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间,广州三元里的“小候鸟”量变少爱变多

来源:金羊网 作者:宋昀潇 发表时间:2018-08-21 07:09

文/图 金羊网记者宋昀潇 实习生张婉清      

通讯员黄晓钟云宣 

暑假近尾声,广州城中千千万万的“小候鸟”又将飞走了。这个夏天,这群小客人在这里过得开心吗?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广州印象?

2012年,金羊网记者曾深入三元里松柏岗社区,实录“小候鸟”们的喜怒哀乐。六年过去了,“小候鸟”发生了什么变化?2018年7月30日,羊城晚报记者重回三元里松柏岗社区,并入住6天,深度观察“小候鸟”的生活。

6年的时间,“小候鸟”群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关注他们的广州人也作出了越来越多的努力——

缘起

每逢暑假来临,一拨又一拨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怀揣着期盼与希冀,踏上列车,奔到在穗务工的父母身边。他们被称为“小候鸟”。

眼下开学在即,“小候鸟”们是否在广州度过又一个快乐假期?这个城市的人们为了安置抚慰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在努力。一年又一年,众人合力为“小候鸟”筑就越来越暖心的小窝。

这些年来,广州人招待这群小客人的态度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能如何更好地做到宾至如归?在暑假的尾声,让我们走近这群“小候鸟”以及为之不懈奔走的人们,借此触摸城市那张越来越柔和的脸……

A、关爱层次越来越深

从普及常识到关注内心

今年的松柏岗社区,飞来了200多只“小候鸟”。肖紫健就读于洪湖市实验小学,暑假刚开始便迫不及待来到广州,报名小候鸟夏令营,跟着社工上课、游学。在古庙上灰塑课的肖紫健告诉记者:“在这里能学到知识,好玩又有趣!”

夏令营设数个兴趣主题小组。7月31日,羊城晚报记者跟着一群“小候鸟”旁听地图资源课。7名小孩需要共同绘制三元里社区地图,将已有的地标如超市、医院、图书馆等标注出来。老师杨凯莹告诉记者,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三元里有认知有探索,以此催生出对社区的归属感。

然而在2012年以前,“小候鸟”的暑假可远没现在多姿多彩。当时的许多“小候鸟”只能独居在家。2012年羊城晚报记者首次走进三元里,记录了“小候鸟”们的生活。

黄红如今在三元里街道办民政科工作,6年前她在松柏岗社区任居委会主任。据她回忆,在2012年以前无论是街道还是居委会,都不曾注意到“小候鸟”群体的存在,直到一名“小候鸟”从反锁家中出逃,跑到主干道上险酿事故,居委会才第一次注意到了“小候鸟”的存在。随即而来的是针对“小候鸟”群体的大范围摸查。摸查结果令人担忧,当时近500名“小候鸟”,大部分安全常识匮乏,并不适应城市生活,连过马路走斑马线、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知识都十分陌生。

现任松柏岗居委会主任苏为民告诉记者,缺乏安全常识的“小候鸟”往往引起父母们的担忧。忧愁的家长找到居委会,希望社区可以出面帮忙教导“小候鸟”,让家长安心上班。

今年,羊城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三元里松柏岗,在街边与“小候鸟”攀谈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高度警惕,这全赖近年社区里的安全教育活动。金祺是2012年最早接触“小候鸟”的社工之一,他说,随着愈发了解这个群体,活动课程的设置有极大变化。从简单的安全教育变成倾听孩子内心。“在大量调研后发现,不少孩子希望能和父母有更多亲密接触。所以今年便以亲子沟通为主题,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社工、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B、关注人群越来越多

从独力苦撑到多方合力

2012年,羊城晚报曾报道过彭泽良一家。当时年仅5岁的彭旭连长句都说不利索,如今他却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会写诗啦!上课的老师特别幽默,全班30位同学刚开始都不会写,现在每个人都能写一首诗!”

彭旭口中的作诗班,由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法泽”)开设并聘请大学教授授课。从2014年进驻三元里后,每年暑假“法泽”都会针对初中年龄段的“小候鸟”开班。“能有公益机构免费给孩子上课,做父母的放心又安心,让娃娃专心学知识。”彭旭的爸爸彭泽良说。

假使彭旭早出生几年,断没有这样的“好运”。2012年,时任松柏岗居委会主任的黄红曾对羊城晚报记者大吐苦水,“小候鸟”的暑期活动面临诸多困难,仅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供他们活动,相关活动设施道具也十分有限。“当时居委会也没有专门的人力为他们服务”。

所幸在同年,三元里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成立了来穗人员服务部,有专门的社工对接“小候鸟”,为他们提供专职服务。记者在家综现场看到,两层楼的场地被漆成绿色,墙壁、走廊绘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这便是“小候鸟”们上课、活动、嬉戏的场地,社工姐姐更是他们无话不说的好伙伴。

