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篇】铁骨拓荒,开矿建厂全靠“人拉肩扛”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6-20 09:36

弘扬工矿精神,再铸韶关辉煌

统筹/刘炎生 文字/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陈建澄   

如果把韶关工业发展历史比作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长歌,那么老一辈韶关工矿人一身铁骨,不辞艰辛,推动韶关工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起韶关这座“工业城市”,无疑是其中最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篇章。

建矿初期,连住房都没有,石人嶂钨矿的工人们没有被吓倒,集中精力努力生产,条件稍有好转,就比谁挖矿多;192名梅州齿轮厂的工人落户韶关,一片荒地上白手起家,所生产的变速箱用在1984年天安门阅兵的运兵车上;大雪压断了大宝山矿的高压线,工人们就在鞋底绑上铁钉,扛着设备、电线爬上矿山昼夜抢修,一周内将高压线全部修好……

石人嶂矿区工人工作场景

石人嶂钨矿有个“李铁人”

“我们当年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住的房子还不是现在这样的红砖房,墙体是用树皮、竹片糊上砂浆建成的,搭上横梁,再盖上瓦片,就是房子了。”石人嶂钨矿退休工人傅自清向回忆起建矿初期的场景说,从矿区到始兴县城20多公里的沙子路尘土飞扬,矿工们就自己铺路,劈山挖石,造出一条水泥公路,如今这条路现在还在使用。

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并没有被吓倒,反而非常乐观,不以苦为苦,把精力都集中在努力生产,比拼奉献上。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结束时,石人嶂钨矿基本完成创业任务,生产经营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成立了汽车队、机修厂,还建起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一批后勤服务单位,矿山兴旺起来,俨然一个小县城。

生产工作条件同样得到改善,点灯照明、风钻凿岩、井下矿车轨道出矿、地表索道钢斗运矿、机械化选矿等采选作业,石人嶂钨矿成为当时广东省第一个采用机械化采选作业的有色金属矿山。矿工们更是干劲十足,相互比较看谁挖的矿多。

今年82岁的李致详如曾在矿里当过班长、副坑长,当年因大力勇猛而著称,身材瘦小的他能扛起300多斤重的轮子。埋头苦干,总是起带头模范作用,危险的地方总是冲在最前面,李致详被工友们誉为“石人嶂李铁人”。

“采下来的矿石大大小小不均匀,塌下来的话有一定的危险性,平常人都不敢上去,李致详就敢上前去,有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说起当年往事,工友们记忆犹新,“他从不埋怨,就知道埋头苦干,眼睛受了伤,还没有完全恢复又带伤继续下矿。”

大宝山矿内召开的表彰大会

睡竹棚、喝山水,工矿企业遍地开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大宝山矿等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就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黄建华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建厂开矿基本只能靠人拉肩扛,睡竹棚、啃馒头、喝山水,硬是让大批工矿企业在韶关遍地开花,将韶关从落后的农业市打造成华南工业重地。” 

尽管宋代时所在区域就有过大规模铜矿开采,但直到大宝山矿建矿前,周边区域依然遍布参天大树,树木直径小的有30厘米,大的将近1米,遮天蔽日,其间不时有毒蛇野兽出没。先辈们抱着为祖国建设找矿、找资源的想法,吃住都在山里,一步步摸清矿区内资源的分布。1966年10月8日,冶金部正式下达大宝山矿建设设计书,这一天被正式确定为现代大宝山矿的建矿日。

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遇到困难只能想办法克服。黄建华说,记得有一年冬天,矿山上的高压线被大雪和冰挂压断,矿区干部职工便在鞋底板绑上铁钉做成简易冰爪鞋,扛着设备、电线等物资,艰难爬上矿山,不分昼夜地抢修,花了一周将高压线全部抢修好。

黄建华回忆,当时大宝山矿打算开一条叫“640平硐”的隧道,以方便投产后将矿石从山上转运下来,由于缺少机械化,员工们只能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用铁镐、大锤、推车等原始工具凿洞、开山,人背肩扛或者用小推车,一包包、一车车把石头和泥土运到山下。

韶关齿轮厂女工工作场景

齿轮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192名梅州“开荒牛”奋战韶关

1966年,梅州齿轮厂按要求分出部分人员和设备到韶关创建韶关齿轮厂。据老员工徐松章回忆,作为当年从梅州拖家带口来到韶关的192人之一,至今仍清晰记得,1967年初带着母亲和孩子,拖着行李从车上下来那一刻,母亲曾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啊!”

看着眼前的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露天摆放的机床和几间不起眼的小厂房,当年25岁的徐松章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将要在这里奋斗,要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要在这里为祖国的未来挥洒自己的汗水。

时任后勤部副部长巫万发回忆,由于当年食物和物资极度缺乏,如何让大家吃得饱、干得动活,成了后勤部门头痛的问题,靠基本供应根本不够吃,他们便到周边农村买粮食、肉蛋,周边农村买完了就跑邻省采购,还要打通关系偷偷运回来,“饿到没法干活,一些厂工子弟就到附近河里抓鱼,这条河也被戏称为‘母亲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92名梅州远道而来的“开荒牛”,克服重重困难,将齿轮厂建了起来。最让齿轮厂工人们自豪的,便是为1984年天安门大阅兵的东风步兵运兵车生产变速箱。之后多年,韶关齿轮厂都被东风汽车公司评为“优秀军品供应商”。

“现在,我可以回答母亲当时的问题了。”徐松章说,“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有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在驱使着我,让我得以奋斗终生。”

