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忠勇彪悍"战场精算师" 廖新华誓要当好战区"奠基人"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唯、高毅、赖东威 发表时间:2018-09-18 07:31

廖新华(左一)给青年干部面对面辅导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孙唯 通讯员 高毅 赖东威

第一眼见到他,如果不是一身军装,你可能会把他认作大学老师廖新华,而不是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而事实上,在他斯文儒雅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颗血性十足的内心。2016年6月,廖新华离京赴南部战区报到时,特意带着名师雕刻的两枚印章。一枚雕刻着西汉名将陈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另一枚雕刻着“忠勇彪悍”四个字。这两枚印章,代表了这名铁血军人的性格和心声。

“骨灰级”少年军事迷

廖新华出身革命军人家庭,从三岁开始,父亲就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识字卡片,一字一句教他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诗词,给他讲解霍去病、岳飞、杨靖宇等民族爱国英雄的故事。廖新华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熏陶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订阅《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杂志,读高中时“啃”完了1500多页的《中外海战大全》。多年来,他一直保持阅读军事杂志、研究地图、预设战场、绘制军事题材画的习惯,是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从空军某大学毕业后来到部队,他一直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在该队图书室里陈列的3000多册军事图书中,近一半有廖新华的标记。此外,这些年他为队里收集的飞机、坦克、舰艇、火箭等各型武器装备模型,足够办一个小型展览。

如今,当年的“少年军事迷”已经真正变成了一名军人。2001年,廖新华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五分钟内完成战备”的应急作战部队摔打,先后参加全军重大演习20余次,完成军事理论专著3部,获得某军事理论研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两年前,他又克服种种困难,放弃了在空军机关某部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走向了主战岗位第一线。

筚路蓝缕跑好 “第一棒”

廖新华现在所在的单位成立只有两年多,但两年的时间里,廖新华团队已取得攻关成果20余项,9项成果填补我军某研究领域空白,先后向上级机关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0多名……他的工作被战友誉为“新华速度”“新华数据”“新华点评”,这里面饱含着他和他的团队的艰辛努力。

万事开头难。战区组建之初,就如同一张白纸绘蓝图,直接考验着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与担当。廖新华所在的部队作为战区联指中心的重要支撑,在我军还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战区本来就是全新的事业,什么都有了还要我们干嘛?作为第一代战区人,就是要当好‘奠基人’、跑好‘第一棒’!”廖新华暗下决心,率领大家向全新领域发起冲锋。

报到的第一天,他就直接从机场赶赴联指中心受领任务,与战友一起开始了加夜班、吃泡面、住通铺的生活。一周之内,他组织力量将一间普通的会议室进行改造和系统联调联试,与各席位实现了交互作业,实现了作业环境的从无到有;不到一个月,团队就初步形成了多类计划工作流程,实现了制度机制的从无到有;三个月,带领团队实现了设想设计的从无到有。在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团队研发专业软件,与多家军工单位和院校联手攻关,深入展开研究论证,开创性地提出战区联合仿真试验构想,建起了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树立 “以算制胜” 理念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数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仔细一看,瓶身的小纸条上,还分别记有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这几瓶沙土看似普通,但可不仅仅是纪念品。原来每到一个地方,廖新华就收集当地的沙土标本,来研究预设战场环境。这些年,廖新华无论是出差还是休假,每到一地都将其作为预定战场审视一番,爬上制高点,看看四周环境;察看现有设施,算算抗毁能力和打击能力;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的影响;踩踩路面沙石,评估适合什么装备行进。

精算细算,是廖新华团队“不成文的规定”。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说起这条“铁规”,参谋吴朝波感触特别深刻。刚到队里不久,廖新华要求他对某课题进行研究。吴朝波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基本没怎么计算推演便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些结论经过计算了吗?”没想到,廖新华一眼识破报告“有水分”,直奔主题问道。确认缺乏深入演算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吴朝波,没有经过精细计算得来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到了战场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吴朝波拿回去重新演算,发现有的结论果然站不住脚,个别数据与实际还偏差甚远。“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战时就按之前的结论干,后果不堪设想!”吴朝波心有余悸地说。“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教导大家树立“以算制胜”理念,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深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廖新华说,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责任”“坚持”“聪明”。所谓责任,那就是守土有责,认真负责;如果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那就一定要坚持。此外,还一定要聪明,甚至狡猾,要和敌人斗智斗勇。

跟着他感受 “苦”和“慌”

在一般人眼里,跟着领导出差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在廖新华团队里,跟着他出差,却实实在在是一件“苦差事”。

去年7月,廖新华带着团队工程师曹学武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出差,本以为可以放松放松的曹学武看到行程表便感觉此事“不简单”,果不其然,每到一个地方,飞机一落地,廖新华不是先去酒店放下行李箱,而是带着曹学武直奔安排表上的单位收集资料数据、找专家探讨攻关中遇到的棘手难题。更让曹学武没想到的是,他们连晚上都不休息,不是整理白天的成果,就是准备第二天的问题。就这样,出差4天,廖新华带着曹学武先后跑了8个地方,解决了3大类10个重点难题。

