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来源:金羊网 作者:温智雄 发表时间:2018-11-29 17:04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美丽幸福英德

核心提示: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英德牢牢抓住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从基层党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等方面着力,全面打好乡村振兴发展攻坚战,破解“二元结构”,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连江口镇连樟村视察,对英德的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四驾马车”提升农村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英德市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人口115.5万。

英德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近年来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以“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为内容的“三个重心下移”,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目前,英德已在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的287个行政村的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通过单独或联合设立党支部1148个,同时引导全市建立村民理事会4746个,建立完善村级服务平台299个,成立农村经济联合社285个,经济合作社6070个,基本实现以党(总)支部、村委会、村民理事会、经济社“四驾马车”为架构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四驾马车”中尤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建组织、建场所、建平台、建机制”的要求,打造红旗村示范点,推进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

基础组织架构搭建好后,“四架马车”能否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人”。英德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按照“好人+能人”标准,把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能人等选进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并切实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调整78条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约1/4的支部委员,全面提升村“两委”实施乡村振兴的能力。

“90后”的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志旺,上任伊始,就奔走在各片区党支部和理事会,收集民意,听取民声。面对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的巨大压力,他以昂扬的工作热情,日以继夜地到各村小组召开家长会,并充分发挥各片区党支部和理事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全村28个村民小组如期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连江口镇连樟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无条件拆除自家泥砖房,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波罗镇板水村九斗麻村小组通过整合资金、筹工筹劳、捐资等多种渠道自筹资金70.5万元,高质高效地完成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了绿化小公园、村外池塘、悠闲小道、灯光篮球场等综合活动场所,实现村庄的“华丽变身”。

如今,在英德已基本形成“村党组织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四驾马车”为首的基层组织迸发出蓬勃活力,大大提升了乡村的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以奖代补”创新投入机制建成美丽乡村1766条

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英德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注重规划先行,并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规划应自下而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村一级‘四驾马车’的作用,按照每个村的基本情况来制定,突出特点,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英德市委书记吴耿淡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

根据村庄基础条件成熟情况,英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四个梯度的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七先七后”(即先农综改后美丽乡村、先规划后设计、先拆危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村里后村外、先环境整治后绿化美化、先村庄建设后政府奖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单打独斗、无规无序、不可持续等问题。

英德还率先探索制定“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政府主要负责规划设计、控制标准,把村庄建设工程具体事务交给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各村村民理事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群众筹资投劳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创建成功并通过验收后,及时向各创建村拨付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由此,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大大节省政府“大包大揽”发包工程等环节的时间和费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随着一批批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宜居到生态改善,乡风文明也被摆上重要议程。英德引导各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挖提炼乡村历史和传统文化,修订完善符合乡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建立家规家训,通过“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系列活动,文化祠堂、家风文化墙等特色载体,让好家风成为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此外,注重打造“一村一特色”,建成了九龙镇湴田村“和”文化、山蕉坪村“礼”文化、活石水村“福”文化等乡风文明特色品牌,以及九龙镇美丽乡村联欢晚会、大湾镇“火麒麟”、石牯塘镇“白糍节”、西牛镇“客家鸡公狮”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目前,英德累计完成了278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1766条美丽乡村。其中,九龙镇活石水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河头村创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落“地”生“产”着重做好土地“文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如何推动产业兴旺?英德以土地整合和治理为核心,做好土地“文章”,出台了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由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开展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给予补助。

“以前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成十几块,肥的一块、瘦的一块;大的一块、小的一块;近的一块、远的一块。这既增加了农民的劳作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生产力。”市委书记吴耿淡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要把农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首先要把农村的土地作用发挥好,农村土地整合之后,解决了土地零碎化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然后根据机械化的需要进行整治,搞规模化经营,为产业振兴提供好的基础。

