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齐参与 老城出新彩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燕华 何伟杰 宋金峪 发表时间:2018-12-03 17:51

如何推进城市更新微改造?广州“绣花”见功夫

文/金羊网 记者赵燕华 何伟杰 通讯员穗更新宣

图/金羊网 记者宋金峪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未来城市更新微改造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信心。据了解,在推进旧城微改造方面,广州颇有一套“绣花”经验。

案例聚焦

镜头一

荔湾区泮塘五约

成立口述史小组征集意见

日前,记者走进荔湾区泮塘五约看到,正在进行的微改造工程使街巷焕然一新,与尚未实施改造的小巷子和老房子形成鲜明对比。青砖墙与大面积的玻璃相结合,使老房子融合了现代气息。

据了解,泮塘是荔湾旧城内占地最广、历史元素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泮塘五约的微改造对建筑物进行了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包括整治周边环境、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并新建生活配套设施改进民生条件。

在这里居住了70年的李伯告诉记者,他的房子有100多年历史,从祖母一代就在这里居住。这次微改造为李伯的房屋墙面贴上了青砖,更换了铁门,使李伯家门口的道路平整了,特别是原来五约的房屋很密集,微改造拆除了一些房屋进行抽疏。李伯家对面一间房子也拆除了,使阳光照进了李伯屋内。

据荔湾区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泮塘五约作为广州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肌理尚存,微改造在加强民生建设的同时,在改造设计上力求能涵养泮塘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留住乡愁。

具体举措包括原状保留村落原有形态、相关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水系、埠头、花坞、麻石街巷、古树名木等,还恢复了历史水系,引水入村,再现“枕水而居”的水乡特色;而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上,改造过程也注重使泮塘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遗存得以继承和发扬,包括北帝诞、祭祖、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泮塘五秀等。

那么,泮塘五约是如何通过微改造而华丽变身的呢?

记者了解到,本次泮塘五约改造的规划设计由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和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与此前广州市内其他微改造项目不同,设计方派遣了社区规划师团队进村进行参与式设计,他们用长达一年时间走进泮塘五约,与村民们深入交谈、写口述史、举办社区怀旧历史照片展览,从而细致体察村内传统文化习俗,了解百姓诉求和愿望。

这种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方式不啻为广州旧城改造又一范本。

“生活在村里的人才是空间真正的使用者。”其中一位社区规划师芮光晔告诉记者,村民对微改造的想法和意愿对整个微改造设计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式设计这种方式,创造一个途径,让村民们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有时候设计师觉得好的东西,村民未必觉得好。”另一位社会规划师黄润琳表示,“我是城市长大的,并没有在泮塘村住过,在这种前提下,如果让我设计,我可能会在广场上设计很多错层,门楼也会做得让游客觉得很好看,反正就是做成感觉很网红的样子。但问题是,这适合当地的村民吗?”他表示,为此,他们花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还成立了泮塘口述史小组,深入了解泮塘村历史文化,“这项工作一开始纯属自发,工作中又耗时费力,但所幸大家都给予非常多的包容和支持,现在看来,是非常值得的”。

通过不断向村民征集意见,当地村民对改造的要求和愿望逐步体现在设计中。例如,有村民提到:“五约很多老人家,一个人住难开伙,也不一定能经常买菜煮,经常都吃不上新鲜饭菜。”为了解决社区用餐问题,设计方拟设计一个社区共餐饭堂,解决居民用餐难的问题。有村民提到:“小朋友平时都冇地方去,外边兴趣班又好高开支,唯有让他天天返屋企睇电视。”为此,设计方计划在泮塘五约设置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娱乐的地方。还有村民提到:“小小病痛,去医院排队太麻烦了。”因应居民的需求,设计方在项目中增设了医疗卫生站,让居民小病能不出社区。

