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科技引领产业,迈向创新型一线城市

来源:金羊网 作者:唐波 发表时间:2018-10-23 07:02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经过数年创新培育,已经形成一定的集群发展规模 记者王俊伟摄

文/金羊网记者 唐  波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2018年4月25日,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在东莞松山湖正式揭牌(以下简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首批4家实验室之一,它将被建成全球新材料产出策源地之一。

一个这样的顶尖项目,为何会选择落地东莞?近年来,东莞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在创新体系搭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发力。尤其是去年以来,东莞以建设广深科创走廊作为总抓手,突出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三大重点,推动创新发展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如今,凭借创新走廊,东莞正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创新体系

科创平台五年翻了一倍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一席话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挂牌仪式上掷地有声。按照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约400亩,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这个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东莞分部)共建的实验室,将立足于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成为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材料、先进制造材料、生命材料等材料科学的研究。如今,实验室已引进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张书彦团队,组建了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依托中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南方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已于去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这是世界第四台、中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为更好地承接散列中子源的溢出效应,以“打造东莞中子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为目标的重大基础设施“鲲鹏计划”已经在松山湖打响。

近年来,东莞通过与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委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引入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在内的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国家科技资源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有科技创新平台32个,五年之间增加了1倍,数量居全省第3位。共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9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15家。全市累计认定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达36个(有5个镇分别被认定了2个特色产业的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了全市31个镇街。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31个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比排名第二名的佛山市多24个。

研发投入

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松山湖高新区,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刻蚀设备不停地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着相同的图形。这家从事半导体衬底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家公司成立仅三年,目前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制造商,月出货量占全球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公司一出生就能风华正茂?中图最大的秘诀便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产学研合作。

“除在规模、产量、销量等层面实现国际领先外,企业在技术研发、运营效率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中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除了自建的研发团队外,还与国内外多个研发机构及大学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中山大学、欧盟INL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瑞典上市公司Obducat AB.公司、德国AIXaTECH公司等,开展技术、项目以及人才引进合作,计划引入更多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纳米材料加工应用技术。

近几年,东莞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6年东莞全社会R&D经费总量164.8亿元,比2012年增长98.5%,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全社会R&D投入金额的翻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43.4亿元,比2012年增长91.6%。2017年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0.8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已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社会R&D投入强度的增速全省第一,在全省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

记者了解到,东莞在推动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方面,一直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对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东莞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高企“树标提质”,引导企业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数据显示,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37家增至2017的4077家,年均增长高达50%,2017年更是实现翻番式增长。新增高企培育入库数达2400家,上市高企数量19家。目前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培育入库数均稳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高企数量比排名第二的佛山高出约1倍。

专利申请

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2017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上,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东阳光药”)的“冬虫夏草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申请境内外专利75项,已授权35项。其实,在东阳光药的研发榜上,冬虫草项目仅仅是冰山一角。仅2017年,就有107项专利从该企业的药物研究院诞生。

与东阳光药一墙之隔的OPPO手机也正在为“闪充”技术悄然发力。“我们的闪充专利技术,已经发展到超级闪充,充电速度再提升一倍”。在长安镇OPPO研发大楼里,OPPO高级知识产权经理胡元祥谈起充电技术时,言语中满是自豪。2014年,该公司率先推出的闪充技术震惊了业内——充电速度是当时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之多。凭借这一技术,该公司前不久在广东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推进大会上被表彰。2018年,OPPO又发布了充电功率接近50W的SuperVOOC超级闪充技术,进一步大幅缩短充电时间。而最近,OPPO又成功研发出了15W无线闪充技术,这将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全面进入无线快速充电时代。

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1275件和45204件,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0402件和4969件,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201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829件,至2017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7087件,这两项指标同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2016年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4642.7亿元,比2012年增长453.6%,新产品销售收入位居全省第二。

依托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大批专利技术迅速得到转化,带动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15.4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92.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31.11%提升至2017年的38.96%,短短5年提升了7.85个百分点。尤其是智能手机产业,集聚了华为、OPPO、VIVO等千亿元级智能手机制造企业,全球每5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是“东莞制造”。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目前东莞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和比重仅次于深圳,位居珠三角第二。

