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百年老宅 政府呵护 光彩重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秦小辉 发表时间:2018-06-22 11:04

二楼天井处的欧式空窗,让室内的阳光通透

邓氏民居楼顶改造的木屋

门廊上的花纹及“吉祥”小篆字体

文/金羊网记者秦小辉

图/金羊网记者王俊伟

“晨曦微露,庭院中升腾起袅袅的水汽,一位老者挥毫泼墨,阳光恰好从天井投射在长有青苔的老墙上。”东莞石龙镇老城区居民胡凤萍是位摄影爱好者,近日,她重回修缮一新的老宅,站在中庭,想象她家的老宅未来或成为书画名家创作展示、举办学术沙龙的地方,便觉无比美好。

据石龙镇宣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胡凤萍家的老宅——邓氏民居是石龙镇首例由政府全资修缮并获得20年运营权的历史建筑。

【壹

百年老宅

破败漏水盼重修

邓氏民居所处位置——东莞石龙镇面街一巷4号,完全可以用“曲径通幽处”来形容。近日,记者沿着石龙镇中山东路往东步行,拐进面街后数十米,又拐进一条窄巷。跨过一扇矮门,才在窄巷的中间找到邓氏民居。

“这个片区的老房子,除了我家的老房子,其他大多已破损不堪,无法住人。”谈及片区众多老房子的现状,胡凤萍颇为惋惜。据介绍,其老宅始建于上世纪初。那时,邓氏子孙外出秘鲁国经商,颇为富庶。回乡后,兴土木,置房舍,建下一栋二层半带有天井的私家庭院。“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勾起不少回忆,但是看得久了,就觉得越看越破烂。”胡凤萍说,庭院四周墙体四处是石灰水留下的痕迹,二楼房子还出现漏水。于是,胡凤萍心里就萌发了重修老宅的念头。但由于涉及邓氏民居后人众多的产权以及费用等原因,重修一事一直搁置。

【贰

政府全资修缮运营20年

直到2014年,在邓氏民居后人,广州的邓先生数年协调下,鉴于老宅保存的完好性和历史价值,石龙镇政府有意对邓氏民居进行维修和再利用。“此后,镇政府经过数次财政审查,维修费用也一再压缩,最后维修费用定在约30万元。”可是,由于费用过低,广州、深圳等地具资质的施工队都无人承接,直至2016年,广州一家施工队才答应承接维修。

2016年8月,石龙镇规划管理所(甲方)还与产权代表人邓先生(乙方)签订的协议,双方约定由甲方负责历史建筑维修方案设计和施工以及20年协议期内的运营,保护好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物,推动石龙镇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协议还约定,由甲方物色第三方单位在协议期内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运营,并提供相关方案,说明保护措施,在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历史建筑的价值。当然,协议期未满,乙方若想收回该建筑的展示功能,则按维修工程费用在协议期平均分摊原则,乙方支付未满期限内维修费用。

“这应该有一定示范意义。”据石龙镇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称,石龙在古代素有“广东四大名镇”之美誉。近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老城区密布着不少私人老房子,大多已破损不堪,亟需修缮。但是,这些老房子不是侨房(产权人是华侨)、就是无主房,产权复杂导致没人愿意或敢于掏钱保护修缮。而邓氏民居案例就为处理类似历史建筑提供了一种思路。

记者近日来到邓氏民居。民居占地约105平方米,为东莞传统广府民居三间两廊的布局。从高空俯瞰,灰褐墙体,白色拱形窗棂,邓氏民居深藏于一片老房子中间格外显眼。走近民居,门墙上挂有“东莞市历史建筑”的牌匾。推开黑漆趟门,天井庭院,盆栽兰花、水井、欧式水篱等一一映入眼帘,一派古朴别致;二楼天井处的欧式空窗,让室内的阳光通透,移步换景,犹如参观欧式大宅;然而,细细观察门廊上的花纹及“吉祥”、“如意”的小篆字体,触摸窗棂门楣上的雕花,清新明快,又极富岭南建筑特色。

