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深呼吸]一个被”金鸡“护佑的古村 800年完好如初

来源:羊城派 作者:谢舒婷 发表时间:2018-09-10 21:52

  黄江镇“鸡啼岗“, 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东莞为数不多保存至今完好的古村落

  文 羊城派记者 余宝珠

  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王俊伟

  始建于八百年前,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黄江鸡啼岗这个传载着中华历史古韵的文明古村里,依然保持着很多优良传承。穿梭于古村之中,林立的新房楼和宽敞的水泥路会让人偶尔忘却它的历史,但村中仍随处可见可小巷道和灰砖绿瓦,仍隐隐透着它的古风。保存完好的黄氏宗祠,是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印记,村中修葺一新的祠堂古建筑等,更是这个古村落文化的延续。

存完好的黄氏宗祠,是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印记

  悠远传说 因鸡啼护民而得名

  在黄江鸡啼岭社区里,一个“金鸡”雕塑在阳光下格外抢眼。而这个被鸡啼岭村民视为“英雄”的石鸡中,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鸡啼岗这个名字的由来之处。

  记者了解到,东莞市黄江镇的鸡啼岗,原名鸡陵岗。相传在宋末元初,黄氏先祖从河南省史兴县迁徙至此,因邻有石鸡岭,故起名鸡陵岗。但为何改名,这就来自一个关于“石鸡啼叫救村民”的传说:原本石鸡岭有一只石鸡,在盗贼和敌人进村的时候它就会啼,一啼人们就知道躲起来。而后来“石鸡啼叫救村民”的行为被盗贼发现,并遭其阉割,难觅去处。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英雄”石鸡,将村名更改为“鸡啼岗”,并在村内铸造了一座“金鸡”塑像。关于这个传说,现在并无明确的记载可以为之考证,但鸡啼岗很多老人家都表示认可该提法。

  见证历史 宗祠修建深藏历史印记

  而鸡啼岗村内,最著名古迹便是黄氏宗祠。黄氏宗祠,位于黄江镇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具体时间未有明确的记载,据鸡啼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宗祠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黄氏宗祖考取举人回故乡后,为耀宗祖,出资筹建的。

黄氏宗祠,位于黄江镇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始建于明代中晚期

  踏入宗祠,仍能感受到黄氏宗祠的恢弘气派。该宗祠坐北向南,为“五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7.39米,进深35.49米,占地617.21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檐廊两侧设有花岗岩石塾台,梁架有民国时期题迹和装饰图案。据鸡啼岭社区介绍,宗祠在民国二十一年由黄氏后人重修,当年重修时,祠堂出让部分田产用以筹集经费,部份契保留至今。记者留意到,和传统宗祠红梁绿瓦有所不同,黄氏宗祠选用白蓝色相间的色调搭配,一些门厅的装饰还选择蓝底白花装饰,加以金边修饰,建筑风格上颇有西域之风。据当地村民推测,这些风格的变化应该与民国时期的重修有关,外国的建筑风格也影响到宗祠的修建。记者发现,在宗祠门口两侧的悬梁上,不仅标识着民国整修的时间,还有“T”、“A”等英文字母图样,足见当时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黄氏宗祠选用白蓝色相间的色调搭配

建筑风格上颇有西域之风

外国的建筑风格也影响到宗祠的修建

  文化传承 四百年宗祠延续千年习俗

  除此之外,宗祠内各式壁画、雕刻颜色鲜丽,仍清楚可见。从正厅穿过一道门后,就来到了最北边的院子,这里的布置体现出了“祠堂”最原本的作用,北面一整面墙都是台阶状的布局,最中间供奉着三个牌位,用以祭奠“黄氏历代先祖”。据悉,以前供台上有许多牌位,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破坏、遗失,只剩下了目前的三个牌位。

  在黄氏宗祠内,仍存有一个历史悠远的铁钟。据介绍,这个铁钟属于宝山芙蓉寺,解放后,寺院破落,当地群众将铁钟移置于鸡啼岗黄氏宗祠至今仍存。铁钟高八十五厘米,品径宽五十五厘米,重约二百余斤。据钟身铭文记载,这个钟铸于明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八)。铭文同时记载了崇祯十一年(一六三七)芙蓉寺住持僧直庵苦行募化,以铸幽冥钟之事,这也是位于黄江的芙蓉寺最早的历史记录。

这个钟铸于明崇祯十二年

  鸡啼岗村黄氏宗祠保存完好,即使在文革特殊时期也未经受破坏,很是难得。对此,鸡啼岗村民介绍称,保护好黄氏宗祠是历代鸡啼岗人的首要任务,多年来未出现过损坏宗祠的事件,不仅保存完好也能保养得当。在鸡啼岗,几百年来都遵循着这么一个宗规遗训,村里新生儿不论男女,都要到祠堂拜祭先祖;且每年春节新生男丁还需进行“点丁”仪式拜祖先,请过开丁酒庆祝才得算得上黄氏人。现在,村里不少人仍延续了老传统,在祠堂里摆新婚酒办添丁宴,热闹非常。

黄氏宗祠屋顶上精美的雕塑

黄氏宗祠引门上的雕花

  黄氏宗祠在民国修建后,2001年再次重修。上世纪70年代前曾作鸡啼岗小学,改革开放初期曾作毛织厂,现为老年活动场所。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黄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来源|羊城派

