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矿精神 再铸韶关辉煌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文 沈明礼 荣笑雨 发表时间:2018-06-20 10:58

编者按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韶关市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大力弘扬工矿精神主题活动,表彰荣获“五一”劳动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在讲话中号召,韶关市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韶关市委办近日发出号召,把弘扬工矿精神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掀起弘扬工矿精神的热潮,使工矿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的自觉遵循和价值追求。

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城市,韶关经济曾有辉煌的过往。根植于这片热土的工矿精神,是先辈们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铸造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工矿精神更需挖掘与弘扬。为此,我们推出“弘扬工矿精神,再铸韶关辉煌”系列报道,致敬历史传承,强化使命担当。

【辉煌历程篇】回顾韶关工矿发展史:筚路蓝缕,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

统筹/刘炎生  文/张文 沈明礼 荣笑雨

我国生产的首批成制式飞机在韶关完成组装,抗战期间于韶关突击生产、组装的飞机,在与日军飞机的空战中表现出色。新中国成立后,韶关迅速奠定“华南重工业基地”地位,广东省首台电风扇、首台洗衣机、首台台式电脑都诞生在这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所使用铀材料70%是在韶关开采、冶炼。

公元999年,苏东坡用“高岩夜吐金碧气”来形容今天韶关曲江大宝山一带岑水铜场壮观的冶炼场景。如果说鼎盛时期工匠超过十万人的岑水铜场代表着粤北古代工业的辉煌,那么韶关现代工业的辉煌,则是从建国后大规模的工业布局和小三线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旧时韶关工矿企业生产场景

荒野之上艰苦创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时期,韶关制定扩大工业生产计划,五年间新建大小厂矿企业63个,迁并、扩建和改造旧企业100多个,南岭煤矿、瑶岭钨矿、石人嶂钨矿等成为最早一批央企、省企,韶关工业史上重工业比重第一次大于轻工业。

1958年“二五计划”制订时,韶关因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宜,被国务院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工业企业迅速聚集,广州、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涌入,仅1958年11月就有两万多人赴韶关报到,当时韶关城区人口也不过10万。

华南地勘局、七○五、九三七等地质勘探单位陆续进驻,凡口铅锌矿、曲仁煤矿等一批矿山迅速崛起,华南重型机床厂、华南重型机械厂等以“华南”开头的“十大企业”风光无限,韶关电机厂、粤北机械厂等2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迅速兴起。到1962年,韶关工业企业发展到1156家。

1958年,冶金工业部根据国家“二五计划”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在中南建设五大厂矿”的指示,决定建设韶关钢铁厂。1965年9月,毛泽东主席再次询问韶钢建设情况。1966年5月,韶关钢铁厂基建指挥部成立,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通过人拉肩扛、日夜连轴,在一片荒野上艰苦创业,次年8月韶钢炼出第一炉钢水,标志着韶关钢铁厂的正式诞生。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举国一片欢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颗原子弹所用铀材料70%产自韶关。从1959年开始,负责铀矿勘探、冶炼的地质队凭借一本译自苏联的《铀矿普查与勘探》和地质锤、指南针和放大镜这“找矿三件宝”,在深山野岭中找到我国首个大型花岗岩型富铀矿,建起我国第一个简法炼铀厂,利用“根本不可能生产”的简陋设备,成功向国家上缴15公斤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重铀酸铵材料。

特钢生产线

“仅次于广州”成为骄傲

1964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是韶关工业布局的又一个高峰期。名为“小三线”,实际却是广东工业重心,大量重要工厂从沿海向韶关迁移。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广州、佛山等地大批军工企业、骨干企业落户韶关,韶关工业开始了又一轮快速扩展。

广东利民制药厂、水轮机厂、齿轮厂、柴油机厂等工厂先后建成;中央和省投资建设的韶关冶炼厂、广东综合塑料厂、七四五矿等一批企业陆续投产;工具厂、铸锻厂、轴承厂、第一棉纺厂、无线电厂等大批企业在韶关市区和县城相继涌现。

