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助学金”背后的“道义契约”:是契约,更是人生信条

来源:金羊网 作者:谭铮 发表时间:2018-11-13 22:53

文/金羊网 记者谭铮

为了做好11月11日在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举行的2018年度“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的主持人,仲明学子廖彩庆终于在一周内,紧赶慢赶地完成了公务员的工作,带着丈夫与儿子一起,参加这每年一度不可缺席的颁奖典礼。这也是她重新与“仲明”联络上以后,以另外一种方式,践行当年与仲明签下的“道义契约。”

“仲明助学金”背后的“道义契约”

“聚集道义能量,以智慧、慷慨、用心和深切的关爱支持教育,强国兴邦,让慈善智慧和仁爱精神得以弘扬,让‘仲明’之星闪耀爱与良善的光辉,让‘仲明’至树根深叶茂,基业长青,让社会因‘仲明’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这是印制在每一个仲明学子签署的《”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上开篇的一段话,也是1997年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社要求匿名成立一个助学金时,除“匿名”这一要求外,另一个涉及“仲明助学金”的要求——一份《道义契约》。

根据《道义契约》的要求,每一位接受”仲明助学金”的同学在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向”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回捐当年的资助款,用于帮助其他也需要帮助的大学生。21年过去,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共捐资3466.6万元人民币,受助学生超过1万人,回捐数额达308万元。

如果仅从回捐数额上来看,数字的确显得不太漂亮,但这与早期学生受助后,无法与“仲明”重新联系有一定的关系。据廖彩“庆介绍,2001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读期间,她申请到了“仲明助学金”,按照当时发放标准,她领取了3000元。同时,由于老师提出学校另外还有一名同学生活也比较困难,经考虑,她同意将这份奖学金的一半分给那位同学。毕业后,廖彩庆一直希望“找到组织”,回捐当年的助学金,但由于当时网络并不发达,且“仲明助学金”的创立者一直以匿名的方式存在,她无法找到回捐的途径,这件事像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在她心中搁置多年。“直至5、6年前,富哥找到我,我才重新与‘仲明’联系上,”廖彩庆激动地说:“当时第一件事,就是把受到资助的3000元全部回捐。此外,我开始积极参与‘仲明’组织的多种活动。”

践行“道义契约”的方式,不仅是金钱

廖彩庆口中的“富哥”全名张富建,是仲明志愿服务队总队的队长。1997年,他考入了广东工业大学后,由于父亲病逝,家中的经济来源受到严重打击。在前路渺茫,连上学路费都难以筹措的情况下,他获得了“仲明助学金”的资助。毕业后,张富建除了努力履行当初领取“仲明助学金”时许下的诺言,连本带息地回捐助学金外,他开始着手组建志愿者服务队。“2003年我受邀到北京参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录制,分享我受‘仲明’资助的亲身经历。但录制后,我却发现回捐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助学金管委会也遇到了诸如管理困难、与受捐者沟通不便,无法跟踪和了解受助学生情况等问题。”于是张富建萌生了为“仲明”做一点事情的想法。

从北京回来后,张富建联系了曾经获得“仲明助学金”的部分同学,他们有的已经迈出校门参加工作,经过社会的磨练,他们更懂得“雪中送炭”的意义。当时不少已经践约的学子,都成为了单位的骨干,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回报社会和帮助别人。以张富建为代表的这批仲明学子,都希望秉承着当时尚未“揭秘”的企业家“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建立一个宣传“仲明助学金”、联络仲明学子的阵地,为推动“仲明助学金”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4年,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同学帮助下,张富建把网站建立起来。在张富建和一批仲明学子在各大高校翻查档案重新联络受助学生的同时,不少人也通过网站找回了“仲明”,并履行了“道义契约”。

2008年,张富建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组织许多仲明学子以各种方式践行“道义契约”。

廖彩庆如今除参加“仲明”的活动外,她还带着儿子一起参加社区服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她说:“参加仲明的活动,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经历,能找到共同的精神追求。带孩子参与更多的公益性活动,也是让他在实践中明白慈善与爱的重要性。”

