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的营商“情话”:给得再多,不如懂你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曾卫康 发表时间:2018-12-17 10:26

打造“最惠民众、最懂企业、最见成效”政务服务品牌

生机勃发的海珠区琶洲

琶洲政务中心,投资人现场交材料,10分钟后领到营业执照。

海珠区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黄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世英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总书记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改革创新要靠担当和作为,效能提升更加需要担当和作为。今年以来,海珠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效率年”活动。各相关部门从“减、放、转、优”四个维度打出服务“组合拳”,以效率促效果、以实干促实效,通过“减时限、放事权、转方式、优流程”等方式及创新运用市区联动工作模式等,提升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琶洲效率

◆结合开展“效率年”活动工作部署,海珠区政务办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精简审批优化服务“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综合性政务改革,制定“3大目标”“7大任务”,推出一批精简审批、创新监管、改进服务的“硬举措”,建立抓落实、讲效率的“马上就办”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截至11月底,海珠区共取消行政审批48项、行政备案1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8项,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5个部门652项事项实现提速办理;整体提速率达50%;其中68%的非现场勘查类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数说琶洲

◆2017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71亿元、税收8.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77亿元,分别增长1.2倍、20.7%和80.6%。2018年1月~10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3亿元,已超过2017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完成投资78.77亿元,超出全年计划投资额74.9%。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税收8.28亿元,同比增长30.4%。

◆今年海珠区重点招商项目实现营收超450亿元,同比增长超25%;实现税收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10%。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引入6家优质科技企业,2家企业税收过亿元。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73个优质企业,注册资本超120亿元,含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家,中国500强投资企业16家,占引进企业的三成。

案例聚焦

后到“大咖”饮上头啖汤

走进海珠区琶洲西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建筑工人们正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紧张的施工,一栋栋摩天大楼正拔地而起,这里就是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被定位为广州科技进步新引擎,也是广州市“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黄金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打造广州经济和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开启市区联动审批

“琶洲事情琶洲办”

望着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里热火朝天、拔地而起的“邻居们”,刚刚拿地进驻琶洲的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办工作人员不禁焦急地问:“办完工程报建需要多长时间?”

原来,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从2015年6月开始进行第一批土地出让,经过三年的开发建设,大部分项目已完成施工前的所有报建手续。一部分拿地时间较晚的项目,目前还处于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

围绕优化简化建筑工程类审批,海珠区建立政务服务专员制度,组织招商、工商、税务、规划、建设等部门,采取“市区联动、并联审批”模式,把从拿地到开工工程报建业务最少耗时两年的审批周期压缩至四个月。

为加快集聚区建设工程审批进度,海珠区政务办联合市政务部门开启市区联动审批模式,在原有审批代办、审批陪办、审批跟办的基础上,通过委托授权、设立公章、部署系统,将涉及市级权限的国土规划、消防、民防等领域的31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琶洲分中心受理,免除了项目单位在市区两级部门多头跑动的困扰,真正做到了“琶洲事情琶洲办”。康美药业华南总部建设项目就是获益于市区联动审批而喝到“头啖汤”的第一个工程建设项目。

政务专员专项对接

“享受一次办多事”

在掌握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审批进度信息后,海珠区政务办立即对项目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并安排政务专员与项目单位联络员对接,及时向项目单位推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需的材料信息。

政务专员告诉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办工作人员,项目审批可以享受“一次办多事”的便利。什么是“一次办多事”?海珠区政务办工作人员介绍,“举个例子,按照以前的模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书,必须先去区规划部门办理用地规划证和附图,再到市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批准书。现在只需要一次性提交两项审批的材料,我们可以一次性帮您办完两件事情。”

目前,海珠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已经上线,建成了全区统一、互认共享的电子证照系统,群众网上申报和区各部门受理审批无缝衔接,办事过程数据实时反馈,线上即可完成申请注册、填报表单、签名审核、领取证照等环节。同时,海珠区政务办与市政务部门立即开展业务对接,由市政务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全程跟进整个审批案件的流转进度,并提请市国规委充分优化内部审批流程,对该项目审批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审批。

11个工作日办结审批

项目提前四个月开工

最终,在市、区两级政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市国规委的全力配合下,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顺利办结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仅用时11个工作日,压缩了19个工作日。

项目单位代表高度评价了市区联动的审批服务新模式,认为市区联动模式使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对项目早日动工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体现了“效率”。

正是靠着从“减、放、转、优”四个维度打出的服务“组合拳”,海珠区政务办通过“减时限、放事权、转方式、优流程”等方式及创新运用市区联动工作模式等,促成了康美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规划许可审批。最终,该项目比预定计划提前4个月开工建设。

基层思考

海珠区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黄津

提升效率不是简单压缩时间

作为“效率年”活动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的牵头部门,在推进“效率年”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审批服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漫长的行政审批流程是为办事群众所诟病的,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政企对接,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流程最复杂、审批时间最长的事项做起,全力深化审批服务改革。

