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专注古琴十余年 他让“千年之音”在指尖重焕光彩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余晓玲 发表时间:2018-08-08 10:28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十余年专注于古琴

古琴在中国被视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

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既是古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斫琴师

文/金羊网记者 余晓玲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古琴在中国被视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为历代圣贤及文人雅士所喜爱。如今在东莞也有一位琴人,十余年专注于古琴,他就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除了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王可逊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斫琴师,他精心复制的古琴“绿绮台”被可园博物馆永久收藏。

8月1日,在东莞可园的绿绮楼,王可逊向记者透露,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他将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个人斫琴艺术展,让更多人了解丝弦琴。王可逊表示,东莞的古琴爱好者已由十余年前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了如今的数百人,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推开这扇传统艺术的大门。

一曲《高山流水》让他与古琴结缘

“老师现在身体不好,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广州看望他老人家,一看到老人家,自己当年跟着老师学琴的一幕一幕就会浮现在眼前。”在绿绮楼,王可逊讲述了自己与古琴结缘及求学的故事。他说,与古琴的结缘最初源于他小时候的一段记忆。出生在山东烟台的王可逊,十多岁时曾在广播上听到美国宇航局发射卫星“旅行者1号”时,里面曾携带有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希望向外星人传达人类的问候,其中便有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当时,古琴那似从遥远时空传来的声音,从此便定格在他的脑海中。

不过受当时物质条件所限,王可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接触到古琴。但受母亲酷爱音乐的影响,他陆续学习了笛子、箫等传统乐器。真正学习古琴起于2004年,那时他已事业有成,希望找到一样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学习,他选择了古琴。2005年,王可逊找到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经过拜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古琴,这个时间长达三年有余。

“刚开始在跟着老师学了两三节课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说引荐我去跟别的老师学习,我当时心里就在想是不是老师不想教我,但为了学琴,我故意不接老师的话,仍每周去到他家学习,之后老师就再也没有提过了。可能是被我的执着打动。后来,一些雅集老师都会推荐我参加,并且让我弹琴,在这些雅集上我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王可逊对记者说,那时,每周从东莞到广州去学琴,来回路上差不多要花四个小时,而学习的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但乐在其中并不觉得太辛苦。


绿绮楼下王可逊演奏古琴


古琴的“千年之音”,如今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十余年专注于炼“琴道”养性情

“弹古琴择环境,有句话‘居闹市不弹,遇俗人不弹’。”王可逊表示,与古琴相伴十多年,自己的心境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认真对待一件事,好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用强求。”在他看来,古琴弹奏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品德的养成,琴人把这些精神内核带入到琴弦里,才能弹奏出感动人心的音色和旋律。

王可逊对记者说,其实古琴不仅是一种传统乐器,它更糅合了中国千百年来诸子百家的文化内涵,衍生出独特的一门“琴道”。古琴的“千年之音”,如今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琴具有音量小、音色低沉、曲调中正平和等特征,这些因素让它较为适合小范围内的演奏和欣赏。因此,欣赏古琴时,更需要营造安静的氛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细细品味出古琴清幽雅致的独特韵味,领悟古人从古琴中修身养性、涵养性情的审美追求。

“学习古琴入门不难但需要长久坚持,一定不能太浮躁。”王可逊表示,经过推广和普及,东莞学古琴的人已经由十余年前的寥寥数人上升到了数百人,但能真正领悟古琴的人还不多。“古人对古琴,是将其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朝夕相处,渐渐将自己融入其中。”

王可逊对记者说,古琴的学习一般需要系统学习两三年时间,且要终生持续学习,而现在有的学琴者有些浮躁,在学习几个月之后就去教学员,“这样不但自己学不好而且会误人子弟。”


王可逊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自己斫琴(受访者供图)

恢复丝弦断纹琴 拟开斫琴艺术展

源于对古琴的热爱,王可逊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自己斫琴,他希望用亲手制作的古琴弹奏乐曲,从而让自身对古琴的领悟达到更高的境界。虽然从小善于手工制作,但到了真正去斫琴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从书籍中、从网络上去寻找相关资料,到处找师傅学习,在经历了30多张琴的失败后,终于做出了一张令自己还算满意的古琴。”王可逊告诉记者,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概括分为选材、形制、剖膛、上漆、张弦等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总计近百道工序,需历时一年多时间。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作为一件漆制乐器,古琴对漆的要求非常高。以上漆为例,就包括找平、上底灰、收光、推光、擦漆等多道工序,斫琴师需数次反复打磨、推光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达到古人“漆光如镜”的要求。“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起保护作用让古琴可以‘千年不腐’,另一个是保证古琴的音质。”王可逊对记者说,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自己的斫琴技艺逐步成熟,如今一年差不多可以制作出50张古琴。

2014年,受可园博物馆委托,王可逊精心复制唐代武德年间的“绿绮台”古琴。据悉,可园中的绿绮楼就是当初可园主人张敬修为安放“绿绮台”这把唐代名琴而专门建造的。可惜,后来古琴几经辗转,在惠州流转了百来年后,现保存于香港。

和市面上大部分古琴用钢弦不同的是,王可逊制作的古琴均为丝弦琴(即蚕丝作琴弦)。“古代琴用丝弦,丝弦琴音韵沉古,但现在市面上的古琴基本为钢弦。”如今,王可逊正致力于丝弦断纹琴的恢复与制作,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他将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个人斫琴艺术展,让更多人了解丝弦琴。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专注古琴十余年 他让“千年之音”在指尖重焕光彩

