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和羊晚结下的廿一年慈善之缘

来源:金羊网 作者:符畅 邓勃 发表时间:2018-11-12 23:09

文/金羊网记者符畅

图/金羊网记者邓勃

今年的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在11月11日下午举行,仲明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陈心宇提早了近两个小时到达会场,“孩子们怎么样了?”这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

“心宇姐好”、“好久没见您了”,看到陈心宇,仲明学子纷纷过来握手问好。这些当年获得资助的学子,如今不少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践行着“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薪火相传”的仲明精神。“这是张富建,仲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给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国诚’和‘国信’;这是刘国兴,现在是广东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每年都会回来……”孩子们的故事,陈心宇如数家珍。从1997年至今,她是这项慈善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连接“仲明”和羊城晚报的纽带,碧桂园董事会主席、仲明助学金创立者杨国强亲切地称她为“心宇兄弟”。

这段长达21年的情谊背后,其实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企业家的慈善秘密,藏进了羊城晚报

时间最早要追溯到1997年4月21日。

那一天,一位衣着朴实、说话方式很“老广”的民营企业家走进羊城晚报社,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找羊城晚报做这件事情最合适。”这位企业家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公开捐资人的公司和个人名字;第二,每一位被资助者需签下“道义契约”,将来若经济条件许可,应该加入助困行列,资助更多人,回报社会。

“他的想法实在独树一帜,我很惊奇。据我所知,大学的奖助学金不算少,但像他这种想法的,实在没见过。”担任教育线记者多年、时任羊城晚报社委的陈心宇就在现场,她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双方的对话。“当时的羊城晚报社社长曹淳亮表示,‘这是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整,是最好的公德教育。我们也响应你的倡导,晚报也要设立羊城晚报奖学金。无论助学奖学都要倡导受惠社会,回报社会,保证良性循环。捐助与受助方都要签订道义契约,可以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要有个人道德良心的约束力。’”

双方一拍即合,“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就此诞生。令人倍感意外的是,离开之前,企业家从上衣口袋拿出支票,写上100万元,签上大名,交到社长手里。“拿着这张突如其来的支票,我们都愣住了,这笔非营业性质的资金,该如何入账呢?”陈心宇说。就这样,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把他的慈善秘密藏进了羊城晚报。从此,每年的秋天,羊城晚报都会按时收到一笔100万元的善款。从2006年起,这笔善款翻至200万元,2017年增至每年266.6万元,2018年增至每年300万元,累计超过3466.6万元,广东高校先后有1021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十年秘密守护,羊晚践行承诺

199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在创刊40周年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受一位企业家委托,将长期履行仲明助学金管理、发放和监督的特殊使命。

消息一出,引来各方关注和猜测打探,但作为委托人的陈心宇和其他知情者都严格遵守与企业家的约定,始终对助学金设立者的身份守口如瓶。每年的助学金颁发仪式上,陈心宇都会跟大学生讲述仲明助学金的故事,宣读捐资人先后给大学生写来的三封信。仅有的一两次,这位企业家本人静悄悄地来到助学金发放大会现场,坐在会场一角,开心满足地看着大学生们。除了陈心宇,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学生们渴望知情的眼睛;当我回到办公室,读着大学生们寄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多么希望向大家揭开这个谜底。”陈心宇说,“但是我不能!我必须信守诺言,珍藏好这份秘密。即使在羊城晚报社内部,就连参与了多年仲明助学金管理放发工作的很多员工,也并不知道这位默默做慈善的企业家到底是谁。”陈心宇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封封受资助学子寄来的信,整理好,然后全部转交到企业家的手里……秘密被小心呵护,一晃就是十年。

直到2007年,一位朋友劝说这位企业家:“我们尊重您选择匿名的方式,但如果说出您的故事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可以为更多的人树立一个‘榜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您的愿望。”企业家才终于勉强同意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披露他的身份——杨国强。

“仲明”背后是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思念

随着匿名捐资人的身份被揭晓,陈心宇也终于可以坦然道出另一个秘密——“仲明”原来是杨国强已逝母亲的名字。

“我的母亲,受了一辈子苦,但她非常善良。”每每提到母亲,杨国强都充满感情。“仲明助学金”里,收藏着杨国强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思念。至于他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助学金,则不得不又牵扯到和羊城晚报的缘分。

