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广东河源:靠山靠地搞产业 种茶种菜促脱贫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远忠 发表时间:2018-06-27 15:44

桂林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刘远忠摄

人民网河源6月27日电(刘远忠)靠山用山也能脱贫,种茶种菜同样赚钱。在广东河源,依靠天然的绿水青山和帮扶政策支持,当地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业,带动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

6月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农办联合主办的“脱贫攻坚在行动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河源市贫困地区,实地了解当地富民增收之道。

何洪伟向记者介绍茶园情况。刘远忠摄

位于海拔1175米“大帽山”山脚下的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贫困村。该村至今还保留着百年老茶树。

由于山路不通,茶叶产量不高、销路不畅,愿意在种茶上下功夫的村民,越来越少。2016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这里的路通了,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引入了,茶商进来了,老茶树村再飘茶香。

几年前,贫困户何洪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加上重疾的大儿子和3个小孩的学费支出,原本靠他外出打工勉强支撑的家庭因病因学致贫。妻子不得不代替他外出打散工,维持一家生计。

“那时候感觉生活都没了盼头。”何洪伟说,幸运的是,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指导下,2016年他接手了村里的10亩茶园,做起“茶叶生意”。同时,他们一家还获得了相应的教育帮扶、健康医疗帮扶、金融贷款帮扶等。

2017年,依托村里的“桂林茶专业合作社”帮扶平台,10亩茶园便给何洪伟带来约5万元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资,家庭年人均收入接近万元。“现在村里的茶叶生意逐渐好转,我准备叫妻子也回来帮忙。”何洪伟说。

通过特色项目带动产业帮扶,河源贫困户的收入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河源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0元,比帮扶前增加了3890元。2016~2017年,全市共8.5万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

石马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刘远忠

农户正在大棚内干活。刘远忠摄

在连平县三角镇的石马村,一块块写着贫困户姓名、蔬菜品种、种植面积的信息标识竖立在田间地头,这里是石马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作为产业扶贫项目,石马村通过引入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种植无公害蔬菜,将全村43个贫困户的大棚全部纳入进来,实现“企业先下单,基地再协调,农民再生产”。一亩地收益从原来的每年千元跃升至现在的约1.5万元。

何辉兰的大棚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自己种菜,何辉兰便将大棚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再加入合作社干一些除草、摘菜的农活。

“每天从早上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7点,8个小时的农活,在大棚里很辛苦,但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工钱。”何辉兰算了笔账,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钱,加上大棚的租金和丈夫外出务工,每年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日子逐渐好起来。

目前,石马村第一期160亩大棚已开发完成,从2017年5月至今,已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销售额达247万元。

近年来河源市“脱贫攻坚”工作屡有创新,类似桂林村、石马村利用“传统农业+科技种养”的长效农业特色帮扶产业,河源市建有771个,吸收在家有劳动力贫困户18725户参与,有效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据了解,河源接下来将继续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产业园,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村,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一批特色农业扶贫品牌,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相对贫困人口“一个不少”实现脱贫。

编辑:木东
数字报

(脱贫攻坚在行动)广东河源:靠山靠地搞产业 种茶种菜促脱贫

人民网  作者:刘远忠  2018-06-27

桂林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刘远忠摄

人民网河源6月27日电(刘远忠)靠山用山也能脱贫,种茶种菜同样赚钱。在广东河源,依靠天然的绿水青山和帮扶政策支持,当地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业,带动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

6月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农办联合主办的“脱贫攻坚在行动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河源市贫困地区,实地了解当地富民增收之道。

何洪伟向记者介绍茶园情况。刘远忠摄

位于海拔1175米“大帽山”山脚下的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贫困村。该村至今还保留着百年老茶树。

由于山路不通,茶叶产量不高、销路不畅,愿意在种茶上下功夫的村民,越来越少。2016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这里的路通了,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引入了,茶商进来了,老茶树村再飘茶香。

几年前,贫困户何洪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加上重疾的大儿子和3个小孩的学费支出,原本靠他外出打工勉强支撑的家庭因病因学致贫。妻子不得不代替他外出打散工,维持一家生计。

“那时候感觉生活都没了盼头。”何洪伟说,幸运的是,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指导下,2016年他接手了村里的10亩茶园,做起“茶叶生意”。同时,他们一家还获得了相应的教育帮扶、健康医疗帮扶、金融贷款帮扶等。

2017年,依托村里的“桂林茶专业合作社”帮扶平台,10亩茶园便给何洪伟带来约5万元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资,家庭年人均收入接近万元。“现在村里的茶叶生意逐渐好转,我准备叫妻子也回来帮忙。”何洪伟说。

通过特色项目带动产业帮扶,河源贫困户的收入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河源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0元,比帮扶前增加了3890元。2016~2017年,全市共8.5万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

石马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刘远忠

农户正在大棚内干活。刘远忠摄

在连平县三角镇的石马村,一块块写着贫困户姓名、蔬菜品种、种植面积的信息标识竖立在田间地头,这里是石马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作为产业扶贫项目,石马村通过引入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种植无公害蔬菜,将全村43个贫困户的大棚全部纳入进来,实现“企业先下单,基地再协调,农民再生产”。一亩地收益从原来的每年千元跃升至现在的约1.5万元。

何辉兰的大棚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自己种菜,何辉兰便将大棚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再加入合作社干一些除草、摘菜的农活。

“每天从早上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7点,8个小时的农活,在大棚里很辛苦,但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工钱。”何辉兰算了笔账,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钱,加上大棚的租金和丈夫外出务工,每年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日子逐渐好起来。

目前,石马村第一期160亩大棚已开发完成,从2017年5月至今,已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销售额达247万元。

近年来河源市“脱贫攻坚”工作屡有创新,类似桂林村、石马村利用“传统农业+科技种养”的长效农业特色帮扶产业,河源市建有771个,吸收在家有劳动力贫困户18725户参与,有效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据了解,河源接下来将继续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产业园,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村,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一批特色农业扶贫品牌,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相对贫困人口“一个不少”实现脱贫。

编辑:木东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