编辑:宝厷
数字报

东莞:科技引领产业,迈向创新型一线城市

金羊网  作者:唐波  2018-10-23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经过数年创新培育,已经形成一定的集群发展规模 记者王俊伟摄

文/金羊网记者 唐  波

图/金羊网记者 王俊伟

2018年4月25日,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在东莞松山湖正式揭牌(以下简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首批4家实验室之一,它将被建成全球新材料产出策源地之一。

一个这样的顶尖项目,为何会选择落地东莞?近年来,东莞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在创新体系搭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发力。尤其是去年以来,东莞以建设广深科创走廊作为总抓手,突出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三大重点,推动创新发展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如今,凭借创新走廊,东莞正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创新体系

科创平台五年翻了一倍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一席话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挂牌仪式上掷地有声。按照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约400亩,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这个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东莞分部)共建的实验室,将立足于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成为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材料、先进制造材料、生命材料等材料科学的研究。如今,实验室已引进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张书彦团队,组建了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依托中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南方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已于去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这是世界第四台、中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为更好地承接散列中子源的溢出效应,以“打造东莞中子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为目标的重大基础设施“鲲鹏计划”已经在松山湖打响。

近年来,东莞通过与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委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引入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在内的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国家科技资源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有科技创新平台32个,五年之间增加了1倍,数量居全省第3位。共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9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15家。全市累计认定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达36个(有5个镇分别被认定了2个特色产业的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了全市31个镇街。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8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个,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31个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比排名第二名的佛山市多24个。

研发投入

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松山湖高新区,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刻蚀设备不停地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着相同的图形。这家从事半导体衬底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家公司成立仅三年,目前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制造商,月出货量占全球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公司一出生就能风华正茂?中图最大的秘诀便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产学研合作。

“除在规模、产量、销量等层面实现国际领先外,企业在技术研发、运营效率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中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除了自建的研发团队外,还与国内外多个研发机构及大学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中山大学、欧盟INL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瑞典上市公司Obducat AB.公司、德国AIXaTECH公司等,开展技术、项目以及人才引进合作,计划引入更多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纳米材料加工应用技术。

近几年,东莞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6年东莞全社会R&D经费总量164.8亿元,比2012年增长98.5%,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全社会R&D投入金额的翻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43.4亿元,比2012年增长91.6%。2017年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0.8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已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社会R&D投入强度的增速全省第一,在全省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珠海。

记者了解到,东莞在推动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方面,一直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对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东莞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高企“树标提质”,引导企业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数据显示,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37家增至2017的4077家,年均增长高达50%,2017年更是实现翻番式增长。新增高企培育入库数达2400家,上市高企数量19家。目前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培育入库数均稳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高企数量比排名第二的佛山高出约1倍。

专利申请

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2017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上,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东阳光药”)的“冬虫夏草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申请境内外专利75项,已授权35项。其实,在东阳光药的研发榜上,冬虫草项目仅仅是冰山一角。仅2017年,就有107项专利从该企业的药物研究院诞生。

与东阳光药一墙之隔的OPPO手机也正在为“闪充”技术悄然发力。“我们的闪充专利技术,已经发展到超级闪充,充电速度再提升一倍”。在长安镇OPPO研发大楼里,OPPO高级知识产权经理胡元祥谈起充电技术时,言语中满是自豪。2014年,该公司率先推出的闪充技术震惊了业内——充电速度是当时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之多。凭借这一技术,该公司前不久在广东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推进大会上被表彰。2018年,OPPO又发布了充电功率接近50W的SuperVOOC超级闪充技术,进一步大幅缩短充电时间。而最近,OPPO又成功研发出了15W无线闪充技术,这将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全面进入无线快速充电时代。

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1275件和45204件,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0402件和4969件,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201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829件,至2017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7087件,这两项指标同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2016年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4642.7亿元,比2012年增长453.6%,新产品销售收入位居全省第二。

依托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大批专利技术迅速得到转化,带动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15.4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92.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31.11%提升至2017年的38.96%,短短5年提升了7.85个百分点。尤其是智能手机产业,集聚了华为、OPPO、VIVO等千亿元级智能手机制造企业,全球每5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是“东莞制造”。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目前东莞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和比重仅次于深圳,位居珠三角第二。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