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基层电影放映员的“光影故事”:丰富百姓业余生活 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闻禹 发表时间:2018-12-07 06:16

广州市超千场惠民公益电影放映火热进行中

公益电影放映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了惠民公益电影展映活动,为全市各地区免费放映超千场次的优秀国产电影。基层电影放映员作为“文化惠民”的一线传播者,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点亮了乡村的夜色。记者为此采访了两位基层电影放映员,听他们讲述与电影结缘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光影人生”。

■记者 黄闻禹

■黄埔区放映员周守军已从业5年了。

黄埔区放映员周守军:

放电影让他成为大家身边的“老熟人”

五年前,湖北人周守军跟随子女的脚步来到黄埔区,偶然间看到一则电影放映员的招聘信息,出于对电影的喜爱,他接下了这份工作,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光影人生”。一辆运输车、一块银幕、一台电影放映机,周守军的电影放映之路至今已走过5个春秋。他用对这份事业的认真与执着,将欢乐和美好传递给各社区、农村,为人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熟能生巧 他获放映技能大赛一等奖

周守军今年54岁,中等身材,前额有些微秃,说话时爱笑。“比我年轻的小伙子都没拿奖,自己感到很意外。”采访时,当谈起去年拿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时,他略带腼腆地向记者点点头,随后又补充道:“可能是因为我电影放多了,熟能生巧,比赛时找对了节奏。”

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深入开展,市文广新局在全市7个区1144条行政村全面铺开这项工程,多年来均坚持每村每月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周守军所在的黄埔区,一共有15个街区(包括九龙镇)需要放映电影,各个街区下设的电影放映点就更多了。根据文广新局和区文化馆制定的放映安排,周守军和他的放映团队几乎每天都需要驱车前往计划地点放映影片,多则一天两三场,少则一场。除个别节假日以及雨天不放映外,周守军粗略计算,一年下来大概要放映近800场电影。

“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待。”周守军表示,自己能获奖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日常放映电影时严格依照操作流程,“比赛时自然轻车熟路,动作规范”。他介绍了一个放映小细节,由于放映场地人流密集,安全必须始终摆在首位。现场布置放映设备时,他一定会最后接通电源线,且电源线必须拉直,以防小孩误触电线,引发安全事故。

“工作虽然有点累,但自豪感满满”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检查放映设备,随后装车出门前往现场架设设备,七点前后放映电影直至结束,这是周守军一天工作的日常。而回到家,往往已经深夜11点了。“去九龙镇放电影是最远的,距公司有近百里路,”周守军说,“一来一回,路上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到家得到半夜。”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觉得这份工作也带给他满满的成就感。周守军手头有一本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放映的时间地点、放映片名以及观影人数,这既是工作流程记录,又是他的“成绩单”。一个月累计下来,多则有上万人观影,少则也有几千人。“每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看我放电影,心里特别自豪。”周守军乐呵呵地说。

经年累月的前往各街区、乡镇放映电影,也让周守军成为了大家的“老熟人”。他说:“小孩子一见到我的车,就会开心地大喊‘放电影的来了’,告知周边邻里。电影放完之后,又会追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或者扯着我的衣角央求我再多放一部。”

周守军认为,惠民公益电影放映不仅满足了街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还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加强了邻里团结。此外,在文广新局努力推进下,固定、专业的电影放映点越来越多,“老百姓不仅能够在家门口看电影,而且能够看好电影。”

■董友盛闲暇之余爱“摆弄”这台陪伴他近30年的胶片放映机。

增城区放映员董友盛:

对电影有别样情怀 与它为伴35载

在增城区石滩镇数字电影放映办,摆放着一台上个世纪生产的长江牌16毫米胶片放映机,近看有些地方虽略微斑驳生锈,但整体依旧如新。这是董友盛心底最为珍视的宝贝,已陪伴他近30年。因为他细心的保养,这台机器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当他接通电源,再次开启机器,胶片转动发出“咯咯咯”的声音,氙气大灯投射到银幕上,呈现出黑白色调的画面,这一刻时间仿佛流转回上个世纪,唤起一代人“担凳子,霸头位,看电影”的记忆。