记者了解到,社区规划师在与村里不同年龄层的原住民沟通后,勾勒出一份泮塘五约村民未来愿景地图。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公共配套项目外,地图里面还列出了菜市场、便民厕所、敦本堂修缮维护、历史地景再现等14大愿景。

记者此前从荔湾区城市更新局方面了解到,上述大部分愿景在二期改造中都能得以实现,其余暂时未能实施的愿景在后续的改造工程中也有望得到逐一落实。今年10月,荔湾区城市更新局和当地街道办共同牵头,成立了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包括村民与居民、街道及居委、生产队、媒体、专家学者。居民和政府之间真正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镜头二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成立首个共同缔造委员会

恩宁路改造二期工程即将进行,其范围东至宝华路,北至多宝路,西南至恩宁路,用地总面积11.37公顷。这意味着,始于2006年的恩宁路改造,继2016年一期永庆坊微改造之后,将在二期改造中完成对整个片区的更新。

根据规划和实施方案,恩宁路二期改造重点将从环境、品质、民生、街区四大方面进行,力求打造最广州、最国际化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开放给大众享受的公共水岸,优化总长500米的恩宁涌水岸空间;提升恩宁路街道空间品质,营造一条640米的完整街道骑楼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特别提到,要以共同缔造方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社会实践:把握社会公众的多元诉求,市-区-社区三级联动开展从方案编制到实施阶段的共同缔造。市城市更新局等部门负责技术协调和组织统筹;区政府负责实施统筹,面向现场进行建设协调和后期运营管理;社区、居民及未来实施运营主体联合推动保护更新与微改造。

之所以如此强调共同缔造,正是因为在一期改造中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社会实践效果非常好,使当地居民与政府、开发商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了。

据了解,今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该委员会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荔湾区委区政府等部门指导下,由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成员共同参与。

共同缔造委员会旨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培育“美好恩宁”的社区精神。协调居民、业主及运营方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探讨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并协调和监督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据了解,街道每周五都会召集居民代表们开会,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据悉,共同缔造委员会从9月7日成立至今的两个多月里召集了三次会议和一次入户调查,居民们不仅依据自身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改造方案上的好素材,还提供了关于建设用地和相关规范的建设性意见。

例如,有老街坊查询史料发现,很多年前的恩宁路地段有不少跨涌桥,尽管早就已经没有痕迹了,但如果未来要恢复老西关水系时史料将会起到作用。此外还有街坊建议,粤剧博物馆的地下停车场应该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还有街坊建议,街区内应该完善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夜间照明问题也需要改进。

对于正在进行的恩宁路二期改造,街坊们充满期待:“过去西关非常繁华,河道纵横。听父辈们说,货船从现在的西堤码头可以一直进到恩宁路。”在他们看来,西关的粤剧文化、骑楼文化、商贸文化等都弥足珍贵,应该好好保护和发扬,“西关过去就是繁华的商业街,更新改造后要吸引更多的人重回西关,首先要解决停车难问题,游客多了周边商铺才会旺,本地居民的收入才能增加”。

镜头三

越秀区北京街盐运西小区:

街坊带着学生调研勘查共绘美景

越秀区北京街盐运西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已被纳入广州市2018年第二批城市更新年度计划,项目范围东起教育路、西至起义路,北临西湖路、南接惠福东,占地约3.3公顷,项目预算2980万元。

盐运西社区内有31栋各类型的历史建筑或预保护建筑,如何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进行老旧小区微改造时,难度较大,面对如此大的挑战,城市更新有“新招”。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连同北京街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盐运西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社区入驻商户、社区租户代表、社区社工服务组织共同组成共同绘造——盐运西社区艺术介入微改造工作坊。