“21年前的一天,我从羊城晚报上看到报道,一名大学生因为生活拮据,每天仅靠一块面包、一杯白开水度日。这让我想到了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差点辍学回家种田,是政府免了我7块钱的学费,还给了我2块钱补贴,让我得以完成学业。我曾经受过的苦,就和这个大学生一样。”杨国强说。那一年,他的事业刚刚起步,而他一次性就拿出了100万元设立了仲明助学金。他还对羊城晚报说,只要不破产,就会坚持年年捐资。而今21年过去,他果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真的很谢谢羊城晚报,谢谢心宇‘兄弟’。这个社会给了我太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回报,真的很感恩。”在2018年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面对台下数百名仲明学子,这句话,杨国强重复了三次。他还勉励学子们,“好好读书,过好生活,期待你们更美好的明天。”

受助人“接力”仲明精神

多年后回顾,杨国强最初开创的“道义契约”,影响深远。而今,越来越多仲明学子从受助人变成志愿者、资助人,薪火相传回报社会。

曾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张富建,因父亲的突然离逝,全家失去经济支持,一度面临辍学。是1998年第二届仲明助学金的帮助,让他度过了难关。怀着感恩之心,他在2004年主动组建仲明助学网,搭建了仲明学子联系沟通的桥梁;2008年又牵头成立仲明同学会,开展助学敬老等活动,传递爱心,回报社会。2012年起,他担任仲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指导队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受助博士生陶双友,37岁就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医学教授。因为被仲明精神所传递的正能量所感动,他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公益活动。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有关仲明助学金报道的那份《羊城晚报》。

截至2018年底,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共收到受助学生总计超过308万元的回捐善款,十余名取得事业成功的受助者设立了自己的小型慈善基金。“这是仲明助学金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即当年的受助人会想方设法回捐助学金,回馈社会。”陈心宇说。近几年,仲明助学金颁发前,全国各地的优秀导师还会义务为新仲明学子授课,“人生道路上能获得这种帮助是很重要的。除了物质,精神上也要让他们振作起来,去面对暂时的困难。”

而对陈心宇个人来说,受羊城晚报委托和仲明助学金结缘,也培养了她对公益的兴趣。退休后,她仍活跃在公益的舞台上。“这么多年,接触了这么多捐助人、受助人,我自己的精神层面也有了很大提升。这是仲明给我的一笔宝贵财富。”她说。

编辑:空明
数字报
“仲明”和羊晚结下的廿一年慈善之缘
金羊网  作者:符畅 邓勃  2018-11-12

文/金羊网记者符畅

图/金羊网记者邓勃

今年的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在11月11日下午举行,仲明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陈心宇提早了近两个小时到达会场,“孩子们怎么样了?”这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

“心宇姐好”、“好久没见您了”,看到陈心宇,仲明学子纷纷过来握手问好。这些当年获得资助的学子,如今不少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践行着“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薪火相传”的仲明精神。“这是张富建,仲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给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国诚’和‘国信’;这是刘国兴,现在是广东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每年都会回来……”孩子们的故事,陈心宇如数家珍。从1997年至今,她是这项慈善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连接“仲明”和羊城晚报的纽带,碧桂园董事会主席、仲明助学金创立者杨国强亲切地称她为“心宇兄弟”。

这段长达21年的情谊背后,其实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企业家的慈善秘密,藏进了羊城晚报

时间最早要追溯到1997年4月21日。

那一天,一位衣着朴实、说话方式很“老广”的民营企业家走进羊城晚报社,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觉得找羊城晚报做这件事情最合适。”这位企业家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公开捐资人的公司和个人名字;第二,每一位被资助者需签下“道义契约”,将来若经济条件许可,应该加入助困行列,资助更多人,回报社会。

“他的想法实在独树一帜,我很惊奇。据我所知,大学的奖助学金不算少,但像他这种想法的,实在没见过。”担任教育线记者多年、时任羊城晚报社委的陈心宇就在现场,她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双方的对话。“当时的羊城晚报社社长曹淳亮表示,‘这是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整,是最好的公德教育。我们也响应你的倡导,晚报也要设立羊城晚报奖学金。无论助学奖学都要倡导受惠社会,回报社会,保证良性循环。捐助与受助方都要签订道义契约,可以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要有个人道德良心的约束力。’”

双方一拍即合,“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就此诞生。令人倍感意外的是,离开之前,企业家从上衣口袋拿出支票,写上100万元,签上大名,交到社长手里。“拿着这张突如其来的支票,我们都愣住了,这笔非营业性质的资金,该如何入账呢?”陈心宇说。就这样,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把他的慈善秘密藏进了羊城晚报。从此,每年的秋天,羊城晚报都会按时收到一笔100万元的善款。从2006年起,这笔善款翻至200万元,2017年增至每年266.6万元,2018年增至每年300万元,累计超过3466.6万元,广东高校先后有1021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十年秘密守护,羊晚践行承诺