编辑:alan
数字报

【艰苦奋斗篇】铁骨拓荒,开矿建厂全靠“人拉肩扛”

金羊网  作者:  2018-06-20

弘扬工矿精神,再铸韶关辉煌

统筹/刘炎生 文字/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陈建澄   

如果把韶关工业发展历史比作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长歌,那么老一辈韶关工矿人一身铁骨,不辞艰辛,推动韶关工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起韶关这座“工业城市”,无疑是其中最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篇章。

建矿初期,连住房都没有,石人嶂钨矿的工人们没有被吓倒,集中精力努力生产,条件稍有好转,就比谁挖矿多;192名梅州齿轮厂的工人落户韶关,一片荒地上白手起家,所生产的变速箱用在1984年天安门阅兵的运兵车上;大雪压断了大宝山矿的高压线,工人们就在鞋底绑上铁钉,扛着设备、电线爬上矿山昼夜抢修,一周内将高压线全部修好……

石人嶂矿区工人工作场景

石人嶂钨矿有个“李铁人”

“我们当年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住的房子还不是现在这样的红砖房,墙体是用树皮、竹片糊上砂浆建成的,搭上横梁,再盖上瓦片,就是房子了。”石人嶂钨矿退休工人傅自清向回忆起建矿初期的场景说,从矿区到始兴县城20多公里的沙子路尘土飞扬,矿工们就自己铺路,劈山挖石,造出一条水泥公路,如今这条路现在还在使用。

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并没有被吓倒,反而非常乐观,不以苦为苦,把精力都集中在努力生产,比拼奉献上。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结束时,石人嶂钨矿基本完成创业任务,生产经营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成立了汽车队、机修厂,还建起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一批后勤服务单位,矿山兴旺起来,俨然一个小县城。

生产工作条件同样得到改善,点灯照明、风钻凿岩、井下矿车轨道出矿、地表索道钢斗运矿、机械化选矿等采选作业,石人嶂钨矿成为当时广东省第一个采用机械化采选作业的有色金属矿山。矿工们更是干劲十足,相互比较看谁挖的矿多。

今年82岁的李致详如曾在矿里当过班长、副坑长,当年因大力勇猛而著称,身材瘦小的他能扛起300多斤重的轮子。埋头苦干,总是起带头模范作用,危险的地方总是冲在最前面,李致详被工友们誉为“石人嶂李铁人”。

“采下来的矿石大大小小不均匀,塌下来的话有一定的危险性,平常人都不敢上去,李致详就敢上前去,有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说起当年往事,工友们记忆犹新,“他从不埋怨,就知道埋头苦干,眼睛受了伤,还没有完全恢复又带伤继续下矿。”

大宝山矿内召开的表彰大会

睡竹棚、喝山水,工矿企业遍地开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大宝山矿等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就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黄建华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建厂开矿基本只能靠人拉肩扛,睡竹棚、啃馒头、喝山水,硬是让大批工矿企业在韶关遍地开花,将韶关从落后的农业市打造成华南工业重地。” 

尽管宋代时所在区域就有过大规模铜矿开采,但直到大宝山矿建矿前,周边区域依然遍布参天大树,树木直径小的有30厘米,大的将近1米,遮天蔽日,其间不时有毒蛇野兽出没。先辈们抱着为祖国建设找矿、找资源的想法,吃住都在山里,一步步摸清矿区内资源的分布。1966年10月8日,冶金部正式下达大宝山矿建设设计书,这一天被正式确定为现代大宝山矿的建矿日。

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遇到困难只能想办法克服。黄建华说,记得有一年冬天,矿山上的高压线被大雪和冰挂压断,矿区干部职工便在鞋底板绑上铁钉做成简易冰爪鞋,扛着设备、电线等物资,艰难爬上矿山,不分昼夜地抢修,花了一周将高压线全部抢修好。

黄建华回忆,当时大宝山矿打算开一条叫“640平硐”的隧道,以方便投产后将矿石从山上转运下来,由于缺少机械化,员工们只能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用铁镐、大锤、推车等原始工具凿洞、开山,人背肩扛或者用小推车,一包包、一车车把石头和泥土运到山下。

韶关齿轮厂女工工作场景

齿轮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192名梅州“开荒牛”奋战韶关

1966年,梅州齿轮厂按要求分出部分人员和设备到韶关创建韶关齿轮厂。据老员工徐松章回忆,作为当年从梅州拖家带口来到韶关的192人之一,至今仍清晰记得,1967年初带着母亲和孩子,拖着行李从车上下来那一刻,母亲曾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啊!”

看着眼前的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露天摆放的机床和几间不起眼的小厂房,当年25岁的徐松章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将要在这里奋斗,要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要在这里为祖国的未来挥洒自己的汗水。

时任后勤部副部长巫万发回忆,由于当年食物和物资极度缺乏,如何让大家吃得饱、干得动活,成了后勤部门头痛的问题,靠基本供应根本不够吃,他们便到周边农村买粮食、肉蛋,周边农村买完了就跑邻省采购,还要打通关系偷偷运回来,“饿到没法干活,一些厂工子弟就到附近河里抓鱼,这条河也被戏称为‘母亲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92名梅州远道而来的“开荒牛”,克服重重困难,将齿轮厂建了起来。最让齿轮厂工人们自豪的,便是为1984年天安门大阅兵的东风步兵运兵车生产变速箱。之后多年,韶关齿轮厂都被东风汽车公司评为“优秀军品供应商”。

“现在,我可以回答母亲当时的问题了。”徐松章说,“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有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在驱使着我,让我得以奋斗终生。”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