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农转居"劳动力5616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云、郭桂军 发表时间:2018-11-19 10:16
天河区“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展示暨专场招聘会

广州市天河区“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结硕果

文/刘云 郭桂军 图/邓勃

11月18日,一场专门为“农转居”人员安排的人才招聘会在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西大街1号龙洞小学举办,以服务业为主,涵盖餐饮企业、传媒公司、科技公司、酒店管理等多个行业,共有52家企业提供了2006个岗位。活动现场还设有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职业技能培训等咨询窗口,同步举行职业指导和免费咨询。这是自2016年3月天河区全面启动并实施“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的一次成果展示。现场初步达成用工意向为108个。

A 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推动3年行动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广州市天河区始终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为每个人提供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农转居”是对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村改制公司转变过程中造就的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转居民”人员的简称。从“耕田”到“耕屋”,伴随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农转居”家庭享受到了城镇化建设的红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部分因为生活有保障、就业意愿不高的“农转居”人员,过上了自由散漫、无所追求的生活。年龄越大,知识越老化,就业压力也越大。

为减少“农转居”人员依靠集体分红和房屋出租轻易获得可观收入,成为新“食利阶层”的可能,2016年3月9日,天河区正式启动“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天河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之一,也是天河区2017年、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旨在帮助“农转居”人员在城市中拥有一份工作,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做准备。

计划首站在猎德街启动,随后,在全区有“农转居”人员的17条街全面铺开。

B “四位一体”市民化教育平台累计培训7788人次

广州市艺源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梁娟是这个三年行动计划的见证人之一。回忆三年前首批参加培训人员基本情况时,梁娟说:“我们培训的‘农转居’学员年龄多数在35-50岁之间,而且以家庭主妇为主。由于已经有十数年或数十年没有上过课,对职业能力学习的概念和观念都较弱。”

据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调查,在行动计划实施之前,天河区“农转居”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集体企业和私营创业,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员相对较少,失业的“农转居”人员就业意愿并不强。

为此,天河区人社局在全国率先首创“四位一体”的市民化教育平台,由区人社部门牵头抓总,街道、村改制公司、协议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开设12个专业(工种)特色技术课程以及创业类课程,为辖区内7000余名“农转居”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课程就是订单式,由街道做好需求调查,‘农转居’人员提出上什么课,我们就安排什么技能课。”梁娟说。由于课前沟通工作做得足,经常出现只收30人的培训班却有50人争抢报名的情况。

为了帮助“年长”“需要照顾家庭”的学员,在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培训期间(一周上一天的课)保持“学习在线”状态,培训机构专门开发一款学习APP,让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复习。一些烘焙班学员还特意将家中练习作品拍照上传,供培训老师在线点评指导,给了学员极大的自信和鼓励。

统计显示,从早期“农转居”技能培训班考试通过率只有65%左右,到经过优化调整后实现考试通过率达到80%,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而部分培训班(如:茶艺班)可以实现通过率100%。

截至2018年10月底,“农转居”三年行动计划已累计开班141期,共涉及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和保健按摩师、育婴师、保育员、初级电工、美容师、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评茶员、茶艺师等12个专业(工种)特色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788人次,其中职业指导培训4148人次、创业指导培训213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427人次。区财政资助培训补贴达377.29万元。

C 多种手段促“农转居”居民就业意向与市场对接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是劳动力融入城市生活的前提条件。“农转居”居民的就业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为了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天河区建立了居民就业意向信息库和岗位信息库,实现“农转居”劳动力就业意向与市场对接;通过街道、居委会的信息平台、墙报专栏等,定期向“农转居”人员发布用工信息,并通过对就业困难群体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行跟踪服务等进行重点帮扶。

据统计,为促进参训后“农转居”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天河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农转居”劳动力提供并发布的岗位信息达79674条。三年来共有5616人次“农转居”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

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平台,也是天河区为“农转居”劳动力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服务。在“农转居”劳动力较多的前进街、新塘街,天河区分别举办了区街联动的“农转居”劳动力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不仅吸引近百家企业参加,为1200多名入场求职者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200多人。在沙东、员村、石牌、冼村等四条街道,也因地制宜地在不同时段举办了“农转居”劳动力就业专场招聘会,收到较好效果。

赋能还要赋志。针对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农转居”就业困难人员,在17条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里,建立了“一对一”就业帮扶制度,提供进一步的求职指导和职前心理辅导,有计划、有目标地逐步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记者观察发现,三年“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不仅给了“农转居”居民找工作的技能,更给了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

黄伟沂是家住黄村街的80后“农转居”女孩,31岁时,因其所具技能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失去工作。2018年1月,在黄村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指引下,申请并办理了失业登记的黄伟沂在家门口参加了区就业训练中心举办的职业指导课,还积极报名参加了SYB创业班。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调研,黄伟沂发现在村改居社区设置二手回收家具的销售点,是一个可以投资创业的项目。由于黄伟沂就是黄村街的本地居民,借助这一身份优势,黄伟沂在自己家楼下开设了一个铺位和仓库,此举节省了大部分经营成本,半年后,一个属于这位“80后”女孩的二手回收家具经营部正常营业了。

天河区人社局领导表示,将发力点放在服务类岗位需求大的行业,将更有利于推动“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吸纳情况。天河区连续11年成为全广州GDP排第一的区,第三产业十分发达,这对“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安置提供了非常优渥的土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要求将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利用村(社)集体物业打造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创新要素集聚的新平台,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将越来越高,同样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这为“农转居”人员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农转居”人员培训提供了提质和提量的动力方向。

据悉,在开发“农转居”就业岗位上,天河区人社局将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满足“农转居”居民的就业需求,建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帮扶“农转居”劳动力的长效机制。

