字是最文言的词汇,但又是最无具体指向的词汇。此次展览的题目,尽量避免有任何的指向性,才能将大家理解的空间尽可能扩大。”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展览题目。

“这不是一个传统书画展,而是一次当代艺术展。”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

一起来围观本次展览的介绍,详情亲身体验更有feel~

A绘画:展出被切割后的“完美作品”。

郭莽园先生对刘释之的“完整”作品进行了切割,最后诞生了所谓的“更好”“更完美”的作品。本次展览展出了这些“切割”后的“更好”的作品。但这个所谓“更好”的作品,实际上却是不完整的。而所谓的“陌生感”“现代感”“突破感”的获得,却是来自于这一“切割”。这一组作品传达了一种温和而积极地对待传统的态度和观念。但无论如何积极和温和,都只是在传统的框架内对传统加以改造。越完美,越不完美。

B书法:展出焚烧后的残余书法作品。

甲见刘释之的书法作品,大怒,点火焚之。烧到一半,乙突然上前通过快速的踩踏动作而扑灭之,抢救出残余的书法作品。此次展览,展出了其残余书法作品的真迹。

甲的行为,代表的是激烈的、极端的对待传统的态度。一把火式的暴戾,恰恰是中国的老传统之一。如此,必然会加剧和温和型传统维护者的文化分歧,甚至撕裂微弱的共识。这种分歧绝非以传统来划分“内外”界限的精英集团的隔阂,而是传统内部真正的冲突。

C诗稿:展出颟顸者的朱批和刘释之的诗稿原文。

颟顸者修改了刘释之的诗歌作品。颟顸者代表的是对传统一无所知而又利欲熏心、急欲大啖传统之肉大饮传统之血者。他们高亢地介入对传统的“积极弘扬”和“现代化改造”,实际上,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使。基本上属于娱乐式的闹剧,当下的国学热是其代表作。

D水漫:刘释之在金鱼缸的底部写下书法,然后放水。

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漫漶,直至消失。最后池水变黑,一片混沌。这一池黑水,也许可以代表传统在当今的状态和人们对传统的普遍观感。是否真的如此?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所辩解。

但,你敢对自己理解的传统,继续保持坚定的立场吗?你敢说你自己对传统的理解,是“正确的”和“有深度的”吗? 

E影像

此次展览展出的书法、绘画、诗稿作品,其诞生过程,被拍成了影像,现场呈现。

F行为

现场演绎完美与不完美的变化过程。

编辑: 阳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