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工匠村"出巧手,壁画、砖雕样样精通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广文化 发表时间:2018-09-11 17:14

  岭南"灰批状元""壁画大师"都来自番禺沙湾镇三善村

  在广州番禺沙湾镇,有一座被称为“工匠村”的古村——三善村,村内的先师古庙,还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鲁班庙”。

  旧时,三善村七八成男丁都是古建筑修缮工匠,涉及古建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等众多工种,他们沿着水路闯荡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

  这座工匠古村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三善村深入采访。

  有段古:水路所及之处就有三善工匠

  三善村位于番禺区西门口,与顺德一河之隔,村中农田、池塘众多,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三善村的“三善”,指的是“乐善、德善和福善”,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1949年前,三善村75%以上的男丁都是古建筑工匠。当时,妇女在家种田、带小孩,男丁则乘船沿着水路从事泥水活。”今年65岁的黄群庆是沙湾紫坭村人,与三善村为邻,“虽然是两个村,但近如一村。”

  黄群庆也来自工匠世家,一辈子与古建筑打交道。“古建筑修建装饰的每个工种,土建、装饰、灰塑、砖雕、木雕我都熟悉。”15岁那年,黄群庆就跟着父亲闯荡珠三角,“干泥水活”,参与修缮过宝墨园、余荫山房。

  说起工匠的漂泊生活,从事壁画修复的村民黎广庸告诉记者:“我父亲黎杰明也是一名壁画师,从事壁画绘制修复40多年,走遍了整个珠三角地区,都是划船来往。如果没有便利的水路,就没有三善村工匠的声名远扬。”

黎广庸正在创作一幅灰塑作品 图/李波

  黎广庸告诉记者,三善村靠近紫坭河和顺德水道,与珠江主航道相连,“河流流到的地方,有客船到的地方,就有三善村工匠的身影。”

  据了解,三善村的工匠们常去的地方有东莞、佛山、台山等地。在黎广庸记忆中,每年大年初四初五,工匠们就离家返回工地,年中节庆,出外的工匠们不一定回来,但是“师傅诞”(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他们肯定会划船归来,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参拜“祖师”鲁班。

  建筑:鳌山古庙群采用马鞍式封火墙

  近日,记者跟随古建专家和村民一起造访鳌山古庙群。该古庙群位于三善村福醇路,建筑占地557.7平方米,建筑严整,外观气派宏伟。

  古庙群背靠万绿丛生的鳌山,庙前为广场和一方风水塘。古庙群自北而南横列依次是: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共五处,故称“古庙群”。

位于三善村的鳌山古庙群 图/李波

  古建筑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为番禺区内少有的大型庙群,庙群的建筑布局和雕塑艺术,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0年,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7月,并入“鳌山古建筑”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的奇特之处在于封火墙的设计,岭南建筑大多数采用的镬耳屋式封火墙,但鳌山古庙群则采用的是马鞍式封火墙,这在整个广东省都是非常罕见的。

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 图/李波

  据说,除了佛山市石湾镇的丰宁寺和云浮云城区都杨镇石巷村石巷潘氏宗祠等寥寥几处之外,广东省内再难寻觅马鞍式封火墙的踪影。

  工匠:陈家祠灰塑、木雕皆出自三善匠人之手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在明代,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介绍,三善村历史也出了很多古建筑名匠,最具代表性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岭南“灰批状元”,老粹溪是“壁画大师”,陈家祠灰塑、番禺周边岭南建筑的壁画很多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此外,广州最有名的祠堂——陈家祠里面很多精妙绝伦的木雕也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的杰作。

  今年81岁的三善村民老耀春曾是一名古建筑施工技术员,在沙湾建筑公司做过副经理,他还有一个身份——老粹溪的孙辈。

  “我哥哥老灼谦、爷爷老粹溪都是壁画师,南番顺地区不少庙宇祠堂壁画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平时,老耀春总是喜欢来鳌山古庙群逛逛,“在这里一抬头,说不定就能看到爷爷和哥哥的壁画作品。”

  说起另外一位出自三善村的岭南灰塑大师靳耀生,老耀春竖起了大拇指。“陈家祠的灰塑作品就是靳耀生师傅作为领班带工人制作的。”在三善村,靳耀生的灰塑作品“风尘三侠”如今仍放置在鲁班庙的正面檐下,风格如同南国山水,文质清爽。

  据了解,作为全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家族合族宗祠——陈家祠,整个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商号。其中,灰塑装饰则由当时的“灰批状元”靳耀生等提供。正是有了这些顶尖能工巧匠,也才造就了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古建精品陈家祠。

