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化英才】黄丽华:让更多人爱上广东汉剧的美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姝妍 发表时间:2018-12-07 17:03

文/金羊网 记者李妹妍

周五傍晚,华灯初上,梅州“南国牡丹”剧场人声鼎沸。

这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周五有戏”的惠民演出。从最早的只有几个老人来观看,到如今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人被汉剧的魅力吸引着。

黄丽华在后台上妆,偶尔有演员走过,笑盈盈地招呼一声“丽华姐”——尽管已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展演部主任兼当家旦角,但如果当天没有外出,黄丽华都会坚持参加“周五有戏”的演出。“我热爱这个舞台,更希望将这么美的汉剧带给更多的人。”

挚爱表演:排《李坚真》39天哭3次

下午5:30,小剧场里传统剧《蝴蝶梦》排练结束,黄丽华用了5分钟卸妆,便急匆匆赶往40多公里以外的平远县。平远县文化广场上的舞台已经搭好,当天晚上7:30,她和剧院的演员们要为当地群众带去精彩的汉剧《李坚真》。

“从18岁进入这一行开始,练功那么苦我都没哭过,但排这部戏39天里哭了三次。”她似是有点不好意思,用手捋了捋耳边的短发。为了更好地展现李坚真的人物形象,她把留了多年的及腰长发剪了——和她之前唱的青衣人物不同,李坚真是现代红色革命题材,“当时排了十余天,我还是找不到人物的感觉,导演说,你要把自己当成女汉子,我把长发剪掉后,感觉好像就出来了。”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唱腔,平时表现人物,青衣多用小嗓,但《李坚真》需要真假嗓结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黄丽华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背台词,从早晨开工到深夜下班,每天仅休息4个小时的高强度练习,加上不适应,没多久,她的嗓子“悲剧”地沙哑了。

“导演是军人作风,他往台下一指说,你下去,二线上。”作为团队的管理者,那一瞬间黄丽华心头涌上强烈的难过,回到办公室后躲在窗帘背后,眼泪就下来了,“不是说拉不下面子,而是怕自己完成不了,我很想去完成好这个任务的。”

她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位演员反复练不到位,导演气急撂下一句话“就不是这块料!”这句话一瞬间击中了黄丽华的内心,“我当时很想争气,导演这话说到我的骨子里去了,后来也是偷偷在办公室里流泪。”

擦干眼泪后,客家人骨子里的不服输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李坚真》公演前一天,团队进行内部录像,39天里从没开口表扬的导演终于点头肯定说“可以看到整个团队有力量了”。那一刻,黄丽华觉得,过程中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我也就这点追求,我们的汉剧那么美,我特别想一直在台上唱,塑造一个个不同的角色形象,特别过瘾。”

热心传承:让传统文艺重新焕发活力

在梅州,数十年前,每逢盛事必演汉剧是约定俗成的事,鼎盛时期,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汉剧团。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古老的汉剧备受冲击,愿意进入这一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2012年,全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广东汉剧院更名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满25年工龄的演员提前退休,年轻的黄丽华走马上任成为展演部主任,“如何让汉剧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横亘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为80后演员突然就要挑起大梁,而且是行政、专业双肩挑,担子是比较重的。”她坦言,刚开始的两年压力特别大,一方面要补课,把老一辈的传统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另一方面编排新的剧目,吸引年轻的观众感受汉剧之美。

广东汉剧有300多年的历史,剧目库里就有800多部传统剧目,但目前搬上舞台演出的才30多部。按照目前每年两部大戏和一些折子戏的工作进度,要恢复更多之前的剧目,时间非常紧迫,“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跟时间赛跑,一方面希望老一辈健健康康,将最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授给我们,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年轻演员快速成长。”

一些更为大胆的创新也在酝酿当中。2016年,创作历时三年的《梦@时代》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正式上演。这是广东首部原创汉调音乐剧,从剧本创作、导演构思、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到演员的表演一改传统戏剧的面貌。

有老一辈提出质疑称,如此“创新”不但容易破坏汉剧原有的味道,而且对长期学习汉剧戏曲的演员也是极大的挑战。但黄丽华认为,在作品创作、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是有意义的,“广东汉剧也要与时俱进,接地气、走市场的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事实上市场的反响也证明这条路行得通。”