而队员马志阔的关键词则是“慌”。马志阔觉得廖新华长年在机关工作,对团队的事情未必熟悉,结果一件事彻底颠覆了马志阔的印象。在一次演练时,马志阔指挥士兵把假想敌抓住后铐在了空旷的地方。没想到廖新华看到后,直接对他说:“你把他铐在这么空旷的地方,是打算告诉他的同伙快点逃跑么?”随后又指出了五六个问题,毫无心理准备的马志阔霎时哑口无言。马志阔说,从前他的任务都比较简单粗暴,而廖新华给他的任务则都需要精心思考,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四五点钟。

雅擅丹青的 “艺术家”

现代军人必须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廖新华有时又像是一位文人或者艺术家,他不仅精通军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始终反对一种观念,就是军人都是“傻大黑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而且就算冷兵器时代,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队伍才能打胜仗。”廖新华说。

走进廖新华部队的楼道,悬挂在墙上的一组厚重的航空画映入眼帘,左边的一幅,岛屿上空,3架图-2轰炸机一字排开,正打开弹舱向地面轰炸,机身上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徽赫然醒目。右边那幅是一架伊尔-10强击机,呼啸着从大陈一座军港掠过,港内瞬间腾起滚滚浓烟,战机在白云和绿岛的映衬下格外威武。

这幅航空画取材于一江山岛之战,设计和构图皆出自廖新华之手,而绘制则是他的好友,中国航空画领域的杰出青年张一鸣。少年时,在绘画方面颇有天赋的廖新华师从我国著名航空画大家陈应明先生,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与航空画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仅让他多了一门陶冶情操的爱好,更为他开启了从艺术维度探索战争奥秘的全新视窗。艺术与军事、画布与战场、事业与爱好,在廖新华这里实现了融合。他自嘲“唯一可惜就是业余时间不够,只能出主意,起草构思,没空自己动手画完一张完整的航空画。”但是从《不列颠空战》到《一江山岛之战》,从《北非空战》到《猛龙跨出国门》,每一幅画,都闪烁着廖新华的战争艺术光芒。

廖新华说,技术和艺术并不冲突,有的俄罗斯飞行员,拉小提琴是一把好手,也有绘画很好的,来中国还带着画板写生。同事里也有摄影高手、乐器高手。“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充满变数、诡异和神奇。”

编辑:宝厷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忠勇彪悍"战场精算师" 廖新华誓要当好战区"奠基人"

金羊网  作者:孙唯、高毅、赖东威  2018-09-18

廖新华(左一)给青年干部面对面辅导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孙唯 通讯员 高毅 赖东威

第一眼见到他,如果不是一身军装,你可能会把他认作大学老师廖新华,而不是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而事实上,在他斯文儒雅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颗血性十足的内心。2016年6月,廖新华离京赴南部战区报到时,特意带着名师雕刻的两枚印章。一枚雕刻着西汉名将陈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另一枚雕刻着“忠勇彪悍”四个字。这两枚印章,代表了这名铁血军人的性格和心声。

“骨灰级”少年军事迷

廖新华出身革命军人家庭,从三岁开始,父亲就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识字卡片,一字一句教他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诗词,给他讲解霍去病、岳飞、杨靖宇等民族爱国英雄的故事。廖新华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熏陶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订阅《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杂志,读高中时“啃”完了1500多页的《中外海战大全》。多年来,他一直保持阅读军事杂志、研究地图、预设战场、绘制军事题材画的习惯,是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从空军某大学毕业后来到部队,他一直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在该队图书室里陈列的3000多册军事图书中,近一半有廖新华的标记。此外,这些年他为队里收集的飞机、坦克、舰艇、火箭等各型武器装备模型,足够办一个小型展览。

如今,当年的“少年军事迷”已经真正变成了一名军人。2001年,廖新华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五分钟内完成战备”的应急作战部队摔打,先后参加全军重大演习20余次,完成军事理论专著3部,获得某军事理论研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两年前,他又克服种种困难,放弃了在空军机关某部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走向了主战岗位第一线。

筚路蓝缕跑好 “第一棒”

廖新华现在所在的单位成立只有两年多,但两年的时间里,廖新华团队已取得攻关成果20余项,9项成果填补我军某研究领域空白,先后向上级机关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0多名……他的工作被战友誉为“新华速度”“新华数据”“新华点评”,这里面饱含着他和他的团队的艰辛努力。

万事开头难。战区组建之初,就如同一张白纸绘蓝图,直接考验着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与担当。廖新华所在的部队作为战区联指中心的重要支撑,在我军还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战区本来就是全新的事业,什么都有了还要我们干嘛?作为第一代战区人,就是要当好‘奠基人’、跑好‘第一棒’!”廖新华暗下决心,率领大家向全新领域发起冲锋。