曾就读于暨南大学医学院的仲明学子卓习文曾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他将以更好地医术来回馈社会。“农村的孩子不怕苦,我虽是一名贫困生,但我并不自卑。在大学的日子里,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担任各种职务,充分地利用一分一秒去去学习、去工作。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解除疾患。”

第一个回捐的仲明学子林倩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仲明助学金”改变了她的价值观、改变了她的人生,使她懂得了诚信的真正含义,这将是伴随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仲明学子回馈社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回捐外,很多早已超越了金钱价值与意义。以2000年投身西藏教育的房秀丽为例,她也是一位仲明学子。2000年,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毅然决定远赴西藏,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成为当时广东省首名援藏的女大学生,在西藏林芝一中任英语老师。援藏结束后,她回到家乡连南县民族中学任教。曾有同学问过她:“房师姐,对比你和你在珠三角的同学现状,你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吗?”房秀丽回答说:“对于这个决定,我无怨无悔。”

道义契约:让清泉汇聚成河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任李萍认为,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更倾向于直接捐钱的形式扶贫就困,那么现代社会对于慈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现代慈善”就等同于“民间公益”,即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它不是把公益只看作是富人施舍,而是视作平等主体之间的礼物交换。正因为这种礼物交换,全民公益才能使得公益人可以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许多非物质的收获与成长,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力量。

李萍说:“仲明助学金就是这样的一股力量,并且‘道义契约’本身就是把这股力量从清泉汇聚成河流的过程。”她表示,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当前参与仲明助学金签订‘道义契约’,且有能力传播爱心的学子还不多。因此,除了在资金上的捐助,可能还需要对助学金本身的运营进行探讨,加强仲明学子对助学金及其道义契约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彼此更强大的网络认同,这样才能使助学金更有效地资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合作活动,对这些失学的、贫困的孩子进行更立体的帮助。


编辑:空明
数字报
“仲明助学金”背后的“道义契约”:是契约,更是人生信条
金羊网  作者:谭铮  2018-11-13

文/金羊网 记者谭铮

为了做好11月11日在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举行的2018年度“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的主持人,仲明学子廖彩庆终于在一周内,紧赶慢赶地完成了公务员的工作,带着丈夫与儿子一起,参加这每年一度不可缺席的颁奖典礼。这也是她重新与“仲明”联络上以后,以另外一种方式,践行当年与仲明签下的“道义契约。”

“仲明助学金”背后的“道义契约”

“聚集道义能量,以智慧、慷慨、用心和深切的关爱支持教育,强国兴邦,让慈善智慧和仁爱精神得以弘扬,让‘仲明’之星闪耀爱与良善的光辉,让‘仲明’至树根深叶茂,基业长青,让社会因‘仲明’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这是印制在每一个仲明学子签署的《”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上开篇的一段话,也是1997年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社要求匿名成立一个助学金时,除“匿名”这一要求外,另一个涉及“仲明助学金”的要求——一份《道义契约》。

根据《道义契约》的要求,每一位接受”仲明助学金”的同学在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向”仲明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回捐当年的资助款,用于帮助其他也需要帮助的大学生。21年过去,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共捐资3466.6万元人民币,受助学生超过1万人,回捐数额达308万元。

如果仅从回捐数额上来看,数字的确显得不太漂亮,但这与早期学生受助后,无法与“仲明”重新联系有一定的关系。据廖彩“庆介绍,2001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读期间,她申请到了“仲明助学金”,按照当时发放标准,她领取了3000元。同时,由于老师提出学校另外还有一名同学生活也比较困难,经考虑,她同意将这份奖学金的一半分给那位同学。毕业后,廖彩庆一直希望“找到组织”,回捐当年的助学金,但由于当时网络并不发达,且“仲明助学金”的创立者一直以匿名的方式存在,她无法找到回捐的途径,这件事像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在她心中搁置多年。“直至5、6年前,富哥找到我,我才重新与‘仲明’联系上,”廖彩庆激动地说:“当时第一件事,就是把受到资助的3000元全部回捐。此外,我开始积极参与‘仲明’组织的多种活动。”