如今,在黄丽华的汉剧传承工作计划表上,除了培养人才,还有培养观众:演员们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唱腔、身段、化妆等培训,不断地扩大汉剧的影响力。而让她倍感欣慰的是,坚持了五年的“周五有戏”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场观看,“只要接触过汉剧,没有人会不爱上这么美丽的艺术,汉剧如果只是被搬进博物馆成为‘古董’,就没意义了”。

【面对面】勤能补拙在艺术领域同样行得通

金羊网:地方戏剧往往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譬如粤剧用粤语演唱,潮剧用潮州方言演唱,作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似乎没有用客家方言演唱?

黄丽华:很多第一次接触汉剧的人都会说,怎么听着像京剧?因为,广东汉剧和京剧同属皮黄板腔剧种,所以听起来很相似。上世纪50-60年代广东汉剧一共五次赴京演出,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是一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中州”官话,全国人都能听懂,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广东汉剧表演文武兼容,唱腔优美,以西皮、二黄主要声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粤东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金羊网: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从外地传入的剧种,广东的汉剧跟其他地方的汉剧有什么不一样呢?

黄丽华:就表演形式而言,戏曲的“四功五法”都是相通的,但广东汉剧和其他地方的汉剧相比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语言,湖北汉剧用的当地方言,我们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州音韵;其次是乐器,他们用京胡,像京剧一样整个旋律唱出来,我们乐器主弦是头弦;再有就是,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七大行,其艺术风格有别于湖北汉剧,1956年,全国剧种大普查,为了将业已存在于粤东地区的汉剧,与湖北等地的汉剧相区别,将粤东地区的汉剧定名为“广东汉剧”,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称誉为“南国牡丹”。

金羊网:您18岁才接触汉剧,据说那时候连青衣是什么角色都不知道?

黄丽华:是的。最初知道汉剧,是在一本杂志封面上看到李仙花老师的照片,觉得好美,当时就对汉剧产生了兴趣。正好当年梅州市艺术学校文艺班到各县区招考,我的声乐启蒙老师说我嗓音好,可以报青衣,就这么入了青衣行。我18岁才入行学习汉剧,比班上的同学大了好多岁,整个体格相对定型了,练基本功要更吃力一些。

金羊网:勤能补拙在艺术这个领域行得通吗?

黄丽华:我觉得行得通。我练的是青衣,以剧目表演为主,加上我嗓子好,所以老师对我基本功的要求是跟上就好。因为我基础差,在外人看来最简单的倒立,有的同学马上就可以倒上去了,有的同学花了一个星期,可是你猜猜我花了多久?三个月!我记得第一次倒上去的时候,我的左脸擦破了,可是很开心。再后来像打把子,扔上去的时候要反应很快地伸手去接,但我脑子就一直在想,能抓到还是抓不到?手就没伸出去,也没躲闪,把眼睛一闭,棍子就摔我脸上。我这一块的反应要慢一点,但勤能补拙,练久了都慢慢跟上了。

【人物志】

黄丽华,1982年出生于广东梅州,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现任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主任。先后在《黄遵宪》、《定光佛缘》、《金莲》、《蝴蝶梦》、《天女散花》、《诗娘》、《李坚真》等剧目中饰演主角,2017年在广州举办“黄丽华广东汉剧唱腔民族交响音乐会”,《李坚真》参加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曾获第五、六、七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分获银奖和金奖;第六届梅州市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三等奖;第五届福建艺术节获得铜奖;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心推荐】民族音乐带我走进艺术的殿堂

我从事的是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启蒙我的是民族音乐,像《南泥湾》、《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展现出的迷人魅力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扩张。民族音乐是一种倾听的享受,鼓励着我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断领会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也让我在模仿演唱中勇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平时的表演中,我会有意吸取戏曲声调发音与民歌唱法发音的精髓,赋予歌曲演唱新颖的表现形式,以满足观众对艺术作品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

