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虎门大桥:“中国第一跨”见证经济腾飞

来源:金羊网 作者:马化展、侯琳琳 发表时间:2018-09-07 07:14
虎门大桥 金羊网记者 宋金峪 摄

金羊网记者 马化展 实习生 侯琳琳

虎门大桥是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精神鼓励下开工建设的,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建成通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横跨珠江东西两岸,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居全国桥梁前列。这座大桥不仅在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留下重要烙印,而且在促进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互联互通和经济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威水史

虎门大桥

引领技术创新 畅通经济动脉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珠江口东西岸城市之间交流加深,广州经东莞至深圳的公路常年拥挤不堪。到了90年代初,虎门渡口的修建减轻了公路的交通压力,然而剧增的过渡车辆数量远超过渡口的设计能力,过岸依旧费时费力。

这种局面,因一座大桥的修建才大为改观。它,就是虎门大桥。

为了解决交通矛盾,发展地区经济,广东提出“消灭渡口,改渡为桥”的口号,决定由省交通厅组织实施虎门大桥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负责。1992年5月27日,虎门大桥工程奠基。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当年虎门大桥辅航道桥项目总工程师王中文回忆:“当时前来考察的国外造桥公司基本都认为,中国的工程师不可能在珠江口建造出跨度如此之大的桥梁。”但是,在其后五年建设时间里,中国工程师突破了种种限制,创造了18项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和工艺,使得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由此诞生。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承担起保障珠三角交通、经济动脉畅通的使命。大桥全长15.78公里,主桥长4.6公里,主航道跨径为888米,被誉为“中国第一跨”。其主桥由主航道桥和辅航道桥组成,前者跨越整个虎门水道,规模是当时同类桥的全国之最;后者为主跨27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越整个蒲州水道,成为其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连续刚构桥。

“是奠基者,也是开拓者。”王中文认为,虎门大桥在中国建桥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它自身也成了珠江口的交通大动脉。

新征程

A 多措并举缓解拥堵

虎门大桥1997年建成时的日均车流是1.84万标准车次,到2017年日均车流达16.29万标准车次,年平均增长11.5%,车流量增长折射了广东经济的腾飞。为了保畅通,如今已21岁的虎门大桥,正处于持续优化之中。

广东虎门大桥有限公司收费管理部副经理郑强表示,这些年来虎门大桥通车量处超负荷状态,为了减轻拥堵状况,该公司推出了多项创新措施。

针对两大拥堵黑点——东行的主线与南沙收费站B入口的汇入点、西行的沿江高速与虎门大桥的汇入点,虎门大桥于全国首创在高速公路主线使用交通信号灯。这些交通信号灯在车流高峰时段启用,让主线车辆与停车区及匝道汇入车辆交替驶入,确保行驶有序,减少事故发生。

同时,虎门大桥建立了节日应急、日常常态的两套保畅通联动方案。虎门大桥有限公司与两岸交警、相邻路段公司相互配合,当大桥拥堵长度分别达5公里、8公里、11公里时,指挥相应路段进行不同程度的限流分流,避免大量车辆局部堆积在桥上致交通瘫痪的局面。

此外,非现场事故处理机制、加大人员投入现场驻点、借助“互联网+”实时发布道路交通管制信息等,也是近一年来推出的缓解拥堵的配套措施。

在虎门大桥的监控中心,记者看到监控员们注视着数十个实时视频,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向各单位发出指令。有监控员正拨打电话,提出:“东行段,启动85秒的红灯。让第三车道的车辆稍作等待,直到第四车道的车辆先行驶入。”很快,交通灯便亮起来。

据悉,通过多措并举治理,今年上半年虎门大桥在总车流量(含免费车)增长4.95%的情况下,日均拥堵时长同比减少65分钟、下降3.66%。

B 虎门二桥明年通车

虎门大桥在尽力保畅通的同时,也期待着虎门二桥、乃至虎门三桥的到来,一同助力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行和经济发展。

