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广州经验”:从“增长”向“成长”跨越式转变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燕华 发表时间:2018-10-23 22:20

金羊网讯 记者赵燕华报道:近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课题组认为,广州处于向存量更新转型、精细化内涵式增长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成为其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广州正在形成一线城市特有的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2009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三旧”改造试点,对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培育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民生问题改善、文化软实力等进行系统研究。经过9年探索创新,从传统“三旧”改造单纯的物理空间拆建,发展到将有限的空间改造与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更新理念实现从推动“城市增长”向“城市成长”的跨越式转变,既关注经济发展也关注文化延续,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又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力求“鱼与熊掌兼得”。

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

探索创新

力求“鱼与熊掌兼得”

城市成长:城市更新的民生与竞争力导向

据统计,广州市现有建设用地总规模194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已使用1835平方公里,剩余114平方公里,以目前土地年平均消耗约25平方公里计算。“依靠用地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曾表示,从空间资源约束的角度出发,广州城市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内涵提升。在增加土地出产率的同时,广州还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以“退二进三”为例,城市更新通过旧厂自主改造、政府收储、旧楼宇更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等方式,主动淘汰落后产业,引入创新型优势产能,实现空间重构和土地重配,推动优势资源和要素集聚发展。目前,已关停搬迁企业310家,推动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万科黄埔跨境电子商务园区、TIT纺织产业园等转型升级,成功引入百度、微信、唯品会等企业4676家,建成科技孵化器5个,年产值15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广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还创新探索村自主改造、村企合作改造、政府收储等多种方式,并在拆除重建模式基础上,提出旧村综合整治改造模式。重点加强公建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和新旧城区之间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农民增收。猎德、林和、琶洲、杨箕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不但原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大幅增加。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已批城市更新项目1090个,改造面积106.5平方公里,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亿元,其中今年1-8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预计未来三年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约1800亿元。

惠及民生:已推进696个老旧小区改造

据了解,广州市现有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建筑面积5180万平方米,涉及约80万户、260万人。

针对老旧小区实际,广州市创新提出“微改造”模式,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法实施更新改造。梳理60项“改造任务清单”,包括基础设施升级、拆违、整饰等49个基础完善类项目和加装电梯、绿化节能等11个优化提升类项目,优先解决用水、用电、用气、“三线”整治等民生关切问题。制定《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77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截至目前,已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安排投入市财政资金16.4亿元,累计整治“三线”274公里,维修消防设施2291项,规范垃圾清运点226个,新增绿化2.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修缮历史建筑901平方米。

公众参与:首个改造公众委员会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更新的“广州经验”:坚持将社区改造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同缔造。

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历时11年,2017年被列入国家住建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保护利用的全国十大试点,新一期工程计划今年启动。近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成立,这是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委员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协调居民、业主及运营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探讨建设方案,及时反馈各方意见、建议,保障各方利益。

据了解,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的“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协调机制,在全市就成立了94个社区建管委员会,组织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等共同协商改造问题,“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同时还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微改造”的热情,连续两年举办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面向社会无门槛征集改造方案,吸纳民间智慧;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成立3个社区工作坊,提升社区文化氛围;选聘社区设计师近200人,为改造提供第一手专业指导。因“微改造”成效显著,广州于2017年入选住建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

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后,引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了老西关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未来

延续岭南历史文脉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不适宜进行大拆大建全面改造的现状,广州将“微改造”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主导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历史文化街区26片,总面积6.69平方公里。坚持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相互促进,通过城市更新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历史遗产功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延续历史文脉,展现独特城市魅力,留住老广州人“乡愁”。

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约6.6亿,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历史建筑213宗,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其中文冲、横沙、茅岗三地通过改造,保护和修缮各级文物、历史建筑近2万平方米。

【数字看“广州更新”】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已批城市更新项目1090个,改造面积106.5平方公里,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亿元,其中今年1-8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预计未来三年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约1800亿元。

——目前,已关停搬迁企业310家,推动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万科黄埔跨境电子商务园区、TIT纺织产业园等转型升级,成功引入百度、微信、唯品会等企业4676家,建成科技孵化器5个,年产值15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通过城中村改造,已拆除旧村无证建筑119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旧村改造安置房462万平方米,惠及19.2万群众;建成和在建居住建筑面积2637万平方米,商业物业建筑面积1571万平方米;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场所)1397个,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学校(含幼儿园)128所,文化体育设施232个,邮政所等市政公用设施450个,菜市场45个,养老机构设施等社区服务与行政管理设施542个。

——完成改造的旧村绿地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30%,建筑密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低到30%以下,平均节地率48%。