我们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发现琶洲片区的项目很有代表性。一是琶洲片区涉及到国家、省、市一直在试点推进的建设工程审批改革工作,通过为项目跑审批报建程序,就能从实践角度检验出改革措施的成效,并为下一步改革再深入打下业务基础;二是从审批服务实践中感知企业的获得感,体验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有什么值得继续优化改善的地方。

其中第二点最为关键。要找到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的方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担当作为,改革创新,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什么服务方式才是最符合企业实际的,归根结底,我们的角色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各项提升服务效率的措施,是否真能为企业带来便利。

康美等大项目通过市区联动模式成功实现高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提升服务效率,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减少几个工作日,最关键的还是靠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角色。只有真正地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才能从实践工作中、从企业反馈意见中检验出各项改革措施是否顺利落地。

改革的初心在于人民,动力来自人民。全面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海珠区通过开展“效率年”活动,实现可“马上就办”的服务事项达到363项,整体审批提速超50%,20个部门150个事项可“容缺受理”,全区21个部门238个事项纸质营业执照免提交。

政务改革永无止境,效率提升永无止境。“给得再多,不如懂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计划通过深化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工程审批改革、通关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措施,全力打造“最惠民众、最懂企业、最见成效”的政务服务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

专家点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世英

“减法思维”带来“加法效应”

海珠区2018年开展“效率年”,这一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减法思维”。“减法思维”如何带来加法效应,这些都要不断摸索、实事求是,才能检验成果。

海珠区的减法思维在工程建设领域就是通过简化流程环节提升效率。例如,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引入了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著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拿地后建设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项目投产日期,从而直接影响着企业效益。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手续冗长的痛点,海珠区突破原有思维,允许企业完成基坑工程施工手续后就开工建设,为企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这种减法思维还体现在政策体系优化上。2018年初,海珠区对原有各类产业政策,包括人才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提出优化政策要做减法方向,将过去各个部门出台的各类政策整合成一份政策,并严格限制政策条款数量。

目前,海珠区正在对原有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方面,制定海珠创新岛政策体系。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从产业导向、人才扶持、优质服务等多个角度入手,着眼于企业最关注的经营贡献奖励、高管个人奖励和场地租金减免等扶持内容,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周期最长、数额最高的政策红利。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可以预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减法思维还应该体现在产业优化上。海珠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教育资源丰富。但在这个“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却存在许多低端产业,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值得肯定的是,海珠区下定决心淘汰这些落后产业,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珠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在原中大布匹市场规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发展各类新型产业,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将其打造成为海珠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题统筹:毕征、汤新颖

编辑:Giabun
数字报
海珠的营商“情话”:给得再多,不如懂你
广州日报  作者:曾卫康  2018-12-17

打造“最惠民众、最懂企业、最见成效”政务服务品牌

生机勃发的海珠区琶洲

琶洲政务中心,投资人现场交材料,10分钟后领到营业执照。

海珠区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黄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世英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总书记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改革创新要靠担当和作为,效能提升更加需要担当和作为。今年以来,海珠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效率年”活动。各相关部门从“减、放、转、优”四个维度打出服务“组合拳”,以效率促效果、以实干促实效,通过“减时限、放事权、转方式、优流程”等方式及创新运用市区联动工作模式等,提升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琶洲效率

◆结合开展“效率年”活动工作部署,海珠区政务办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精简审批优化服务“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综合性政务改革,制定“3大目标”“7大任务”,推出一批精简审批、创新监管、改进服务的“硬举措”,建立抓落实、讲效率的“马上就办”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截至11月底,海珠区共取消行政审批48项、行政备案1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8项,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5个部门652项事项实现提速办理;整体提速率达50%;其中68%的非现场勘查类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数说琶洲

◆2017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71亿元、税收8.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77亿元,分别增长1.2倍、20.7%和80.6%。2018年1月~10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3亿元,已超过2017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完成投资78.77亿元,超出全年计划投资额74.9%。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税收8.28亿元,同比增长30.4%。

◆今年海珠区重点招商项目实现营收超450亿元,同比增长超25%;实现税收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10%。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引入6家优质科技企业,2家企业税收过亿元。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73个优质企业,注册资本超120亿元,含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家,中国500强投资企业16家,占引进企业的三成。

案例聚焦

后到“大咖”饮上头啖汤

走进海珠区琶洲西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建筑工人们正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紧张的施工,一栋栋摩天大楼正拔地而起,这里就是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被定位为广州科技进步新引擎,也是广州市“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黄金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打造广州经济和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开启市区联动审批

“琶洲事情琶洲办”

望着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里热火朝天、拔地而起的“邻居们”,刚刚拿地进驻琶洲的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办工作人员不禁焦急地问:“办完工程报建需要多长时间?”