  村民修复鲁班庙 后人对联颂工匠

  鲁班自古被工匠们尊为“祖师”“百工之父”。三善村鲁班庙藏身于村内鳌山古庙群,古庙群五座古庙相连,其中最有特色便是先师古庙,供奉鲁班。该庙是目前在广东省发现的唯一一座供奉“鲁班”的民间行业庙宇,具有300多年历史,三善村至今还保留“师傅诞”的传统庆典。

三善村的鲁班庙 图/李波

  古庙群中,最有特色的是先师古庙,即鲁班庙。该庙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过数次重修。专家勘测资料显示,先师古庙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占地面积105.74平方米。

  二进和三进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一进为拜亭,饰有多幅壁画,壁画内容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功精湛。山门花岗岩石门框,石额阴刻“先师古庙”,墙楣饰“醉中八仙”壁画。

  “1993年,我带着村民重修了这座古庙,鲁班雕像都是参照老照片重做的。”黄群庆告诉记者,重修前,一些部位都出现了坍陷,破旧不堪。“保留最好的是墙上的壁画和地上的街砖。当时,不少壁画上都被涂上了白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才让这些精美壁画重见天日。”

  在重修的古庙两进门上,记者看到了两副对联,后殿大门位置对联为“大匠高门兼收并蓄;立规作则淮(应为‘怀’字)古知今”;前殿大门对联为“规矩定方圆奕世恪遵此法,墨绳分曲直百工善用其材”。

  黄群庆告诉记者,这两副对联是修缮时后人题写的,彰显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从业原则。

  黄群庆说,自鲁班庙修复后,三善村每年也会自发举办师傅诞(即鲁班诞),如果不能赶回来,三善村的匠人们会在工地庆祝。“与这座鲁班庙有种特别的感情,每年师傅诞我都会回来。”

  发展: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表示,过去整个村有七成男丁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有少数匠人仍在坚守。“过去古建筑施工讲究慢工出细活,有时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砌25块青砖,铺3块阶砖。在年轻人眼里,工匠人与砖泥灰打交道,是体力活,他们不喜欢做。” 黎志沛说。

  灰塑名匠梁棉是三善村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他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所创作作品用于沙湾鳌山古庙、宝墨园、南粤苑、清晖园、西山庙、华南寺、顺峰公园等。

  如今,梁棉在三善村开设传习工作室传承灰塑技艺。“我家里有个小灰塑工作台,孙辈们很喜欢,一学就通,我一闲下来就会教他们。”

灰塑名匠梁棉 图/李波

  建筑工艺向来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从未进入学堂成为一门学科,三善村却在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灰塑等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在三善村一条小街铺面内,黎广庸正在创作一幅名为“八仙图”的灰塑作品,“这个作品本来是为了参加村里今年鲁班诞展示而准备的,可惜没有赶得及,错过了。错过也好,可以沉下心来慢慢打磨一下。”

  黎广庸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拿着一把多头木锥在灰塑面板上按压,让面板更容易挂住泥料。“今年来不及展示,就等明年展示。”

  2017年,三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黎志沛表示,三善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纪念鲁班活动将成为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 “鲁班节”。

  黎志沛还提议,在古庙北面建一个鲁班文化广场,并建设工匠博物馆,收集展出全省工匠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未来将把三善村打造成岭南古建筑工匠特色小镇。

  传承:让年青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朱秋利说,城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工匠保护下来的,现在从事这个行业大都五十岁以上,后继无人是普遍问题,“缺少职业教育,师徒传授面窄,更是加剧了工匠传承危机。”

  如何破解工匠传承难题?朱秋利认为,留住工匠首先要有鼓励政策,老艺人要有应有的名分,有了名分,还要有相配套的文化传承津贴,有保障机制。“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装饰一样要有职称评定,让年青工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随着工匠老去,古建筑营造技术也随之老去。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几个搭建竹子棚架的好手了,这也是一门古建筑修复传统工艺,竹棚架重量轻,适合修缮一两层的古建筑,比铁架子更方便。”古建筑修缮专家欧阳仑告诉记者。

  一位古建筑专家告诉记者:“现在政府部门通过大力推动名匠活动,工匠的地位和待遇慢慢有了改善。除了关注少数名匠,我们也应该关注普通工匠,只有如此,才能不偏离保护古建筑及其传统工艺的本质。”

  该专家认为,工匠的价值在于传承传统技术并精益求精。工匠人才是还原古建原貌的基本保障,重视工匠,体现了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只有工匠后继有人,这些宝贵的古建筑建造工艺及附着在上面的精神品质才会保存下来。(肖桂来)