199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在创刊40周年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受一位企业家委托,将长期履行仲明助学金管理、发放和监督的特殊使命。

消息一出,引来各方关注和猜测打探,但作为委托人的陈心宇和其他知情者都严格遵守与企业家的约定,始终对助学金设立者的身份守口如瓶。每年的助学金颁发仪式上,陈心宇都会跟大学生讲述仲明助学金的故事,宣读捐资人先后给大学生写来的三封信。仅有的一两次,这位企业家本人静悄悄地来到助学金发放大会现场,坐在会场一角,开心满足地看着大学生们。除了陈心宇,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学生们渴望知情的眼睛;当我回到办公室,读着大学生们寄来的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多么希望向大家揭开这个谜底。”陈心宇说,“但是我不能!我必须信守诺言,珍藏好这份秘密。即使在羊城晚报社内部,就连参与了多年仲明助学金管理放发工作的很多员工,也并不知道这位默默做慈善的企业家到底是谁。”陈心宇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封封受资助学子寄来的信,整理好,然后全部转交到企业家的手里……秘密被小心呵护,一晃就是十年。

直到2007年,一位朋友劝说这位企业家:“我们尊重您选择匿名的方式,但如果说出您的故事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可以为更多的人树立一个‘榜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您的愿望。”企业家才终于勉强同意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披露他的身份——杨国强。

“仲明”背后是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思念

随着匿名捐资人的身份被揭晓,陈心宇也终于可以坦然道出另一个秘密——“仲明”原来是杨国强已逝母亲的名字。

“我的母亲,受了一辈子苦,但她非常善良。”每每提到母亲,杨国强都充满感情。“仲明助学金”里,收藏着杨国强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思念。至于他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助学金,则不得不又牵扯到和羊城晚报的缘分。

“21年前的一天,我从羊城晚报上看到报道,一名大学生因为生活拮据,每天仅靠一块面包、一杯白开水度日。这让我想到了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差点辍学回家种田,是政府免了我7块钱的学费,还给了我2块钱补贴,让我得以完成学业。我曾经受过的苦,就和这个大学生一样。”杨国强说。那一年,他的事业刚刚起步,而他一次性就拿出了100万元设立了仲明助学金。他还对羊城晚报说,只要不破产,就会坚持年年捐资。而今21年过去,他果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真的很谢谢羊城晚报,谢谢心宇‘兄弟’。这个社会给了我太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回报,真的很感恩。”在2018年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面对台下数百名仲明学子,这句话,杨国强重复了三次。他还勉励学子们,“好好读书,过好生活,期待你们更美好的明天。”

受助人“接力”仲明精神

多年后回顾,杨国强最初开创的“道义契约”,影响深远。而今,越来越多仲明学子从受助人变成志愿者、资助人,薪火相传回报社会。

曾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张富建,因父亲的突然离逝,全家失去经济支持,一度面临辍学。是1998年第二届仲明助学金的帮助,让他度过了难关。怀着感恩之心,他在2004年主动组建仲明助学网,搭建了仲明学子联系沟通的桥梁;2008年又牵头成立仲明同学会,开展助学敬老等活动,传递爱心,回报社会。2012年起,他担任仲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指导队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受助博士生陶双友,37岁就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医学教授。因为被仲明精神所传递的正能量所感动,他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公益活动。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有关仲明助学金报道的那份《羊城晚报》。

截至2018年底,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共收到受助学生总计超过308万元的回捐善款,十余名取得事业成功的受助者设立了自己的小型慈善基金。“这是仲明助学金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即当年的受助人会想方设法回捐助学金,回馈社会。”陈心宇说。近几年,仲明助学金颁发前,全国各地的优秀导师还会义务为新仲明学子授课,“人生道路上能获得这种帮助是很重要的。除了物质,精神上也要让他们振作起来,去面对暂时的困难。”

而对陈心宇个人来说,受羊城晚报委托和仲明助学金结缘,也培养了她对公益的兴趣。退休后,她仍活跃在公益的舞台上。“这么多年,接触了这么多捐助人、受助人,我自己的精神层面也有了很大提升。这是仲明给我的一笔宝贵财富。”她说。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