【一句话】

戏剧人要的可能就是一个坚守,我们要弥补很多功课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编辑:空明
数字报
【2018文化英才】黄丽华:让更多人爱上广东汉剧的美
金羊网  作者:李姝妍  2018-12-07

文/金羊网 记者李妹妍

周五傍晚,华灯初上,梅州“南国牡丹”剧场人声鼎沸。

这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周五有戏”的惠民演出。从最早的只有几个老人来观看,到如今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人被汉剧的魅力吸引着。

黄丽华在后台上妆,偶尔有演员走过,笑盈盈地招呼一声“丽华姐”——尽管已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展演部主任兼当家旦角,但如果当天没有外出,黄丽华都会坚持参加“周五有戏”的演出。“我热爱这个舞台,更希望将这么美的汉剧带给更多的人。”

挚爱表演:排《李坚真》39天哭3次

下午5:30,小剧场里传统剧《蝴蝶梦》排练结束,黄丽华用了5分钟卸妆,便急匆匆赶往40多公里以外的平远县。平远县文化广场上的舞台已经搭好,当天晚上7:30,她和剧院的演员们要为当地群众带去精彩的汉剧《李坚真》。

“从18岁进入这一行开始,练功那么苦我都没哭过,但排这部戏39天里哭了三次。”她似是有点不好意思,用手捋了捋耳边的短发。为了更好地展现李坚真的人物形象,她把留了多年的及腰长发剪了——和她之前唱的青衣人物不同,李坚真是现代红色革命题材,“当时排了十余天,我还是找不到人物的感觉,导演说,你要把自己当成女汉子,我把长发剪掉后,感觉好像就出来了。”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唱腔,平时表现人物,青衣多用小嗓,但《李坚真》需要真假嗓结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黄丽华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背台词,从早晨开工到深夜下班,每天仅休息4个小时的高强度练习,加上不适应,没多久,她的嗓子“悲剧”地沙哑了。

“导演是军人作风,他往台下一指说,你下去,二线上。”作为团队的管理者,那一瞬间黄丽华心头涌上强烈的难过,回到办公室后躲在窗帘背后,眼泪就下来了,“不是说拉不下面子,而是怕自己完成不了,我很想去完成好这个任务的。”

她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位演员反复练不到位,导演气急撂下一句话“就不是这块料!”这句话一瞬间击中了黄丽华的内心,“我当时很想争气,导演这话说到我的骨子里去了,后来也是偷偷在办公室里流泪。”

擦干眼泪后,客家人骨子里的不服输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李坚真》公演前一天,团队进行内部录像,39天里从没开口表扬的导演终于点头肯定说“可以看到整个团队有力量了”。那一刻,黄丽华觉得,过程中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我也就这点追求,我们的汉剧那么美,我特别想一直在台上唱,塑造一个个不同的角色形象,特别过瘾。”

热心传承:让传统文艺重新焕发活力

在梅州,数十年前,每逢盛事必演汉剧是约定俗成的事,鼎盛时期,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汉剧团。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古老的汉剧备受冲击,愿意进入这一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2012年,全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广东汉剧院更名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满25年工龄的演员提前退休,年轻的黄丽华走马上任成为展演部主任,“如何让汉剧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横亘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为80后演员突然就要挑起大梁,而且是行政、专业双肩挑,担子是比较重的。”她坦言,刚开始的两年压力特别大,一方面要补课,把老一辈的传统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另一方面编排新的剧目,吸引年轻的观众感受汉剧之美。

广东汉剧有300多年的历史,剧目库里就有800多部传统剧目,但目前搬上舞台演出的才30多部。按照目前每年两部大戏和一些折子戏的工作进度,要恢复更多之前的剧目,时间非常紧迫,“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跟时间赛跑,一方面希望老一辈健健康康,将最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授给我们,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年轻演员快速成长。”

一些更为大胆的创新也在酝酿当中。2016年,创作历时三年的《梦@时代》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正式上演。这是广东首部原创汉调音乐剧,从剧本创作、导演构思、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到演员的表演一改传统戏剧的面貌。

有老一辈提出质疑称,如此“创新”不但容易破坏汉剧原有的味道,而且对长期学习汉剧戏曲的演员也是极大的挑战。但黄丽华认为,在作品创作、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是有意义的,“广东汉剧也要与时俱进,接地气、走市场的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事实上市场的反响也证明这条路行得通。”