“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搭建老旧小区微改造参与式设计与建设平台,以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介入点,发挥文化艺术的创造力与人文情怀,用一种柔性的、独特的方式,让居民意识到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与培育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同样重要,使艺术手段成为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美好公共生活需求的最佳媒介。”北京街道办事处表示,通过公众参与,商讨社区未来发展的具体项目,引导居民形成发展共识,为政府的更新改造提供决策参考,在参与中形成共建社区家园、共同维护家园、传承社区文化的共识,为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探索居民维护管养社区的机制、构建社区创新治理机制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据工作坊的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谢璇介绍,早期的招募工作大受欢迎,在最初报名的60多名学生中,最终选出了40名学生加入到这次的工作坊当中。盐运西社区的居民代表吴志培、揭欢、黄伟康等人更是积极带领学生们到社区调研勘查,口述社区历史,对改造提出他们的意见。

“我觉得盐运西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有底蕴的社区,居民热情,对社区的关心程度高,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共同将社区的文化底蕴发掘出来。”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骆建云看来,公众的参与和规划是微改造的重要环节。

记者发现,工作坊内容包括: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完成社区发展愿景规划;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分析,发现社区资产的价值,寻找社区经济的增长点,探索跨界整合设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发动引导居民发掘社区文化资源,主动建设和维护社区文化,形成自主持续管养的机制。同时,征集和研讨居民对公共活动需求与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诉求,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关注社区零碎、闲置的公共用地,通过设计主动干预重建。

此外,还通过多种艺术活动的策划,结合展览、墙绘、公共艺术、空间装置、公共标识系统与社区形象等艺术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对社区属地文化的诠释,提升社区的空间品质和艺术特质,塑造多样性、独特性的社区公共空间。

据了解,工作坊在今年4月2日正式开幕,第一阶段从前期准备到成果展览历时两个月。工作坊师生与居民共同行走观察社区、挖掘社区特色历史故事、社区设计方案评议讨论会、绿色美化家园——盐运西社区一巷垃圾回收站及单车棚微改造活动、工作坊设计方案成果街道展览投票、共同绘画社区地图儿童创意绘画活动等,取得良好居民回馈和社会影响。现正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访谈去挖掘社区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资源。

以政府为主导共建共治共享

广州城市更新分为两类:一是全面改造,即成片重建改造;二是微改造,即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

在记者看来,广州城市更新的魅力和成功秘诀就在于,把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这一点从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安排也可体现,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二批)》,共有428个正式项目,其中,微改造项目就有422个。

城市更新中,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村民理事会制度等。

另一方面,政府收回基础数据调查权,以确保在土地及建筑物信息核查、规划编制阶段的数据准确性,并组织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经过摸底、排查、梳理,广州发现全市共计779个老旧小区亟需“微改造”,涉及约260万居民,并就此梳理了60项“改造任务清单”。

这样一来,就有顶层设计、决策机制、执行机构、协调机制,责任层层传导到位。

也就是说,在老旧小区“微改造”中,政府坚持在每个环节都尊重居民的意愿,改造前,改造方案结合居民需求制定并公示,确保改造内容切合居民需求;改造中,推动建立建设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监督改造;改造后,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验收标准之一,街道指导居民自治维护管养。

各区将老旧小区微改造作为惠民生的书记项目,实行区委书记统筹、常委分片指导,确保民生实事“一竿子插到底”。构建“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形成党员骨干、居民代表、楼(组)长、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代表广泛参与的社区议事平台,构建社区工作单元为责任主体、属地党委领导的共治模式,实现群众下单、党委接单、共建做单。

政府从“一条腿”走路转变为政府、居民、企业、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多方共赢。

广州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数

◆截至目前,广州已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安排市财政资金16.4亿元,累计整治“三线”274千米,新增绿化2.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修缮历史建筑901万平方米。

◆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将社区改造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同缔造。在全市成立94个社区建管委员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成立两个社区工作坊,提升社区文化氛围;选聘社区设计师近200人,为改造提供第一手专业指导。

◆广州连续两年举办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面向社会无门槛征集改造方案,吸纳民间智慧。今年共收到设计作品43份,共有772户小区居民参与了现场投票,公众网络投票突破745万人次,反响热烈。

