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岁故宫养心殿大修,它曾是清帝国的“决策中心”

来源: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9-07 11:10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9月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登上养心殿屋顶,取出藏于正脊中的“镇宅”宝匣。这标志着故宫斥资2.2亿元的养心殿大修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到2020年能完工,到时将再现皇帝起居、理政的历史场景!

养心殿正脊上的宝匣被取下 图/中新网

  养心殿,作为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初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已将近500岁。从清代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的“寝宫”地位,先后曾有8位帝王在此居住、办公,是清帝国名副其实的“政治决策中心”,见证了内政外交的诸多重大事件。

  并且,在故宫建筑群中,养心殿是“出镜率”很高的“网红”建筑。康熙开创性设置的“内廷造办处”,雍正披星戴月批阅奏折的西暖阁,乾隆存放书法珍宝的“三希堂”,慈禧“垂帘听政”的东暖阁,都在这座大殿里……

百年大修工程正式启动 图/央视

  “八代帝居”养心殿

  养心殿在故宫庞大的建筑群体中,位置并不突出。它在中轴线建筑乾清宫的西侧,位于内廷的西南端。明代嘉靖年间初建时,给它的定位只是皇帝临时休息的地方。其名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故宫继续沿用。顺治帝患天花就病逝于此。康熙把乾清宫作为自己的寝宫,将旁边的养心殿设为内廷“造办处”,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后来随着内廷用度的增加,造办处移至他处。

养心殿平面示意图/资料图

  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出于孝心,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把养心殿作为自己的寝宫。还有一说,雍正帝生活节俭,养心殿的陈设朴素,他选择住在这里,有做天下表率之意。

  雍正一不小心开了个先河,从此直到清帝国终结的200年时间里,8位皇帝都住在这里。本不受重视的养心殿突然有了突出的地位,成了帝王生活起居、读书休息、接待大臣的地方,也自然成了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中心”,见证了诸多内政外交、权力交接等重大历史事件!

故宫博物院 图/全景网

  在这里办公、居住的帝王们,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养心殿前堂正中的宝座上方,悬挂着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的经验、教训著述,可谓是“治国秘笈”。

  这里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区域,也是大臣觐见皇帝的地方。官员在提拔、调动前都要来到这里等待皇上召见。皇帝与重要大臣策划军政活动、批阅殿试考卷等,也是在这里进行,具体位置在前殿的西暖阁内。

养心殿正殿 图/@故宫博物院

  一向勤政的雍正皇帝,在这里披星戴月地批阅奏章。至今这里仍留有雍正御笔“勤政亲贤”匾和“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

  统计资料显示,雍正在位 13 年间,批阅奏折20万件,批语1000万字。他执政期间用兵西北、创设军机处、实行养廉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实施西南改土归流、密建储君等诸多改革大事,在这些批语中都可看到!

大清雍正皇帝像/资料图

  工艺巅峰“造办处”

  有必要重点说一下内廷“造办处”,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准。内廷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首设于康熙年间,一直运营到1924年。

  内廷造办处以皇家的名义,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艺和技术人员,他们不计工时、成本地钻研、创造,催生了最高水准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品,历史上无数国宝级的艺术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清乾隆玉雕“桐荫仕女图” 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一切,最好的东西也归皇家使用。但早期宫廷规模不大,并没设置专门造办机构,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宫廷采办为辅。重要的礼仪用品,会指派得力大臣督办。比如秦兵马俑上有“李斯督造”字样,历史上管仲、范蠡等也接过此类任务。

  在采办制度早期,御用品多从民间精品中挑选,并非专门制造。比如瓷器,唐代至元代基本不设官窑,民窑烧出的精品,会优中选优供宫廷使用。

  但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张,皇家用度越来越大,地方贡品质量难把控,采办费用也消耗巨大,供应数量和质量都难保证。于是就催生了“造办”制度。

制作精良的雍正官窑瓷器 图/全景网

  宋元时代出现了官办产业,最著名的要数景德镇的官窑体系。早期的造办系统归工部掌管,清代后归内务府。

  明代后期以后,皇室系统和官宦集团规模更大,原有的造办系统难以供应需求。于是造办体系也发生分化,康熙帝创设了专供皇家用度的“内廷造办处”,就设在养心殿。同时仍保留内务府造办处,负责其他用度的物品供应。

  养心殿造办处专司皇帝需求,因此更为精益求精,一些玉器、金器、绘画等的孤本创作,瓷器、珐琅器、琉璃器等的技术研发都在这里完成。

  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甚至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比如意大利人郎世宁等就曾以宫廷画师身份在造办处任职。

郎世宁工笔花草画 图/全景网

  至高风雅“三希堂”