据了解,虎门大桥早已超过日均车流量8万标准车次的饱和度通行设计能力,车流达饱和值近两倍。其中,2017年10月1日虎门大桥交通车流量达17.1万标准车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峰。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表示:“车流量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是当年造桥时所没预料到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光有虎门大桥已经不够了。”

当前,虎门二桥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将于明年5月通车。其设计车流量为日均10万标准车次,向东延伸可连接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从东莞往中山、珠海、澳门乃至往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速度将比以前快一倍,从广州南沙到东莞可缩短10公里,从东莞到番禺比现在缩短半小时车程。

虎门三桥的建设,则在筹划之中。

虎门二桥、三桥的相继到来,将大大减轻虎门大桥的负担,使粤港澳大湾区再添重要交通枢纽。

亲历者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中文:

“背水一战” 缔造“第一跨”

王中文1988年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南粤这片改革开放热土,如今是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从通车多年的洛溪大桥、虎门大桥,到即将通车的虎门二桥、规划中的莲花山过江通道,他参与及见证着“广东的桥”的跨越式发展。虎门大桥的建设,给他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王中文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虎门大桥的建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挑战,再加上极大的工作量、严峻的施工环境,给建设人员带来重重考验。为了完成重任,在当年誓师大会上,广东长大公司原总经理、虎门大桥工程总指挥郑玉书提出“生死存亡,背水一战”。

“那时真的是被逼出来的。”王中文感慨。他记得,1993年的一个超级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加上天文大潮,狂风大浪冲击着虎门大桥的建设项目部和工地。现场人员紧急撤离,然而一些机械设备却遭损毁,只能重新采购及运输过来……经历种种困难,建设者们顽强坚持、不懈创新,终于建成了珠江口两岸的这座“中国第一跨”。

“虎门大桥造出来后,就有经验可借鉴,国内的同类桥就开始有人敢设计、敢施工了。”王中文说,虎门大桥的建设给予厦门海沧大桥、江苏江阴大桥等大跨径悬索桥许多启发,为国内的桥梁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编辑: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虎门大桥:“中国第一跨”见证经济腾飞

金羊网  作者:马化展、侯琳琳  2018-09-07
虎门大桥 金羊网记者 宋金峪 摄

金羊网记者 马化展 实习生 侯琳琳

虎门大桥是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精神鼓励下开工建设的,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建成通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横跨珠江东西两岸,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居全国桥梁前列。这座大桥不仅在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留下重要烙印,而且在促进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互联互通和经济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威水史

虎门大桥

引领技术创新 畅通经济动脉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珠江口东西岸城市之间交流加深,广州经东莞至深圳的公路常年拥挤不堪。到了90年代初,虎门渡口的修建减轻了公路的交通压力,然而剧增的过渡车辆数量远超过渡口的设计能力,过岸依旧费时费力。

这种局面,因一座大桥的修建才大为改观。它,就是虎门大桥。

为了解决交通矛盾,发展地区经济,广东提出“消灭渡口,改渡为桥”的口号,决定由省交通厅组织实施虎门大桥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负责。1992年5月27日,虎门大桥工程奠基。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当年虎门大桥辅航道桥项目总工程师王中文回忆:“当时前来考察的国外造桥公司基本都认为,中国的工程师不可能在珠江口建造出跨度如此之大的桥梁。”但是,在其后五年建设时间里,中国工程师突破了种种限制,创造了18项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和工艺,使得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由此诞生。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承担起保障珠三角交通、经济动脉畅通的使命。大桥全长15.78公里,主桥长4.6公里,主航道跨径为888米,被誉为“中国第一跨”。其主桥由主航道桥和辅航道桥组成,前者跨越整个虎门水道,规模是当时同类桥的全国之最;后者为主跨27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越整个蒲州水道,成为其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连续刚构桥。

“是奠基者,也是开拓者。”王中文认为,虎门大桥在中国建桥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它自身也成了珠江口的交通大动脉。