编辑:空明
数字报
公众齐参与 老城出新彩
金羊网  作者:赵燕华 何伟杰 宋金峪  2018-12-03

如何推进城市更新微改造?广州“绣花”见功夫

文/金羊网 记者赵燕华 何伟杰 通讯员穗更新宣

图/金羊网 记者宋金峪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未来城市更新微改造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信心。据了解,在推进旧城微改造方面,广州颇有一套“绣花”经验。

案例聚焦

镜头一

荔湾区泮塘五约

成立口述史小组征集意见

日前,记者走进荔湾区泮塘五约看到,正在进行的微改造工程使街巷焕然一新,与尚未实施改造的小巷子和老房子形成鲜明对比。青砖墙与大面积的玻璃相结合,使老房子融合了现代气息。

据了解,泮塘是荔湾旧城内占地最广、历史元素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泮塘五约的微改造对建筑物进行了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包括整治周边环境、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并新建生活配套设施改进民生条件。

在这里居住了70年的李伯告诉记者,他的房子有100多年历史,从祖母一代就在这里居住。这次微改造为李伯的房屋墙面贴上了青砖,更换了铁门,使李伯家门口的道路平整了,特别是原来五约的房屋很密集,微改造拆除了一些房屋进行抽疏。李伯家对面一间房子也拆除了,使阳光照进了李伯屋内。

据荔湾区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泮塘五约作为广州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肌理尚存,微改造在加强民生建设的同时,在改造设计上力求能涵养泮塘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留住乡愁。

具体举措包括原状保留村落原有形态、相关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水系、埠头、花坞、麻石街巷、古树名木等,还恢复了历史水系,引水入村,再现“枕水而居”的水乡特色;而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上,改造过程也注重使泮塘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遗存得以继承和发扬,包括北帝诞、祭祖、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泮塘五秀等。

那么,泮塘五约是如何通过微改造而华丽变身的呢?

记者了解到,本次泮塘五约改造的规划设计由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和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与此前广州市内其他微改造项目不同,设计方派遣了社区规划师团队进村进行参与式设计,他们用长达一年时间走进泮塘五约,与村民们深入交谈、写口述史、举办社区怀旧历史照片展览,从而细致体察村内传统文化习俗,了解百姓诉求和愿望。

这种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方式不啻为广州旧城改造又一范本。

“生活在村里的人才是空间真正的使用者。”其中一位社区规划师芮光晔告诉记者,村民对微改造的想法和意愿对整个微改造设计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式设计这种方式,创造一个途径,让村民们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有时候设计师觉得好的东西,村民未必觉得好。”另一位社会规划师黄润琳表示,“我是城市长大的,并没有在泮塘村住过,在这种前提下,如果让我设计,我可能会在广场上设计很多错层,门楼也会做得让游客觉得很好看,反正就是做成感觉很网红的样子。但问题是,这适合当地的村民吗?”他表示,为此,他们花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还成立了泮塘口述史小组,深入了解泮塘村历史文化,“这项工作一开始纯属自发,工作中又耗时费力,但所幸大家都给予非常多的包容和支持,现在看来,是非常值得的”。

通过不断向村民征集意见,当地村民对改造的要求和愿望逐步体现在设计中。例如,有村民提到:“五约很多老人家,一个人住难开伙,也不一定能经常买菜煮,经常都吃不上新鲜饭菜。”为了解决社区用餐问题,设计方拟设计一个社区共餐饭堂,解决居民用餐难的问题。有村民提到:“小朋友平时都冇地方去,外边兴趣班又好高开支,唯有让他天天返屋企睇电视。”为此,设计方计划在泮塘五约设置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娱乐的地方。还有村民提到:“小小病痛,去医院排队太麻烦了。”因应居民的需求,设计方在项目中增设了医疗卫生站,让居民小病能不出社区。

记者了解到,社区规划师在与村里不同年龄层的原住民沟通后,勾勒出一份泮塘五约村民未来愿景地图。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公共配套项目外,地图里面还列出了菜市场、便民厕所、敦本堂修缮维护、历史地景再现等14大愿景。

