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餐”开启全国供应模式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杨 仑 发表时间:2018-09-17 16:36

  本报记者 杨 仑

  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

  9月15日,2018年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拉开了帷幕。这项起源于2004年的全国性活动,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普活动。

  今年的科普日,各地纷纷拿出“看家”绝活,利用生动的展示和家门口就能参与的科普活动,为人们展现了一帧帧由高科技绘制的未来生活图景。

  生活有智慧 科学离我们很近

  量子上天、蛟龙入海、大飞机项目……近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而这些科学技术最终将走进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日活动现场,散裂中子源、“天河二号”、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一一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的驻足。

  9月15日恰逢台风“山竹”登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天河二号”在抗击台风中发挥了作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预报中长期天气以及预警台风等气象灾害,本来就是‘天河二号’的工作之一。”讲解人员介绍,“利用超级计算机,我们可以计算台风的路径、气压、浪高等关键指标,及时公布台风的前进路线。”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连续数年荣膺世界超算冠军,直到被另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取代。

  在成都,科普日活动围绕“智慧点亮生活”的主题,让参展市民近距离体验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质量、加快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了解到科技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推动和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我们的净化树用绿树作为装饰,并在其中植入了高科技雾霾处理器。将净化树安装在楼顶,再通过管道,就能把处理过的清新空气输送到每个房间。”这是四川省成都市一家企业展示的除霾净化树,可以应用到建筑物、交通干道等地方,解决现代城市雾霾污染严重的问题。

  网上科普日 让科技在网上流行起来

  今年,全国科普日将打造“网上科普日”。超过20多万名科普员利用互联网同步开展活动,让老百姓可以不到主会场、不出家门都能参加科普日活动,并且还能晒出身边的科普故事。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在重庆,不但科普日现场活动如火如荼,主办方还通过科普文化重庆云平台部署在全市各地的1800个大屏终端,同步展播科普日主场相关活动,播放科普日专题宣传片、科普中国V视快递优质短片。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科技创新、智慧生活等相关内容科普图文,让市民了解科普常识,让科技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距离2020年达到10%的目标越来越近。而农民、社区居民对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上海市则别出心裁地首创了越野赛打卡模式,选手们根据不同的路线,分别需要到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馆等地打卡。比赛旨在将这些代表着上海智慧的科普“打卡点”通过绿色出行,全民健身的方式传递给与比赛有关的每一个人。

  “我们在打卡点设置了特定任务,完成了才算。”八大科普点之一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活动负责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参赛者了解打卡点的科技原理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科普作用。”

  院士、大咖齐上阵 科普日是学习好机会

  这并不是王家骐老先生第一次参加科普日活动。

  作为中科院院士、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已经80高龄的王家骐为观众讲起科普来依然精神矍铄,妙语连珠。9月15日,他在吉林省科技馆讲解的是一个金光闪闪的设备——二氧化碳浓度探测仪,它曾经搭载在我国首颗碳卫星上,科学家们利用这台仪器,在今年3月公布了一组全球碳排放分布图。

  “以前只有美国和日本发射过碳卫星,这是世界第三颗、我们国家的第一颗碳卫星。它可以监控城市的碳污染排放,指导城市工业发展,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升我国在世界气候问题谈判中的话语权。”

  王家骐曾经在我国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作出过突出贡献,如今投身在科普教育工作中。“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们一定要重视科普,今天来到这里,我也学到很多东西,现在的孩子们都太幸福了,一定要利用好这些机会,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王家骐说。

  不只王家骐,在北京,在上海,在青岛……众多院士、大咖的加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打call”,让市民们在科普日里上了一堂轻松的学术和科技修炼课。

  (本报记者叶青、盛利、雍黎、王春及马维维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木东
数字报

科普“大餐”开启全国供应模式

科技日报  作者:杨 仑  2018-09-17

  本报记者 杨 仑

  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

  9月15日,2018年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拉开了帷幕。这项起源于2004年的全国性活动,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普活动。

  今年的科普日,各地纷纷拿出“看家”绝活,利用生动的展示和家门口就能参与的科普活动,为人们展现了一帧帧由高科技绘制的未来生活图景。

  生活有智慧 科学离我们很近

  量子上天、蛟龙入海、大飞机项目……近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而这些科学技术最终将走进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日活动现场,散裂中子源、“天河二号”、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一一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的驻足。

  9月15日恰逢台风“山竹”登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天河二号”在抗击台风中发挥了作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预报中长期天气以及预警台风等气象灾害,本来就是‘天河二号’的工作之一。”讲解人员介绍,“利用超级计算机,我们可以计算台风的路径、气压、浪高等关键指标,及时公布台风的前进路线。”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连续数年荣膺世界超算冠军,直到被另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取代。

  在成都,科普日活动围绕“智慧点亮生活”的主题,让参展市民近距离体验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质量、加快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了解到科技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推动和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我们的净化树用绿树作为装饰,并在其中植入了高科技雾霾处理器。将净化树安装在楼顶,再通过管道,就能把处理过的清新空气输送到每个房间。”这是四川省成都市一家企业展示的除霾净化树,可以应用到建筑物、交通干道等地方,解决现代城市雾霾污染严重的问题。

  网上科普日 让科技在网上流行起来

  今年,全国科普日将打造“网上科普日”。超过20多万名科普员利用互联网同步开展活动,让老百姓可以不到主会场、不出家门都能参加科普日活动,并且还能晒出身边的科普故事。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在重庆,不但科普日现场活动如火如荼,主办方还通过科普文化重庆云平台部署在全市各地的1800个大屏终端,同步展播科普日主场相关活动,播放科普日专题宣传片、科普中国V视快递优质短片。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科技创新、智慧生活等相关内容科普图文,让市民了解科普常识,让科技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距离2020年达到10%的目标越来越近。而农民、社区居民对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上海市则别出心裁地首创了越野赛打卡模式,选手们根据不同的路线,分别需要到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馆等地打卡。比赛旨在将这些代表着上海智慧的科普“打卡点”通过绿色出行,全民健身的方式传递给与比赛有关的每一个人。

  “我们在打卡点设置了特定任务,完成了才算。”八大科普点之一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活动负责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参赛者了解打卡点的科技原理和文化内涵,真正起到科普作用。”

  院士、大咖齐上阵 科普日是学习好机会

  这并不是王家骐老先生第一次参加科普日活动。

  作为中科院院士、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已经80高龄的王家骐为观众讲起科普来依然精神矍铄,妙语连珠。9月15日,他在吉林省科技馆讲解的是一个金光闪闪的设备——二氧化碳浓度探测仪,它曾经搭载在我国首颗碳卫星上,科学家们利用这台仪器,在今年3月公布了一组全球碳排放分布图。

  “以前只有美国和日本发射过碳卫星,这是世界第三颗、我们国家的第一颗碳卫星。它可以监控城市的碳污染排放,指导城市工业发展,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升我国在世界气候问题谈判中的话语权。”

  王家骐曾经在我国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作出过突出贡献,如今投身在科普教育工作中。“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们一定要重视科普,今天来到这里,我也学到很多东西,现在的孩子们都太幸福了,一定要利用好这些机会,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王家骐说。

  不只王家骐,在北京,在上海,在青岛……众多院士、大咖的加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打call”,让市民们在科普日里上了一堂轻松的学术和科技修炼课。

  (本报记者叶青、盛利、雍黎、王春及马维维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木东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