然而家综人手有限,设计的活动课程只面向于小学阶段的“小候鸟”。2014年,三元里街道引入社会公益机构,补充进服务链条,全覆盖6岁到15岁的“小候鸟”群体。在苏为民看来,为“小候鸟”服务的机构从多年前的街道、居委独力苦支,变为如今三方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方面合力,才让三元里的‘小候鸟’有了快乐的暑假”。

C、“候鸟”数量越来越少

“候鸟”渐变新广州人

彭旭还有个大他4岁的姐姐彭雨婧,平常姐弟俩便在彭泽良工作的荆楚印刷工支部委员会玩耍。

“做父母的肯定会对孩子感到愧疚,但他们的教育问题解决不了,只能送回老家读书。”彭泽良说,“一年只能在一起两个月,孩子和我们肯定有隔阂。我亲戚家小孩留在了广州和父母一起住,比我这两个孩子聪明懂事许多。”

事实上,这几年三元里的“小候鸟”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小候鸟”变成了新广州人,在广州读书,常伴父母身侧。据统计,在2010年前后,三元里“小候鸟”的数量曾超过一万名,随后逐渐减少,今年仅有200多名。

彭泽良告诉记者,他身边越来越多的老乡利用积分入户、积分上学等政策,让孩子和当地人一起上学。

羊城晚报记者在三元里家综采访时,便巧遇来接小儿子放学的晓丽,她自谦是名“幸运儿”:“我终于通过考试入了户,两个儿子能在广州读公办小学了!”原来从事化妆品批发生意的她,为了让两个儿子能落户广州,考取了劳动关系协调师资格证,走技能人才入户的路子。

“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比高考还认真!”晓丽告诉记者,当时一想到不通过考试,年幼儿子就要回老家,原本瞌睡的双眼立即睁开,继续背背背……如今大儿子成功就读广园小学,与广州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免受与父母分离之苦。

就在记者入住三元里的第一晚,4名6岁左右的小男孩在附近嬉笑打闹,他们说着湖北家乡话却皆就读于三元里附近的小学。“我在瑶台小学。”“我在金泉小学”……最后一名小男生说:“从这上天桥过马路就是我念的小学,三元里小学,是这里最好的小学。”


编辑:
数字报

6年间,广州三元里的“小候鸟”量变少爱变多

金羊网  作者:宋昀潇  2018-08-21

文/图 金羊网记者宋昀潇 实习生张婉清      

通讯员黄晓钟云宣 

暑假近尾声,广州城中千千万万的“小候鸟”又将飞走了。这个夏天,这群小客人在这里过得开心吗?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广州印象?

2012年,金羊网记者曾深入三元里松柏岗社区,实录“小候鸟”们的喜怒哀乐。六年过去了,“小候鸟”发生了什么变化?2018年7月30日,羊城晚报记者重回三元里松柏岗社区,并入住6天,深度观察“小候鸟”的生活。

6年的时间,“小候鸟”群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关注他们的广州人也作出了越来越多的努力——

缘起

每逢暑假来临,一拨又一拨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怀揣着期盼与希冀,踏上列车,奔到在穗务工的父母身边。他们被称为“小候鸟”。

眼下开学在即,“小候鸟”们是否在广州度过又一个快乐假期?这个城市的人们为了安置抚慰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在努力。一年又一年,众人合力为“小候鸟”筑就越来越暖心的小窝。

这些年来,广州人招待这群小客人的态度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能如何更好地做到宾至如归?在暑假的尾声,让我们走近这群“小候鸟”以及为之不懈奔走的人们,借此触摸城市那张越来越柔和的脸……

A、关爱层次越来越深

从普及常识到关注内心

今年的松柏岗社区,飞来了200多只“小候鸟”。肖紫健就读于洪湖市实验小学,暑假刚开始便迫不及待来到广州,报名小候鸟夏令营,跟着社工上课、游学。在古庙上灰塑课的肖紫健告诉记者:“在这里能学到知识,好玩又有趣!”