记者此前从荔湾区城市更新局方面了解到,上述大部分愿景在二期改造中都能得以实现,其余暂时未能实施的愿景在后续的改造工程中也有望得到逐一落实。今年10月,荔湾区城市更新局和当地街道办共同牵头,成立了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包括村民与居民、街道及居委、生产队、媒体、专家学者。居民和政府之间真正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镜头二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成立首个共同缔造委员会

恩宁路改造二期工程即将进行,其范围东至宝华路,北至多宝路,西南至恩宁路,用地总面积11.37公顷。这意味着,始于2006年的恩宁路改造,继2016年一期永庆坊微改造之后,将在二期改造中完成对整个片区的更新。

根据规划和实施方案,恩宁路二期改造重点将从环境、品质、民生、街区四大方面进行,力求打造最广州、最国际化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开放给大众享受的公共水岸,优化总长500米的恩宁涌水岸空间;提升恩宁路街道空间品质,营造一条640米的完整街道骑楼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特别提到,要以共同缔造方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社会实践:把握社会公众的多元诉求,市-区-社区三级联动开展从方案编制到实施阶段的共同缔造。市城市更新局等部门负责技术协调和组织统筹;区政府负责实施统筹,面向现场进行建设协调和后期运营管理;社区、居民及未来实施运营主体联合推动保护更新与微改造。

之所以如此强调共同缔造,正是因为在一期改造中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社会实践效果非常好,使当地居民与政府、开发商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了。

据了解,今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该委员会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荔湾区委区政府等部门指导下,由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媒体代表、专家顾问等成员共同参与。

共同缔造委员会旨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培育“美好恩宁”的社区精神。协调居民、业主及运营方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探讨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并协调和监督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据了解,街道每周五都会召集居民代表们开会,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据悉,共同缔造委员会从9月7日成立至今的两个多月里召集了三次会议和一次入户调查,居民们不仅依据自身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改造方案上的好素材,还提供了关于建设用地和相关规范的建设性意见。

例如,有老街坊查询史料发现,很多年前的恩宁路地段有不少跨涌桥,尽管早就已经没有痕迹了,但如果未来要恢复老西关水系时史料将会起到作用。此外还有街坊建议,粤剧博物馆的地下停车场应该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还有街坊建议,街区内应该完善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夜间照明问题也需要改进。

对于正在进行的恩宁路二期改造,街坊们充满期待:“过去西关非常繁华,河道纵横。听父辈们说,货船从现在的西堤码头可以一直进到恩宁路。”在他们看来,西关的粤剧文化、骑楼文化、商贸文化等都弥足珍贵,应该好好保护和发扬,“西关过去就是繁华的商业街,更新改造后要吸引更多的人重回西关,首先要解决停车难问题,游客多了周边商铺才会旺,本地居民的收入才能增加”。

镜头三

越秀区北京街盐运西小区:

街坊带着学生调研勘查共绘美景

越秀区北京街盐运西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已被纳入广州市2018年第二批城市更新年度计划,项目范围东起教育路、西至起义路,北临西湖路、南接惠福东,占地约3.3公顷,项目预算2980万元。

盐运西社区内有31栋各类型的历史建筑或预保护建筑,如何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进行老旧小区微改造时,难度较大,面对如此大的挑战,城市更新有“新招”。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连同北京街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盐运西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社区入驻商户、社区租户代表、社区社工服务组织共同组成共同绘造——盐运西社区艺术介入微改造工作坊。