  除了康熙和雍正,乾隆皇帝在养心殿留下的印记也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读书处,即“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养心殿前殿的西侧,面积不大,但布局典雅、陈设精美。正中悬挂乾隆御笔“三希堂”匾,两边是摘自古人诗句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乾隆读书处“三希堂” 图/央视

  “三希堂”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这是一种美好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另一种说法为“珍惜”之意。古文“希”同“稀”,指这里收藏有稀世珍宝。这里确实藏有三件书法珍品,即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

  乾隆皇帝一生都很珍爱这三幅书法,经常在三希堂里临摹玩味,甚至反复为之题跋。

  三件国宝在流出“三希堂”后的经历也令人唏嘘。抗战爆发后,《快雪时晴帖》随大批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被盗出宫,历经劫难,四次易主。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国家动用巨资将它们购回,最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及题跋 图/人民政协网

  当然,热爱艺术的乾隆帝在三希堂收藏的书法作品远不止这三件,后来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共计340件墨宝及495种拓本。

  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乾隆帝还敕命得力大臣,精选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纳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作品。

  三希堂不仅以储存历代法帖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是这个狭小天地的特有气质,并进一步成了乾隆时代艺术的气质!

  再加上乾隆皇帝对内廷造办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掘,“乾隆工”一词成了后世对那个时代工艺技术已达到超高水平的独特赞誉!

“石渠宝笈” 图/国家地理中文网

  “垂帘听政”半世纪

  到了晚晴时代,养心殿里还上演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历史,慈禧太后控制着中国政治。具体地点就在前殿的东暖阁。

  养心殿后殿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处皇帝寝宫。后殿正中偏东的一间设有楠木雕花龙床,上悬“又日新”匾。西边的一间是皇帝梳洗、更衣、饮茶之处,墙上悬挂“天行健”匾。

  养心殿后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体顺堂和燕喜堂。晚清时期,为方便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分别住在这两个地方。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 图/全景网

  追溯“垂帘听政”制度的历史,慈禧太后远不是首创者。这个制度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果国君登基时年纪小,就由国君的母亲辅政。按照宫廷规定,大臣不能直视太后,所以辅政太后一般坐在皇帝后面,中间用帘子隔开。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人大家并不陌生,就是秦国昭王时期的宣太后。——对啦,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人物原型!

  公元前306年,17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这段时间,宣太后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影视剧中的秦宣太后 图/《芈月传》剧照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人,是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继位,因年纪小,其母赵太后执政。其实对这个人大家也不陌生,中学课本上有《触龙说赵太后》一篇,说的就是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太后干政多次出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夫人吕雉也是突出的一位。刘邦去世时,继位的汉惠帝刘盈才15岁,手段强硬的吕后临朝听政。

  还必须提一个,那就是唐朝的武则天。她不仅临朝,而且还做了女皇帝,连大唐的的国号都改了。

一代女皇武则天 图/《武媚娘传奇》剧照

  在男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后宫干政为主流史家所不容,甚至有“牝鸡司晨”的骂名。不过客观地评价,这些女强人多数确实有政治才干,杀伐决断不弱于男性君主。在其临朝期间,社会继续发展,甚至还颇有亮色。

  不过,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留下的却基本都是骂名!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以垂帘听政的方式辅助年幼的同治帝。同治帝早逝后,4岁的光绪帝继位,两宫继续干政。随后慈安太后意外身亡,慈禧太后独掌大权!

慈禧太后像/资料图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戊戌变法等,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养心殿作为帝国的决策中心,见证了这段动荡的历史!

  在这场巨变中,虽然慈禧太后也展示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开动中国巨轮驶过惊涛骇浪,但毕竟综合国力一路下滑,还出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局。尤其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政策,让她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圆明园废墟铭记着耻辱历史 图/视觉中国

  历史烽烟过去,沉默的养心殿走到了今天。虽然它已经陈旧不堪,但正如一个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拥有“借古鉴今”的丰富记忆。经过这次“百年大修”,养心殿和故宫其它建筑一起,将继续走向未来,为后代讲述它们见证的历史!

故宫养心殿正门 图/光明日报

  “三希堂”珍宝

  (以下整理自网络)

  1、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唐人摹本,行书四行28字,是王羲之40岁之后的作品,也是他的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乾隆在位的60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一生竟对此帖做过73次题跋!

  2、王珣《伯远帖》

  全贴共六行47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命名出自于贴文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用笔灵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珣《伯远帖》 图/人民政协网

  3、王献之《中秋帖》

  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临本。行书三行22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对王体行书的笔法做了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颇为完美。此帖为其50岁后所书,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尊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王献之《中秋贴》 图/人民政协网

图/《延禧攻略》剧照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如懿传》中不少故事场景就设定在养心殿,以后再去养心殿,就更有理由啦 图/影视剧照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

  责编丨黄启兵

编辑:
数字报

500岁故宫养心殿大修,它曾是清帝国的“决策中心”

羊城派  作者:  2018-09-0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9月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登上养心殿屋顶,取出藏于正脊中的“镇宅”宝匣。这标志着故宫斥资2.2亿元的养心殿大修工程正式开工。预计到2020年能完工,到时将再现皇帝起居、理政的历史场景!

