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陈金龙:关注现实挑战理论通俗化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发表时间:2018-11-07 07:42
受访者供图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学术界或学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必须在一定时期坚守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陈金龙在湖南师范大学相继读完本科、硕士之后,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工作,继续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领域“深耕播种”,并在职攻读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努力的汗水从来不会被辜负。如今,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已出版6部专著,对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由于执意坚守和追求创新,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学界不断产生“回响”。

A坚守 

对中共党史研究“一见钟情”

1981年,陈金龙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那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在的课程不太一样,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都学一点,中共党史是必须要学的”。

那时正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春天。喜欢读书的陈金龙很快就沉浸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工作分配,而是执着地报考了本校的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当时就是一心想要在这一领域了解得更专一些、更细致一些”。

硕士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陈金龙后知后觉地发现,热门专业的风向也有了180度的变化:更容易就业、收入更高的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更受人们青睐,枯坐书斋进行中共党史研究反倒成了“没前途”的表现。

“我跑到中山大学,报读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学位”。陈金龙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清晰的判断,“遇冷”是一时的,这门学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此之前,他要先为自己打好学术底子,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近现代史,“通过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科研究视域”。

调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让他更加如鱼得水,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学术界或学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必须在一定时期坚守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学术研究重在坚守。”陈金龙这样说。

B创新 

打磨十年开拓一个全新领域

从2007年确定以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为切入点做研究,到2017年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正式成书面世,陈金龙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度过了既孤独又满足的十年。

最初的研究想法萌生于更遥远的课堂之上。有一次,他听老师讲五四运动,发现前人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体研究,“我当时就想,如果要做五四运动的研究,应从对它的评价、纪念切入,这个没人做过”。

这样的想法在往后的学术生涯中慢慢成形。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存续的根基,而纪念活动是强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陈金龙潜心阅读资料文献,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以纪念活动为视角来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从五四运动到其他重大纪念活动,从实行政治动员到凝聚人心、表达国家主张,从协调国内关系到协调外交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学术要打阵地战,不能总是打游击战。”陈金龙反复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领域和特色,“我做研究不想去做别人重复的课题,力求开拓自己的领域,否则一辈子搞来搞去,学术形象很难树立起来”。

在陈金龙的倡导和推动下,学界展开了中共纪念活动史研究的热潮。这些成果中既有把中共纪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也有把某个具体纪念活动作个案研究的,如五一纪念、五四纪念、七一建党纪念、孙中山纪念、毛泽东纪念等。一时间,中共纪念史学研究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C学习 

早上刷屏晚上刷文献

在陈金龙看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真正称得上学术研究的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捕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要回溯历史,也要关注现实,这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工作需要,陈金龙时常要到省委党校、省直机关等单位做讲座,他经常在讲座中强调,关注现实,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体现的是学者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关怀。

例如,针对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增强,陈金龙创造性地将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融入中共党史研究,梳理了党的宗教政策发展脉络,回应了现实关切。此外,他通过历史分析认为,从严治党是一个政党赢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走进新时代。

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陈金龙并不闭塞。他笑称,每天除了教学和科研,有两件事是雷打不动的,一是每天早上起来在手机上浏览各类新闻,保持对世界大势的敏感,二是每天睡觉之前阅读两个小时以上的文献资料,对自己的领域常读常新。

面对面

面对一个老农比作报告压力还大

金羊网:提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很多人往往都是联想到不太好就业,您怎么看这种刻板印象?

陈金龙: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一直不错,尤其这些年全国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政策研究工作都非常需要引进理论人才。

大家有这样的印象偏差,可能跟现在社会比较急功近利有关,比如金融行业挣钱多,大家都愿意报这些专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就成了“另类”。我觉得要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的研究和宣传。

金羊网:在您看来,应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走近大众呢?

陈金龙:我们承担了很多到基层宣讲的任务,发现结合基层的实际进行通俗化解释是很难的。首先,过于通俗化就容易走向庸俗化,像“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怎么通俗化表达?有些内容可以用比如“鞋子论”“扣子论”来表达,但每一个内容都要求这样表述不容易。其次,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大众化的技巧。我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3000人做报告都没压力,但跟一个老农要怎么讲我还真没把握,理论通俗化对研究者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话说回来,就算不容易,这项工作还是要做,放弃这个阵地肯定不行。

人物志

陈金龙

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出版专著6部,合著多部。

心推荐

《马克思传》: 思想超越了时代

真正影响比较大的,可能还是我本科时读梅林的《马克思传》,那个时候关于马克思的传记比较少,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人物传,一开始觉得马克思是一个很另类的人,本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去当一个大学教授,但为了改变世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理论家的道路,几个孩子因为贫困饿死。当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我发现,他的思想、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超越了时代,直到今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消化。

一句话

“要确立学术地位,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色,我做的研究别人没做过,这个就是特色。”