1969年,韶关工业总产值达44232万元,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韶关形成机电、机械、冶炼、纺织、电子计算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70年6月,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共中央48号文件,将大宝山作为重点矿山建设。至1975年,大宝山成为年产120万吨铁矿石的大中型矿山。

1973年起,韶关电子工业开始进入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电脑工业时代,光无线电厂就按序号排列了八家,无线电一厂因生产了广东第一台台式电脑而名噪一时,成为韶关的骄傲,在全省、全国享有盛誉。

1987年,韶关工业总产值达33.58亿元,列全省第七,其中有色金属开采业、煤炭采选业等均居全省首位。这一时期,韶关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重工业城市。“仅次于广州”这一结论,至今还是韶关那批“工业元勋”们心头的骄傲。

韶钢高炉

“一个厂在我们手里诞生”

“没有礼拜天,没有奖金,没有补贴,一直这样干,白天干了晚上干,晚上干了白天干,可是人们都干得这样有精神。”负责冶炼铀矿的地质队水冶厂技术负责人王明健回忆,因保密需要,就连奶奶病危也只能答复“在广东工作忙,无法回去”。接到奶奶病故的电报,这个奶奶带大的年轻人只能强忍着泪,回水冶厂车间继续干活。

没有奖金,没有补助,只是为了煤炭产量与掘进进度,这是1970年梅田矿务局掘进队长、湖南籍矿工杨烈树的工作经历,“三天两夜不离开坑道,困了就在采场边睡一阵,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掘进队的荣誉。”

工程师姚君山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在葫芦岛冶炼厂工作几年,再带着家小到韶关冶炼厂报到,到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发挥他的冶金专业专长,而是跟工人们一起在烟尘滚滚的基建工地修道路建厂房,直到工地矗立起了高大的现代化车间,“那时候啊,蛮骄傲的,看着一个厂就在我们手里诞生。”

在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这些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精神,粤北工业的基础也是在这种精神伴随下奠定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也正是在这一代代人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的付出中逐渐形成。

编辑:林明锋
数字报

弘扬工矿精神 再铸韶关辉煌

金羊网  作者:张文 沈明礼 荣笑雨  2018-06-20

编者按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韶关市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大力弘扬工矿精神主题活动,表彰荣获“五一”劳动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在讲话中号召,韶关市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韶关市委办近日发出号召,把弘扬工矿精神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掀起弘扬工矿精神的热潮,使工矿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的自觉遵循和价值追求。

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城市,韶关经济曾有辉煌的过往。根植于这片热土的工矿精神,是先辈们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铸造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工矿精神更需挖掘与弘扬。为此,我们推出“弘扬工矿精神,再铸韶关辉煌”系列报道,致敬历史传承,强化使命担当。

【辉煌历程篇】回顾韶关工矿发展史:筚路蓝缕,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

统筹/刘炎生  文/张文 沈明礼 荣笑雨

我国生产的首批成制式飞机在韶关完成组装,抗战期间于韶关突击生产、组装的飞机,在与日军飞机的空战中表现出色。新中国成立后,韶关迅速奠定“华南重工业基地”地位,广东省首台电风扇、首台洗衣机、首台台式电脑都诞生在这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所使用铀材料70%是在韶关开采、冶炼。

公元999年,苏东坡用“高岩夜吐金碧气”来形容今天韶关曲江大宝山一带岑水铜场壮观的冶炼场景。如果说鼎盛时期工匠超过十万人的岑水铜场代表着粤北古代工业的辉煌,那么韶关现代工业的辉煌,则是从建国后大规模的工业布局和小三线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旧时韶关工矿企业生产场景

荒野之上艰苦创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时期,韶关制定扩大工业生产计划,五年间新建大小厂矿企业63个,迁并、扩建和改造旧企业100多个,南岭煤矿、瑶岭钨矿、石人嶂钨矿等成为最早一批央企、省企,韶关工业史上重工业比重第一次大于轻工业。

1958年“二五计划”制订时,韶关因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宜,被国务院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工业企业迅速聚集,广州、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涌入,仅1958年11月就有两万多人赴韶关报到,当时韶关城区人口也不过10万。