夏令营设数个兴趣主题小组。7月31日,羊城晚报记者跟着一群“小候鸟”旁听地图资源课。7名小孩需要共同绘制三元里社区地图,将已有的地标如超市、医院、图书馆等标注出来。老师杨凯莹告诉记者,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三元里有认知有探索,以此催生出对社区的归属感。

然而在2012年以前,“小候鸟”的暑假可远没现在多姿多彩。当时的许多“小候鸟”只能独居在家。2012年羊城晚报记者首次走进三元里,记录了“小候鸟”们的生活。

黄红如今在三元里街道办民政科工作,6年前她在松柏岗社区任居委会主任。据她回忆,在2012年以前无论是街道还是居委会,都不曾注意到“小候鸟”群体的存在,直到一名“小候鸟”从反锁家中出逃,跑到主干道上险酿事故,居委会才第一次注意到了“小候鸟”的存在。随即而来的是针对“小候鸟”群体的大范围摸查。摸查结果令人担忧,当时近500名“小候鸟”,大部分安全常识匮乏,并不适应城市生活,连过马路走斑马线、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知识都十分陌生。

现任松柏岗居委会主任苏为民告诉记者,缺乏安全常识的“小候鸟”往往引起父母们的担忧。忧愁的家长找到居委会,希望社区可以出面帮忙教导“小候鸟”,让家长安心上班。

今年,羊城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三元里松柏岗,在街边与“小候鸟”攀谈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高度警惕,这全赖近年社区里的安全教育活动。金祺是2012年最早接触“小候鸟”的社工之一,他说,随着愈发了解这个群体,活动课程的设置有极大变化。从简单的安全教育变成倾听孩子内心。“在大量调研后发现,不少孩子希望能和父母有更多亲密接触。所以今年便以亲子沟通为主题,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社工、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B、关注人群越来越多

从独力苦撑到多方合力

2012年,羊城晚报曾报道过彭泽良一家。当时年仅5岁的彭旭连长句都说不利索,如今他却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会写诗啦!上课的老师特别幽默,全班30位同学刚开始都不会写,现在每个人都能写一首诗!”

彭旭口中的作诗班,由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法泽”)开设并聘请大学教授授课。从2014年进驻三元里后,每年暑假“法泽”都会针对初中年龄段的“小候鸟”开班。“能有公益机构免费给孩子上课,做父母的放心又安心,让娃娃专心学知识。”彭旭的爸爸彭泽良说。

假使彭旭早出生几年,断没有这样的“好运”。2012年,时任松柏岗居委会主任的黄红曾对羊城晚报记者大吐苦水,“小候鸟”的暑期活动面临诸多困难,仅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供他们活动,相关活动设施道具也十分有限。“当时居委会也没有专门的人力为他们服务”。

所幸在同年,三元里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成立了来穗人员服务部,有专门的社工对接“小候鸟”,为他们提供专职服务。记者在家综现场看到,两层楼的场地被漆成绿色,墙壁、走廊绘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这便是“小候鸟”们上课、活动、嬉戏的场地,社工姐姐更是他们无话不说的好伙伴。

然而家综人手有限,设计的活动课程只面向于小学阶段的“小候鸟”。2014年,三元里街道引入社会公益机构,补充进服务链条,全覆盖6岁到15岁的“小候鸟”群体。在苏为民看来,为“小候鸟”服务的机构从多年前的街道、居委独力苦支,变为如今三方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方面合力,才让三元里的‘小候鸟’有了快乐的暑假”。

C、“候鸟”数量越来越少

“候鸟”渐变新广州人

彭旭还有个大他4岁的姐姐彭雨婧,平常姐弟俩便在彭泽良工作的荆楚印刷工支部委员会玩耍。

“做父母的肯定会对孩子感到愧疚,但他们的教育问题解决不了,只能送回老家读书。”彭泽良说,“一年只能在一起两个月,孩子和我们肯定有隔阂。我亲戚家小孩留在了广州和父母一起住,比我这两个孩子聪明懂事许多。”

事实上,这几年三元里的“小候鸟”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小候鸟”变成了新广州人,在广州读书,常伴父母身侧。据统计,在2010年前后,三元里“小候鸟”的数量曾超过一万名,随后逐渐减少,今年仅有200多名。

彭泽良告诉记者,他身边越来越多的老乡利用积分入户、积分上学等政策,让孩子和当地人一起上学。

羊城晚报记者在三元里家综采访时,便巧遇来接小儿子放学的晓丽,她自谦是名“幸运儿”:“我终于通过考试入了户,两个儿子能在广州读公办小学了!”原来从事化妆品批发生意的她,为了让两个儿子能落户广州,考取了劳动关系协调师资格证,走技能人才入户的路子。

“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比高考还认真!”晓丽告诉记者,当时一想到不通过考试,年幼儿子就要回老家,原本瞌睡的双眼立即睁开,继续背背背……如今大儿子成功就读广园小学,与广州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免受与父母分离之苦。

就在记者入住三元里的第一晚,4名6岁左右的小男孩在附近嬉笑打闹,他们说着湖北家乡话却皆就读于三元里附近的小学。“我在瑶台小学。”“我在金泉小学”……最后一名小男生说:“从这上天桥过马路就是我念的小学,三元里小学,是这里最好的小学。”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