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坚持22年 她从小志愿要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师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婷 发表时间:2018-09-10 08:01

广州3万多幼师承担着孩子启蒙教育,更承载社会、家长更多的期待,有幼师直言:

“家长认可、孩子信任,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又是一年教师节。三尺讲台,迎来送往,有人毕业,有人入校,对于老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一样,都是他们倾尽时间精力去教育的孩儿。

今年的教师节,新快报聚焦幼教群体。来自广州市教育局数据,至2017年广州市的幼儿教师已有34096人。作为教师大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孩子的启蒙教育,也因为学前特殊的三年,他们承载了社会、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正如采访中,有老师直言:“来自家长的认可、孩子的信任,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姓名:陈慧敏 身份: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小(4)班班主任

班上40多位同学坚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陈慧敏坚持了22年——

她从小就有理想:要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师

人物档案

姓名:陈慧敏

身份: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小(4)班班主任

入行时间:22年

1996年,陈慧敏从华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正式入行,至今已经22个年头。当初一起毕业的40多位同学,如今仍坚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同学聚会,已经转行的同学向仍在坚持的同学敬酒,直呼他们太坚定,值得尊敬。

只有切身体会过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不管别人如何,陈慧敏坚持了下来,并享受着当一名幼儿教师的快乐——而这是她初中时便埋下的小小理想。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妈妈单位的托儿所,她工作非常忙,常常最后一个来接我,托儿所老师没有一点怨言。”陈慧敏说,小小年龄的事情已然不记得了,在妈妈的复述中,知道关于这段经历的更多细节,比如当时自己吃饭不喜欢吞下,因此吃得非常费力,但老师非常耐心,允许她的学生一点点去改,“我妈常说,非常幸运遇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个性的老师。”至此,陈慧敏有了方向,成为一名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教老师。

采访当日,新快报记者与陈慧敏的初次会面在市二幼小(4)班的课室里,当时正值家长送孩子、吃早餐的时间,面对一群还没完全适应分离的幼儿,陈慧敏不停哄孩子,鼓励他们,上班仅半个小时,她的后背已经汗湿。

“你昨天表现真乖,今天继续当老师的小帮手好不好?”面对一名闹着要爷爷接回家的小男孩,陈慧敏开始转移他的注意力,这边孩子没有安抚好,另外一边已经有孩子大哭:“我不要吃早餐,我想打电话给妈咪”。

开学第一周,在小班的课室里,状况不断,陈慧敏与其他两位老师分工合作,照顾着每一个孩子以及他们的情绪,她们如八爪鱼一般敏捷,喂饭、玩游戏、讲故事,哄睡、教规则、换衣裤……从业22年,面对孩子的哭闹抹泪,陈慧敏自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在她看来最有效的便是持续的耐心与爱心。

一个上午,陈慧敏略带沙哑的嗓子一刻不停,在事后的采访中,面对新快报记者的提问,她笑说:“原来的声音不是这样”,曾是班上舞蹈、唱歌学科代表的她,那时的声音更清脆。


■虽然工作辛苦,但陈慧敏每天都热情面对着每一位孩子。

对话

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

收获健康、感恩、自信与勇敢

新快报:从业22年,您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陈慧敏:每天看到孩子们开开心心来到幼儿园。有家长和我说,孩子生病了要请假,结果孩子不干了,哭着闹着要来上幼儿园,每当听过这样的反馈,觉得非常幸福,说明在孩子心理上他们信任、依赖老师。

新快报:您收到印象最深的教师节礼物有什么?

陈慧敏:是一块写有“师生情”的牌匾,这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收到的教师节礼物,现在我还把它立在书桌上。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第一年工作收到它,好像又是一种提醒,给自己力量、信心坚持,对我来说太珍贵了。事实上,第一年参加工作的礼物很多,我到现在还收着,比如还有手工小星星。

新快报:幼儿园三年,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什么?

陈慧敏: 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感恩、自信、勇敢。比如感恩,市二幼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个月的第一周,我们会给当月过生日的小朋友举行一个“生日会”,同时让孩子们一起来给父母写卡片,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同时,学会感恩父母,小班的孩子不会写字,老师会教他们做小手工。

同时,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也给他们时间去成长,比如体育课上老师扮演“大灰狼”,有孩子怕,我们会陪他一起克服、战胜心理障碍,大灰狼并不可怕。

姓名:张珺 身份:楠熙儿童之家园长

焦虑家园沟通,她辞职办幼儿园,专注新教师入园“落地”培训

老师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表达

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

人物档案

姓名:张珺

身份:楠熙儿童之家园长

入行时间:13年

喜爱孩子的张珺,大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毕业,她先后在天河区公、民办幼儿园任教。在工作中有感于幼儿园、家庭沟通的重要,她选择辞职自己办幼儿园,如今她已是一家幼儿园、两家幼儿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正是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张珺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之前的单纯喜爱,到现在逐渐演变成情怀与使命。