  来源|广州日报

  责编|崔文灿

  实习编辑|何浩贤

编辑:
数字报

番禺"工匠村"出巧手,壁画、砖雕样样精通

广州日报  作者:广文化  2018-09-11

  岭南"灰批状元""壁画大师"都来自番禺沙湾镇三善村

  在广州番禺沙湾镇,有一座被称为“工匠村”的古村——三善村,村内的先师古庙,还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鲁班庙”。

  旧时,三善村七八成男丁都是古建筑修缮工匠,涉及古建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等众多工种,他们沿着水路闯荡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

  这座工匠古村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三善村深入采访。

  有段古:水路所及之处就有三善工匠

  三善村位于番禺区西门口,与顺德一河之隔,村中农田、池塘众多,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三善村的“三善”,指的是“乐善、德善和福善”,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1949年前,三善村75%以上的男丁都是古建筑工匠。当时,妇女在家种田、带小孩,男丁则乘船沿着水路从事泥水活。”今年65岁的黄群庆是沙湾紫坭村人,与三善村为邻,“虽然是两个村,但近如一村。”

  黄群庆也来自工匠世家,一辈子与古建筑打交道。“古建筑修建装饰的每个工种,土建、装饰、灰塑、砖雕、木雕我都熟悉。”15岁那年,黄群庆就跟着父亲闯荡珠三角,“干泥水活”,参与修缮过宝墨园、余荫山房。

  说起工匠的漂泊生活,从事壁画修复的村民黎广庸告诉记者:“我父亲黎杰明也是一名壁画师,从事壁画绘制修复40多年,走遍了整个珠三角地区,都是划船来往。如果没有便利的水路,就没有三善村工匠的声名远扬。”

黎广庸正在创作一幅灰塑作品 图/李波

  黎广庸告诉记者,三善村靠近紫坭河和顺德水道,与珠江主航道相连,“河流流到的地方,有客船到的地方,就有三善村工匠的身影。”

  据了解,三善村的工匠们常去的地方有东莞、佛山、台山等地。在黎广庸记忆中,每年大年初四初五,工匠们就离家返回工地,年中节庆,出外的工匠们不一定回来,但是“师傅诞”(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他们肯定会划船归来,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参拜“祖师”鲁班。

  建筑:鳌山古庙群采用马鞍式封火墙

  近日,记者跟随古建专家和村民一起造访鳌山古庙群。该古庙群位于三善村福醇路,建筑占地557.7平方米,建筑严整,外观气派宏伟。

  古庙群背靠万绿丛生的鳌山,庙前为广场和一方风水塘。古庙群自北而南横列依次是: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共五处,故称“古庙群”。

位于三善村的鳌山古庙群 图/李波

  古建筑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为番禺区内少有的大型庙群,庙群的建筑布局和雕塑艺术,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0年,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7月,并入“鳌山古建筑”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表示,鳌山古庙群的奇特之处在于封火墙的设计,岭南建筑大多数采用的镬耳屋式封火墙,但鳌山古庙群则采用的是马鞍式封火墙,这在整个广东省都是非常罕见的。

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 图/李波

  据说,除了佛山市石湾镇的丰宁寺和云浮云城区都杨镇石巷村石巷潘氏宗祠等寥寥几处之外,广东省内再难寻觅马鞍式封火墙的踪影。

  工匠:陈家祠灰塑、木雕皆出自三善匠人之手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在明代,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介绍,三善村历史也出了很多古建筑名匠,最具代表性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岭南“灰批状元”,老粹溪是“壁画大师”,陈家祠灰塑、番禺周边岭南建筑的壁画很多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此外,广州最有名的祠堂——陈家祠里面很多精妙绝伦的木雕也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的杰作。

  今年81岁的三善村民老耀春曾是一名古建筑施工技术员,在沙湾建筑公司做过副经理,他还有一个身份——老粹溪的孙辈。

  “我哥哥老灼谦、爷爷老粹溪都是壁画师,南番顺地区不少庙宇祠堂壁画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平时,老耀春总是喜欢来鳌山古庙群逛逛,“在这里一抬头,说不定就能看到爷爷和哥哥的壁画作品。”

  说起另外一位出自三善村的岭南灰塑大师靳耀生,老耀春竖起了大拇指。“陈家祠的灰塑作品就是靳耀生师傅作为领班带工人制作的。”在三善村,靳耀生的灰塑作品“风尘三侠”如今仍放置在鲁班庙的正面檐下,风格如同南国山水,文质清爽。

  据了解,作为全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家族合族宗祠——陈家祠,整个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商号。其中,灰塑装饰则由当时的“灰批状元”靳耀生等提供。正是有了这些顶尖能工巧匠,也才造就了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古建精品陈家祠。