该市横石水镇,拥有耕地36571亩,人口约3.6万,主要经济支柱就是农业,工业产业为零,村民收入大多来自黑皮果蔗和蔬菜种植,耕地自然也成为当地人的命根子。在推进土地整合过程中,横石水以“集体经营型”、“沿革历史型”、“集体与个体结合经营型”和“互换并地”四种方式,成功整合耕地30864亩,基本实现一户一地或一户两地的整合目标。与此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治耕地面积达27680亩,由群众自发筹资建设的机耕路累计总长87公里,水渠36.2公里。通过耕地整合治理,全镇农田基本设施实现质的飞跃。

望埠镇寿江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宣传发动下,对已丢荒的1700多亩坝地进行整合整治,并将其中1500亩连片坝地对外出租,平均每年租金近80万元,既提高了党支部的威信,又实现了村民增收。

西牛镇将小湾、花田、花塘、赤米四个行政村等28个村民小组的5843亩耕地进行整合治理,并逐步完善机耕路、灌溉渠等基础设施。2017年8月,整治后的土地引来该市联合前进食品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以“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营”、“流转+地租+二次分红”、“基地入股分红”“韭菜委托村集体(村民)代管”等多种模式发展韭菜产业。2018年韭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三年内计划实现10000亩种植规模。还在小湾片区石下村建设占地273亩的韭菜交易中心,石下村集体以土地入股韭菜交易中心可促进集体分红收益40万元/年;在花塘片区江下村打造韭菜种苗培育基地

种苗面积约200亩,可供应5000亩的韭菜种植基地。

省定贫困村——连江口镇连樟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整合好的50亩地打造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先行扶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棚种菜,并逐步带动全村大面积发展蔬菜生产。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直接带动约20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涉农资金整合也是英德推动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从2014年开始,清远市以英德九龙镇为试点首创开展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将原本发放到户的零散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等资金整合起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76亿元,而清远也成为中央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另外,英德还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补助金的作用,从今年开始,把每年3000万元的补助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全面推进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

目前,英德全市整合土地超过79.1万亩,整治耕地4.23万亩,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板,为英德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力推“三产融合”促民增收致富

随着越来越多土地得到有效整合治理,英德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村产业兴旺也迎来无数契机。

近年,英德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做大做强英德红茶、柑桔、麻竹笋、蚕桑等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机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和农家乐,探索出“农旅结合”“茶旅融合”“土地入股”“土地租金+年底分红”“互联网+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公司+农户”等一批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让越来越多农民的腰包在产业振兴中鼓起来。

英德市锦源农牧产品有限公司依托锦潭水库的优质泉水资源和水电站梯级发电的流水优势,在水库下游开发谷底冷水渔业和茶果蔬菜农业,形成了占地约5000亩的集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蔬菜、水果、沼气利用为一体的立体循环农场,批量繁殖娃娃鱼、三文鱼等市场价值高的水产品,并建有占地面积500亩农副产品加工厂、标准化鱼干场和深加工场,生产鱼干、腊肉、腊肠、菜干等农产品。其产品畅销珠三角以及港澳等地,年产值突破3亿元。

2016年7月,该公司把目光瞄向了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以“高科技精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业”为主体的“锦潭小镇”。该项目采取“企业+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五级联创合作共建、运营独立、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由锦潭农牧公司负责项目整体规划、生产资料投入、引进项目和技术指导,引入民营资本和统筹整合的土地进行投资运营管理;镇政府负责协调项目土地、用水用电、环保和治安问题,指派专人协调企业项目立项、报批和工商税务登记等;村委会则负责辖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村民支持项目正常建设及运营;村民小组负责提供项目所需的土地和劳务,服从创建方指定的项目规划、管理、经营及销售;农民以土地资源作为股份入股企业,并优先享受景区就业权和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增加收入。在五方的合作中,简单的农产品买卖、土地租赁行为,逐步向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紧密关系的转变,“五级联创”的各级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6年,锦潭小镇列入广东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今年5月28日,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是清远市唯一入选代表。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果说锦潭小镇项目只是带动英德局部实现乡村振兴,那么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则成为英德振兴乡村的重要突破口和强力引擎,以燎原之势席卷英德各大乡镇。

