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古城保护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合力带动全村共富

来源:未来网 作者:马慧娟 发表时间:2018-06-27 15:44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北京6月27日电(记者马慧娟见习记者杨波)古榕茂,城墙立,街巷阔,池水清,故乡情重,粽叶飘香……如今行走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的新楼村,没人会相信,村口城墙外的这个小花园,曾经是一个挨一个粪坑。荒废的鱼塘,堆积的淤泥,无处排放的污水,长满的水葫芦和杂草,还有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充斥池边,这是它一年前的样子。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镇长罗锦涛介绍古城墙的故事。主办方供图。

粪坑变花园,白墙黛瓦客家景

“墙外,280多个粪坑,墙内,60多个猪圈,每到夏天,这里除了臭气就是蚊子,没人愿意待。”汤南镇镇长罗锦涛介绍着。6月25日,“脱贫攻坚在行动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梅州新楼村,感受扶贫如何让这座拥有着34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旧颜变新貌”。

红糖搅着贝壳灰,糯米拌着红泥,原来,这是座“可以吃的”的古城墙,6米长6米高,古城墙由108块大小一样的砖块组成,墙体上至今还保留着无数个当年村民抵御土匪时的枪眼。“战士们打饿了,掰一块下来就可以填肚子。”罗锦涛说。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竣工。整个古寨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寨墙根据36天天罡,72地煞共108块围筑而成,水平投影呈“隐形蟹形”布局。

新楼村古城墙。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治污、修路、美化,扶贫工作开展一年来,城墙外的粪坑不见了,被绿树成荫、河水流淌的花园代替;墙内的猪圈牵走了,恢复了3街6巷的古宅风貌。在小巷内穿梭,不时在转角处便能偶遇一座座修缮如旧的公祠,无论是雕刻精美的檐角还是丰富多彩的墙绘都与白墙黛瓦的客家围屋透着些微不同,展现出客潮文化交融的魅力。

据村里老人回忆,寨内大小房屋有480多间,旧时寨内的街巷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每到晚上,行人走过,木屐声声,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甚是悦耳动听。他们希望,村里的扶贫工作,能让他们找回原来的古寨。

新楼村的街巷实景。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修缮古祠堂,不做历史的罪人

新楼村党支部书记罗树虎说,作为全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新楼村虽然仅有5.2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其间不仅坐落着“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还散落着约40间古祠堂。面对着古城墙和古祠堂,罗树虎和罗锦涛说,“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修缮好,让这些脏东西、臭东西包围着它们,那我们就是村里的罪人!”

于是,一场“古村保卫战”在新楼村轰轰烈烈地打响了。申报古村落保护,是他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申报前,与古村落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基本没有,只能通过走访收集资料,当时镇文化站就我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子,资金也不充裕,于是我找了退休干部、退休老师帮忙,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种玊上围的资料收集好。”汤南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罗健说。

新楼村的“又见”民宿。主办方供图。

镇村干部们的身体力行感动了村民,他们开始主动让出各自的粪坑、垃圾场,供村委会统一整改,他们开始自发集资修缮现有的祠堂,并且召唤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请他们回乡创业,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

“岁月让古城变得沧桑,曾经的繁荣变成现在的冷寂。历史在轮回,想要让古城涅磐重生,需要有情怀的你!”从梅州走出去的梁志龙,就是一位被镇村干部与村民的情怀所打动的返乡创业者。

“建在沼泽地上面的客家老宅,处处散发出古代匠人的智慧。通透的院落,处处是景!一切都是原有的味道;或许,没有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让你真的住进老房子里,这就是‘又见’均质楼的初衷。”梁志龙向记者讲述着他在新楼村开发民宿旅游的想法,他为他的民宿品牌取名为“又见”,一语双关,又见古寨,又见自己,他希望来到新楼村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洗去城市的匆忙与繁华,遇见最好的自己。

新楼村古寨里的村民。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3个月时间,他就把这几间老房子搞成了这样,我就放心了,有他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我相信新楼村的民宿旅游一定可以做得成,因为,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罗锦涛说。

与罗锦涛志同道合的人,不止梁志龙一个,乡贤罗炎雄,也是一个他出资300万元用于修缮村里的公祠。“这个公祠有故事,是太平天国奋王罗大纲的祖居地。我们先把智锡公祠打造成一个示范点,如果有机会参与种玊上围项目的开发,我们计划重现种玊上围往日居住、商业共处的繁华景象,结合周边的龙上古寨等一同开发。”深圳中邦集团副总裁刘小川说,新楼村公祠修缮的项目,由他负责。