养心殿正脊上的宝匣被取下 图/中新网

  养心殿,作为故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初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已将近500岁。从清代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的“寝宫”地位,先后曾有8位帝王在此居住、办公,是清帝国名副其实的“政治决策中心”,见证了内政外交的诸多重大事件。

  并且,在故宫建筑群中,养心殿是“出镜率”很高的“网红”建筑。康熙开创性设置的“内廷造办处”,雍正披星戴月批阅奏折的西暖阁,乾隆存放书法珍宝的“三希堂”,慈禧“垂帘听政”的东暖阁,都在这座大殿里……

百年大修工程正式启动 图/央视

  “八代帝居”养心殿

  养心殿在故宫庞大的建筑群体中,位置并不突出。它在中轴线建筑乾清宫的西侧,位于内廷的西南端。明代嘉靖年间初建时,给它的定位只是皇帝临时休息的地方。其名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故宫继续沿用。顺治帝患天花就病逝于此。康熙把乾清宫作为自己的寝宫,将旁边的养心殿设为内廷“造办处”,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后来随着内廷用度的增加,造办处移至他处。

养心殿平面示意图/资料图

  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出于孝心,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把养心殿作为自己的寝宫。还有一说,雍正帝生活节俭,养心殿的陈设朴素,他选择住在这里,有做天下表率之意。

  雍正一不小心开了个先河,从此直到清帝国终结的200年时间里,8位皇帝都住在这里。本不受重视的养心殿突然有了突出的地位,成了帝王生活起居、读书休息、接待大臣的地方,也自然成了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中心”,见证了诸多内政外交、权力交接等重大历史事件!

故宫博物院 图/全景网

  在这里办公、居住的帝王们,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养心殿前堂正中的宝座上方,悬挂着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的经验、教训著述,可谓是“治国秘笈”。

  这里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区域,也是大臣觐见皇帝的地方。官员在提拔、调动前都要来到这里等待皇上召见。皇帝与重要大臣策划军政活动、批阅殿试考卷等,也是在这里进行,具体位置在前殿的西暖阁内。

养心殿正殿 图/@故宫博物院

  一向勤政的雍正皇帝,在这里披星戴月地批阅奏章。至今这里仍留有雍正御笔“勤政亲贤”匾和“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

  统计资料显示,雍正在位 13 年间,批阅奏折20万件,批语1000万字。他执政期间用兵西北、创设军机处、实行养廉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实施西南改土归流、密建储君等诸多改革大事,在这些批语中都可看到!

大清雍正皇帝像/资料图

  工艺巅峰“造办处”

  有必要重点说一下内廷“造办处”,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准。内廷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首设于康熙年间,一直运营到1924年。

  内廷造办处以皇家的名义,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艺和技术人员,他们不计工时、成本地钻研、创造,催生了最高水准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品,历史上无数国宝级的艺术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清乾隆玉雕“桐荫仕女图” 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一切,最好的东西也归皇家使用。但早期宫廷规模不大,并没设置专门造办机构,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宫廷采办为辅。重要的礼仪用品,会指派得力大臣督办。比如秦兵马俑上有“李斯督造”字样,历史上管仲、范蠡等也接过此类任务。

  在采办制度早期,御用品多从民间精品中挑选,并非专门制造。比如瓷器,唐代至元代基本不设官窑,民窑烧出的精品,会优中选优供宫廷使用。

  但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张,皇家用度越来越大,地方贡品质量难把控,采办费用也消耗巨大,供应数量和质量都难保证。于是就催生了“造办”制度。

制作精良的雍正官窑瓷器 图/全景网

  宋元时代出现了官办产业,最著名的要数景德镇的官窑体系。早期的造办系统归工部掌管,清代后归内务府。

  明代后期以后,皇室系统和官宦集团规模更大,原有的造办系统难以供应需求。于是造办体系也发生分化,康熙帝创设了专供皇家用度的“内廷造办处”,就设在养心殿。同时仍保留内务府造办处,负责其他用度的物品供应。

  养心殿造办处专司皇帝需求,因此更为精益求精,一些玉器、金器、绘画等的孤本创作,瓷器、珐琅器、琉璃器等的技术研发都在这里完成。

  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甚至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比如意大利人郎世宁等就曾以宫廷画师身份在造办处任职。

郎世宁工笔花草画 图/全景网

  至高风雅“三希堂”

