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倡议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18-12-03 22:44

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大举行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胡小宇报道:12月3日,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近60名专家来穗传经送宝。在研讨会上,记者专访本次研讨会筹备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他指出,为了促进非遗工作系统化、常态化,需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

倡议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会上,学者们围绕“中国非遗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非遗与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传统戏剧、民俗学与非遗的关系”、“非遗、民族民间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播”四个议题进行讨论。

在研讨会上,宋俊华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的倡议。他表示,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也积极出台政策、举办相关活动。为了避免非遗保护工作成为运动式的“一阵风”,让非遗保护研究工作系统化、常态化,需要在国内建立起扎实的非遗学科,以提供理论支持。

“不少专家从非遗这个大池子里取了水就自己存了起来,研究成果常常不会再汇到池子里,使得非遗研究有些分散。”宋俊华指出,现在大部分非遗研究专家依然分散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学科,并未统一到非遗这个学科中来。他希望,未来能将一系列有志于此的学者拢到一起来,系统地进行非遗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并努力推动教育部建立健全非遗学科,提供稳定持久的经费、人员等支持。

十年培养3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在非遗学科建设方面,中山大学一直走在前面。宋俊华介绍,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就设立国内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生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10年来,该专业共培养3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人已成为各地非遗工作的骨干。

“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非遗学科的重视,需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宋俊华说,今年中山大学已经是第三次举行类似的非遗主题会议,旨在提供一个让学者交流的平台。为了服务非遗学者,该中心还建立非遗研究网站,并提供期刊《文化遗产》作为学术发表平台,每年推出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目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全国14所高校建立了工作站,未来还将与有兴趣的高校成立非遗学科联盟,以此推动非遗工作。

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全国第六

“广东在非遗保护方面紧跟国家统一部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在接受采访时,宋俊华还介绍目前广东非遗保护的现状。他表示,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亮点颇多,建立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多个非遗工作站,相关立法制度建设也较为完善。

他指出,下一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应专注于三个方面:平衡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非遗保护工作发展不均的状况;保护、发挥在粤工作定居的他省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全省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评估机制,避免保护单位不积极、传承人领了资金不作为的状况。

编辑:Giabun
数字报
中大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倡议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
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2018-12-03

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大举行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胡小宇报道:12月3日,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近60名专家来穗传经送宝。在研讨会上,记者专访本次研讨会筹备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他指出,为了促进非遗工作系统化、常态化,需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

倡议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会上,学者们围绕“中国非遗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非遗与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传统戏剧、民俗学与非遗的关系”、“非遗、民族民间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播”四个议题进行讨论。

在研讨会上,宋俊华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的倡议。他表示,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也积极出台政策、举办相关活动。为了避免非遗保护工作成为运动式的“一阵风”,让非遗保护研究工作系统化、常态化,需要在国内建立起扎实的非遗学科,以提供理论支持。

“不少专家从非遗这个大池子里取了水就自己存了起来,研究成果常常不会再汇到池子里,使得非遗研究有些分散。”宋俊华指出,现在大部分非遗研究专家依然分散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学科,并未统一到非遗这个学科中来。他希望,未来能将一系列有志于此的学者拢到一起来,系统地进行非遗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并努力推动教育部建立健全非遗学科,提供稳定持久的经费、人员等支持。

十年培养3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在非遗学科建设方面,中山大学一直走在前面。宋俊华介绍,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就设立国内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生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10年来,该专业共培养3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人已成为各地非遗工作的骨干。

“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非遗学科的重视,需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宋俊华说,今年中山大学已经是第三次举行类似的非遗主题会议,旨在提供一个让学者交流的平台。为了服务非遗学者,该中心还建立非遗研究网站,并提供期刊《文化遗产》作为学术发表平台,每年推出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目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全国14所高校建立了工作站,未来还将与有兴趣的高校成立非遗学科联盟,以此推动非遗工作。

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全国第六

“广东在非遗保护方面紧跟国家统一部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在接受采访时,宋俊华还介绍目前广东非遗保护的现状。他表示,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亮点颇多,建立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多个非遗工作站,相关立法制度建设也较为完善。

他指出,下一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应专注于三个方面:平衡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非遗保护工作发展不均的状况;保护、发挥在粤工作定居的他省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全省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评估机制,避免保护单位不积极、传承人领了资金不作为的状况。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