“邓氏民居为石龙镇首例由政府出资修缮,并获得20年运营权的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石龙镇宣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石龙镇政府有意将邓氏民居建设成文化名人名家工作室,用于文化创作和研究。作为邓氏民居曾经的屋主人之一,胡凤萍及其家人也乐见老宅能够发挥其应用价值。

【叁

对保护活化

有积极意义

“这种模式要想复制还是比较难。”石龙镇政府相关知情人士举例其身边事说,他有一好友,家里也有一栋老房子。镇有关部门出于保护和活化的目的,意欲将其建设成一家老胶片展示馆,与屋主人商谈,但却遭到了拒绝,主要还是担心房子重修后的走向。不过,该人士也表示,邓氏民居案例起码对社会力量(私人之间)协议保护和运营历史建筑提供了借鉴。

“就目前了解来看,这也是东莞首例由政府全资修缮的单体历史建筑。”21日,东莞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肯定了邓氏民居修缮模式,表示这种模式对东莞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据该负责人介绍,此前,政府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重点关注像茶山南社、石排塘尾这种群落式整体修缮。但政府全资针对单个历史建筑的大型修缮确实不多见。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有别于文物,介乎于普通建筑与文物古迹之间,而这种界定则让历史建筑的修缮存在政策、经费、产权、观念等方面问题需要突破,比方说鼓励扶持政策不具体,缺乏历史建筑专项修缮资金,老宅产权复杂、产权人意见不一等。目前,市名城办也在吸收借鉴广州等地经验,与市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推进政府主导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纳入市历史建筑名录的有284处。

同时,记者了解到,根据《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东莞也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该负责人就举例莞城老宅“善馀堂”的修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参与修缮的资金由东莞理工学院师生众筹而来,而且还通过获取老宅10年运营权的方式。保护和“活化”了老宅。该负责人也呼吁,希望能有更多个人、组织以及资本参与到东莞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之中来。

编辑:木东
数字报

东莞:百年老宅 政府呵护 光彩重生

金羊网  作者:秦小辉  2018-06-22

二楼天井处的欧式空窗,让室内的阳光通透

邓氏民居楼顶改造的木屋

门廊上的花纹及“吉祥”小篆字体

文/金羊网记者秦小辉

图/金羊网记者王俊伟

“晨曦微露,庭院中升腾起袅袅的水汽,一位老者挥毫泼墨,阳光恰好从天井投射在长有青苔的老墙上。”东莞石龙镇老城区居民胡凤萍是位摄影爱好者,近日,她重回修缮一新的老宅,站在中庭,想象她家的老宅未来或成为书画名家创作展示、举办学术沙龙的地方,便觉无比美好。

据石龙镇宣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胡凤萍家的老宅——邓氏民居是石龙镇首例由政府全资修缮并获得20年运营权的历史建筑。

【壹

百年老宅

破败漏水盼重修

邓氏民居所处位置——东莞石龙镇面街一巷4号,完全可以用“曲径通幽处”来形容。近日,记者沿着石龙镇中山东路往东步行,拐进面街后数十米,又拐进一条窄巷。跨过一扇矮门,才在窄巷的中间找到邓氏民居。

“这个片区的老房子,除了我家的老房子,其他大多已破损不堪,无法住人。”谈及片区众多老房子的现状,胡凤萍颇为惋惜。据介绍,其老宅始建于上世纪初。那时,邓氏子孙外出秘鲁国经商,颇为富庶。回乡后,兴土木,置房舍,建下一栋二层半带有天井的私家庭院。“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勾起不少回忆,但是看得久了,就觉得越看越破烂。”胡凤萍说,庭院四周墙体四处是石灰水留下的痕迹,二楼房子还出现漏水。于是,胡凤萍心里就萌发了重修老宅的念头。但由于涉及邓氏民居后人众多的产权以及费用等原因,重修一事一直搁置。