  除了康熙和雍正,乾隆皇帝在养心殿留下的印记也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读书处,即“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养心殿前殿的西侧,面积不大,但布局典雅、陈设精美。正中悬挂乾隆御笔“三希堂”匾,两边是摘自古人诗句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乾隆读书处“三希堂” 图/央视

  “三希堂”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这是一种美好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另一种说法为“珍惜”之意。古文“希”同“稀”,指这里收藏有稀世珍宝。这里确实藏有三件书法珍品,即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

  乾隆皇帝一生都很珍爱这三幅书法,经常在三希堂里临摹玩味,甚至反复为之题跋。

  三件国宝在流出“三希堂”后的经历也令人唏嘘。抗战爆发后,《快雪时晴帖》随大批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被盗出宫,历经劫难,四次易主。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国家动用巨资将它们购回,最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及题跋 图/人民政协网

  当然,热爱艺术的乾隆帝在三希堂收藏的书法作品远不止这三件,后来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共计340件墨宝及495种拓本。

  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乾隆帝还敕命得力大臣,精选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纳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作品。

  三希堂不仅以储存历代法帖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是这个狭小天地的特有气质,并进一步成了乾隆时代艺术的气质!

  再加上乾隆皇帝对内廷造办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掘,“乾隆工”一词成了后世对那个时代工艺技术已达到超高水平的独特赞誉!

“石渠宝笈” 图/国家地理中文网

  “垂帘听政”半世纪

  到了晚晴时代,养心殿里还上演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历史,慈禧太后控制着中国政治。具体地点就在前殿的东暖阁。

  养心殿后殿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处皇帝寝宫。后殿正中偏东的一间设有楠木雕花龙床,上悬“又日新”匾。西边的一间是皇帝梳洗、更衣、饮茶之处,墙上悬挂“天行健”匾。

  养心殿后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体顺堂和燕喜堂。晚清时期,为方便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分别住在这两个地方。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 图/全景网

  追溯“垂帘听政”制度的历史,慈禧太后远不是首创者。这个制度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果国君登基时年纪小,就由国君的母亲辅政。按照宫廷规定,大臣不能直视太后,所以辅政太后一般坐在皇帝后面,中间用帘子隔开。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人大家并不陌生,就是秦国昭王时期的宣太后。——对啦,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人物原型!

  公元前306年,17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这段时间,宣太后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影视剧中的秦宣太后 图/《芈月传》剧照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人,是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继位,因年纪小,其母赵太后执政。其实对这个人大家也不陌生,中学课本上有《触龙说赵太后》一篇,说的就是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太后干政多次出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夫人吕雉也是突出的一位。刘邦去世时,继位的汉惠帝刘盈才15岁,手段强硬的吕后临朝听政。

  还必须提一个,那就是唐朝的武则天。她不仅临朝,而且还做了女皇帝,连大唐的的国号都改了。

一代女皇武则天 图/《武媚娘传奇》剧照

  在男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后宫干政为主流史家所不容,甚至有“牝鸡司晨”的骂名。不过客观地评价,这些女强人多数确实有政治才干,杀伐决断不弱于男性君主。在其临朝期间,社会继续发展,甚至还颇有亮色。

  不过,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留下的却基本都是骂名!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以垂帘听政的方式辅助年幼的同治帝。同治帝早逝后,4岁的光绪帝继位,两宫继续干政。随后慈安太后意外身亡,慈禧太后独掌大权!

慈禧太后像/资料图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戊戌变法等,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养心殿作为帝国的决策中心,见证了这段动荡的历史!

  在这场巨变中,虽然慈禧太后也展示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开动中国巨轮驶过惊涛骇浪,但毕竟综合国力一路下滑,还出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局。尤其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政策,让她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圆明园废墟铭记着耻辱历史 图/视觉中国

  历史烽烟过去,沉默的养心殿走到了今天。虽然它已经陈旧不堪,但正如一个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拥有“借古鉴今”的丰富记忆。经过这次“百年大修”,养心殿和故宫其它建筑一起,将继续走向未来,为后代讲述它们见证的历史!

故宫养心殿正门 图/光明日报

  “三希堂”珍宝

  (以下整理自网络)

  1、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唐人摹本,行书四行28字,是王羲之40岁之后的作品,也是他的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乾隆在位的60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一生竟对此帖做过73次题跋!

  2、王珣《伯远帖》

  全贴共六行47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命名出自于贴文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用笔灵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珣《伯远帖》 图/人民政协网

  3、王献之《中秋帖》

  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临本。行书三行22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对王体行书的笔法做了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颇为完美。此帖为其50岁后所书,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尊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

王献之《中秋贴》 图/人民政协网

图/《延禧攻略》剧照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如懿传》中不少故事场景就设定在养心殿,以后再去养心殿,就更有理由啦 图/影视剧照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

  责编丨黄启兵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