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惯性思维 汇澎湃动力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于梦江 发表时间:2019-02-27 09:59

  王福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作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的专家,他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规划纲要》承担的四大战略使命以及面临的四大难点,分析了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的发展惯性和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落实《规划纲要》,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度,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大湾区肩负四大战略使命

  王福强介绍,要解读《规划纲要》首先要了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使命,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首先是港澳层面,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打开发展空间,推动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第二是社会层面,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打造生态湾区、绿色湾区、宜居湾区、人文湾区,教育高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第三个层面是制度现代化的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湾区作为改革再出发的首要平台,要在制度现代化方面有所担当。

  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大湾区应主动对标这一任务,积极承担相应使命,主动在制度构建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开放,已经从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湾区也要走在前列。大湾区内,既有港澳代表的国际先进规则,又有内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独特优势。通过在此先行探索,相互借鉴,可以形成一种兼具内地与港澳两种优势的先进制度体系。对内,可以配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处理不同制度合作问题提供借鉴,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

  第四是经济层面的,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平台,对内推动经济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吸引国际技术、资本、先进管理经验、高端创新资源在此集聚,同时依靠这一平台走出去。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合作的内容应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基建、园区这些有形的东西,我们还要提供技术能力、规则标准和生产生活方式。”王福强说。

  就大湾区各个城市单元如何实现经济层面发展的问题,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在谋划自身发展时,不能单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自顾自地“自我”发展,而要在配合落实国家大的战略意图的过程中,在与其他城市协同的过程中,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方向和重点,携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大使命

  首先是港澳层面,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打开发展空间,推动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

  第二是社会层面,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打造生态湾区、绿色湾区、宜居湾区、人文湾区,教育高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第三个层面是制度现代化的探索。

  第四是经济层面的,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平台。

  四大难点

  第一大难点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不能便捷地流动、资质能不能互认、标准能不能对接、治理能不能协同、税制能不能一致。

  第二大难点是发展惯性的问题。

  第三个难点是需求的不同。

  第四个难点是规划如何落地实施。

  难点一:要素的自由流动

  王福强同时认为,《规划纲要》的实施面临着四大难点:第一,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大湾区有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内地与港澳的要素能不能便捷流动,珠三角九个城市之间的要素能不能自由流动,这些都会制约统一市场的形成,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的发展能级。

  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不能便捷地流动、资质能不能互认、标准能不能对接、治理能不能协同、税制能不能一致等等,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

  难点二:城市的发展惯性

  第二大难点是发展惯性的问题。历史上,少数区域各个城市间程度不同地存在“自顾自”的倾向,都想“我的GDP要超过你,我和你的差距又缩小多少,我的产业比你强”,往往有协同发展的意愿但少具体行动。

  这种区域竞争在历史上有其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也有致命的短板,容易造成区域分割,限制要素自由流动,容易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区域发展的重点是跨区域协调发展,是从单一区域发展向跨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王福强认为,这是要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向功能区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

  难点三:城市不同诉求各异

  大湾区的建设主体很多元,有政府、企业、学界、商界及社会组织等。大家对大湾区的需求都不一样。

  在多主体多诉求的现状下,如何统筹需求,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集建设大湾区的澎湃动力就非常重要。因此,要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点,那就是保持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王福强认为大湾区建设的最大亮点是在《规划纲要》的第八章,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通过这种方式,协调各参与主体不同的需求。

  难点四:规划如何落地实施

  内地与港澳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治理体制,在规划实施的路径、动力、机制上存在差别,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后续如何落实,如何实施,更多的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协作来解决。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借鉴港澳的模式,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落实《规划纲要》,需要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度,倡导公众参与,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编辑:空明
数字报
破惯性思维 汇澎湃动力
广州日报  作者:于梦江  2019-02-27

  王福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作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的专家,他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规划纲要》承担的四大战略使命以及面临的四大难点,分析了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的发展惯性和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落实《规划纲要》,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度,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大湾区肩负四大战略使命

  王福强介绍,要解读《规划纲要》首先要了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使命,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首先是港澳层面,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打开发展空间,推动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第二是社会层面,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打造生态湾区、绿色湾区、宜居湾区、人文湾区,教育高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第三个层面是制度现代化的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湾区作为改革再出发的首要平台,要在制度现代化方面有所担当。

  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大湾区应主动对标这一任务,积极承担相应使命,主动在制度构建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开放,已经从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湾区也要走在前列。大湾区内,既有港澳代表的国际先进规则,又有内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独特优势。通过在此先行探索,相互借鉴,可以形成一种兼具内地与港澳两种优势的先进制度体系。对内,可以配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处理不同制度合作问题提供借鉴,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

  第四是经济层面的,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平台,对内推动经济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吸引国际技术、资本、先进管理经验、高端创新资源在此集聚,同时依靠这一平台走出去。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合作的内容应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基建、园区这些有形的东西,我们还要提供技术能力、规则标准和生产生活方式。”王福强说。

  就大湾区各个城市单元如何实现经济层面发展的问题,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在谋划自身发展时,不能单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自顾自地“自我”发展,而要在配合落实国家大的战略意图的过程中,在与其他城市协同的过程中,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方向和重点,携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大使命

  首先是港澳层面,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打开发展空间,推动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

  第二是社会层面,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打造生态湾区、绿色湾区、宜居湾区、人文湾区,教育高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第三个层面是制度现代化的探索。

  第四是经济层面的,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平台。

  四大难点

  第一大难点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不能便捷地流动、资质能不能互认、标准能不能对接、治理能不能协同、税制能不能一致。

  第二大难点是发展惯性的问题。

  第三个难点是需求的不同。

  第四个难点是规划如何落地实施。

  难点一:要素的自由流动

  王福强同时认为,《规划纲要》的实施面临着四大难点:第一,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大湾区有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内地与港澳的要素能不能便捷流动,珠三角九个城市之间的要素能不能自由流动,这些都会制约统一市场的形成,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的发展能级。

  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不能便捷地流动、资质能不能互认、标准能不能对接、治理能不能协同、税制能不能一致等等,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

  难点二:城市的发展惯性

  第二大难点是发展惯性的问题。历史上,少数区域各个城市间程度不同地存在“自顾自”的倾向,都想“我的GDP要超过你,我和你的差距又缩小多少,我的产业比你强”,往往有协同发展的意愿但少具体行动。

  这种区域竞争在历史上有其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也有致命的短板,容易造成区域分割,限制要素自由流动,容易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区域发展的重点是跨区域协调发展,是从单一区域发展向跨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王福强认为,这是要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向功能区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

  难点三:城市不同诉求各异

  大湾区的建设主体很多元,有政府、企业、学界、商界及社会组织等。大家对大湾区的需求都不一样。

  在多主体多诉求的现状下,如何统筹需求,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集建设大湾区的澎湃动力就非常重要。因此,要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点,那就是保持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王福强认为大湾区建设的最大亮点是在《规划纲要》的第八章,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通过这种方式,协调各参与主体不同的需求。

  难点四:规划如何落地实施

  内地与港澳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治理体制,在规划实施的路径、动力、机制上存在差别,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后续如何落实,如何实施,更多的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协作来解决。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借鉴港澳的模式,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落实《规划纲要》,需要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度,倡导公众参与,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