【贰

政府全资修缮运营20年

直到2014年,在邓氏民居后人,广州的邓先生数年协调下,鉴于老宅保存的完好性和历史价值,石龙镇政府有意对邓氏民居进行维修和再利用。“此后,镇政府经过数次财政审查,维修费用也一再压缩,最后维修费用定在约30万元。”可是,由于费用过低,广州、深圳等地具资质的施工队都无人承接,直至2016年,广州一家施工队才答应承接维修。

2016年8月,石龙镇规划管理所(甲方)还与产权代表人邓先生(乙方)签订的协议,双方约定由甲方负责历史建筑维修方案设计和施工以及20年协议期内的运营,保护好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物,推动石龙镇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协议还约定,由甲方物色第三方单位在协议期内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运营,并提供相关方案,说明保护措施,在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历史建筑的价值。当然,协议期未满,乙方若想收回该建筑的展示功能,则按维修工程费用在协议期平均分摊原则,乙方支付未满期限内维修费用。

“这应该有一定示范意义。”据石龙镇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称,石龙在古代素有“广东四大名镇”之美誉。近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老城区密布着不少私人老房子,大多已破损不堪,亟需修缮。但是,这些老房子不是侨房(产权人是华侨)、就是无主房,产权复杂导致没人愿意或敢于掏钱保护修缮。而邓氏民居案例就为处理类似历史建筑提供了一种思路。

记者近日来到邓氏民居。民居占地约105平方米,为东莞传统广府民居三间两廊的布局。从高空俯瞰,灰褐墙体,白色拱形窗棂,邓氏民居深藏于一片老房子中间格外显眼。走近民居,门墙上挂有“东莞市历史建筑”的牌匾。推开黑漆趟门,天井庭院,盆栽兰花、水井、欧式水篱等一一映入眼帘,一派古朴别致;二楼天井处的欧式空窗,让室内的阳光通透,移步换景,犹如参观欧式大宅;然而,细细观察门廊上的花纹及“吉祥”、“如意”的小篆字体,触摸窗棂门楣上的雕花,清新明快,又极富岭南建筑特色。

“邓氏民居为石龙镇首例由政府出资修缮,并获得20年运营权的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石龙镇宣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石龙镇政府有意将邓氏民居建设成文化名人名家工作室,用于文化创作和研究。作为邓氏民居曾经的屋主人之一,胡凤萍及其家人也乐见老宅能够发挥其应用价值。

【叁

对保护活化

有积极意义

“这种模式要想复制还是比较难。”石龙镇政府相关知情人士举例其身边事说,他有一好友,家里也有一栋老房子。镇有关部门出于保护和活化的目的,意欲将其建设成一家老胶片展示馆,与屋主人商谈,但却遭到了拒绝,主要还是担心房子重修后的走向。不过,该人士也表示,邓氏民居案例起码对社会力量(私人之间)协议保护和运营历史建筑提供了借鉴。

“就目前了解来看,这也是东莞首例由政府全资修缮的单体历史建筑。”21日,东莞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肯定了邓氏民居修缮模式,表示这种模式对东莞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据该负责人介绍,此前,政府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重点关注像茶山南社、石排塘尾这种群落式整体修缮。但政府全资针对单个历史建筑的大型修缮确实不多见。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有别于文物,介乎于普通建筑与文物古迹之间,而这种界定则让历史建筑的修缮存在政策、经费、产权、观念等方面问题需要突破,比方说鼓励扶持政策不具体,缺乏历史建筑专项修缮资金,老宅产权复杂、产权人意见不一等。目前,市名城办也在吸收借鉴广州等地经验,与市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推进政府主导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纳入市历史建筑名录的有284处。

同时,记者了解到,根据《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东莞也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该负责人就举例莞城老宅“善馀堂”的修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参与修缮的资金由东莞理工学院师生众筹而来,而且还通过获取老宅10年运营权的方式。保护和“活化”了老宅。该负责人也呼吁,希望能有更多个人、组织以及资本参与到东莞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之中来。

编辑:木东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