原来,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从2015年6月开始进行第一批土地出让,经过三年的开发建设,大部分项目已完成施工前的所有报建手续。一部分拿地时间较晚的项目,目前还处于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

围绕优化简化建筑工程类审批,海珠区建立政务服务专员制度,组织招商、工商、税务、规划、建设等部门,采取“市区联动、并联审批”模式,把从拿地到开工工程报建业务最少耗时两年的审批周期压缩至四个月。

为加快集聚区建设工程审批进度,海珠区政务办联合市政务部门开启市区联动审批模式,在原有审批代办、审批陪办、审批跟办的基础上,通过委托授权、设立公章、部署系统,将涉及市级权限的国土规划、消防、民防等领域的31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琶洲分中心受理,免除了项目单位在市区两级部门多头跑动的困扰,真正做到了“琶洲事情琶洲办”。康美药业华南总部建设项目就是获益于市区联动审批而喝到“头啖汤”的第一个工程建设项目。

政务专员专项对接

“享受一次办多事”

在掌握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审批进度信息后,海珠区政务办立即对项目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并安排政务专员与项目单位联络员对接,及时向项目单位推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需的材料信息。

政务专员告诉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办工作人员,项目审批可以享受“一次办多事”的便利。什么是“一次办多事”?海珠区政务办工作人员介绍,“举个例子,按照以前的模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书,必须先去区规划部门办理用地规划证和附图,再到市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批准书。现在只需要一次性提交两项审批的材料,我们可以一次性帮您办完两件事情。”

目前,海珠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已经上线,建成了全区统一、互认共享的电子证照系统,群众网上申报和区各部门受理审批无缝衔接,办事过程数据实时反馈,线上即可完成申请注册、填报表单、签名审核、领取证照等环节。同时,海珠区政务办与市政务部门立即开展业务对接,由市政务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全程跟进整个审批案件的流转进度,并提请市国规委充分优化内部审批流程,对该项目审批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审批。

11个工作日办结审批

项目提前四个月开工

最终,在市、区两级政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市国规委的全力配合下,康美药业华南总部项目顺利办结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仅用时11个工作日,压缩了19个工作日。

项目单位代表高度评价了市区联动的审批服务新模式,认为市区联动模式使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对项目早日动工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体现了“效率”。

正是靠着从“减、放、转、优”四个维度打出的服务“组合拳”,海珠区政务办通过“减时限、放事权、转方式、优流程”等方式及创新运用市区联动工作模式等,促成了康美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规划许可审批。最终,该项目比预定计划提前4个月开工建设。

基层思考

海珠区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黄津

提升效率不是简单压缩时间

作为“效率年”活动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的牵头部门,在推进“效率年”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审批服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漫长的行政审批流程是为办事群众所诟病的,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政企对接,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流程最复杂、审批时间最长的事项做起,全力深化审批服务改革。

我们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发现琶洲片区的项目很有代表性。一是琶洲片区涉及到国家、省、市一直在试点推进的建设工程审批改革工作,通过为项目跑审批报建程序,就能从实践角度检验出改革措施的成效,并为下一步改革再深入打下业务基础;二是从审批服务实践中感知企业的获得感,体验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有什么值得继续优化改善的地方。

其中第二点最为关键。要找到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的方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担当作为,改革创新,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什么服务方式才是最符合企业实际的,归根结底,我们的角色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各项提升服务效率的措施,是否真能为企业带来便利。

康美等大项目通过市区联动模式成功实现高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提升服务效率,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减少几个工作日,最关键的还是靠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角色。只有真正地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才能从实践工作中、从企业反馈意见中检验出各项改革措施是否顺利落地。

改革的初心在于人民,动力来自人民。全面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海珠区通过开展“效率年”活动,实现可“马上就办”的服务事项达到363项,整体审批提速超50%,20个部门150个事项可“容缺受理”,全区21个部门238个事项纸质营业执照免提交。

政务改革永无止境,效率提升永无止境。“给得再多,不如懂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计划通过深化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工程审批改革、通关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措施,全力打造“最惠民众、最懂企业、最见成效”的政务服务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

专家点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世英

“减法思维”带来“加法效应”

海珠区2018年开展“效率年”,这一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减法思维”。“减法思维”如何带来加法效应,这些都要不断摸索、实事求是,才能检验成果。

海珠区的减法思维在工程建设领域就是通过简化流程环节提升效率。例如,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引入了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著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拿地后建设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项目投产日期,从而直接影响着企业效益。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手续冗长的痛点,海珠区突破原有思维,允许企业完成基坑工程施工手续后就开工建设,为企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这种减法思维还体现在政策体系优化上。2018年初,海珠区对原有各类产业政策,包括人才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提出优化政策要做减法方向,将过去各个部门出台的各类政策整合成一份政策,并严格限制政策条款数量。

目前,海珠区正在对原有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方面,制定海珠创新岛政策体系。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从产业导向、人才扶持、优质服务等多个角度入手,着眼于企业最关注的经营贡献奖励、高管个人奖励和场地租金减免等扶持内容,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周期最长、数额最高的政策红利。这一创新性的做法,可以预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减法思维还应该体现在产业优化上。海珠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教育资源丰富。但在这个“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却存在许多低端产业,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值得肯定的是,海珠区下定决心淘汰这些落后产业,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珠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在原中大布匹市场规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发展各类新型产业,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将其打造成为海珠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题统筹:毕征、汤新颖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