编辑:alan
数字报
天河:"农转居"劳动力5616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
金羊网  作者:刘云、郭桂军  2018-11-19
天河区“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展示暨专场招聘会

广州市天河区“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结硕果

文/刘云 郭桂军 图/邓勃

11月18日,一场专门为“农转居”人员安排的人才招聘会在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西大街1号龙洞小学举办,以服务业为主,涵盖餐饮企业、传媒公司、科技公司、酒店管理等多个行业,共有52家企业提供了2006个岗位。活动现场还设有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职业技能培训等咨询窗口,同步举行职业指导和免费咨询。这是自2016年3月天河区全面启动并实施“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的一次成果展示。现场初步达成用工意向为108个。

A 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推动3年行动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广州市天河区始终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为每个人提供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农转居”是对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村改制公司转变过程中造就的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转居民”人员的简称。从“耕田”到“耕屋”,伴随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农转居”家庭享受到了城镇化建设的红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部分因为生活有保障、就业意愿不高的“农转居”人员,过上了自由散漫、无所追求的生活。年龄越大,知识越老化,就业压力也越大。

为减少“农转居”人员依靠集体分红和房屋出租轻易获得可观收入,成为新“食利阶层”的可能,2016年3月9日,天河区正式启动“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天河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之一,也是天河区2017年、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旨在帮助“农转居”人员在城市中拥有一份工作,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做准备。

计划首站在猎德街启动,随后,在全区有“农转居”人员的17条街全面铺开。

B “四位一体”市民化教育平台累计培训7788人次

广州市艺源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梁娟是这个三年行动计划的见证人之一。回忆三年前首批参加培训人员基本情况时,梁娟说:“我们培训的‘农转居’学员年龄多数在35-50岁之间,而且以家庭主妇为主。由于已经有十数年或数十年没有上过课,对职业能力学习的概念和观念都较弱。”

据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调查,在行动计划实施之前,天河区“农转居”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集体企业和私营创业,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员相对较少,失业的“农转居”人员就业意愿并不强。

为此,天河区人社局在全国率先首创“四位一体”的市民化教育平台,由区人社部门牵头抓总,街道、村改制公司、协议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开设12个专业(工种)特色技术课程以及创业类课程,为辖区内7000余名“农转居”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课程就是订单式,由街道做好需求调查,‘农转居’人员提出上什么课,我们就安排什么技能课。”梁娟说。由于课前沟通工作做得足,经常出现只收30人的培训班却有50人争抢报名的情况。

为了帮助“年长”“需要照顾家庭”的学员,在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培训期间(一周上一天的课)保持“学习在线”状态,培训机构专门开发一款学习APP,让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复习。一些烘焙班学员还特意将家中练习作品拍照上传,供培训老师在线点评指导,给了学员极大的自信和鼓励。

统计显示,从早期“农转居”技能培训班考试通过率只有65%左右,到经过优化调整后实现考试通过率达到80%,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而部分培训班(如:茶艺班)可以实现通过率100%。

截至2018年10月底,“农转居”三年行动计划已累计开班141期,共涉及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和保健按摩师、育婴师、保育员、初级电工、美容师、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评茶员、茶艺师等12个专业(工种)特色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788人次,其中职业指导培训4148人次、创业指导培训213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427人次。区财政资助培训补贴达377.29万元。

C 多种手段促“农转居”居民就业意向与市场对接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是劳动力融入城市生活的前提条件。“农转居”居民的就业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为了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天河区建立了居民就业意向信息库和岗位信息库,实现“农转居”劳动力就业意向与市场对接;通过街道、居委会的信息平台、墙报专栏等,定期向“农转居”人员发布用工信息,并通过对就业困难群体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行跟踪服务等进行重点帮扶。

据统计,为促进参训后“农转居”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天河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农转居”劳动力提供并发布的岗位信息达79674条。三年来共有5616人次“农转居”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

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平台,也是天河区为“农转居”劳动力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服务。在“农转居”劳动力较多的前进街、新塘街,天河区分别举办了区街联动的“农转居”劳动力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不仅吸引近百家企业参加,为1200多名入场求职者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200多人。在沙东、员村、石牌、冼村等四条街道,也因地制宜地在不同时段举办了“农转居”劳动力就业专场招聘会,收到较好效果。

赋能还要赋志。针对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农转居”就业困难人员,在17条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里,建立了“一对一”就业帮扶制度,提供进一步的求职指导和职前心理辅导,有计划、有目标地逐步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记者观察发现,三年“农转居”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不仅给了“农转居”居民找工作的技能,更给了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

黄伟沂是家住黄村街的80后“农转居”女孩,31岁时,因其所具技能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失去工作。2018年1月,在黄村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指引下,申请并办理了失业登记的黄伟沂在家门口参加了区就业训练中心举办的职业指导课,还积极报名参加了SYB创业班。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调研,黄伟沂发现在村改居社区设置二手回收家具的销售点,是一个可以投资创业的项目。由于黄伟沂就是黄村街的本地居民,借助这一身份优势,黄伟沂在自己家楼下开设了一个铺位和仓库,此举节省了大部分经营成本,半年后,一个属于这位“80后”女孩的二手回收家具经营部正常营业了。

天河区人社局领导表示,将发力点放在服务类岗位需求大的行业,将更有利于推动“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吸纳情况。天河区连续11年成为全广州GDP排第一的区,第三产业十分发达,这对“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安置提供了非常优渥的土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要求将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利用村(社)集体物业打造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创新要素集聚的新平台,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将越来越高,同样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这为“农转居”人员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农转居”人员培训提供了提质和提量的动力方向。

据悉,在开发“农转居”就业岗位上,天河区人社局将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满足“农转居”居民的就业需求,建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帮扶“农转居”劳动力的长效机制。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