  村民修复鲁班庙 后人对联颂工匠

  鲁班自古被工匠们尊为“祖师”“百工之父”。三善村鲁班庙藏身于村内鳌山古庙群,古庙群五座古庙相连,其中最有特色便是先师古庙,供奉鲁班。该庙是目前在广东省发现的唯一一座供奉“鲁班”的民间行业庙宇,具有300多年历史,三善村至今还保留“师傅诞”的传统庆典。

三善村的鲁班庙 图/李波

  古庙群中,最有特色的是先师古庙,即鲁班庙。该庙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过数次重修。专家勘测资料显示,先师古庙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占地面积105.74平方米。

  二进和三进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一进为拜亭,饰有多幅壁画,壁画内容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功精湛。山门花岗岩石门框,石额阴刻“先师古庙”,墙楣饰“醉中八仙”壁画。

  “1993年,我带着村民重修了这座古庙,鲁班雕像都是参照老照片重做的。”黄群庆告诉记者,重修前,一些部位都出现了坍陷,破旧不堪。“保留最好的是墙上的壁画和地上的街砖。当时,不少壁画上都被涂上了白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才让这些精美壁画重见天日。”

  在重修的古庙两进门上,记者看到了两副对联,后殿大门位置对联为“大匠高门兼收并蓄;立规作则淮(应为‘怀’字)古知今”;前殿大门对联为“规矩定方圆奕世恪遵此法,墨绳分曲直百工善用其材”。

  黄群庆告诉记者,这两副对联是修缮时后人题写的,彰显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从业原则。

  黄群庆说,自鲁班庙修复后,三善村每年也会自发举办师傅诞(即鲁班诞),如果不能赶回来,三善村的匠人们会在工地庆祝。“与这座鲁班庙有种特别的感情,每年师傅诞我都会回来。”

  发展: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表示,过去整个村有七成男丁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有少数匠人仍在坚守。“过去古建筑施工讲究慢工出细活,有时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砌25块青砖,铺3块阶砖。在年轻人眼里,工匠人与砖泥灰打交道,是体力活,他们不喜欢做。” 黎志沛说。

  灰塑名匠梁棉是三善村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他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所创作作品用于沙湾鳌山古庙、宝墨园、南粤苑、清晖园、西山庙、华南寺、顺峰公园等。

  如今,梁棉在三善村开设传习工作室传承灰塑技艺。“我家里有个小灰塑工作台,孙辈们很喜欢,一学就通,我一闲下来就会教他们。”

灰塑名匠梁棉 图/李波

  建筑工艺向来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从未进入学堂成为一门学科,三善村却在小学和幼儿园开设灰塑等课程,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在三善村一条小街铺面内,黎广庸正在创作一幅名为“八仙图”的灰塑作品,“这个作品本来是为了参加村里今年鲁班诞展示而准备的,可惜没有赶得及,错过了。错过也好,可以沉下心来慢慢打磨一下。”

  黎广庸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拿着一把多头木锥在灰塑面板上按压,让面板更容易挂住泥料。“今年来不及展示,就等明年展示。”

  2017年,三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黎志沛表示,三善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纪念鲁班活动将成为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 “鲁班节”。

  黎志沛还提议,在古庙北面建一个鲁班文化广场,并建设工匠博物馆,收集展出全省工匠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未来将把三善村打造成岭南古建筑工匠特色小镇。

  传承:让年青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朱秋利说,城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工匠保护下来的,现在从事这个行业大都五十岁以上,后继无人是普遍问题,“缺少职业教育,师徒传授面窄,更是加剧了工匠传承危机。”

  如何破解工匠传承难题?朱秋利认为,留住工匠首先要有鼓励政策,老艺人要有应有的名分,有了名分,还要有相配套的文化传承津贴,有保障机制。“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装饰一样要有职称评定,让年青工匠人看到职业前景。”

  “随着工匠老去,古建筑营造技术也随之老去。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几个搭建竹子棚架的好手了,这也是一门古建筑修复传统工艺,竹棚架重量轻,适合修缮一两层的古建筑,比铁架子更方便。”古建筑修缮专家欧阳仑告诉记者。

  一位古建筑专家告诉记者:“现在政府部门通过大力推动名匠活动,工匠的地位和待遇慢慢有了改善。除了关注少数名匠,我们也应该关注普通工匠,只有如此,才能不偏离保护古建筑及其传统工艺的本质。”

  该专家认为,工匠的价值在于传承传统技术并精益求精。工匠人才是还原古建原貌的基本保障,重视工匠,体现了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只有工匠后继有人,这些宝贵的古建筑建造工艺及附着在上面的精神品质才会保存下来。(肖桂来)

  来源|广州日报

  责编|崔文灿

  实习编辑|何浩贤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