金羊网  作者:余晓玲  2018-08-08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十余年专注于古琴

古琴在中国被视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

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既是古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斫琴师

文/金羊网记者 余晓玲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古琴在中国被视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为历代圣贤及文人雅士所喜爱。如今在东莞也有一位琴人,十余年专注于古琴,他就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可逊。除了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王可逊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斫琴师,他精心复制的古琴“绿绮台”被可园博物馆永久收藏。

8月1日,在东莞可园的绿绮楼,王可逊向记者透露,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他将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个人斫琴艺术展,让更多人了解丝弦琴。王可逊表示,东莞的古琴爱好者已由十余年前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了如今的数百人,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推开这扇传统艺术的大门。

一曲《高山流水》让他与古琴结缘

“老师现在身体不好,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广州看望他老人家,一看到老人家,自己当年跟着老师学琴的一幕一幕就会浮现在眼前。”在绿绮楼,王可逊讲述了自己与古琴结缘及求学的故事。他说,与古琴的结缘最初源于他小时候的一段记忆。出生在山东烟台的王可逊,十多岁时曾在广播上听到美国宇航局发射卫星“旅行者1号”时,里面曾携带有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希望向外星人传达人类的问候,其中便有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当时,古琴那似从遥远时空传来的声音,从此便定格在他的脑海中。

不过受当时物质条件所限,王可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接触到古琴。但受母亲酷爱音乐的影响,他陆续学习了笛子、箫等传统乐器。真正学习古琴起于2004年,那时他已事业有成,希望找到一样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学习,他选择了古琴。2005年,王可逊找到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经过拜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古琴,这个时间长达三年有余。

“刚开始在跟着老师学了两三节课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说引荐我去跟别的老师学习,我当时心里就在想是不是老师不想教我,但为了学琴,我故意不接老师的话,仍每周去到他家学习,之后老师就再也没有提过了。可能是被我的执着打动。后来,一些雅集老师都会推荐我参加,并且让我弹琴,在这些雅集上我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王可逊对记者说,那时,每周从东莞到广州去学琴,来回路上差不多要花四个小时,而学习的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但乐在其中并不觉得太辛苦。


绿绮楼下王可逊演奏古琴


古琴的“千年之音”,如今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十余年专注于炼“琴道”养性情

“弹古琴择环境,有句话‘居闹市不弹,遇俗人不弹’。”王可逊表示,与古琴相伴十多年,自己的心境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认真对待一件事,好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用强求。”在他看来,古琴弹奏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品德的养成,琴人把这些精神内核带入到琴弦里,才能弹奏出感动人心的音色和旋律。

王可逊对记者说,其实古琴不仅是一种传统乐器,它更糅合了中国千百年来诸子百家的文化内涵,衍生出独特的一门“琴道”。古琴的“千年之音”,如今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琴具有音量小、音色低沉、曲调中正平和等特征,这些因素让它较为适合小范围内的演奏和欣赏。因此,欣赏古琴时,更需要营造安静的氛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细细品味出古琴清幽雅致的独特韵味,领悟古人从古琴中修身养性、涵养性情的审美追求。

“学习古琴入门不难但需要长久坚持,一定不能太浮躁。”王可逊表示,经过推广和普及,东莞学古琴的人已经由十余年前的寥寥数人上升到了数百人,但能真正领悟古琴的人还不多。“古人对古琴,是将其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朝夕相处,渐渐将自己融入其中。”

王可逊对记者说,古琴的学习一般需要系统学习两三年时间,且要终生持续学习,而现在有的学琴者有些浮躁,在学习几个月之后就去教学员,“这样不但自己学不好而且会误人子弟。”


王可逊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自己斫琴(受访者供图)

恢复丝弦断纹琴 拟开斫琴艺术展

源于对古琴的热爱,王可逊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自己斫琴,他希望用亲手制作的古琴弹奏乐曲,从而让自身对古琴的领悟达到更高的境界。虽然从小善于手工制作,但到了真正去斫琴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从书籍中、从网络上去寻找相关资料,到处找师傅学习,在经历了30多张琴的失败后,终于做出了一张令自己还算满意的古琴。”王可逊告诉记者,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概括分为选材、形制、剖膛、上漆、张弦等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总计近百道工序,需历时一年多时间。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作为一件漆制乐器,古琴对漆的要求非常高。以上漆为例,就包括找平、上底灰、收光、推光、擦漆等多道工序,斫琴师需数次反复打磨、推光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达到古人“漆光如镜”的要求。“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起保护作用让古琴可以‘千年不腐’,另一个是保证古琴的音质。”王可逊对记者说,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自己的斫琴技艺逐步成熟,如今一年差不多可以制作出50张古琴。

2014年,受可园博物馆委托,王可逊精心复制唐代武德年间的“绿绮台”古琴。据悉,可园中的绿绮楼就是当初可园主人张敬修为安放“绿绮台”这把唐代名琴而专门建造的。可惜,后来古琴几经辗转,在惠州流转了百来年后,现保存于香港。

和市面上大部分古琴用钢弦不同的是,王可逊制作的古琴均为丝弦琴(即蚕丝作琴弦)。“古代琴用丝弦,丝弦琴音韵沉古,但现在市面上的古琴基本为钢弦。”如今,王可逊正致力于丝弦断纹琴的恢复与制作,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他将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个人斫琴艺术展,让更多人了解丝弦琴。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