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朗读者】你受得了大自然的“吵闹”吗?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1-13 13:11

当习惯了飞机起飞的轰鸣声,自然想不起鸟儿扑腾翅膀的声音;当习惯了汽车的嘈杂声,自然想不起深林中的虫鸣鸟叫;当习惯了一首又一首的现代热曲,自然想不起来自生命最原始的大合唱……

酱紫FM出品 


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视频请戳

音频请戳

作者简介  

流沙,媒体人。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已发表几百万字作品。

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里一种令人怡然自得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声。不是现在的青蛙发音量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问题了。中国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

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鸣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的确,城市把人们与自然割裂了。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最终,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的确,城市把人们与自然割裂了。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最终,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三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松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

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

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没有树木的市中心……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二十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什么是真正自然”的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了“自然”,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它,而那个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声,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声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声音轰轰然;屋后又有涌泉,水从泥壁下冲上,声音咕咕然;屋前屋后有竹林、有松树,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满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过眠。

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躁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开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久太深了。

(原文标题:《你受得了听取蛙声一片?》。刊于羊城晚报,2018年10月18日A14版)

编辑点评

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了“自然”,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它。这不是一种悖论吗?其实,人生的悖论处处可见。(羊城晚报花地编辑  梁力)

出品人:刘海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璇 胡泉

总统筹:陈桥生 孙朝方

内容统筹:吴小攀、梁力、胡文辉、邓琼、李素灵、朱绍杰

新媒体统筹:蒋铮、鲁钇山、郑华如

新媒体制作:朱绍杰、艾渝、钟传芳、谢杨柳、易芝娜

音频制作:崔文灿、姜雪媛、郑紫薇、

视频拍摄:何奔、麦宇恒、梁喻、苗家毓

视频剪辑:崔文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校对:夏杨

审核:鲁钇山

签发:鲁钇山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花地·朗读者】你受得了大自然的“吵闹”吗?
羊城晚报  作者:  2019-01-13

当习惯了飞机起飞的轰鸣声,自然想不起鸟儿扑腾翅膀的声音;当习惯了汽车的嘈杂声,自然想不起深林中的虫鸣鸟叫;当习惯了一首又一首的现代热曲,自然想不起来自生命最原始的大合唱……

酱紫FM出品 


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视频请戳

音频请戳

作者简介  

流沙,媒体人。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已发表几百万字作品。

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里一种令人怡然自得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声。不是现在的青蛙发音量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问题了。中国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

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鸣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的确,城市把人们与自然割裂了。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最终,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的确,城市把人们与自然割裂了。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最终,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三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松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

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

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没有树木的市中心……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二十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什么是真正自然”的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了“自然”,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它,而那个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声,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声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声音轰轰然;屋后又有涌泉,水从泥壁下冲上,声音咕咕然;屋前屋后有竹林、有松树,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满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过眠。

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躁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开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久太深了。

(原文标题:《你受得了听取蛙声一片?》。刊于羊城晚报,2018年10月18日A14版)

编辑点评

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了“自然”,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它。这不是一种悖论吗?其实,人生的悖论处处可见。(羊城晚报花地编辑  梁力)

出品人:刘海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璇 胡泉

总统筹:陈桥生 孙朝方

内容统筹:吴小攀、梁力、胡文辉、邓琼、李素灵、朱绍杰

新媒体统筹:蒋铮、鲁钇山、郑华如

新媒体制作:朱绍杰、艾渝、钟传芳、谢杨柳、易芝娜

音频制作:崔文灿、姜雪媛、郑紫薇、

视频拍摄:何奔、麦宇恒、梁喻、苗家毓

视频剪辑:崔文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校对:夏杨

审核:鲁钇山

签发:鲁钇山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