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用极致的西洋审美传递民族思想 潘鹤将国族命运融合在作品中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徐雪亮 发表时间:2019-01-06 08:10

潘鹤近影

开荒牛(雕塑) 潘鹤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徐雪亮

日前,“发时代之声·铸民族之魂——潘鹤艺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来自省内外的美术家、评论家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参会嘉宾就雕塑家潘鹤的创作语言、主题意义、艺术风格,及其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集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对潘鹤及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并呼吁启动“岭南系”雕塑研究。

“潘老从香港到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再到他与岭南画派的交流、接触西方雕塑、本土雕塑等都值得研究,他是广东的骄傲,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值得研究的雕塑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协主席李劲堃在会上表示,潘鹤的雕塑作品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记忆,广州美术学院将用更多的力量、资源对潘鹤等重要艺术家进行全面的研究,保存好这份宝贵的学术资源。

国族命运融合在作品中

至今,耄耋之年的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创作近70年,从事美术教育40余年,创作大型户外雕塑超百件,作品遍迹国内外60多个城市。

潘鹤所获奖项和称号颇多,是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众多美术家和评论家眼中,他是一位“发时代之声、铸民族之魂”的现代雕塑家,时代印记和民族思想渗透在每一部作品中。在中山大学教授冯原看来,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界有一个重要命题:“如何把西方现代文化转成民族文化”。他认为,潘鹤通过个人的文化自觉,自觉领悟到文化使命,并付诸行动完成艺术实践,给了这一命题一个很好的答案,其一系列作品代表或塑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与整个时代脉搏很紧密结合在一起。

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黎明认为,从《当我长大的时候》到后来的《艰苦岁月》《睬你都傻》,再到后来的《珠海渔女》《开荒牛》《解放广州纪念像》《和平》等,潘鹤用自己的记忆、认知、良知拥抱时代和理想,让自己的创作紧贴时代。

旅美艺术家吴信坤也表示潘鹤的作品内涵丰富,认为他的作品体现出了历史故事、人文情感,以及民众对社会生活的情绪,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了作品中。“《艰苦岁月》中,潘鹤对老农民获分土地后的喜悦和对未来期待的刻画没有人能超越,是时代的作品。”他说。

“一个人有没有民族性关键在于他的思想而不是审美,潘鹤先生的审美极度洋化,但思想是绝对民族的。”潘鹤之子潘奋谈及,时代给了潘鹤特殊的艺术使命,让他在时代洪流中,用极致的西洋审美趣味传递着民族思想。

和岭南画派关系密切

潘鹤自小在香港学习,14岁到了广东佛山,学习佛山的人物雕塑;19岁他去澳门学习,认识了意大利雕塑家夏刚志夫妇,同时认识了高剑父、杨善深、余本等知名塑像大师。评论家梁江称:“这种语境与岭南画派的语境是一样的,他和岭南画派的关系非常密切。”

梁江认为,潘鹤把地方性的因素转为整个民族的历史叙事,是研究区域美术史和区域艺术大家时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他举例潘鹤的鲁迅人像雕塑《睬你都傻》,认为这一作品标题具有非常明显的广东特色,把广东粤语文化圈连了起来。而其作品《开荒牛》也是地方因素参与到国家主流话语的重要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也表示:“潘鹤先生的作品在每个历史节点都能够得到共鸣和响应,他的作品都能够抓住主题、情节,历史发展和人物心理精神状态最重要的瞬间,用雕塑将瞬间变成永恒。”

另外,殷双喜提到,一个雕塑家一生能够在一个城市留下一个城标,这个城市的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而潘鹤先生在广东的两个重要城市珠海和深圳都留下了地标作品。深圳的城市地标《开荒牛》表达的精神不仅成为深圳的精神,更成为改革开放的精神。

潘鹤是善于捕捉细节,提炼核心特质的,他的经典作品多数源自感动他的精彩瞬间。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当我长大的时候》就是在他参加完“土改”后,有感于农村教师状况而进行的创作。据称毛主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作品还曾代表中国参加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轰动一时。

至今,潘鹤以雕塑艺术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史,也凝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他对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美化了城市空间,丰富了城市内涵。

