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亿!电影票房已超去年全年 国产片贡献率高达六成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泽云、孙绮曼 发表时间:2018-12-07 07:36
图/视觉中国

金羊网记者 陈泽云 实习生 孙绮曼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去年总票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贡献超过了60%。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除了票房突出,国产片口碑也表现不俗——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六部为国产电影。记者调查发现,自2016年遭遇增速低谷之后,尽管互联网票补取消、三四线票房下沉速度放缓,但电影产业已显示出回春迹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爆款精品国产电影不断涌现,正吸引观众重回影院。

年度票房前十国产片占六席

12月2日,正值周末,在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广场电影院,当天共有7部影片上映,售票人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无名之辈》《神奇动物》《毒液》这三部热映电影来的。

“最近这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来一次电影院。”广州白领小胡告诉记者,近期上映的电影无论是数量、题材还是质量都让她挺满意的。而聊起今年以来观影的最大感受,小胡表示,“国产电影也慢慢变得好看起来了。”

无论是年初的《唐人街探案2》,还是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国庆档的《找到你》以及最近的《无名之辈》,隔段时间,国产电影就会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品,这也让更多像小胡这样的观众愿意回归影院买单。

记者查询猫眼电影专业版发现,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6部为国产电影,其中国产影片雄踞前四,《红海行动》以36.48亿元的票房领跑,紧随其后的分别为《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此外,《捉妖记2》和《前任3》也分别跻身第6和第9。

就连原本是进口片热映的11月,国产电影也跑出了黑马。根据猫眼票房的统计,在上映六天后,国产电影《无名之辈》终于爆发,在11月21日单日票房成功逆袭至第一位,赶超此前备受期待的进口影片《毒液》和《神奇动物》。截至12月5日,《无名之辈》猫眼票房达到6.69亿元。

今年票房已超去年全年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17年总票房559.11亿元(含服务费),创下新纪录。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达559.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已经超过10%,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0%。票房过亿元的影片73部,其中国产影片39部。

实际上,无论是在票房市场份额还是在精品爆款上,国产电影均占据“半壁江山”。

今年贺岁档,在《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的加持下,2月全国电影票房就已突破100亿元,打破了北美市场2011年7月创下的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13.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16亿元),堪称里程碑式突破。

到了暑期档,猫眼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2018暑期档(6-8月)总票房共计174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我不是药神》票房超30亿元,《西虹市首富》票房超25亿元。

步入11月,票房成绩继续抬头,并一举打破了去年的票房成绩。

实际上,在2005年至2015年之间,依靠着人口红利和资本的快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平均涨幅高达37.31%。不过,2016年是高速增长的“分水岭”,当年票房增长3.73%,创下十年最低增速,上座率仅为14%,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

经历了2016年的低谷,如今的票房增速重回两位数,继2017年实现15.1%的增长之后,今年截至11月25日的票房成绩对比去年同期也增长了10%,显示出了一定的回暖迹象。

电影产业进入“票房-口碑”正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口碑和质量对票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今年的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多家影院发现,近期的票房黑马《无名之辈》几乎看不到营销宣传的影子。对于不少选择了该片的观众而言,更多是因为“口碑”。据悉,目前该影片豆瓣评分8.2,猫眼评分更高达9.2,位居2018年度院线国产电影评分前列。

同样以国庆票房冠军《无双》为例,也是前期的预售和营销、排片并不占优,但通过口碑实现逆袭,最终获得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口碑’的正循环阶段。”国金证券分析师姜姝在研报中指出,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在被视为“分水岭”的2016年,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了调整与转型。自2016年以来,一些文艺片和小成本商业片质量有所提升,纪录片开始进入院线。中国国产片分流趋势显现,资本不再一股脑地拍大片、捧流量,中小成本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视野。

今年的国产电影延续了这种丰富性,主旋律故事有《红海行动》,悬疑题材有《唐人街探案2》、现实题材有《我不是药神》,搞笑题材有《西虹市首富》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内容,不仅意味着单片的票房黑马,更提供了持续开发的可能性。譬如《唐人街探案》《捉妖记》等,今年都出现了续集,且票房成绩均不错,凭借着良好的票房及口碑,已初步具备孵化原创系列IP的可能,依托成功影片的系列化开发渐成趋势。

财经热观察

中国电影从重规模转向提质量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在广州等一线城市,一张电影票的票价并不低。以天河城电影院为例,周末19:00之后上映的电影场次,一张2D的电影票现场买要80元,3D则要100元。而从常用的团购网站来看,也普遍要60元以上。前两年动辄9.9元、19.9元的低价票已几乎消失。

安信证券分析员诸海滨指出,此前票补在票房高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5年,电影总票房达到了438.80亿元,其中票补达到了40亿元,占比接近10%。随着票补激励的消失,短期内票房增势预计将有所放缓,尤其是对于价格较敏感的四五线城市来说。

记者注意到,三四五线城市的观影人次占比,已从2013年的32%提升至2017年的43%,但三四线渠道的票房增速正放缓。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三线城市票房增长15.33%,比去年全年19.53%的增速有所降低。此外,今年暑期档、国庆档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份额已停止上涨,票房下沉出现停滞。

票补减少甚至或被取消,票房下沉停滞,这些会对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短期来看,会对电影产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国电影长期看好的根本逻辑没有改变。

国联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徐艺分析指出,此前尽管票补催生了票房暴涨,但也会导致票价体系紊乱,在票补上出过血的制片方,会挤压制作上游的空间,而票补水分的减少,有利于中国电影从提升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     (陈泽云 孙绮曼)