同时,把打造了九龙小镇、安美生态园、奇洞温泉小镇、英州红茶园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成功申报横石塘镇龙华村、石牯塘镇八宝村两条省级旅游示范村,并通过贫困户以资产入股旅游公司、以土地入股旅游景区、在景区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益,开创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共开展的中大型“旅游+扶贫”项目超过14个,吸纳超过300名贫困户就业。

英德市九龙小镇采取“企业+村经济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直接把当地资源变为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为旅游从业者。项目涉及的6条行政村村集体(村经济社)与国业旅游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九龙小镇”旅游项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红外,还通过企业用工、停车场、土特产店铺等实现增收。其中,景区周边5个村的8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景区内就业等方式,有42户已实现脱贫;省定贫困村河头村,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每年1万元,增加至目前的30万元。

安美生态园位于该市浛洸镇三村。2015年初,三村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整合了金龙、门楼、大塘等7条自然村的1800亩土地,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英德市安美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四季花海、CS拓展基地、野外露营生存体验基地、亲子劳作体验基地、越野车体验基地以及特色民宿等项目,致力于打造“可游、可住、可留”的农业体验式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并出台《英德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英德市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措施,形成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方面,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旅游景区(点)3A以上和农家乐三星以上的创建、评定和奖励;另一方面强化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市财政设立的“政银保基金”作用,为多家涉农旅游(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下,英德的农业休闲景点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培育出积庆里、铁溪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标杆。目前,英德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黄花镇、石牯塘镇)、示范点3个(积庆里红茶谷、云水谣生态旅游度假区、九龙小镇)。2017年全市农业旅游业总收入7亿元,农业旅游年接待105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21个,农家乐10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约4411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4232人,占95%。据农业部门预计,今年该市农家乐数量将同比增加2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增加33%。英德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记者:温智雄

通讯员:焦莹 黄振生

编辑:白茶
数字报
英德:聚焦“三农”谋发展振兴乡村谱新篇
金羊网  作者:温智雄  2018-11-29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美丽幸福英德

核心提示: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英德牢牢抓住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从基层党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等方面着力,全面打好乡村振兴发展攻坚战,破解“二元结构”,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连江口镇连樟村视察,对英德的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四驾马车”提升农村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英德市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人口115.5万。

英德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近年来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以“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为内容的“三个重心下移”,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目前,英德已在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的287个行政村的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通过单独或联合设立党支部1148个,同时引导全市建立村民理事会4746个,建立完善村级服务平台299个,成立农村经济联合社285个,经济合作社6070个,基本实现以党(总)支部、村委会、村民理事会、经济社“四驾马车”为架构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四驾马车”中尤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建组织、建场所、建平台、建机制”的要求,打造红旗村示范点,推进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

基础组织架构搭建好后,“四架马车”能否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人”。英德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按照“好人+能人”标准,把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能人等选进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并切实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调整78条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约1/4的支部委员,全面提升村“两委”实施乡村振兴的能力。

“90后”的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志旺,上任伊始,就奔走在各片区党支部和理事会,收集民意,听取民声。面对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的巨大压力,他以昂扬的工作热情,日以继夜地到各村小组召开家长会,并充分发挥各片区党支部和理事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全村28个村民小组如期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连江口镇连樟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无条件拆除自家泥砖房,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波罗镇板水村九斗麻村小组通过整合资金、筹工筹劳、捐资等多种渠道自筹资金70.5万元,高质高效地完成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了绿化小公园、村外池塘、悠闲小道、灯光篮球场等综合活动场所,实现村庄的“华丽变身”。

如今,在英德已基本形成“村党组织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四驾马车”为首的基层组织迸发出蓬勃活力,大大提升了乡村的自治水平和治理成效。

“以奖代补”创新投入机制建成美丽乡村1766条

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英德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注重规划先行,并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规划应自下而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村一级‘四驾马车’的作用,按照每个村的基本情况来制定,突出特点,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英德市委书记吴耿淡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