  责编|谢红 实习生 谢舒婷

编辑:
数字报

[莞邑深呼吸]一个被”金鸡“护佑的古村 800年完好如初

羊城派  作者:谢舒婷  2018-09-10

  黄江镇“鸡啼岗“, 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东莞为数不多保存至今完好的古村落

  文 羊城派记者 余宝珠

  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王俊伟

  始建于八百年前,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黄江鸡啼岗这个传载着中华历史古韵的文明古村里,依然保持着很多优良传承。穿梭于古村之中,林立的新房楼和宽敞的水泥路会让人偶尔忘却它的历史,但村中仍随处可见可小巷道和灰砖绿瓦,仍隐隐透着它的古风。保存完好的黄氏宗祠,是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印记,村中修葺一新的祠堂古建筑等,更是这个古村落文化的延续。

存完好的黄氏宗祠,是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印记

  悠远传说 因鸡啼护民而得名

  在黄江鸡啼岭社区里,一个“金鸡”雕塑在阳光下格外抢眼。而这个被鸡啼岭村民视为“英雄”的石鸡中,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鸡啼岗这个名字的由来之处。

  记者了解到,东莞市黄江镇的鸡啼岗,原名鸡陵岗。相传在宋末元初,黄氏先祖从河南省史兴县迁徙至此,因邻有石鸡岭,故起名鸡陵岗。但为何改名,这就来自一个关于“石鸡啼叫救村民”的传说:原本石鸡岭有一只石鸡,在盗贼和敌人进村的时候它就会啼,一啼人们就知道躲起来。而后来“石鸡啼叫救村民”的行为被盗贼发现,并遭其阉割,难觅去处。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英雄”石鸡,将村名更改为“鸡啼岗”,并在村内铸造了一座“金鸡”塑像。关于这个传说,现在并无明确的记载可以为之考证,但鸡啼岗很多老人家都表示认可该提法。

  见证历史 宗祠修建深藏历史印记

  而鸡啼岗村内,最著名古迹便是黄氏宗祠。黄氏宗祠,位于黄江镇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具体时间未有明确的记载,据鸡啼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宗祠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黄氏宗祖考取举人回故乡后,为耀宗祖,出资筹建的。

黄氏宗祠,位于黄江镇鸡啼岗村太平围与顶头围交界处,始建于明代中晚期

  踏入宗祠,仍能感受到黄氏宗祠的恢弘气派。该宗祠坐北向南,为“五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7.39米,进深35.49米,占地617.21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檐廊两侧设有花岗岩石塾台,梁架有民国时期题迹和装饰图案。据鸡啼岭社区介绍,宗祠在民国二十一年由黄氏后人重修,当年重修时,祠堂出让部分田产用以筹集经费,部份契保留至今。记者留意到,和传统宗祠红梁绿瓦有所不同,黄氏宗祠选用白蓝色相间的色调搭配,一些门厅的装饰还选择蓝底白花装饰,加以金边修饰,建筑风格上颇有西域之风。据当地村民推测,这些风格的变化应该与民国时期的重修有关,外国的建筑风格也影响到宗祠的修建。记者发现,在宗祠门口两侧的悬梁上,不仅标识着民国整修的时间,还有“T”、“A”等英文字母图样,足见当时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黄氏宗祠选用白蓝色相间的色调搭配

建筑风格上颇有西域之风

外国的建筑风格也影响到宗祠的修建

  文化传承 四百年宗祠延续千年习俗

  除此之外,宗祠内各式壁画、雕刻颜色鲜丽,仍清楚可见。从正厅穿过一道门后,就来到了最北边的院子,这里的布置体现出了“祠堂”最原本的作用,北面一整面墙都是台阶状的布局,最中间供奉着三个牌位,用以祭奠“黄氏历代先祖”。据悉,以前供台上有许多牌位,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破坏、遗失,只剩下了目前的三个牌位。

  在黄氏宗祠内,仍存有一个历史悠远的铁钟。据介绍,这个铁钟属于宝山芙蓉寺,解放后,寺院破落,当地群众将铁钟移置于鸡啼岗黄氏宗祠至今仍存。铁钟高八十五厘米,品径宽五十五厘米,重约二百余斤。据钟身铭文记载,这个钟铸于明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八)。铭文同时记载了崇祯十一年(一六三七)芙蓉寺住持僧直庵苦行募化,以铸幽冥钟之事,这也是位于黄江的芙蓉寺最早的历史记录。

这个钟铸于明崇祯十二年

  鸡啼岗村黄氏宗祠保存完好,即使在文革特殊时期也未经受破坏,很是难得。对此,鸡啼岗村民介绍称,保护好黄氏宗祠是历代鸡啼岗人的首要任务,多年来未出现过损坏宗祠的事件,不仅保存完好也能保养得当。在鸡啼岗,几百年来都遵循着这么一个宗规遗训,村里新生儿不论男女,都要到祠堂拜祭先祖;且每年春节新生男丁还需进行“点丁”仪式拜祖先,请过开丁酒庆祝才得算得上黄氏人。现在,村里不少人仍延续了老传统,在祠堂里摆新婚酒办添丁宴,热闹非常。

黄氏宗祠屋顶上精美的雕塑

黄氏宗祠引门上的雕花

  黄氏宗祠在民国修建后,2001年再次重修。上世纪70年代前曾作鸡啼岗小学,改革开放初期曾作毛织厂,现为老年活动场所。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黄氏家族历史和岭南地区明清古建筑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来源|羊城派

  责编|谢红 实习生 谢舒婷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