“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搭建老旧小区微改造参与式设计与建设平台,以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介入点,发挥文化艺术的创造力与人文情怀,用一种柔性的、独特的方式,让居民意识到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与培育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同样重要,使艺术手段成为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美好公共生活需求的最佳媒介。”北京街道办事处表示,通过公众参与,商讨社区未来发展的具体项目,引导居民形成发展共识,为政府的更新改造提供决策参考,在参与中形成共建社区家园、共同维护家园、传承社区文化的共识,为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探索居民维护管养社区的机制、构建社区创新治理机制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据工作坊的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谢璇介绍,早期的招募工作大受欢迎,在最初报名的60多名学生中,最终选出了40名学生加入到这次的工作坊当中。盐运西社区的居民代表吴志培、揭欢、黄伟康等人更是积极带领学生们到社区调研勘查,口述社区历史,对改造提出他们的意见。

“我觉得盐运西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有底蕴的社区,居民热情,对社区的关心程度高,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共同将社区的文化底蕴发掘出来。”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骆建云看来,公众的参与和规划是微改造的重要环节。

记者发现,工作坊内容包括: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完成社区发展愿景规划;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分析,发现社区资产的价值,寻找社区经济的增长点,探索跨界整合设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发动引导居民发掘社区文化资源,主动建设和维护社区文化,形成自主持续管养的机制。同时,征集和研讨居民对公共活动需求与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诉求,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关注社区零碎、闲置的公共用地,通过设计主动干预重建。

此外,还通过多种艺术活动的策划,结合展览、墙绘、公共艺术、空间装置、公共标识系统与社区形象等艺术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对社区属地文化的诠释,提升社区的空间品质和艺术特质,塑造多样性、独特性的社区公共空间。

据了解,工作坊在今年4月2日正式开幕,第一阶段从前期准备到成果展览历时两个月。工作坊师生与居民共同行走观察社区、挖掘社区特色历史故事、社区设计方案评议讨论会、绿色美化家园——盐运西社区一巷垃圾回收站及单车棚微改造活动、工作坊设计方案成果街道展览投票、共同绘画社区地图儿童创意绘画活动等,取得良好居民回馈和社会影响。现正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访谈去挖掘社区里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资源。

以政府为主导共建共治共享

广州城市更新分为两类:一是全面改造,即成片重建改造;二是微改造,即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

在记者看来,广州城市更新的魅力和成功秘诀就在于,把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这一点从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的安排也可体现,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第二批)》,共有428个正式项目,其中,微改造项目就有422个。

城市更新中,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村民理事会制度等。

另一方面,政府收回基础数据调查权,以确保在土地及建筑物信息核查、规划编制阶段的数据准确性,并组织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例如,经过摸底、排查、梳理,广州发现全市共计779个老旧小区亟需“微改造”,涉及约260万居民,并就此梳理了60项“改造任务清单”。

这样一来,就有顶层设计、决策机制、执行机构、协调机制,责任层层传导到位。

也就是说,在老旧小区“微改造”中,政府坚持在每个环节都尊重居民的意愿,改造前,改造方案结合居民需求制定并公示,确保改造内容切合居民需求;改造中,推动建立建设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监督改造;改造后,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验收标准之一,街道指导居民自治维护管养。

各区将老旧小区微改造作为惠民生的书记项目,实行区委书记统筹、常委分片指导,确保民生实事“一竿子插到底”。构建“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形成党员骨干、居民代表、楼(组)长、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代表广泛参与的社区议事平台,构建社区工作单元为责任主体、属地党委领导的共治模式,实现群众下单、党委接单、共建做单。

政府从“一条腿”走路转变为政府、居民、企业、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多方共赢。

广州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数

◆截至目前,广州已推进改造696个老旧小区,安排市财政资金16.4亿元,累计整治“三线”274千米,新增绿化2.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修缮历史建筑901万平方米。

◆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将社区改造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同缔造。在全市成立94个社区建管委员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成立两个社区工作坊,提升社区文化氛围;选聘社区设计师近200人,为改造提供第一手专业指导。

◆广州连续两年举办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面向社会无门槛征集改造方案,吸纳民间智慧。今年共收到设计作品43份,共有772户小区居民参与了现场投票,公众网络投票突破745万人次,反响热烈。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