返乡创业把钱赚自力更生把贫脱

其实,这几年,返乡创业的不止老板、乡贤,还有在外打工的人员,27岁的罗增隆就是其中之一。在深圳打工几年的他,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回家“继承”家里的生意,摇身一变为村里的“农业大户”,因用料讲究、制作过程精益求精,而且不添加防腐剂,他家生产的大菜干、菜脯等供不应求。“卖这些每年也能挣个十几万。”现在,他每天早上到市场上摆摊,下午就给合作的饭店、餐馆送货,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他甚至开始想,如果村里的旅游真正搞起来了,他就把产业做大,做成规模化,租一些农田种植萝卜等原料,把种植、加工、包装、销售都做起来,打造一个自己的菜干品牌。

“有这么多人和我们村干部一起干,我现在觉得有一点小幸福了,越来越有干劲儿了!”罗树虎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楼村正在路上。“我们规划了300亩的湿地公园,明年春节后动工,按照‘艺术+村落’的定位,由九间粮仓改造的九间仓创意园正在进行内部加固,将‘温泉、文化、生态’的名片打出去。村里还计划对村民开展导游技巧培训,让人人都成为村文化的‘宣传大使’”他说。

新楼村村民。主办方供图。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家的感觉,温暖而踏实。家有四口人的贫困户刘秀芳,年老无劳动能力,儿子在家务农,儿媳没有技术,无法就业,孙子还在上学。2017年3月,驻村干部在开展精准扶贫时,了解到丰顺县人社局出台公益性岗位即村保洁员政策后,主动找到了刘秀芳,让她的儿媳罗少芳报名做村的保洁员。一开始罗少芳不接受,认为这是一份低下的工作。通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劝说,让她明白“劳动人民最光荣”,这份工作不仅能增加家庭每月1900元收入,还能得到务工就业“以奖代补”方式的奖励。

现在,罗少芳通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把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周边的环境卫生打理得干干净净,得到了古寨村民的认可,她也热爱上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同时,驻村帮扶干部多次入户、开会研究,为罗少芳一家实施丰顺县保底扶贫项目、丰顺县小额信贷项目、务工以奖代补、务工技能培训等项目,2017年,罗少芳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7566.76元,实现脱贫。

编辑:木东
数字报

【脱贫攻坚在行动】古城保护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合力带动全村共富

未来网  作者:马慧娟  2018-06-27

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北京6月27日电(记者马慧娟见习记者杨波)古榕茂,城墙立,街巷阔,池水清,故乡情重,粽叶飘香……如今行走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的新楼村,没人会相信,村口城墙外的这个小花园,曾经是一个挨一个粪坑。荒废的鱼塘,堆积的淤泥,无处排放的污水,长满的水葫芦和杂草,还有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充斥池边,这是它一年前的样子。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镇长罗锦涛介绍古城墙的故事。主办方供图。

粪坑变花园,白墙黛瓦客家景

“墙外,280多个粪坑,墙内,60多个猪圈,每到夏天,这里除了臭气就是蚊子,没人愿意待。”汤南镇镇长罗锦涛介绍着。6月25日,“脱贫攻坚在行动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梅州新楼村,感受扶贫如何让这座拥有着34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旧颜变新貌”。

红糖搅着贝壳灰,糯米拌着红泥,原来,这是座“可以吃的”的古城墙,6米长6米高,古城墙由108块大小一样的砖块组成,墙体上至今还保留着无数个当年村民抵御土匪时的枪眼。“战士们打饿了,掰一块下来就可以填肚子。”罗锦涛说。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竣工。整个古寨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寨墙根据36天天罡,72地煞共108块围筑而成,水平投影呈“隐形蟹形”布局。

新楼村古城墙。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治污、修路、美化,扶贫工作开展一年来,城墙外的粪坑不见了,被绿树成荫、河水流淌的花园代替;墙内的猪圈牵走了,恢复了3街6巷的古宅风貌。在小巷内穿梭,不时在转角处便能偶遇一座座修缮如旧的公祠,无论是雕刻精美的檐角还是丰富多彩的墙绘都与白墙黛瓦的客家围屋透着些微不同,展现出客潮文化交融的魅力。

据村里老人回忆,寨内大小房屋有480多间,旧时寨内的街巷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每到晚上,行人走过,木屐声声,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甚是悦耳动听。他们希望,村里的扶贫工作,能让他们找回原来的古寨。

新楼村的街巷实景。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修缮古祠堂,不做历史的罪人

新楼村党支部书记罗树虎说,作为全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新楼村虽然仅有5.2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其间不仅坐落着“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还散落着约40间古祠堂。面对着古城墙和古祠堂,罗树虎和罗锦涛说,“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修缮好,让这些脏东西、臭东西包围着它们,那我们就是村里的罪人!”