新征程

A 多措并举缓解拥堵

虎门大桥1997年建成时的日均车流是1.84万标准车次,到2017年日均车流达16.29万标准车次,年平均增长11.5%,车流量增长折射了广东经济的腾飞。为了保畅通,如今已21岁的虎门大桥,正处于持续优化之中。

广东虎门大桥有限公司收费管理部副经理郑强表示,这些年来虎门大桥通车量处超负荷状态,为了减轻拥堵状况,该公司推出了多项创新措施。

针对两大拥堵黑点——东行的主线与南沙收费站B入口的汇入点、西行的沿江高速与虎门大桥的汇入点,虎门大桥于全国首创在高速公路主线使用交通信号灯。这些交通信号灯在车流高峰时段启用,让主线车辆与停车区及匝道汇入车辆交替驶入,确保行驶有序,减少事故发生。

同时,虎门大桥建立了节日应急、日常常态的两套保畅通联动方案。虎门大桥有限公司与两岸交警、相邻路段公司相互配合,当大桥拥堵长度分别达5公里、8公里、11公里时,指挥相应路段进行不同程度的限流分流,避免大量车辆局部堆积在桥上致交通瘫痪的局面。

此外,非现场事故处理机制、加大人员投入现场驻点、借助“互联网+”实时发布道路交通管制信息等,也是近一年来推出的缓解拥堵的配套措施。

在虎门大桥的监控中心,记者看到监控员们注视着数十个实时视频,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向各单位发出指令。有监控员正拨打电话,提出:“东行段,启动85秒的红灯。让第三车道的车辆稍作等待,直到第四车道的车辆先行驶入。”很快,交通灯便亮起来。

据悉,通过多措并举治理,今年上半年虎门大桥在总车流量(含免费车)增长4.95%的情况下,日均拥堵时长同比减少65分钟、下降3.66%。

B 虎门二桥明年通车

虎门大桥在尽力保畅通的同时,也期待着虎门二桥、乃至虎门三桥的到来,一同助力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行和经济发展。

据了解,虎门大桥早已超过日均车流量8万标准车次的饱和度通行设计能力,车流达饱和值近两倍。其中,2017年10月1日虎门大桥交通车流量达17.1万标准车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峰。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表示:“车流量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是当年造桥时所没预料到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光有虎门大桥已经不够了。”

当前,虎门二桥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将于明年5月通车。其设计车流量为日均10万标准车次,向东延伸可连接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从东莞往中山、珠海、澳门乃至往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速度将比以前快一倍,从广州南沙到东莞可缩短10公里,从东莞到番禺比现在缩短半小时车程。

虎门三桥的建设,则在筹划之中。

虎门二桥、三桥的相继到来,将大大减轻虎门大桥的负担,使粤港澳大湾区再添重要交通枢纽。

亲历者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中文:

“背水一战” 缔造“第一跨”

王中文1988年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南粤这片改革开放热土,如今是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从通车多年的洛溪大桥、虎门大桥,到即将通车的虎门二桥、规划中的莲花山过江通道,他参与及见证着“广东的桥”的跨越式发展。虎门大桥的建设,给他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王中文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虎门大桥的建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挑战,再加上极大的工作量、严峻的施工环境,给建设人员带来重重考验。为了完成重任,在当年誓师大会上,广东长大公司原总经理、虎门大桥工程总指挥郑玉书提出“生死存亡,背水一战”。

“那时真的是被逼出来的。”王中文感慨。他记得,1993年的一个超级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加上天文大潮,狂风大浪冲击着虎门大桥的建设项目部和工地。现场人员紧急撤离,然而一些机械设备却遭损毁,只能重新采购及运输过来……经历种种困难,建设者们顽强坚持、不懈创新,终于建成了珠江口两岸的这座“中国第一跨”。

“虎门大桥造出来后,就有经验可借鉴,国内的同类桥就开始有人敢设计、敢施工了。”王中文说,虎门大桥的建设给予厦门海沧大桥、江苏江阴大桥等大跨径悬索桥许多启发,为国内的桥梁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