践行“道义契约”的方式,不仅是金钱

廖彩庆口中的“富哥”全名张富建,是仲明志愿服务队总队的队长。1997年,他考入了广东工业大学后,由于父亲病逝,家中的经济来源受到严重打击。在前路渺茫,连上学路费都难以筹措的情况下,他获得了“仲明助学金”的资助。毕业后,张富建除了努力履行当初领取“仲明助学金”时许下的诺言,连本带息地回捐助学金外,他开始着手组建志愿者服务队。“2003年我受邀到北京参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录制,分享我受‘仲明’资助的亲身经历。但录制后,我却发现回捐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助学金管委会也遇到了诸如管理困难、与受捐者沟通不便,无法跟踪和了解受助学生情况等问题。”于是张富建萌生了为“仲明”做一点事情的想法。

从北京回来后,张富建联系了曾经获得“仲明助学金”的部分同学,他们有的已经迈出校门参加工作,经过社会的磨练,他们更懂得“雪中送炭”的意义。当时不少已经践约的学子,都成为了单位的骨干,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回报社会和帮助别人。以张富建为代表的这批仲明学子,都希望秉承着当时尚未“揭秘”的企业家“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建立一个宣传“仲明助学金”、联络仲明学子的阵地,为推动“仲明助学金”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4年,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同学帮助下,张富建把网站建立起来。在张富建和一批仲明学子在各大高校翻查档案重新联络受助学生的同时,不少人也通过网站找回了“仲明”,并履行了“道义契约”。

2008年,张富建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组织许多仲明学子以各种方式践行“道义契约”。

廖彩庆如今除参加“仲明”的活动外,她还带着儿子一起参加社区服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她说:“参加仲明的活动,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经历,能找到共同的精神追求。带孩子参与更多的公益性活动,也是让他在实践中明白慈善与爱的重要性。”

曾就读于暨南大学医学院的仲明学子卓习文曾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他将以更好地医术来回馈社会。“农村的孩子不怕苦,我虽是一名贫困生,但我并不自卑。在大学的日子里,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担任各种职务,充分地利用一分一秒去去学习、去工作。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解除疾患。”

第一个回捐的仲明学子林倩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仲明助学金”改变了她的价值观、改变了她的人生,使她懂得了诚信的真正含义,这将是伴随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仲明学子回馈社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回捐外,很多早已超越了金钱价值与意义。以2000年投身西藏教育的房秀丽为例,她也是一位仲明学子。2000年,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毅然决定远赴西藏,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成为当时广东省首名援藏的女大学生,在西藏林芝一中任英语老师。援藏结束后,她回到家乡连南县民族中学任教。曾有同学问过她:“房师姐,对比你和你在珠三角的同学现状,你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吗?”房秀丽回答说:“对于这个决定,我无怨无悔。”

道义契约:让清泉汇聚成河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任李萍认为,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更倾向于直接捐钱的形式扶贫就困,那么现代社会对于慈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现代慈善”就等同于“民间公益”,即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它不是把公益只看作是富人施舍,而是视作平等主体之间的礼物交换。正因为这种礼物交换,全民公益才能使得公益人可以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许多非物质的收获与成长,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力量。

李萍说:“仲明助学金就是这样的一股力量,并且‘道义契约’本身就是把这股力量从清泉汇聚成河流的过程。”她表示,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当前参与仲明助学金签订‘道义契约’,且有能力传播爱心的学子还不多。因此,除了在资金上的捐助,可能还需要对助学金本身的运营进行探讨,加强仲明学子对助学金及其道义契约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彼此更强大的网络认同,这样才能使助学金更有效地资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合作活动,对这些失学的、贫困的孩子进行更立体的帮助。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