报到的第一天,他就直接从机场赶赴联指中心受领任务,与战友一起开始了加夜班、吃泡面、住通铺的生活。一周之内,他组织力量将一间普通的会议室进行改造和系统联调联试,与各席位实现了交互作业,实现了作业环境的从无到有;不到一个月,团队就初步形成了多类计划工作流程,实现了制度机制的从无到有;三个月,带领团队实现了设想设计的从无到有。在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团队研发专业软件,与多家军工单位和院校联手攻关,深入展开研究论证,开创性地提出战区联合仿真试验构想,建起了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树立 “以算制胜” 理念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数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仔细一看,瓶身的小纸条上,还分别记有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这几瓶沙土看似普通,但可不仅仅是纪念品。原来每到一个地方,廖新华就收集当地的沙土标本,来研究预设战场环境。这些年,廖新华无论是出差还是休假,每到一地都将其作为预定战场审视一番,爬上制高点,看看四周环境;察看现有设施,算算抗毁能力和打击能力;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的影响;踩踩路面沙石,评估适合什么装备行进。

精算细算,是廖新华团队“不成文的规定”。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说起这条“铁规”,参谋吴朝波感触特别深刻。刚到队里不久,廖新华要求他对某课题进行研究。吴朝波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基本没怎么计算推演便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些结论经过计算了吗?”没想到,廖新华一眼识破报告“有水分”,直奔主题问道。确认缺乏深入演算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吴朝波,没有经过精细计算得来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到了战场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吴朝波拿回去重新演算,发现有的结论果然站不住脚,个别数据与实际还偏差甚远。“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战时就按之前的结论干,后果不堪设想!”吴朝波心有余悸地说。“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教导大家树立“以算制胜”理念,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深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廖新华说,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责任”“坚持”“聪明”。所谓责任,那就是守土有责,认真负责;如果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那就一定要坚持。此外,还一定要聪明,甚至狡猾,要和敌人斗智斗勇。

跟着他感受 “苦”和“慌”

在一般人眼里,跟着领导出差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在廖新华团队里,跟着他出差,却实实在在是一件“苦差事”。

去年7月,廖新华带着团队工程师曹学武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出差,本以为可以放松放松的曹学武看到行程表便感觉此事“不简单”,果不其然,每到一个地方,飞机一落地,廖新华不是先去酒店放下行李箱,而是带着曹学武直奔安排表上的单位收集资料数据、找专家探讨攻关中遇到的棘手难题。更让曹学武没想到的是,他们连晚上都不休息,不是整理白天的成果,就是准备第二天的问题。就这样,出差4天,廖新华带着曹学武先后跑了8个地方,解决了3大类10个重点难题。

而队员马志阔的关键词则是“慌”。马志阔觉得廖新华长年在机关工作,对团队的事情未必熟悉,结果一件事彻底颠覆了马志阔的印象。在一次演练时,马志阔指挥士兵把假想敌抓住后铐在了空旷的地方。没想到廖新华看到后,直接对他说:“你把他铐在这么空旷的地方,是打算告诉他的同伙快点逃跑么?”随后又指出了五六个问题,毫无心理准备的马志阔霎时哑口无言。马志阔说,从前他的任务都比较简单粗暴,而廖新华给他的任务则都需要精心思考,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四五点钟。

雅擅丹青的 “艺术家”

现代军人必须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廖新华有时又像是一位文人或者艺术家,他不仅精通军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始终反对一种观念,就是军人都是“傻大黑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而且就算冷兵器时代,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队伍才能打胜仗。”廖新华说。

走进廖新华部队的楼道,悬挂在墙上的一组厚重的航空画映入眼帘,左边的一幅,岛屿上空,3架图-2轰炸机一字排开,正打开弹舱向地面轰炸,机身上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徽赫然醒目。右边那幅是一架伊尔-10强击机,呼啸着从大陈一座军港掠过,港内瞬间腾起滚滚浓烟,战机在白云和绿岛的映衬下格外威武。

这幅航空画取材于一江山岛之战,设计和构图皆出自廖新华之手,而绘制则是他的好友,中国航空画领域的杰出青年张一鸣。少年时,在绘画方面颇有天赋的廖新华师从我国著名航空画大家陈应明先生,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与航空画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仅让他多了一门陶冶情操的爱好,更为他开启了从艺术维度探索战争奥秘的全新视窗。艺术与军事、画布与战场、事业与爱好,在廖新华这里实现了融合。他自嘲“唯一可惜就是业余时间不够,只能出主意,起草构思,没空自己动手画完一张完整的航空画。”但是从《不列颠空战》到《一江山岛之战》,从《北非空战》到《猛龙跨出国门》,每一幅画,都闪烁着廖新华的战争艺术光芒。

廖新华说,技术和艺术并不冲突,有的俄罗斯飞行员,拉小提琴是一把好手,也有绘画很好的,来中国还带着画板写生。同事里也有摄影高手、乐器高手。“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充满变数、诡异和神奇。”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