见证放映媒介更迭

感知“光影”的力量

对董友盛来说,放映电影就是他的人生。从8.75毫米胶片到16毫米胶片,再到如今的数字电影,他见证了电影放映媒介的更迭,放映技术的进步,也深刻感受到“光影”丰富老百姓文娱生活的强大的力量。出于对电影的喜爱,1983年,年满18周岁的董友盛经过学习与培训,正式考取了电影放映人员资格证,开启了自己的“光影人生”。当时的签证机关还是广东省增城县文化局。

“那时影片是从电影公司租赁,一部影片的租金8元到15元不等,但放映机得自己掏腰包购买。”董友盛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一套中等品质的电影放映设备(包括放映机、银幕和音响)售价大概在五千元,对于董友盛来说是一笔巨款。他当时咬咬牙,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终于购买了一台二手放映机,如愿以偿下乡放起电影。

这么一干,至今已35年。董友盛特别怀念当时骑着单车下乡放露天电影的场景。“影片放映前两天,村干部会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好放映通知,张贴在村口等人流密集处,”董友盛回忆说,“放映当晚,大家都特别开心,家家户户提早吃晚饭,争先恐后地搬来板凳,只为抢占一个好位置。一般一晚放两场电影,放完已是夜里11点多,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图为董友盛1983年考取的电影放映人员资格证。

“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2011年,董友盛告别16毫米胶片机,换上了新装备——数字电影放映机。据了解,当时市文广新局在全市各行政村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免费给放映员送上新设备。此外,设备的更新维护、片源的引入都无需放映员操心,统一由政府出资购买相应服务。董友盛所在的石滩镇数字电影放映办,目前一共有六名放映员,通常两人分为一组,每月都会为每个自然村放映至少一场电影。

董友盛笑着说:“数字电影放映机放映出的画面更清晰,放映前有些人会提议先点首歌放放,因为音效好。”由于长期在“田间地头”从事放映工作,他早已摸清村民的喜好,“大部分人喜欢看战争片、武侠片,像《战狼》和《红海行动》等类型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棚。”他深知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不高,村民不舍得花钱去影院看电影,如今开展的惠民公益电影活动则把电影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极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据市文广新局的统计,目前广州市各区符合认定条件的老放映员超过300名,董友盛也位列其中,可以拿到相应的补助。董友盛说:“我对电影有一份特别的情怀,放映电影可以给乡亲们带来快乐,我愿意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基层电影放映员的“光影故事”:丰富百姓业余生活 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金羊网  作者:黄闻禹  2018-12-07

广州市超千场惠民公益电影放映火热进行中

公益电影放映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了惠民公益电影展映活动,为全市各地区免费放映超千场次的优秀国产电影。基层电影放映员作为“文化惠民”的一线传播者,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点亮了乡村的夜色。记者为此采访了两位基层电影放映员,听他们讲述与电影结缘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光影人生”。

■记者 黄闻禹

■黄埔区放映员周守军已从业5年了。

黄埔区放映员周守军:

放电影让他成为大家身边的“老熟人”

五年前,湖北人周守军跟随子女的脚步来到黄埔区,偶然间看到一则电影放映员的招聘信息,出于对电影的喜爱,他接下了这份工作,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光影人生”。一辆运输车、一块银幕、一台电影放映机,周守军的电影放映之路至今已走过5个春秋。他用对这份事业的认真与执着,将欢乐和美好传递给各社区、农村,为人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熟能生巧 他获放映技能大赛一等奖

周守军今年54岁,中等身材,前额有些微秃,说话时爱笑。“比我年轻的小伙子都没拿奖,自己感到很意外。”采访时,当谈起去年拿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时,他略带腼腆地向记者点点头,随后又补充道:“可能是因为我电影放多了,熟能生巧,比赛时找对了节奏。”

事实上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深入开展,市文广新局在全市7个区1144条行政村全面铺开这项工程,多年来均坚持每村每月至少放映一场电影。周守军所在的黄埔区,一共有15个街区(包括九龙镇)需要放映电影,各个街区下设的电影放映点就更多了。根据文广新局和区文化馆制定的放映安排,周守军和他的放映团队几乎每天都需要驱车前往计划地点放映影片,多则一天两三场,少则一场。除个别节假日以及雨天不放映外,周守军粗略计算,一年下来大概要放映近800场电影。

“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待。”周守军表示,自己能获奖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日常放映电影时严格依照操作流程,“比赛时自然轻车熟路,动作规范”。他介绍了一个放映小细节,由于放映场地人流密集,安全必须始终摆在首位。现场布置放映设备时,他一定会最后接通电源线,且电源线必须拉直,以防小孩误触电线,引发安全事故。