华南地勘局、七○五、九三七等地质勘探单位陆续进驻,凡口铅锌矿、曲仁煤矿等一批矿山迅速崛起,华南重型机床厂、华南重型机械厂等以“华南”开头的“十大企业”风光无限,韶关电机厂、粤北机械厂等2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迅速兴起。到1962年,韶关工业企业发展到1156家。

1958年,冶金工业部根据国家“二五计划”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在中南建设五大厂矿”的指示,决定建设韶关钢铁厂。1965年9月,毛泽东主席再次询问韶钢建设情况。1966年5月,韶关钢铁厂基建指挥部成立,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通过人拉肩扛、日夜连轴,在一片荒野上艰苦创业,次年8月韶钢炼出第一炉钢水,标志着韶关钢铁厂的正式诞生。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举国一片欢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颗原子弹所用铀材料70%产自韶关。从1959年开始,负责铀矿勘探、冶炼的地质队凭借一本译自苏联的《铀矿普查与勘探》和地质锤、指南针和放大镜这“找矿三件宝”,在深山野岭中找到我国首个大型花岗岩型富铀矿,建起我国第一个简法炼铀厂,利用“根本不可能生产”的简陋设备,成功向国家上缴15公斤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重铀酸铵材料。

特钢生产线

“仅次于广州”成为骄傲

1964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是韶关工业布局的又一个高峰期。名为“小三线”,实际却是广东工业重心,大量重要工厂从沿海向韶关迁移。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广州、佛山等地大批军工企业、骨干企业落户韶关,韶关工业开始了又一轮快速扩展。

广东利民制药厂、水轮机厂、齿轮厂、柴油机厂等工厂先后建成;中央和省投资建设的韶关冶炼厂、广东综合塑料厂、七四五矿等一批企业陆续投产;工具厂、铸锻厂、轴承厂、第一棉纺厂、无线电厂等大批企业在韶关市区和县城相继涌现。

1969年,韶关工业总产值达44232万元,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韶关形成机电、机械、冶炼、纺织、电子计算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70年6月,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共中央48号文件,将大宝山作为重点矿山建设。至1975年,大宝山成为年产120万吨铁矿石的大中型矿山。

1973年起,韶关电子工业开始进入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电脑工业时代,光无线电厂就按序号排列了八家,无线电一厂因生产了广东第一台台式电脑而名噪一时,成为韶关的骄傲,在全省、全国享有盛誉。

1987年,韶关工业总产值达33.58亿元,列全省第七,其中有色金属开采业、煤炭采选业等均居全省首位。这一时期,韶关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重工业城市。“仅次于广州”这一结论,至今还是韶关那批“工业元勋”们心头的骄傲。

韶钢高炉

“一个厂在我们手里诞生”

“没有礼拜天,没有奖金,没有补贴,一直这样干,白天干了晚上干,晚上干了白天干,可是人们都干得这样有精神。”负责冶炼铀矿的地质队水冶厂技术负责人王明健回忆,因保密需要,就连奶奶病危也只能答复“在广东工作忙,无法回去”。接到奶奶病故的电报,这个奶奶带大的年轻人只能强忍着泪,回水冶厂车间继续干活。

没有奖金,没有补助,只是为了煤炭产量与掘进进度,这是1970年梅田矿务局掘进队长、湖南籍矿工杨烈树的工作经历,“三天两夜不离开坑道,困了就在采场边睡一阵,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掘进队的荣誉。”

工程师姚君山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在葫芦岛冶炼厂工作几年,再带着家小到韶关冶炼厂报到,到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发挥他的冶金专业专长,而是跟工人们一起在烟尘滚滚的基建工地修道路建厂房,直到工地矗立起了高大的现代化车间,“那时候啊,蛮骄傲的,看着一个厂就在我们手里诞生。”

在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这些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精神,粤北工业的基础也是在这种精神伴随下奠定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也正是在这一代代人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的付出中逐渐形成。

编辑:林明锋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