于是,一场“古村保卫战”在新楼村轰轰烈烈地打响了。申报古村落保护,是他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申报前,与古村落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基本没有,只能通过走访收集资料,当时镇文化站就我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子,资金也不充裕,于是我找了退休干部、退休老师帮忙,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种玊上围的资料收集好。”汤南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罗健说。

新楼村的“又见”民宿。主办方供图。

镇村干部们的身体力行感动了村民,他们开始主动让出各自的粪坑、垃圾场,供村委会统一整改,他们开始自发集资修缮现有的祠堂,并且召唤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请他们回乡创业,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

“岁月让古城变得沧桑,曾经的繁荣变成现在的冷寂。历史在轮回,想要让古城涅磐重生,需要有情怀的你!”从梅州走出去的梁志龙,就是一位被镇村干部与村民的情怀所打动的返乡创业者。

“建在沼泽地上面的客家老宅,处处散发出古代匠人的智慧。通透的院落,处处是景!一切都是原有的味道;或许,没有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让你真的住进老房子里,这就是‘又见’均质楼的初衷。”梁志龙向记者讲述着他在新楼村开发民宿旅游的想法,他为他的民宿品牌取名为“又见”,一语双关,又见古寨,又见自己,他希望来到新楼村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洗去城市的匆忙与繁华,遇见最好的自己。

新楼村古寨里的村民。未来网记者马慧娟摄。

“3个月时间,他就把这几间老房子搞成了这样,我就放心了,有他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我相信新楼村的民宿旅游一定可以做得成,因为,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罗锦涛说。

与罗锦涛志同道合的人,不止梁志龙一个,乡贤罗炎雄,也是一个他出资300万元用于修缮村里的公祠。“这个公祠有故事,是太平天国奋王罗大纲的祖居地。我们先把智锡公祠打造成一个示范点,如果有机会参与种玊上围项目的开发,我们计划重现种玊上围往日居住、商业共处的繁华景象,结合周边的龙上古寨等一同开发。”深圳中邦集团副总裁刘小川说,新楼村公祠修缮的项目,由他负责。

返乡创业把钱赚自力更生把贫脱

其实,这几年,返乡创业的不止老板、乡贤,还有在外打工的人员,27岁的罗增隆就是其中之一。在深圳打工几年的他,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回家“继承”家里的生意,摇身一变为村里的“农业大户”,因用料讲究、制作过程精益求精,而且不添加防腐剂,他家生产的大菜干、菜脯等供不应求。“卖这些每年也能挣个十几万。”现在,他每天早上到市场上摆摊,下午就给合作的饭店、餐馆送货,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他甚至开始想,如果村里的旅游真正搞起来了,他就把产业做大,做成规模化,租一些农田种植萝卜等原料,把种植、加工、包装、销售都做起来,打造一个自己的菜干品牌。

“有这么多人和我们村干部一起干,我现在觉得有一点小幸福了,越来越有干劲儿了!”罗树虎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楼村正在路上。“我们规划了300亩的湿地公园,明年春节后动工,按照‘艺术+村落’的定位,由九间粮仓改造的九间仓创意园正在进行内部加固,将‘温泉、文化、生态’的名片打出去。村里还计划对村民开展导游技巧培训,让人人都成为村文化的‘宣传大使’”他说。

新楼村村民。主办方供图。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家的感觉,温暖而踏实。家有四口人的贫困户刘秀芳,年老无劳动能力,儿子在家务农,儿媳没有技术,无法就业,孙子还在上学。2017年3月,驻村干部在开展精准扶贫时,了解到丰顺县人社局出台公益性岗位即村保洁员政策后,主动找到了刘秀芳,让她的儿媳罗少芳报名做村的保洁员。一开始罗少芳不接受,认为这是一份低下的工作。通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劝说,让她明白“劳动人民最光荣”,这份工作不仅能增加家庭每月1900元收入,还能得到务工就业“以奖代补”方式的奖励。

现在,罗少芳通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把中国古村落种玊上围周边的环境卫生打理得干干净净,得到了古寨村民的认可,她也热爱上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同时,驻村帮扶干部多次入户、开会研究,为罗少芳一家实施丰顺县保底扶贫项目、丰顺县小额信贷项目、务工以奖代补、务工技能培训等项目,2017年,罗少芳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7566.76元,实现脱贫。

编辑:木东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