编辑:Giabun
数字报

城市更新的“广州经验”:从“增长”向“成长”跨越式转变

金羊网  作者:赵燕华  2018-10-23

金羊网讯 记者赵燕华报道:近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课题组认为,广州处于向存量更新转型、精细化内涵式增长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成为其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广州正在形成一线城市特有的城市更新“广州经验”。

2009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三旧”改造试点,对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培育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民生问题改善、文化软实力等进行系统研究。经过9年探索创新,从传统“三旧”改造单纯的物理空间拆建,发展到将有限的空间改造与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更新理念实现从推动“城市增长”向“城市成长”的跨越式转变,既关注经济发展也关注文化延续,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又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力求“鱼与熊掌兼得”。

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

探索创新

力求“鱼与熊掌兼得”

城市成长:城市更新的民生与竞争力导向

据统计,广州市现有建设用地总规模194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已使用1835平方公里,剩余114平方公里,以目前土地年平均消耗约25平方公里计算。“依靠用地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曾表示,从空间资源约束的角度出发,广州城市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内涵提升。在增加土地出产率的同时,广州还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以“退二进三”为例,城市更新通过旧厂自主改造、政府收储、旧楼宇更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等方式,主动淘汰落后产业,引入创新型优势产能,实现空间重构和土地重配,推动优势资源和要素集聚发展。目前,已关停搬迁企业310家,推动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万科黄埔跨境电子商务园区、TIT纺织产业园等转型升级,成功引入百度、微信、唯品会等企业4676家,建成科技孵化器5个,年产值15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广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还创新探索村自主改造、村企合作改造、政府收储等多种方式,并在拆除重建模式基础上,提出旧村综合整治改造模式。重点加强公建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和新旧城区之间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农民增收。猎德、林和、琶洲、杨箕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不但原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大幅增加。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已批城市更新项目1090个,改造面积106.5平方公里,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亿元,其中今年1-8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预计未来三年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约1800亿元。

惠及民生:已推进696个老旧小区改造

据了解,广州市现有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建筑面积5180万平方米,涉及约80万户、260万人。

针对老旧小区实际,广州市创新提出“微改造”模式,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法实施更新改造。梳理60项“改造任务清单”,包括基础设施升级、拆违、整饰等49个基础完善类项目和加装电梯、绿化节能等11个优化提升类项目,优先解决用水、用电、用气、“三线”整治等民生关切问题。制定《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77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截至目前,已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安排投入市财政资金16.4亿元,累计整治“三线”274公里,维修消防设施2291项,规范垃圾清运点226个,新增绿化2.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修缮历史建筑901平方米。

公众参与:首个改造公众委员会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更新的“广州经验”:坚持将社区改造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同缔造。

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历时11年,2017年被列入国家住建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保护利用的全国十大试点,新一期工程计划今年启动。近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成立,这是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委员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协调居民、业主及运营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探讨建设方案,及时反馈各方意见、建议,保障各方利益。

据了解,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的“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协调机制,在全市就成立了94个社区建管委员会,组织党员骨干、居民代表等共同协商改造问题,“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同时还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微改造”的热情,连续两年举办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面向社会无门槛征集改造方案,吸纳民间智慧;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成立3个社区工作坊,提升社区文化氛围;选聘社区设计师近200人,为改造提供第一手专业指导。因“微改造”成效显著,广州于2017年入选住建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

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后,引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了老西关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未来

延续岭南历史文脉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不适宜进行大拆大建全面改造的现状,广州将“微改造”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主导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历史文化街区26片,总面积6.69平方公里。坚持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相互促进,通过城市更新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历史遗产功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延续历史文脉,展现独特城市魅力,留住老广州人“乡愁”。

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约6.6亿,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历史建筑213宗,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其中文冲、横沙、茅岗三地通过改造,保护和修缮各级文物、历史建筑近2万平方米。

【数字看“广州更新”】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已批城市更新项目1090个,改造面积106.5平方公里,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亿元,其中今年1-8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预计未来三年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约1800亿元。

——目前,已关停搬迁企业310家,推动华南国际港航服务中心、万科黄埔跨境电子商务园区、TIT纺织产业园等转型升级,成功引入百度、微信、唯品会等企业4676家,建成科技孵化器5个,年产值15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通过城中村改造,已拆除旧村无证建筑119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旧村改造安置房462万平方米,惠及19.2万群众;建成和在建居住建筑面积2637万平方米,商业物业建筑面积1571万平方米;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场所)1397个,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学校(含幼儿园)128所,文化体育设施232个,邮政所等市政公用设施450个,菜市场45个,养老机构设施等社区服务与行政管理设施542个。

——完成改造的旧村绿地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30%,建筑密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低到30%以下,平均节地率48%。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