“工作虽然有点累,但自豪感满满”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检查放映设备,随后装车出门前往现场架设设备,七点前后放映电影直至结束,这是周守军一天工作的日常。而回到家,往往已经深夜11点了。“去九龙镇放电影是最远的,距公司有近百里路,”周守军说,“一来一回,路上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到家得到半夜。”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觉得这份工作也带给他满满的成就感。周守军手头有一本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放映的时间地点、放映片名以及观影人数,这既是工作流程记录,又是他的“成绩单”。一个月累计下来,多则有上万人观影,少则也有几千人。“每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看我放电影,心里特别自豪。”周守军乐呵呵地说。

经年累月的前往各街区、乡镇放映电影,也让周守军成为了大家的“老熟人”。他说:“小孩子一见到我的车,就会开心地大喊‘放电影的来了’,告知周边邻里。电影放完之后,又会追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或者扯着我的衣角央求我再多放一部。”

周守军认为,惠民公益电影放映不仅满足了街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还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加强了邻里团结。此外,在文广新局努力推进下,固定、专业的电影放映点越来越多,“老百姓不仅能够在家门口看电影,而且能够看好电影。”

■董友盛闲暇之余爱“摆弄”这台陪伴他近30年的胶片放映机。

增城区放映员董友盛:

对电影有别样情怀 与它为伴35载

在增城区石滩镇数字电影放映办,摆放着一台上个世纪生产的长江牌16毫米胶片放映机,近看有些地方虽略微斑驳生锈,但整体依旧如新。这是董友盛心底最为珍视的宝贝,已陪伴他近30年。因为他细心的保养,这台机器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当他接通电源,再次开启机器,胶片转动发出“咯咯咯”的声音,氙气大灯投射到银幕上,呈现出黑白色调的画面,这一刻时间仿佛流转回上个世纪,唤起一代人“担凳子,霸头位,看电影”的记忆。

见证放映媒介更迭

感知“光影”的力量

对董友盛来说,放映电影就是他的人生。从8.75毫米胶片到16毫米胶片,再到如今的数字电影,他见证了电影放映媒介的更迭,放映技术的进步,也深刻感受到“光影”丰富老百姓文娱生活的强大的力量。出于对电影的喜爱,1983年,年满18周岁的董友盛经过学习与培训,正式考取了电影放映人员资格证,开启了自己的“光影人生”。当时的签证机关还是广东省增城县文化局。

“那时影片是从电影公司租赁,一部影片的租金8元到15元不等,但放映机得自己掏腰包购买。”董友盛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一套中等品质的电影放映设备(包括放映机、银幕和音响)售价大概在五千元,对于董友盛来说是一笔巨款。他当时咬咬牙,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终于购买了一台二手放映机,如愿以偿下乡放起电影。

这么一干,至今已35年。董友盛特别怀念当时骑着单车下乡放露天电影的场景。“影片放映前两天,村干部会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好放映通知,张贴在村口等人流密集处,”董友盛回忆说,“放映当晚,大家都特别开心,家家户户提早吃晚饭,争先恐后地搬来板凳,只为抢占一个好位置。一般一晚放两场电影,放完已是夜里11点多,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图为董友盛1983年考取的电影放映人员资格证。

“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2011年,董友盛告别16毫米胶片机,换上了新装备——数字电影放映机。据了解,当时市文广新局在全市各行政村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免费给放映员送上新设备。此外,设备的更新维护、片源的引入都无需放映员操心,统一由政府出资购买相应服务。董友盛所在的石滩镇数字电影放映办,目前一共有六名放映员,通常两人分为一组,每月都会为每个自然村放映至少一场电影。

董友盛笑着说:“数字电影放映机放映出的画面更清晰,放映前有些人会提议先点首歌放放,因为音效好。”由于长期在“田间地头”从事放映工作,他早已摸清村民的喜好,“大部分人喜欢看战争片、武侠片,像《战狼》和《红海行动》等类型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棚。”他深知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不高,村民不舍得花钱去影院看电影,如今开展的惠民公益电影活动则把电影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极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据市文广新局的统计,目前广州市各区符合认定条件的老放映员超过300名,董友盛也位列其中,可以拿到相应的补助。董友盛说:“我对电影有一份特别的情怀,放映电影可以给乡亲们带来快乐,我愿意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