编辑:
数字报
559亿!电影票房已超去年全年 国产片贡献率高达六成
金羊网  作者:陈泽云、孙绮曼  2018-12-07
图/视觉中国

金羊网记者 陈泽云 实习生 孙绮曼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去年总票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贡献超过了60%。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除了票房突出,国产片口碑也表现不俗——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六部为国产电影。记者调查发现,自2016年遭遇增速低谷之后,尽管互联网票补取消、三四线票房下沉速度放缓,但电影产业已显示出回春迹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爆款精品国产电影不断涌现,正吸引观众重回影院。

年度票房前十国产片占六席

12月2日,正值周末,在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广场电影院,当天共有7部影片上映,售票人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无名之辈》《神奇动物》《毒液》这三部热映电影来的。

“最近这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来一次电影院。”广州白领小胡告诉记者,近期上映的电影无论是数量、题材还是质量都让她挺满意的。而聊起今年以来观影的最大感受,小胡表示,“国产电影也慢慢变得好看起来了。”

无论是年初的《唐人街探案2》,还是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国庆档的《找到你》以及最近的《无名之辈》,隔段时间,国产电影就会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品,这也让更多像小胡这样的观众愿意回归影院买单。

记者查询猫眼电影专业版发现,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6部为国产电影,其中国产影片雄踞前四,《红海行动》以36.48亿元的票房领跑,紧随其后的分别为《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此外,《捉妖记2》和《前任3》也分别跻身第6和第9。

就连原本是进口片热映的11月,国产电影也跑出了黑马。根据猫眼票房的统计,在上映六天后,国产电影《无名之辈》终于爆发,在11月21日单日票房成功逆袭至第一位,赶超此前备受期待的进口影片《毒液》和《神奇动物》。截至12月5日,《无名之辈》猫眼票房达到6.69亿元。

今年票房已超去年全年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17年总票房559.11亿元(含服务费),创下新纪录。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达559.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已经超过10%,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0%。票房过亿元的影片73部,其中国产影片39部。

实际上,无论是在票房市场份额还是在精品爆款上,国产电影均占据“半壁江山”。

今年贺岁档,在《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的加持下,2月全国电影票房就已突破100亿元,打破了北美市场2011年7月创下的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13.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16亿元),堪称里程碑式突破。

到了暑期档,猫眼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2018暑期档(6-8月)总票房共计174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我不是药神》票房超30亿元,《西虹市首富》票房超25亿元。

步入11月,票房成绩继续抬头,并一举打破了去年的票房成绩。

实际上,在2005年至2015年之间,依靠着人口红利和资本的快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平均涨幅高达37.31%。不过,2016年是高速增长的“分水岭”,当年票房增长3.73%,创下十年最低增速,上座率仅为14%,为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

经历了2016年的低谷,如今的票房增速重回两位数,继2017年实现15.1%的增长之后,今年截至11月25日的票房成绩对比去年同期也增长了10%,显示出了一定的回暖迹象。

电影产业进入“票房-口碑”正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口碑和质量对票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今年的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多家影院发现,近期的票房黑马《无名之辈》几乎看不到营销宣传的影子。对于不少选择了该片的观众而言,更多是因为“口碑”。据悉,目前该影片豆瓣评分8.2,猫眼评分更高达9.2,位居2018年度院线国产电影评分前列。

同样以国庆票房冠军《无双》为例,也是前期的预售和营销、排片并不占优,但通过口碑实现逆袭,最终获得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口碑’的正循环阶段。”国金证券分析师姜姝在研报中指出,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在被视为“分水岭”的2016年,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了调整与转型。自2016年以来,一些文艺片和小成本商业片质量有所提升,纪录片开始进入院线。中国国产片分流趋势显现,资本不再一股脑地拍大片、捧流量,中小成本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视野。

今年的国产电影延续了这种丰富性,主旋律故事有《红海行动》,悬疑题材有《唐人街探案2》、现实题材有《我不是药神》,搞笑题材有《西虹市首富》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内容,不仅意味着单片的票房黑马,更提供了持续开发的可能性。譬如《唐人街探案》《捉妖记》等,今年都出现了续集,且票房成绩均不错,凭借着良好的票房及口碑,已初步具备孵化原创系列IP的可能,依托成功影片的系列化开发渐成趋势。

财经热观察

中国电影从重规模转向提质量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在广州等一线城市,一张电影票的票价并不低。以天河城电影院为例,周末19:00之后上映的电影场次,一张2D的电影票现场买要80元,3D则要100元。而从常用的团购网站来看,也普遍要60元以上。前两年动辄9.9元、19.9元的低价票已几乎消失。

安信证券分析员诸海滨指出,此前票补在票房高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5年,电影总票房达到了438.80亿元,其中票补达到了40亿元,占比接近10%。随着票补激励的消失,短期内票房增势预计将有所放缓,尤其是对于价格较敏感的四五线城市来说。

记者注意到,三四五线城市的观影人次占比,已从2013年的32%提升至2017年的43%,但三四线渠道的票房增速正放缓。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三线城市票房增长15.33%,比去年全年19.53%的增速有所降低。此外,今年暑期档、国庆档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份额已停止上涨,票房下沉出现停滞。

票补减少甚至或被取消,票房下沉停滞,这些会对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短期来看,会对电影产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国电影长期看好的根本逻辑没有改变。

国联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徐艺分析指出,此前尽管票补催生了票房暴涨,但也会导致票价体系紊乱,在票补上出过血的制片方,会挤压制作上游的空间,而票补水分的减少,有利于中国电影从提升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     (陈泽云 孙绮曼)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