从业13年,入行之初,科班出身的张珺并不轻松。“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家长沟通。”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工作入园后并未有系统的“落地”培训,许多操作与理解只停留在大学学术理论层面。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认识到老师、孩子、家长三者间和谐沟通的重要性之后,张珺产生了一种焦虑与无力感:“在当时的单位,我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给予每个孩子应有的关注,我与孩子、家长的关系也得不到提升。”

2008年,张珺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也促成了她的改变,辞去教师工作。那时,她带宝宝去上早教机构,在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让她意识到幼儿园的教育跟家庭教育无法分开,“比如孩子的打人行为,与家长聊天后得知,这可能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学坏了,而是他对家长无意间行为的模仿。”

于是,经过几年的多地走访学习后,张珺于2012年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所幼儿园。“我希望在我的幼儿园中,孩子、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相互信任的,家园可以对孩子进行共育,一起成长。”

为了避免入园教师重蹈自己覆辙,张珺建立了一套入园教师系统培训体系。“我非常注重关系的建立,让老师爱孩子,而且有爱的能力。”她透露,最重要的是让老师正确认识、允许孩子情绪表达,进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同时,也要培养老师的专业能力,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每位老师定制私人礼物

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认可

新快报:您收过印象最深的教师节礼物是什么?

张珺:2014年,有个家长写了张感谢卡片给我,上面写着“您是启发儿童灵魂的工程师”。我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值得了”,我的努力、理念、价值被家长看到并认可,使命感一下子就更强烈。

当上园长后,每年教师节我会给每位老师定制私人礼物,像刻名字的梳子、充电宝,写了文字的奖杯……希望让每位老师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尊重与认可。

新快报:当幼师、园长,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张珺: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就是孩子的拥抱。每次到幼儿园,小朋友围上来喊“园长妈妈”,柔软温暖的拥抱,可以让人瞬间融化。

新快报: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该掌握哪些技能?

张珺:学会做“生活的能手、学习的强者”。一方面,要学会独立、照顾自己、学习规则,拥有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会玩,学会独处专注;同时也要培养探知欲,有学习的能力。

对话

■策划:陈红艳 ■统筹:记者 黄婷 ■采写:记者 黄婷 沈逸云 王娟 ■摄影:记者 郗慧晶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坚持22年 她从小志愿要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师

金羊网  作者:黄婷  2018-09-10

广州3万多幼师承担着孩子启蒙教育,更承载社会、家长更多的期待,有幼师直言:

“家长认可、孩子信任,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又是一年教师节。三尺讲台,迎来送往,有人毕业,有人入校,对于老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一样,都是他们倾尽时间精力去教育的孩儿。

今年的教师节,新快报聚焦幼教群体。来自广州市教育局数据,至2017年广州市的幼儿教师已有34096人。作为教师大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孩子的启蒙教育,也因为学前特殊的三年,他们承载了社会、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正如采访中,有老师直言:“来自家长的认可、孩子的信任,是我们最幸福的事”。

姓名:陈慧敏 身份: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小(4)班班主任

班上40多位同学坚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陈慧敏坚持了22年——

她从小就有理想:要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师

人物档案

姓名:陈慧敏

身份: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小(4)班班主任

入行时间:22年

1996年,陈慧敏从华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正式入行,至今已经22个年头。当初一起毕业的40多位同学,如今仍坚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同学聚会,已经转行的同学向仍在坚持的同学敬酒,直呼他们太坚定,值得尊敬。

只有切身体会过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不管别人如何,陈慧敏坚持了下来,并享受着当一名幼儿教师的快乐——而这是她初中时便埋下的小小理想。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妈妈单位的托儿所,她工作非常忙,常常最后一个来接我,托儿所老师没有一点怨言。”陈慧敏说,小小年龄的事情已然不记得了,在妈妈的复述中,知道关于这段经历的更多细节,比如当时自己吃饭不喜欢吞下,因此吃得非常费力,但老师非常耐心,允许她的学生一点点去改,“我妈常说,非常幸运遇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个性的老师。”至此,陈慧敏有了方向,成为一名像老师一样有爱的幼教老师。

采访当日,新快报记者与陈慧敏的初次会面在市二幼小(4)班的课室里,当时正值家长送孩子、吃早餐的时间,面对一群还没完全适应分离的幼儿,陈慧敏不停哄孩子,鼓励他们,上班仅半个小时,她的后背已经汗湿。

“你昨天表现真乖,今天继续当老师的小帮手好不好?”面对一名闹着要爷爷接回家的小男孩,陈慧敏开始转移他的注意力,这边孩子没有安抚好,另外一边已经有孩子大哭:“我不要吃早餐,我想打电话给妈咪”。