在艺术形式上别出新意

从形式到主题,潘鹤的雕塑艺术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这是艺术家智慧与个性的体现,也是一种宝贵品质和纯粹境界”,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启明认为,潘鹤先生作为与共和国共同生长起来的一位雕塑家,雕塑主题始终围绕国家与时代旋律,但在艺术形式上往往能别出新意,找到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

潘鹤在1957年创作的《艰苦岁月》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这一经典作品一直被解读为是在表现红军艰苦环境中坚定信念,此前潘鹤曾解释作品表现的不是红军,而是海南游击队。但不管怎么说,作品都反映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革命的先辈们对人生、对生活的信念,直接传递着一种乐观精神。

“作品传递着一种对人性真诚的信念,无论生活有多少的艰难困苦,多少的欺骗和负存在,依旧保持着对人生、未来美好的信念。”殷双喜认为,潘鹤将艺术命运跟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作品有很强的主题性,但他的主题性不是生硬的、符号化的,而是把握住了艺术的特征,让雕塑语言和情节性、主题性各方面达到平衡,吸引着广泛的受众。

通过潘鹤探讨岭南雕塑

潘鹤除了独立创作,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身份是教师。从广州美术学院的讲师一直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他从教四十年,用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旅美艺术家吴信坤在1978年全国第一届研究生的招考时成为潘鹤的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潘鹤平时的教学并不强调基本功和技法,而是注重思想教育。“他本身是一个美学家、思想家,他说的话对我影响非常大,比如他说‘无癖不深、无弊不真’,他认为文艺作品创作不一定要做得完美,它的缺点也就是它的个性。”吴信坤回忆说。

潘奋透露,潘鹤的教育理念与其学习经历相关,潘鹤在学习中一直都非常有个性,认为老师并不是技法上的,而是思想上的,他认为思想比技法强一万倍。

潘鹤的雕塑对于当代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研讨会上与会者纷纷提出应该集合多方力量,进行资源收集整理,对潘鹤及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希望尽快建立雕塑理论研究队伍,从理论上对雕塑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促进学科发展。广东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先、走变革之路,应该注重对岭南画派的深度研究,通过潘鹤等艺术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深入探讨岭南雕塑。

编辑:
数字报
【中国梦·践行者】用极致的西洋审美传递民族思想 潘鹤将国族命运融合在作品中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徐雪亮  2019-01-06

潘鹤近影

开荒牛(雕塑) 潘鹤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徐雪亮

日前,“发时代之声·铸民族之魂——潘鹤艺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来自省内外的美术家、评论家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参会嘉宾就雕塑家潘鹤的创作语言、主题意义、艺术风格,及其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集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对潘鹤及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并呼吁启动“岭南系”雕塑研究。

“潘老从香港到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再到他与岭南画派的交流、接触西方雕塑、本土雕塑等都值得研究,他是广东的骄傲,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值得研究的雕塑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协主席李劲堃在会上表示,潘鹤的雕塑作品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记忆,广州美术学院将用更多的力量、资源对潘鹤等重要艺术家进行全面的研究,保存好这份宝贵的学术资源。

国族命运融合在作品中

至今,耄耋之年的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创作近70年,从事美术教育40余年,创作大型户外雕塑超百件,作品遍迹国内外60多个城市。

潘鹤所获奖项和称号颇多,是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众多美术家和评论家眼中,他是一位“发时代之声、铸民族之魂”的现代雕塑家,时代印记和民族思想渗透在每一部作品中。在中山大学教授冯原看来,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界有一个重要命题:“如何把西方现代文化转成民族文化”。他认为,潘鹤通过个人的文化自觉,自觉领悟到文化使命,并付诸行动完成艺术实践,给了这一命题一个很好的答案,其一系列作品代表或塑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与整个时代脉搏很紧密结合在一起。

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黎明认为,从《当我长大的时候》到后来的《艰苦岁月》《睬你都傻》,再到后来的《珠海渔女》《开荒牛》《解放广州纪念像》《和平》等,潘鹤用自己的记忆、认知、良知拥抱时代和理想,让自己的创作紧贴时代。

旅美艺术家吴信坤也表示潘鹤的作品内涵丰富,认为他的作品体现出了历史故事、人文情感,以及民众对社会生活的情绪,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了作品中。“《艰苦岁月》中,潘鹤对老农民获分土地后的喜悦和对未来期待的刻画没有人能超越,是时代的作品。”他说。