根据村庄基础条件成熟情况,英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四个梯度的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七先七后”(即先农综改后美丽乡村、先规划后设计、先拆危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村里后村外、先环境整治后绿化美化、先村庄建设后政府奖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单打独斗、无规无序、不可持续等问题。

英德还率先探索制定“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政府主要负责规划设计、控制标准,把村庄建设工程具体事务交给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各村村民理事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群众筹资投劳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创建成功并通过验收后,及时向各创建村拨付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由此,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大大节省政府“大包大揽”发包工程等环节的时间和费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随着一批批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宜居到生态改善,乡风文明也被摆上重要议程。英德引导各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挖提炼乡村历史和传统文化,修订完善符合乡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建立家规家训,通过“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系列活动,文化祠堂、家风文化墙等特色载体,让好家风成为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此外,注重打造“一村一特色”,建成了九龙镇湴田村“和”文化、山蕉坪村“礼”文化、活石水村“福”文化等乡风文明特色品牌,以及九龙镇美丽乡村联欢晚会、大湾镇“火麒麟”、石牯塘镇“白糍节”、西牛镇“客家鸡公狮”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目前,英德累计完成了278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1766条美丽乡村。其中,九龙镇活石水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河头村创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落“地”生“产”着重做好土地“文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如何推动产业兴旺?英德以土地整合和治理为核心,做好土地“文章”,出台了农村耕地整合治理五年行动计划,由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开展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给予补助。

“以前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成十几块,肥的一块、瘦的一块;大的一块、小的一块;近的一块、远的一块。这既增加了农民的劳作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生产力。”市委书记吴耿淡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要把农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首先要把农村的土地作用发挥好,农村土地整合之后,解决了土地零碎化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然后根据机械化的需要进行整治,搞规模化经营,为产业振兴提供好的基础。

该市横石水镇,拥有耕地36571亩,人口约3.6万,主要经济支柱就是农业,工业产业为零,村民收入大多来自黑皮果蔗和蔬菜种植,耕地自然也成为当地人的命根子。在推进土地整合过程中,横石水以“集体经营型”、“沿革历史型”、“集体与个体结合经营型”和“互换并地”四种方式,成功整合耕地30864亩,基本实现一户一地或一户两地的整合目标。与此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治耕地面积达27680亩,由群众自发筹资建设的机耕路累计总长87公里,水渠36.2公里。通过耕地整合治理,全镇农田基本设施实现质的飞跃。

望埠镇寿江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宣传发动下,对已丢荒的1700多亩坝地进行整合整治,并将其中1500亩连片坝地对外出租,平均每年租金近80万元,既提高了党支部的威信,又实现了村民增收。

西牛镇将小湾、花田、花塘、赤米四个行政村等28个村民小组的5843亩耕地进行整合治理,并逐步完善机耕路、灌溉渠等基础设施。2017年8月,整治后的土地引来该市联合前进食品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以“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营”、“流转+地租+二次分红”、“基地入股分红”“韭菜委托村集体(村民)代管”等多种模式发展韭菜产业。2018年韭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三年内计划实现10000亩种植规模。还在小湾片区石下村建设占地273亩的韭菜交易中心,石下村集体以土地入股韭菜交易中心可促进集体分红收益40万元/年;在花塘片区江下村打造韭菜种苗培育基地

种苗面积约200亩,可供应5000亩的韭菜种植基地。

省定贫困村——连江口镇连樟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整合好的50亩地打造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先行扶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棚种菜,并逐步带动全村大面积发展蔬菜生产。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直接带动约20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涉农资金整合也是英德推动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从2014年开始,清远市以英德九龙镇为试点首创开展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将原本发放到户的零散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等资金整合起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76亿元,而清远也成为中央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另外,英德还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补助金的作用,从今年开始,把每年3000万元的补助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全面推进农村耕地整合治理工作。

目前,英德全市整合土地超过79.1万亩,整治耕地4.23万亩,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板,为英德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力推“三产融合”促民增收致富