编辑: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陈金龙:关注现实挑战理论通俗化

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2018-11-07
受访者供图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学术界或学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必须在一定时期坚守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陈金龙在湖南师范大学相继读完本科、硕士之后,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工作,继续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领域“深耕播种”,并在职攻读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努力的汗水从来不会被辜负。如今,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已出版6部专著,对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由于执意坚守和追求创新,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学界不断产生“回响”。

A坚守 

对中共党史研究“一见钟情”

1981年,陈金龙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那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在的课程不太一样,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都学一点,中共党史是必须要学的”。

那时正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春天。喜欢读书的陈金龙很快就沉浸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工作分配,而是执着地报考了本校的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当时就是一心想要在这一领域了解得更专一些、更细致一些”。

硕士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陈金龙后知后觉地发现,热门专业的风向也有了180度的变化:更容易就业、收入更高的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更受人们青睐,枯坐书斋进行中共党史研究反倒成了“没前途”的表现。

“我跑到中山大学,报读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学位”。陈金龙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清晰的判断,“遇冷”是一时的,这门学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此之前,他要先为自己打好学术底子,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近现代史,“通过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学科研究视域”。

调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让他更加如鱼得水,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学术界或学术史上留下一些痕迹,必须在一定时期坚守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学术研究重在坚守。”陈金龙这样说。

B创新 

打磨十年开拓一个全新领域

从2007年确定以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为切入点做研究,到2017年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正式成书面世,陈金龙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度过了既孤独又满足的十年。

最初的研究想法萌生于更遥远的课堂之上。有一次,他听老师讲五四运动,发现前人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体研究,“我当时就想,如果要做五四运动的研究,应从对它的评价、纪念切入,这个没人做过”。

这样的想法在往后的学术生涯中慢慢成形。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存续的根基,而纪念活动是强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陈金龙潜心阅读资料文献,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以纪念活动为视角来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从五四运动到其他重大纪念活动,从实行政治动员到凝聚人心、表达国家主张,从协调国内关系到协调外交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

“学术要打阵地战,不能总是打游击战。”陈金龙反复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领域和特色,“我做研究不想去做别人重复的课题,力求开拓自己的领域,否则一辈子搞来搞去,学术形象很难树立起来”。

在陈金龙的倡导和推动下,学界展开了中共纪念活动史研究的热潮。这些成果中既有把中共纪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也有把某个具体纪念活动作个案研究的,如五一纪念、五四纪念、七一建党纪念、孙中山纪念、毛泽东纪念等。一时间,中共纪念史学研究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C学习 

早上刷屏晚上刷文献

在陈金龙看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真正称得上学术研究的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捕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要回溯历史,也要关注现实,这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工作需要,陈金龙时常要到省委党校、省直机关等单位做讲座,他经常在讲座中强调,关注现实,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体现的是学者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关怀。

例如,针对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增强,陈金龙创造性地将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融入中共党史研究,梳理了党的宗教政策发展脉络,回应了现实关切。此外,他通过历史分析认为,从严治党是一个政党赢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走进新时代。

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陈金龙并不闭塞。他笑称,每天除了教学和科研,有两件事是雷打不动的,一是每天早上起来在手机上浏览各类新闻,保持对世界大势的敏感,二是每天睡觉之前阅读两个小时以上的文献资料,对自己的领域常读常新。

面对面

面对一个老农比作报告压力还大

金羊网:提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很多人往往都是联想到不太好就业,您怎么看这种刻板印象?

陈金龙: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一直不错,尤其这些年全国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政策研究工作都非常需要引进理论人才。

大家有这样的印象偏差,可能跟现在社会比较急功近利有关,比如金融行业挣钱多,大家都愿意报这些专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就成了“另类”。我觉得要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的研究和宣传。

金羊网:在您看来,应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走近大众呢?

陈金龙:我们承担了很多到基层宣讲的任务,发现结合基层的实际进行通俗化解释是很难的。首先,过于通俗化就容易走向庸俗化,像“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怎么通俗化表达?有些内容可以用比如“鞋子论”“扣子论”来表达,但每一个内容都要求这样表述不容易。其次,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大众化的技巧。我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3000人做报告都没压力,但跟一个老农要怎么讲我还真没把握,理论通俗化对研究者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话说回来,就算不容易,这项工作还是要做,放弃这个阵地肯定不行。

人物志

陈金龙

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出版专著6部,合著多部。

心推荐

《马克思传》: 思想超越了时代

真正影响比较大的,可能还是我本科时读梅林的《马克思传》,那个时候关于马克思的传记比较少,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人物传,一开始觉得马克思是一个很另类的人,本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去当一个大学教授,但为了改变世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理论家的道路,几个孩子因为贫困饿死。当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我发现,他的思想、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超越了时代,直到今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消化。

一句话

“要确立学术地位,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色,我做的研究别人没做过,这个就是特色。”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