开学第一周,在小班的课室里,状况不断,陈慧敏与其他两位老师分工合作,照顾着每一个孩子以及他们的情绪,她们如八爪鱼一般敏捷,喂饭、玩游戏、讲故事,哄睡、教规则、换衣裤……从业22年,面对孩子的哭闹抹泪,陈慧敏自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在她看来最有效的便是持续的耐心与爱心。

一个上午,陈慧敏略带沙哑的嗓子一刻不停,在事后的采访中,面对新快报记者的提问,她笑说:“原来的声音不是这样”,曾是班上舞蹈、唱歌学科代表的她,那时的声音更清脆。


■虽然工作辛苦,但陈慧敏每天都热情面对着每一位孩子。

对话

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

收获健康、感恩、自信与勇敢

新快报:从业22年,您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陈慧敏:每天看到孩子们开开心心来到幼儿园。有家长和我说,孩子生病了要请假,结果孩子不干了,哭着闹着要来上幼儿园,每当听过这样的反馈,觉得非常幸福,说明在孩子心理上他们信任、依赖老师。

新快报:您收到印象最深的教师节礼物有什么?

陈慧敏:是一块写有“师生情”的牌匾,这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收到的教师节礼物,现在我还把它立在书桌上。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第一年工作收到它,好像又是一种提醒,给自己力量、信心坚持,对我来说太珍贵了。事实上,第一年参加工作的礼物很多,我到现在还收着,比如还有手工小星星。

新快报:幼儿园三年,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什么?

陈慧敏: 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感恩、自信、勇敢。比如感恩,市二幼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个月的第一周,我们会给当月过生日的小朋友举行一个“生日会”,同时让孩子们一起来给父母写卡片,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同时,学会感恩父母,小班的孩子不会写字,老师会教他们做小手工。

同时,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也给他们时间去成长,比如体育课上老师扮演“大灰狼”,有孩子怕,我们会陪他一起克服、战胜心理障碍,大灰狼并不可怕。

姓名:张珺 身份:楠熙儿童之家园长

焦虑家园沟通,她辞职办幼儿园,专注新教师入园“落地”培训

老师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表达

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

人物档案

姓名:张珺

身份:楠熙儿童之家园长

入行时间:13年

喜爱孩子的张珺,大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毕业,她先后在天河区公、民办幼儿园任教。在工作中有感于幼儿园、家庭沟通的重要,她选择辞职自己办幼儿园,如今她已是一家幼儿园、两家幼儿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正是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张珺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之前的单纯喜爱,到现在逐渐演变成情怀与使命。

从业13年,入行之初,科班出身的张珺并不轻松。“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家长沟通。”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工作入园后并未有系统的“落地”培训,许多操作与理解只停留在大学学术理论层面。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认识到老师、孩子、家长三者间和谐沟通的重要性之后,张珺产生了一种焦虑与无力感:“在当时的单位,我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给予每个孩子应有的关注,我与孩子、家长的关系也得不到提升。”

2008年,张珺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也促成了她的改变,辞去教师工作。那时,她带宝宝去上早教机构,在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让她意识到幼儿园的教育跟家庭教育无法分开,“比如孩子的打人行为,与家长聊天后得知,这可能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学坏了,而是他对家长无意间行为的模仿。”

于是,经过几年的多地走访学习后,张珺于2012年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所幼儿园。“我希望在我的幼儿园中,孩子、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相互信任的,家园可以对孩子进行共育,一起成长。”

为了避免入园教师重蹈自己覆辙,张珺建立了一套入园教师系统培训体系。“我非常注重关系的建立,让老师爱孩子,而且有爱的能力。”她透露,最重要的是让老师正确认识、允许孩子情绪表达,进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同时,也要培养老师的专业能力,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每位老师定制私人礼物

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认可

新快报:您收过印象最深的教师节礼物是什么?

张珺:2014年,有个家长写了张感谢卡片给我,上面写着“您是启发儿童灵魂的工程师”。我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值得了”,我的努力、理念、价值被家长看到并认可,使命感一下子就更强烈。

当上园长后,每年教师节我会给每位老师定制私人礼物,像刻名字的梳子、充电宝,写了文字的奖杯……希望让每位老师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尊重与认可。

新快报:当幼师、园长,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张珺: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就是孩子的拥抱。每次到幼儿园,小朋友围上来喊“园长妈妈”,柔软温暖的拥抱,可以让人瞬间融化。

新快报: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该掌握哪些技能?

张珺:学会做“生活的能手、学习的强者”。一方面,要学会独立、照顾自己、学习规则,拥有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会玩,学会独处专注;同时也要培养探知欲,有学习的能力。

对话

■策划:陈红艳 ■统筹:记者 黄婷 ■采写:记者 黄婷 沈逸云 王娟 ■摄影:记者 郗慧晶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