随着越来越多土地得到有效整合治理,英德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村产业兴旺也迎来无数契机。

近年,英德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做大做强英德红茶、柑桔、麻竹笋、蚕桑等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机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和农家乐,探索出“农旅结合”“茶旅融合”“土地入股”“土地租金+年底分红”“互联网+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公司+农户”等一批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让越来越多农民的腰包在产业振兴中鼓起来。

英德市锦源农牧产品有限公司依托锦潭水库的优质泉水资源和水电站梯级发电的流水优势,在水库下游开发谷底冷水渔业和茶果蔬菜农业,形成了占地约5000亩的集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蔬菜、水果、沼气利用为一体的立体循环农场,批量繁殖娃娃鱼、三文鱼等市场价值高的水产品,并建有占地面积500亩农副产品加工厂、标准化鱼干场和深加工场,生产鱼干、腊肉、腊肠、菜干等农产品。其产品畅销珠三角以及港澳等地,年产值突破3亿元。

2016年7月,该公司把目光瞄向了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以“高科技精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业”为主体的“锦潭小镇”。该项目采取“企业+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农户”五级联创合作共建、运营独立、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由锦潭农牧公司负责项目整体规划、生产资料投入、引进项目和技术指导,引入民营资本和统筹整合的土地进行投资运营管理;镇政府负责协调项目土地、用水用电、环保和治安问题,指派专人协调企业项目立项、报批和工商税务登记等;村委会则负责辖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村民支持项目正常建设及运营;村民小组负责提供项目所需的土地和劳务,服从创建方指定的项目规划、管理、经营及销售;农民以土地资源作为股份入股企业,并优先享受景区就业权和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增加收入。在五方的合作中,简单的农产品买卖、土地租赁行为,逐步向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紧密关系的转变,“五级联创”的各级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6年,锦潭小镇列入广东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今年5月28日,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是清远市唯一入选代表。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果说锦潭小镇项目只是带动英德局部实现乡村振兴,那么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则成为英德振兴乡村的重要突破口和强力引擎,以燎原之势席卷英德各大乡镇。

同时,把打造了九龙小镇、安美生态园、奇洞温泉小镇、英州红茶园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成功申报横石塘镇龙华村、石牯塘镇八宝村两条省级旅游示范村,并通过贫困户以资产入股旅游公司、以土地入股旅游景区、在景区务工就业等方式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益,开创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共开展的中大型“旅游+扶贫”项目超过14个,吸纳超过300名贫困户就业。

英德市九龙小镇采取“企业+村经济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直接把当地资源变为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为旅游从业者。项目涉及的6条行政村村集体(村经济社)与国业旅游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九龙小镇”旅游项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红外,还通过企业用工、停车场、土特产店铺等实现增收。其中,景区周边5个村的8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景区内就业等方式,有42户已实现脱贫;省定贫困村河头村,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每年1万元,增加至目前的30万元。

安美生态园位于该市浛洸镇三村。2015年初,三村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整合了金龙、门楼、大塘等7条自然村的1800亩土地,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英德市安美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四季花海、CS拓展基地、野外露营生存体验基地、亲子劳作体验基地、越野车体验基地以及特色民宿等项目,致力于打造“可游、可住、可留”的农业体验式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并出台《英德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英德市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措施,形成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方面,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旅游景区(点)3A以上和农家乐三星以上的创建、评定和奖励;另一方面强化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市财政设立的“政银保基金”作用,为多家涉农旅游(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下,英德的农业休闲景点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培育出积庆里、铁溪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标杆。目前,英德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黄花镇、石牯塘镇)、示范点3个(积庆里红茶谷、云水谣生态旅游度假区、九龙小镇)。2017年全市农业旅游业总收入7亿元,农业旅游年接待105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21个,农家乐10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约4411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4232人,占95%。据农业部门预计,今年该市农家乐数量将同比增加2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增加33%。英德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记者:温智雄

通讯员:焦莹 黄振生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