“一个人有没有民族性关键在于他的思想而不是审美,潘鹤先生的审美极度洋化,但思想是绝对民族的。”潘鹤之子潘奋谈及,时代给了潘鹤特殊的艺术使命,让他在时代洪流中,用极致的西洋审美趣味传递着民族思想。

和岭南画派关系密切

潘鹤自小在香港学习,14岁到了广东佛山,学习佛山的人物雕塑;19岁他去澳门学习,认识了意大利雕塑家夏刚志夫妇,同时认识了高剑父、杨善深、余本等知名塑像大师。评论家梁江称:“这种语境与岭南画派的语境是一样的,他和岭南画派的关系非常密切。”

梁江认为,潘鹤把地方性的因素转为整个民族的历史叙事,是研究区域美术史和区域艺术大家时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他举例潘鹤的鲁迅人像雕塑《睬你都傻》,认为这一作品标题具有非常明显的广东特色,把广东粤语文化圈连了起来。而其作品《开荒牛》也是地方因素参与到国家主流话语的重要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也表示:“潘鹤先生的作品在每个历史节点都能够得到共鸣和响应,他的作品都能够抓住主题、情节,历史发展和人物心理精神状态最重要的瞬间,用雕塑将瞬间变成永恒。”

另外,殷双喜提到,一个雕塑家一生能够在一个城市留下一个城标,这个城市的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而潘鹤先生在广东的两个重要城市珠海和深圳都留下了地标作品。深圳的城市地标《开荒牛》表达的精神不仅成为深圳的精神,更成为改革开放的精神。

潘鹤是善于捕捉细节,提炼核心特质的,他的经典作品多数源自感动他的精彩瞬间。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当我长大的时候》就是在他参加完“土改”后,有感于农村教师状况而进行的创作。据称毛主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作品还曾代表中国参加在瑞士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轰动一时。

至今,潘鹤以雕塑艺术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史,也凝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他对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美化了城市空间,丰富了城市内涵。

在艺术形式上别出新意

从形式到主题,潘鹤的雕塑艺术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这是艺术家智慧与个性的体现,也是一种宝贵品质和纯粹境界”,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启明认为,潘鹤先生作为与共和国共同生长起来的一位雕塑家,雕塑主题始终围绕国家与时代旋律,但在艺术形式上往往能别出新意,找到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

潘鹤在1957年创作的《艰苦岁月》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这一经典作品一直被解读为是在表现红军艰苦环境中坚定信念,此前潘鹤曾解释作品表现的不是红军,而是海南游击队。但不管怎么说,作品都反映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革命的先辈们对人生、对生活的信念,直接传递着一种乐观精神。

“作品传递着一种对人性真诚的信念,无论生活有多少的艰难困苦,多少的欺骗和负存在,依旧保持着对人生、未来美好的信念。”殷双喜认为,潘鹤将艺术命运跟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作品有很强的主题性,但他的主题性不是生硬的、符号化的,而是把握住了艺术的特征,让雕塑语言和情节性、主题性各方面达到平衡,吸引着广泛的受众。

通过潘鹤探讨岭南雕塑

潘鹤除了独立创作,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身份是教师。从广州美术学院的讲师一直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他从教四十年,用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旅美艺术家吴信坤在1978年全国第一届研究生的招考时成为潘鹤的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潘鹤平时的教学并不强调基本功和技法,而是注重思想教育。“他本身是一个美学家、思想家,他说的话对我影响非常大,比如他说‘无癖不深、无弊不真’,他认为文艺作品创作不一定要做得完美,它的缺点也就是它的个性。”吴信坤回忆说。

潘奋透露,潘鹤的教育理念与其学习经历相关,潘鹤在学习中一直都非常有个性,认为老师并不是技法上的,而是思想上的,他认为思想比技法强一万倍。

潘鹤的雕塑对于当代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研讨会上与会者纷纷提出应该集合多方力量,进行资源收集整理,对潘鹤及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希望尽快建立雕塑理论研究队伍,从理论上对雕塑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促进学科发展。广东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先、走变革之路,应该注重对岭南画派的深度研究,通过潘鹤等艺术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深入探讨岭南雕塑。

编辑: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