如今,在黄丽华的汉剧传承工作计划表上,除了培养人才,还有培养观众:演员们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唱腔、身段、化妆等培训,不断地扩大汉剧的影响力。而让她倍感欣慰的是,坚持了五年的“周五有戏”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场观看,“只要接触过汉剧,没有人会不爱上这么美丽的艺术,汉剧如果只是被搬进博物馆成为‘古董’,就没意义了”。

【面对面】勤能补拙在艺术领域同样行得通

金羊网:地方戏剧往往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譬如粤剧用粤语演唱,潮剧用潮州方言演唱,作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似乎没有用客家方言演唱?

黄丽华:很多第一次接触汉剧的人都会说,怎么听着像京剧?因为,广东汉剧和京剧同属皮黄板腔剧种,所以听起来很相似。上世纪50-60年代广东汉剧一共五次赴京演出,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是一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中州”官话,全国人都能听懂,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广东汉剧表演文武兼容,唱腔优美,以西皮、二黄主要声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粤东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金羊网: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从外地传入的剧种,广东的汉剧跟其他地方的汉剧有什么不一样呢?

黄丽华:就表演形式而言,戏曲的“四功五法”都是相通的,但广东汉剧和其他地方的汉剧相比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语言,湖北汉剧用的当地方言,我们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州音韵;其次是乐器,他们用京胡,像京剧一样整个旋律唱出来,我们乐器主弦是头弦;再有就是,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七大行,其艺术风格有别于湖北汉剧,1956年,全国剧种大普查,为了将业已存在于粤东地区的汉剧,与湖北等地的汉剧相区别,将粤东地区的汉剧定名为“广东汉剧”,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称誉为“南国牡丹”。

金羊网:您18岁才接触汉剧,据说那时候连青衣是什么角色都不知道?

黄丽华:是的。最初知道汉剧,是在一本杂志封面上看到李仙花老师的照片,觉得好美,当时就对汉剧产生了兴趣。正好当年梅州市艺术学校文艺班到各县区招考,我的声乐启蒙老师说我嗓音好,可以报青衣,就这么入了青衣行。我18岁才入行学习汉剧,比班上的同学大了好多岁,整个体格相对定型了,练基本功要更吃力一些。

金羊网:勤能补拙在艺术这个领域行得通吗?

黄丽华:我觉得行得通。我练的是青衣,以剧目表演为主,加上我嗓子好,所以老师对我基本功的要求是跟上就好。因为我基础差,在外人看来最简单的倒立,有的同学马上就可以倒上去了,有的同学花了一个星期,可是你猜猜我花了多久?三个月!我记得第一次倒上去的时候,我的左脸擦破了,可是很开心。再后来像打把子,扔上去的时候要反应很快地伸手去接,但我脑子就一直在想,能抓到还是抓不到?手就没伸出去,也没躲闪,把眼睛一闭,棍子就摔我脸上。我这一块的反应要慢一点,但勤能补拙,练久了都慢慢跟上了。

【人物志】

黄丽华,1982年出生于广东梅州,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现任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主任。先后在《黄遵宪》、《定光佛缘》、《金莲》、《蝴蝶梦》、《天女散花》、《诗娘》、《李坚真》等剧目中饰演主角,2017年在广州举办“黄丽华广东汉剧唱腔民族交响音乐会”,《李坚真》参加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曾获第五、六、七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分获银奖和金奖;第六届梅州市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三等奖;第五届福建艺术节获得铜奖;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心推荐】民族音乐带我走进艺术的殿堂

我从事的是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启蒙我的是民族音乐,像《南泥湾》、《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展现出的迷人魅力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扩张。民族音乐是一种倾听的享受,鼓励着我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断领会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也让我在模仿演唱中勇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平时的表演中,我会有意吸取戏曲声调发音与民歌唱法发音的精髓,赋予歌曲演唱新颖的表现形式,以满足观众对艺术作品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

【一句话】

戏剧人要的可能就是一个坚守,我们要弥补很多功课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