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让婴儿对艾滋病免疫?消息引发伦理安全性大讨论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园 郭起 沈婷婷 发表时间:2018-11-26 21:16

金羊网讯 记者林园 郭起 沈婷婷报道:“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26日,这则消息在网上热转,掀起轩然大波。针对此事的安全性和伦理性,有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记者从深圳市卫计委获悉,该研究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目前官方已经启动对此的调查。

事件回放:

科学家宣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深圳诞生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如果这一消息属实,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贺建奎介绍这对婴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简历显示,贺建奎曾经在美国的莱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后来回国,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其名下还有两家与基因检测相关的公司。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是公司的项目,公司对此也不知情,具体情况要咨询贺教授本人。昨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贺建奎教授的手机,没有人接听。

据美联社报道,贺建奎在生育治疗过程中,改动了七对夫妇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妇顺利生产。在参加研究的夫妇中,所有的男性感染了HIV(艾滋病毒),而所有女性并未感染。贺建奎称,“我的目的并不是治疗或者防止遗传性疾病,而是要尽力保留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特征,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毒。”据报道,另外一个美国科学家蒂姆(Michael Deem)和贺建奎在研究项目上进行了合作,蒂姆是一位生物工程学和医学物理学教授。消息传出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其伦理性引发了众多讨论。

伦理讨论:

人为改造具有遗传性涉伦理问题

启动这项基因编辑研究经过了哪些手续?一份网传“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显示,该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与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前获得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申请书还显示,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申请书申请人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项目名称为CCR5基因编辑。在申请书的最后方显示,该项目“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并盖上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的印章,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并且有7人签名。不过,据调查,这7人都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生,而伦理委员会成员应该还要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该医院。联系人表示,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对婴儿不是在该医院出生的。对于为何有这份盖有医院的印章文件流出,医院正在调查中,请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等调查结果出来后会联系记者。

“针对生殖细胞的编辑,除了技术因素考虑,更重要地是这种人为的改造将具有可遗传性。编辑了这一代婴儿的基因,就相当于编辑了他的子子孙孙的后代基因。”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孙彩军向记者表示。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

安全讨论:

技术上存在不确定可能脱靶

除了伦理方面,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也有不少争议。“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还在完善优化中,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例如脱靶。”孙彩军介绍,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夫妇想生一个健康的婴儿,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通过药物进行母婴阻断在目前已经非常有效。

在怀孕分娩期间,通过ART药物进行阻断,基本98%以上的几率可预防婴儿被感染。”

张林琦也表示,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变性,还有其它的受体可以使用,CCR5基因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即便学界有不同声音,但中山大学的一组学者针对公众对基因编辑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HIV感染者对基因编辑技术期望值比普通公众要更高。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学者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学群体的关注。此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基因编辑峰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即鼓励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在体细胞层面上的临床应用,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近期,基因编辑也被用于一些成年人致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过基因编辑只限于某个具体病人。编辑精子、卵子或是胚胎则完全不同,基因变化将会被后代遗传。

著名的遗传学家,哈佛大学的乔治·丘奇则认为,艾滋病是“一个重大的、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威胁,”丘奇在谈到编辑艾滋病毒的基因这一目标时说,“我认为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官方回应

深圳市医学伦理委员会: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26日,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声明称,深圳市参照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声明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南科大:校外开展学校不知情

贺建奎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昨日傍晚发表声明称,“我校深表震惊”。声明表示,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学校形成了三条意见,“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事件发酵

122位科学家微博联名反对

微博“知识分子”发布一篇联合声明,对此事表示反对,“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作为一名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声明表示,“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签名落款包括来自斯坦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

相关条例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下简称为《办法》)。《办法》表示,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根据《办法》,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物医学领域和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人数不得少于7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办法》显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备案的执业登记机关提交上一年度伦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编辑:Giabun
数字报
基因编辑让婴儿对艾滋病免疫?消息引发伦理安全性大讨论
金羊网  作者:林园 郭起 沈婷婷  2018-11-26

金羊网讯 记者林园 郭起 沈婷婷报道:“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26日,这则消息在网上热转,掀起轩然大波。针对此事的安全性和伦理性,有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记者从深圳市卫计委获悉,该研究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目前官方已经启动对此的调查。

事件回放:

科学家宣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深圳诞生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如果这一消息属实,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贺建奎介绍这对婴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简历显示,贺建奎曾经在美国的莱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后来回国,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其名下还有两家与基因检测相关的公司。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是公司的项目,公司对此也不知情,具体情况要咨询贺教授本人。昨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贺建奎教授的手机,没有人接听。

据美联社报道,贺建奎在生育治疗过程中,改动了七对夫妇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妇顺利生产。在参加研究的夫妇中,所有的男性感染了HIV(艾滋病毒),而所有女性并未感染。贺建奎称,“我的目的并不是治疗或者防止遗传性疾病,而是要尽力保留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特征,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毒。”据报道,另外一个美国科学家蒂姆(Michael Deem)和贺建奎在研究项目上进行了合作,蒂姆是一位生物工程学和医学物理学教授。消息传出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其伦理性引发了众多讨论。

伦理讨论:

人为改造具有遗传性涉伦理问题

启动这项基因编辑研究经过了哪些手续?一份网传“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显示,该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与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前获得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申请书还显示,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申请书申请人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项目名称为CCR5基因编辑。在申请书的最后方显示,该项目“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并盖上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的印章,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并且有7人签名。不过,据调查,这7人都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生,而伦理委员会成员应该还要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该医院。联系人表示,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对婴儿不是在该医院出生的。对于为何有这份盖有医院的印章文件流出,医院正在调查中,请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等调查结果出来后会联系记者。

“针对生殖细胞的编辑,除了技术因素考虑,更重要地是这种人为的改造将具有可遗传性。编辑了这一代婴儿的基因,就相当于编辑了他的子子孙孙的后代基因。”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孙彩军向记者表示。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

安全讨论:

技术上存在不确定可能脱靶

除了伦理方面,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也有不少争议。“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还在完善优化中,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例如脱靶。”孙彩军介绍,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夫妇想生一个健康的婴儿,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通过药物进行母婴阻断在目前已经非常有效。

在怀孕分娩期间,通过ART药物进行阻断,基本98%以上的几率可预防婴儿被感染。”

张林琦也表示,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变性,还有其它的受体可以使用,CCR5基因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即便学界有不同声音,但中山大学的一组学者针对公众对基因编辑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HIV感染者对基因编辑技术期望值比普通公众要更高。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学者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学群体的关注。此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基因编辑峰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即鼓励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在体细胞层面上的临床应用,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近期,基因编辑也被用于一些成年人致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过基因编辑只限于某个具体病人。编辑精子、卵子或是胚胎则完全不同,基因变化将会被后代遗传。

著名的遗传学家,哈佛大学的乔治·丘奇则认为,艾滋病是“一个重大的、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威胁,”丘奇在谈到编辑艾滋病毒的基因这一目标时说,“我认为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官方回应

深圳市医学伦理委员会: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26日,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声明称,深圳市参照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声明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南科大:校外开展学校不知情

贺建奎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昨日傍晚发表声明称,“我校深表震惊”。声明表示,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学校形成了三条意见,“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事件发酵

122位科学家微博联名反对

微博“知识分子”发布一篇联合声明,对此事表示反对,“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作为一名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声明表示,“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签名落款包括来自斯坦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

相关条例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下简称为《办法》)。《办法》表示,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根据《办法》,伦理委员会的委员应当从生物医学领域和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非本机构的社会人士中遴选产生,人数不得少于7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办法》显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备案的执业登记机关提交上一年度伦理委员会工作报告。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